姚漢昌
克羅齊(Benedetto Croce, 1866—1952)和柯林武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 1889—1943)都是著名的哲學家和歷史學家,兩人在歷史哲學領域均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克羅齊的“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與柯林武德的“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的經(jīng)典命題均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在歷史哲學方面,克羅齊和柯林武德都強調(diào)歷史學與自然科學的不同以及思想在歷史學中的重要性,他們的歷史觀念是19 世紀以來觀念論者反對實證主義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以克羅齊為代表的意大利哲學家,在柯林武德哲學體系形成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肆_齊在20 世紀初期就為牛津大學的觀念論者所熟悉,柯林武德出版的第一本書就是克羅齊著作的英譯本。在歷史哲學與美學方面,一些研究者把柯林武德當作克羅齊的追隨者??铝治涞略谡麄€學術生涯中與克羅齊保持著緊密的聯(lián)系,直到柯林武德在1943 年早逝。①Amedeo Vigorelli, “Lettere di Robin George Collingwood a Benedetto Croce (1912-1939)”, Rivista di Storia della Filosofia (1984-), vol.46, no.3, 1991, pp.545-563.
克羅齊對柯林武德的影響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重要主題,具體到歷史哲學領域,克羅齊對柯林武德的影響更是研究者關注的重點。例如,諾克斯認為柯林武德的哲學立場在后期轉向歷史主義是由于克羅齊的影響。②[英]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何兆武、張文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年,原編者序,第6 頁。沃爾什在《歷史哲學導論》中把柯林武德描述為克羅齊的追隨者,并認為兩者為歷史知識提供了觀念論者論述的典范。①[英] W. H. 沃爾什:《歷史哲學導論》,何兆武、張文杰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年,第34 頁。丹圖在《敘述與認識》中認為狄爾泰、克羅齊和柯林武德都是歷史哲學觀念論者的主要人物。②[美]阿瑟·丹圖:《敘述與認識》,周建漳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年,第258 頁。阿特金森認為柯林武德的歷史哲學明顯來源于克羅齊。③R. F. Atkinson, Knowledge and Explanation in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London:Macmillan, 1978, p.25.雖然諾克斯認為柯林武德后期哲學立場轉向歷史主義是由于克羅齊影響的這種觀點引起眾多研究者的關注,④Alan Donagan, The Later Philosophy of R. G. Collingwoo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pp.6-12; Nathan Rotenstreich, Philosophy, History and Politics: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English Philosophy of History,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76, pp.22-26; Louis O. Mink, Mind, History, and Dialectic: The Philosophy of R. G. Collingwood, Bloomington,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69, pp.12-16; Lionel Rubinoff, Collingwood and The Reform of Metaphysics: A Study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70, pp.16-19; W. H. Dray and W. J. van der Dussen, “Editors’Introduction”, in R. G. Collingwood, The Principles of Hist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xv-xvi, pp.xxii-xxiv.然而,關于克羅齊與柯林武德之間的歷史哲學具體存在何種聯(lián)系,兩者的歷史哲學是否存在差異,卻鮮有研究者涉及。彼得斯是目前為數(shù)不多對克羅齊與柯林武德之間的歷史哲學聯(lián)系進行深入分析的研究者。⑤Rik Peters, “Croce, Gentile and Collingwood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in David Boucher,James Connelly and Tariq Modood (eds.),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R. G.Collingwood, Cardiff: 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 1995, pp.152-167; Rik Peters, History as Thought and Action: The Philosophies of Croce, Gentile, de Ruggiero,and Collingwood, Exeter: Imprint Academic, 2013.本文在結合前人、尤其是彼得斯研究的基礎上,就“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與“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的異同進行辨析,展現(xiàn)柯林武德在歷史哲學方面對克羅齊的繼承與發(fā)展。
1908 年柯林武德進入牛津大學讀書的時候,實在主義(Realism)已經(jīng)取代觀念論(Idealism)成為牛津大學哲學界的主流,由T. H. 格林(Thomas Hill Green,1836—1882)所開創(chuàng)的觀念論學派已經(jīng)走向衰落。⑥R. G. Collingwood, An Autobiography, reprin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Stephen Toulmin,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78, pp.15-19.柯林武德師從實在主義代表人物卡里特(Edgar Frederick Carritt,1876—1964),故而其早期的思想明顯帶有實在主義的痕跡。⑦R. G. Collingwood, “The Devil”, in B. H. Streeter and Lily Dougall (eds.), Concerning Prayer, London: Macmillan,1916, pp.449-475; R. G. Collingwood,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London: Macmillan, 1916, p.49.然而,柯林武德卻逐漸對實在主義產(chǎn)生不滿并最終走向實在主義的反面,這源于柯林武德與實在主義者在某些觀點上存在分歧。
首先,實在主義者缺乏歷史思維和忽視哲學問題的歷史維度。實在主義者對過去哲學家觀點的批判缺乏歷史依據(jù),因為他們所批判的論點往往并不是他們所批判的對象所擁有的。⑧R. G. Collingwood, An Autobiography, p.22.柯林武德認為在缺乏歷史思維的實在主義者看來,哲學問題是永恒的。雖然實在主義者也承認哲學存在歷史,但認為哲學史就是眾多哲學家對同一個問題回答的歷史。⑨R. G. Collingwood, An Autobiography, p.59.然而,哲學史僅僅是不同的哲學家嘗試對同一個哲學問題回答的歷史嗎?柯林武德否定哲學問題是不變的,他認為柏拉圖的《理想國》和霍布斯的《利維坦》雖然都是政治理論著作,但兩者討論的“國家”(State)卻具有不同的內(nèi)涵。對柏拉圖來說,“國家”一詞的內(nèi)涵是“城邦”,而霍布斯筆下的“國家”是17 世紀的專制國家。實在主義者對歷史維度的忽視,對柯林武德來說是不可理喻的。因此,柯林武德認為實在主義者對歷史維度的忽視導致他們無法理解哲學問題的本質。
其次,柯林武德在方法論上與實在主義者存在著不同。長期的史學研究和考古實踐使柯林武德意識到獲得知識的方法是通過問答??铝治涞峦ㄟ^考古實踐重新認識培根和笛卡爾的科學方法,即“知識只有通過回答問題獲得,必須以正確的順序提出正確的問題”。①R. G. Collingwood, An Autobiography, p.25.而實在主義者卻認為知識能夠通過“直覺”獲得:“牛津大學的‘實在主義者’認為似乎認知是一種對某些‘實在’的簡單‘直覺’(intuiting)或‘理解’(apprehending)”。②R. G. Collingwood, An Autobiography, p.25.雖然實在主義者沒有否認心靈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但也沒有認識到心靈在認知過程中的重要性??铝治涞抡J為在認知過程中心靈處于一種能動的狀態(tài),心靈本身參與到認知過程中。
最后,實在主義者認為認知活動與認知者的實踐無關。認知活動僅是一種純學術活動,本身不能對實踐產(chǎn)生影響:“道德哲學僅僅是以純粹理論精神研究的一個主題,主題研究完全不受其研究的影響”。③R. G. Collingwood, An Autobiography, p.147.認知者在認知過程中并不能改變認識對象,認識對象是以一種客觀獨立的狀態(tài)呈現(xiàn)在認知者面前,因此實在主義者認為認知活動并不能改變認知者的活動,強調(diào)理論與實踐之間沒有關系。與此相反,柯林武德認為認知活動與日?;顒酉⑾⑾嚓P,歷史與哲學“融通”的最終目的是理論與實踐的“融通”。④R. G. Collingwood, An Autobiography, p.147.
柯林武德在駁斥實在主義與構建歷史哲學的過程中,克羅齊歷史哲學起到關鍵的作用??铝治涞略诶癖裙珜W(Rugby School)讀書期間自學了意大利語,這為他日后接觸克羅齊著作奠定了語言基礎,因為克羅齊只懂得一點點英語。⑤1923 年克羅齊受邀在牛津大學演講時用的是法語,這對未掌握法語的聽眾理解克羅齊的思想造成很大的障礙。參見James Patrick, The Magdalen Metaphysicals: Idealism and Orthodoxy at Oxford, 1901-1945, Macon, GA: Mercer University Press, 1985, p.xxiii.1908—1909 年間的假期柯林武德曾到威尼斯、佛羅倫薩、錫耶納、羅馬和那不勒斯等地旅行,期間閱讀了維柯的《自傳》和《新科學》。⑥Fred Inglis, History Man: The Life of R. G. Collingwood, 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p.76.雖然目前還沒有證據(jù)表明柯林武德認真閱讀了《新科學》一書,但我們從他在1913 年翻譯出版克羅齊的《詹巴蒂斯塔·維柯的哲學》一書中表現(xiàn)出來的水平,可以確認他至少通過克羅齊很好地把握了維柯的哲學思想。⑦某種程度上柯林武德同意接受克羅齊對維柯的解讀。參見Admir Skodo, “Review of History Man: The Life of R.G.Collingwood, by Fred Inglis”, European Review of History: Revue européenne d’histoire, vol.17, no.6, 2010, p.920.柯林武德曾說過柏拉圖是他最喜歡的哲學家,而維柯對他的影響最大。⑧[英]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原編者序,第5-6 頁??铝治涞碌姆g成果不僅得到評論家的高度評價,⑨Harold Chapman Brown, “Reviewed Work(s): The Philosophy of GiambattistaVico by Benedetto Croce and R.G.Collingwood”,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Scientific Methods, vol.12, no.21, 1915, p.581.而且對其自身的思想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⑩Rik Peters, History as Thought and Action: The Philosophies of Croce, Gentile, de Ruggiero, and Collingwood, p.129.
柯林武德進入牛津大學的1908 年恰好是克羅齊在國際上獲得聲望之時。哲學家拉斯達爾(H.Rashdall, 1858—1924)、席勒(F. C. S. Schiller, 1864—1937)和貝利(J. B. Baillie, 1872—1940)對克羅齊在海德堡舉行的第三屆國際哲學大會上的發(fā)言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英國哲學界首次了解到克羅齊的哲學思想。?克羅齊通過參加第三屆世界哲學大會(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而獲得國際聲望。第三屆世界哲學大會超過300 位哲學家參加,文德爾班(Wilhelm Windelband, 1848-1915)作為大會主席發(fā)表致辭,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當時雖然疾病纏身,但也到場??肆_齊以意大利語演講題為《藝術和純粹直覺的抒情特征》(“The Lyrical Character of Art and Pure Intuition”)的論文。參見George Stuart Fullerton, “The Meeting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hilosophy, at Heidelberg, August 31 to September 5, 1908”,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Scientific Methods,vol.5, no.21, 1908, pp.573-577.然而,直到克羅齊的思想被引進英國,牛津大學哲學家對克羅齊等意大利哲學家思想的興趣才日漸濃厚。其中,史密斯(John Alexander Smith, 1863—1939)是把意大利哲學家思想引進英國,尤其是引進牛津大學的中心人物。
1909 年史密斯在意大利旅行的途中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克羅齊的著作,并立刻對克羅齊的思想產(chǎn)生了興趣:“我在度假回來的途中發(fā)現(xiàn)自己在那不勒斯深受震驚,從那里的書店可以看出當?shù)貙φ軐W有一種廣泛的興趣,并且我買了兩到三卷貝內(nèi)戴托·克羅齊的著作,克羅齊這個名字我之前只是略有耳聞。我的意大利語并不是特別好,但我能夠為自己翻譯而獲得一種新鮮和獨立的觀點而感到高興,并且它們以學術的形式呈現(xiàn)。這些印象隨著我對克羅齊的了解而加深。自此我成為閱讀克羅齊所有著作的一個勤勉的學生,并且這里我希望就我從它們那里得到的啟發(fā)和指導表示感激之情?!雹貸. A. Smith, “Philosophy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tion and Reality of Self-Consciousness”, in J. H. Muirhead (ed.),Contemporary British Philosophy: Personal Statements (Second Series),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25, pp.230-231.通過史密斯,克羅齊的思想——尤其是歷史哲學,開始在牛津大學產(chǎn)生廣泛的影響。而在這前后,克羅齊的著作也開始被翻譯成英文。②Benedetto Croce, Esthetic as Science of Expression and General Linguistic, Douglas Ainslie (trans.), London:Macmillan, 1909; Benedetto Croce, Philosophy of the Practical: Economic and Ethic, Douglas Ainslie (trans.), London:Macmillan, 1913; Benedetto Croce, The Philosophy of GiambattistaVico, R. G. Collingwood (trans.), London: Howard Latimer,1913; Benedetto Croce, What is Living and What is Dead of the Philosophy of Hegel, Douglas Ainslie (trans.), London:Macmillan, 1915; Benedetto Croce, Logic As The Science of The Pure Concept, Douglas Ainslie (trans.), London: Macmillan,1917; Theory and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Douglas Ainslie (trans.), London: George G. Harrap & Co. Ltd., 1921.在把克羅齊著作翻譯成英文的過程中,道格拉斯·安斯利(Douglas Ainslie, 1865-1948)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安斯利是第一個注意到克羅齊的英國人,并且獲得了克羅齊所有著作的獨家翻譯權??铝治涞略?913 年翻譯出版的《詹巴蒂斯塔·維柯的哲學》侵犯了安斯利的權利,為了避免被起訴,柯林武德再次翻譯了安斯利翻譯過的《美學》,并以安斯利的名義出版。參見T.M.Knox, “The Formative Years of R. G. Collingwood, By William M. Johnston”, 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vol.19, no.75, 1969,p.165.
史密斯的《認知與行動》是一篇深受克羅齊哲學思想影響的論文,③Adrian Paylor, “Hidden Footnotes: J. A. Smith, R. G. Collingwood and Croce’s Conception of History”, European Review of History: Revue européenne d’histoire, vol.24, no.5, 2017, p.8.這是史密斯第一篇公開發(fā)表的論文。④J. A. Smith, Knowing and Acting: An Inaugural Lecture Delivered before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26th November 1910(1st e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10.史密斯明顯成為克羅齊等意大利哲學家在牛津大學最熱情的擁躉,并興起一場新的哲學運動——新觀念論(New Idealism)。史密斯等通過關注康德、研究克羅齊等哲學家以及對歷史學產(chǎn)生深厚的興趣,與格林等為代表的觀念論者區(qū)別開來。⑤James Patrick, The Magdalen Metaphysicals: Idealism and Orthodoxy at Oxford, 1901-1945, p.xxii.史密斯促成了牛津大學在1923 年授予克羅齊榮譽博士頭銜,克羅齊在晚年說起這件往事時,稱史密斯為他的老朋友。⑥G. R. G. Mure, “Benedetto Croce and Oxford”, 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vol.4, no.17, 1954, p.327.雖然史密斯一生沒有出版專著,但是史密斯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成功地在牛津大學向英國的聽眾介紹了克羅齊的思想。⑦James Patrick, The Magdalen Metaphysicals: Idealism and Orthodoxy at Oxford, 1901-1945, pp.52-53.
總體上,史密斯對克羅齊哲學著作持一種正面的評價,認為當代任何優(yōu)秀的哲學著作都是來自意大利,尤其是意大利的南部。⑧Rik Peters, History as Thought and Action: The Philosophies of Croce, Gentile, de Ruggiero, and Collingwood, p.126.史密斯對克羅齊等人著作的詳細評論和全面理解表明他一直保持著對意大利哲學家思想的興趣,而這種興趣也能夠在柯林武德的學術生涯中發(fā)現(xiàn)。佩勒認為,柯林武德至少在兩個地方同意史密斯對克羅齊的理解:第一,歷史學應該關注物理事件背后的認知事件。第二,人類的意識是歷史的以及歷史通過哲學思維構成一個連續(xù)的整體。⑨Adrian Paylor, “Hidden Footnotes: J. A. Smith, R. G. Collingwood and Croce’s Conception of History”, pp.10-11.正是通過接受克羅齊等人的歷史哲學,柯林武德獲得構建自己歷史哲學體系的思想源泉,尤其是在關于歷史學與自然科學在本質上是不同的這一點上,柯林武德與克羅齊保持著高度的一致。
在這種背景下,史密斯成為把克羅齊引進牛津大學、使柯林武德對克羅齊思想產(chǎn)生興趣并深受克羅齊影響的哲學家。⑩Jan van der Dussen, History as a Science: The Philosophy of R. G. Collingwood, Dordrecht: Springer, 2012, p.14.1908—1912 年柯林武德在牛津大學讀書期間,正是史密斯處于從實在主義轉向觀念論的關鍵時期,再加上柯林武德欽佩史密斯,必然使柯林武德和史密斯一樣分享著克羅齊的哲學思想:“柯林武德在1912 年被任命為彭布羅克的講師之后,他無疑是知道史密斯的。史密斯是一位在學院居領袖地位和在牛津大學有影響力的人,并且從這年開始柯林武德的日記(現(xiàn)在由特蕾莎·柯林武德·史密斯保存)表明一種友誼,即柯林武德成為史密斯在莫德林學院的客人,柯林武德帶著史密斯與他的學生去倫敦用晚餐和上劇院,使柯林武德對史密斯的演講和觀點產(chǎn)生興趣”。①James Patrick, “Is ‘The Theory of History’ (1914) Collingwood’s First Essay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History and Theory, vol.29, no.4, Beiheft 29: Reassessing Collingwood, 1990, p.2.正是通過史密斯,柯林武德一方面拓展了接觸克羅齊哲學思想的渠道;另一方面,柯林武德最終與克羅齊建立起終生的友誼,直至前者在1943 年早逝。對柯林武德來說,克羅齊對歷史思想的重視是其哲學最大的特色,“簡而言之,如果哲學家要理解哲學史,他就必須研究人類的一般歷史,而一種忽視其自身歷史的哲學只是一種重尋逝去已久的錯誤的哲學”。②[英]柯林武德:《克羅齊的歷史哲學》,余偉譯,載陳恒、耿相新主編:《柯林武德的歷史思想》,《新史學》第3 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 年,第87 頁。而把歷史學與哲學結合起來,正是克羅齊的優(yōu)點:“他本人既是一位卓有建樹的哲學家,又是一位成就斐然的歷史學家,在他的每一次研究中,他本人都深切地感受到哲學與歷史彼此之間先后從對方那里獲得的益處”。③[英]柯林武德:《克羅齊的歷史哲學》,第87 頁。同樣,柯林武德既是一位卓有建樹的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成就斐然的歷史學家,柯林武德既從哲學與歷史學的聯(lián)系中得到益處,也從克羅齊那里獲得思想源泉。
克羅齊在50 歲回顧往事時認為自己做了三件重要的事情:“(1)在認識論中,提出哲學是方法論,而不是別的,但正因為它是方法論,它就是一切,它賦予了一切;(2)在歷史理論中,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3)在美學中,藝術是抒情的直覺(和產(chǎn)生個人主義或個人化的文學和藝術史觀念)”。④Giuseppe Galasso, Croce e lo spirito del suo tempo, Mondadori: Milano, 1990, p.201.轉引自Rik Peters, History as Thought and Action: The Philosophies of Croce, Gentile, de Ruggiero, and Collingwood, p.41.而“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是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一書的核心思想。該書是克羅齊精神哲學四部曲的最后一部,⑤Estetica come scienza dell’espressione e linguistica generale (1902); Logica come scienza del concetto puro (1909);Filosofia della Pratica, Economica ed Etica (1909); Teoria e 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 (1917).是他史學理論成熟的標志性著作??肆_齊寫作該書的目的是為“人文歷史”辯護,即“思想就把歷史理解為人類的作品,看作人類智慧和意志的產(chǎn)物”。⑥[意]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田時綱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年,第54 頁。
“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蘊含了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是克羅齊關于歷史學自律的完整表達??肆_齊歷史哲學包括了把哲學定義為歷史學的方法論,同時也表明自然科學是建立在歷史學的基礎上。因此,克羅齊認為歷史學是一門真正的科學,即歷史學是一門能夠獲得知識或真理的科學,這種定義使歷史學高于自然科學,而自然科學自近代以來一直被當作一切學科的典范。為了使歷史學成為真正的知識類型,歷史必須與編年史區(qū)別開來,而“當代史”相對于編年史而言就是真歷史:“當我正撰寫這一著作時,我為自己寫的歷史,就是我的寫作思想,它必然與寫作活動相聯(lián)系。在此種情況下,稱之為‘當代’極為恰當,恰因它同任何精神活動一樣,是在時間之外(不分先后)、是與其相聯(lián)系的行動‘同時’形成的,并憑借非編年史的而是觀念的差異,而與行動相區(qū)分。相反,‘非當代史’‘過去史’是面對已成歷史,因此是作為對此歷史的評論而產(chǎn)生的歷史,至于是幾千年的古代史,還是剛剛一小時前的歷史,則無關緊要”。⑦[意]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第3 頁。因此,歷史知識就是一種思想活動,即歷史學家的自我認識,該種認識是主客觀的同一,即“歷史學家意識到自己的思想及其所依據(jù)的概念”。⑧Rik Peters, History as Thought and Action: The Philosophies of Croce, Gentile, de Ruggiero, and Collingwood, p.65.而編年史本身不是歷史,他們是“死”的歷史,或是歷史的“尸體”。
然而,克羅齊斷言編年史是“死”的歷史并不意味著編年史是無用的,而只是表明編年史不是歷史。但編年史對歷史學卻是重要的,因為編年史作為沉默的文獻,在歷史學家手里——通過復活,能夠再次成為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通過把“死”的過去,通過當下的活動把它們復活:“羅馬人和希臘人躺在墓穴中,直到文藝復興歐洲精神重新成熟時,才把它們喚醒。文明的原始形式既粗陋又野蠻,它們靜臥著,被忘卻了,很少被人關注,或被人誤解,直到稱作浪漫主義和王朝復辟的歐洲精神的新階段才獲得‘同情’,即是說,才承認它們是自己現(xiàn)在的興趣。因此,現(xiàn)在被我們視為編年史的大部分歷史,現(xiàn)在對我們沉默不語的文獻,將依次被新生活的光輝所照耀,將重新開口說話”。①[意]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第11 頁。因此,在“死”的過去如何重新變?yōu)闅v史的問題上,克羅齊認為通過歷史學家對過去的復活,也就是說是歷史學家使有用的編年史變成真實的歷史。如果歷史學家手上沒有能夠用來復活的文獻,那么歷史學家將無法進行工作,因此編年史對歷史學有存在的必要:“編年史不是真歷史但有用;我們保存編年史以備將來使用,當一些歷史學家為了讓復活過去而理解這些編年史時”。②Rik Peters, History as Thought and Action: The Philosophies of Croce, Gentile, de Ruggiero, and Collingwood, p.65.
歷史學家為何要復活過去?或者說,歷史知識對當下具有什么價值?克羅齊認為是生活或實踐的需要:“若當代史直接從生活中顯現(xiàn),甚至習慣稱作的當代史也直接從生活中顯現(xiàn),因為顯然只有現(xiàn)在生活的興趣才能促使我們探究一個過去的事實;由于過去的事實同現(xiàn)在生活的興趣相聯(lián)系,因此,它不符合過去的興趣而適應現(xiàn)在的興趣”。③[意]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第4 頁。復活過去以滿足于當下的興趣是歷史學的歸宿,克羅齊把歷史知識提升為一種真的知識的地位,這與他認為自然科學知識只是有用的概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歷史學家從當下出發(fā),通過復活過去來滿足當下的興趣,使歷史成為當下的組成部分,這意味著歷史知識成為實踐的前提??肆_齊強調(diào)當下興趣作為歷史知識的歸宿正好說明歷史知識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是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一書的核心。柯林武德認為《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是克羅齊對歷史學的最后立場,即“歷史學的自律”闡述的完成??肆_齊認為,歷史知識不僅僅為真,而且與生活或實踐緊密相連。因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這一定義不但使歷史學與自然科學區(qū)別開來,同時也使歷史知識與生活實踐相聯(lián)系。因此,柯林武德認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是克羅齊為“歷史學的自律”辯護最終完成的體現(xiàn),是意大利歷史哲學的重大成就。④[英]柯林武德著,揚·馮·德·杜森編:《歷史的觀念》(增補版),何兆武、張文杰、陳新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第200 頁。(以下對該書的引用都是出自該版本)事實上,克羅齊“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對柯林武德的“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具有深遠的影響。
柯林武德在《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剛一出版就買下了該書,不難想象,該書所闡述的歷史觀念對柯林武德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铝治涞略谝环饨o克羅齊的信中寫道:“這篇文章是為英國讀者而寫的,英國讀者都知道我是你的朋友和哲學的信徒:由此我沒有提到你的歷史觀點中有一百個我同意的觀點,相反我集中于第101 個我不同意你的或者至少我相信是你思想的地方……我沒有時間就一本我感到敵意滿滿的著作去寫一篇文章;我只會寫那些我無比同意的人”。⑤Amedeo Vigorelli, “Lettere di Robin George Collingwood a Benedetto Croce (1912-1939)”, p.551.柯林武德在信件中提到的文章便是《克羅齊的歷史哲學》,⑥R. G. Collingwood, “Croce’s Philosophy of History”, Hibbert Journal, vol.19, 1921, pp.263-278.雖然柯林武德在該文中主要是批判克羅齊的自然主義和其關于歷史與哲學之間關系的看法,⑦柯林武德聲明撰寫《克羅齊的歷史哲學》一文的任務是“與其說是闡述不如說是批判,那么我們將是挑選出他的某些觀點,并以它們作為全部思想的典型加以檢驗”。([英]柯林武德:《克羅齊的歷史哲學》,第88 頁)而對《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的闡述則在《歷史的觀念》一書中體現(xiàn),參見第199-202 頁。但正如信件所表明,柯林武德另一方面也同意克羅齊的大部分觀點,具體體現(xiàn)在柯林武德關于歷史學的定義中。
作為心靈科學的歷史學的研究對象是什么?柯林武德給出的答案是“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除了思想之外,沒有其他東西可以成為歷史知識的對象”。⑧R. G. Collingwood, An Autobiography, p.110.該定義表明歷史學的研究對象是思想,同時也表明歷史研究的特性,即作為一種思想活動,歷史研究是一種主體思想與客體思想相結合的活動。思想是正確的歷史學所探討的主題,是與偽歷史相區(qū)別的地方。柯林武德認為偽歷史具有歷史的外貌,但從本質上看卻不是正確的歷史,因為偽歷史所處理的對象不是思想,使正確的歷史與偽歷史所區(qū)別開來的正是研究對象的不同:“歷史和偽歷史都包括敘述:但在歷史中,這些敘述是有目的活動的敘述,其證據(jù)包括他們留下的遺物(書籍或陶器,原則是一樣的),確切地說,就是歷史學家在一定程度上依據(jù)目的來思考它們,也就是說,理解他們的目的;在偽歷史中,沒有目的的概念,它們是各種各樣的遺跡,它們種類不同必須被解釋為能夠按時間尺度排列的不同歷史時期的遺跡”。①R. G. Collingwood, An Autobiography, p.109.顯然,歷史學研究的對象是人類根據(jù)某種目的而進行的活動,這種研究與自然科學研究明顯不同。自然史不屬于歷史學,因為自然事物不是由人類所創(chuàng)造,歷史學所研究的對象是帶有人類意圖的活動。因此,雖然自然事物不是歷史學研究的對象,但自然科學史卻能夠成為歷史學的組成部分,因為自然科學是人類思想的產(chǎn)物:“不管有沒有像自然這樣一種與精神截然不同的東西,至少它不能夠作為一種因素而進入精神世界。當人們認為它確實是能夠,并且談到(例如,我們看到孟德斯鳩就談過)地理和氣候對歷史的影響時,他們是把某個人的或者人們的自然概念對他們行動的影響,誤認為是自然本身的影響了”。②[英]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第198 頁。
柯林武德認為歷史學研究的對象是人類思想的觀點與克羅齊的觀點類似,兩者也認同歷史學不同于自然科學研究。那么,緊接“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而來的問題是,歷史學家如何使獲得過去的思想成為可能?柯林武德的回答是重演:“歷史知識是歷史學家在心靈中重演他正在研究的歷史思想”。③R. G. Collingwood, An Autobiography, p.112.柯林武德認為,重演過去的思想需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首先,思想必須被表達出來,不管是以書面的形式還是以其他人類活動的形式。④R. G. Collingwood, An Autobiography, p.111.思想必須被表達出來還有另一層意思,即被表達出來的思想必須被保留下來。另外,柯林武德強調(diào)思想表達并不僅僅限于書面形式,大大拓寬了歷史學研究范圍而擺脫了歷史學研究僅限于文獻的局限,這與他長期從事考古研究密切相關,尤其是在史前史領域里,這種觀念的重要性愈加明顯。其次,歷史學家必須擁有重演其所研究思想的能力,“歷史學家必須能夠再次思考自己試圖解釋的思想”。⑤R. G. Collingwood, An Autobiography, p.111.如果歷史學家不能夠完成這一任務,則意味著該工作需要等待有能力的歷史學家來完成。而且柯林武德還著重指出,歷史學家所重演的思想是客觀的,這樣就可以確保相對主義被阻擋在歷史學的大門之外。思想被表達出來以及思想能夠被重演,是歷史學家獲得歷史知識的條件。該條件使歷史學與自然科學區(qū)別開來,自然科學家不需要獲得自然事物背后的思想,自然科學家不關心自然界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目的,因為那與自然科學研究不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自然科學與歷史學不一樣,自然科學所研究的經(jīng)驗不存在時間上的限定,即自然科學所研究的經(jīng)驗沒有過去和現(xiàn)在之分,過去與現(xiàn)在的經(jīng)驗都是一樣的,因為它們都是同一個規(guī)律的例子:“各種觀察和實驗的科學在這一點上都是相同的,即它們的目的都是要在某一種類的所有事件中探測出永恒的或反復出現(xiàn)的特征”。⑥[英]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第247 頁。因此,自然科學由于存在普遍規(guī)律而使自然科學知識成為可能,而使歷史知識成為可能則是歷史學家能夠重演其所研究的思想。
顯然,柯林武德認為“重演”是歷史知識成為可能的條件。在沃爾什筆下,存在兩種歷史學家用來證明歷史知識成為可能的理論:符合論和融合論。擁護符合論的歷史學家認為歷史事實獨立于歷史學家之外,歷史學家能夠如實重建過去發(fā)生的事件:“在歷史學中(假如能在任何地方的話)我們所涉及的都是事實,這些事實恰恰因為它們是過去的,所以就是固定的和確定的;這些事實是不能被任何夸張的想象力看作是以我們目前所思維著的東西為轉移的。”⑦[英]W. H. 沃爾什:《歷史哲學導論》,第75 頁。顯然,柯林武德的“重演論”不屬于符合論的范疇,正如他所指出的:“過去絕不是一件歷史學家通過知覺就可以從經(jīng)驗上加以領會的給定事實”。①[英]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第278 頁。由于歷史學家所面對的事實不能通過直覺加以領會,因此柯林武德認為歷史事實“不能由驗證來實現(xiàn)”。②[英]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第278 頁。那么歷史學家依據(jù)什么條件才能夠知道過去呢?柯林武德的答案是“歷史學家必須在他自己的心靈中重演過去”。③[英]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第278 頁。同時,柯林武德否認“重演”對象是獨立心靈的客觀存在:“思想永遠不可能是單純的客體。要了解另一個人的思維活動,只有根據(jù)這同一個活動在一個人自己的心靈里可以重演這一假定,才是可能的”。④[英]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第284 頁。
然而,如果思想僅僅只是主觀的,就無法保證其真理性,因此思想必須是主觀與客觀的結合體:“它不能被置于思維著的心靈之前作為一種現(xiàn)成的客體,被認作是獨立于那種心靈之外并且能就它的自身、就它的那種獨立性而加以研究的某種東西。就‘客觀地’便排斥‘主觀地’這種意義而言,它永遠也不可能被‘客觀地’加以研究。它必須像它所實際存在的那樣,也就是說作為一種行動,而加以研究。而且因為這種行動乃是主觀性(盡管不單純是主觀性)或者經(jīng)驗,它就只能以其自身的主觀存在而加以研究,也就是說只能被思想者加以研究,而它就是思想者的活動或經(jīng)驗?!雹輀英]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第288 頁。因此,擁護真理符合論者認為研究者與被研究對象是主客觀的關系、歷史事實能夠獨立于歷史學家的心靈之外的觀點完全沒有考慮到歷史學家并不能如實復述過去。
那么,歷史學家為何要重演過去的思想呢?其意圖何在?柯林武德認為是為了當前的實踐需要??铝治涞抡J為歷史學家所重演的思想具有兩層含義:第一,歷史學家當下所進行重演的思想與過去產(chǎn)生的思想是同一的,前面已經(jīng)提到過,這避免了歷史學滑向相對主義。第二,歷史學家所重演的思想在另一層面上又存在著不同,即語境的不同。指出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可以保證在重演納爾遜的思想時不會變成納爾遜(當然即使變成納爾遜也不是壞事,但是一旦重演的是希特勒的思想呢?)因此重演不是復述:“歷史知識所重演的過去思想在當前思想語境下濃縮,使其與過去思想相區(qū)別”。⑥R. G. Collingwood, An Autobiography, p.114.那么,如何區(qū)別這種不同呢,柯林武德的回答是通過歷史問題的產(chǎn)生方式,即歷史問題是不是由實踐問題所引起,因為歷史研究的最終目的是認識自身:“我們學習歷史是為了更清楚了解我們被要求采取行動的處境”。⑦R. G. Collingwood, An Autobiography, p.114.如果歷史學家只是單單重演過去的思想,那么在柯林武德看來只是“剪刀加漿糊”的形式,此類歷史學未能對生活提供借鑒作用,從而印證了黑格爾的警示:“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是,沒有人能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⑧R. G. Collingwood, An Autobiography, p.96.唯有從當前的實踐問題出發(fā),把過去的思想納入到當下的思想中,才能實現(xiàn)歷史研究的目的:“重新想他人之所想,他自己也就思想了他人的思想。知道了他人思想過的那一思想,他因此知道自己能夠思想那一思想。發(fā)現(xiàn)自己能做什么就是發(fā)現(xiàn)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如果他通過重新思想而懂得了許多不同類型的人的思想,那么他必定是具有多種類型特征的人。他實際上就是他所了解的那些歷史的縮影。因此,他的自知同時也就是對人類事務的認識”。⑨R. G. Collingwood, An Autobiography, pp.114-115.這段話表明柯林武德筆下歷史學與哲學之間的“融通”宣告完成,完成了“歷史學自律”的建設工作,從而為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融通”奠定了理論基礎,為歷史學成為心靈科學奠定了基礎。
不難看出,柯林武德的 “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明顯受到克羅齊的“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影響??肆_齊和柯林武德都同意歷史研究是一種精神活動,都認為理解過去的前提是能夠復活重演過去,也同意史學研究的出發(fā)點是當下實踐的需要。然而,雖然柯林武德與克羅齊分享著某些共同的信念,但是也存在某些不同,這些不同體現(xiàn)在柯林武德不同意克羅齊對歷史與編年史之間的劃分,也無法認可克羅齊在復活過去的限度上超出了人類世界的范圍。究其原因,柯林武德認為是克羅齊自身所造成的,“存在著兩個克羅齊,一個是實在主義者、二元論者、經(jīng)驗主義者或自然主義者的……;另一個是理想主義者的”。①[英]柯林武德:《克羅齊的歷史哲學》,第90 頁??铝治涞抡J為克羅齊的二元論,是他與克羅齊分歧的根基。
柯林武德和克羅齊都認為對過去的復活重演是歷史知識成為可能的條件。但是,關于被復活對象的性質,柯林武德和克羅齊卻存在著明顯的不同。柯林武德認為被復活的對象是思想,只是該思想被濃縮在當下的思想中。然而,克羅齊卻認為被復活的對象不是思想,在它們被復活之前,它們只是編年史或者思想的骸骨。這種區(qū)分引起了柯林武德的困惑:“歷史是思想,思想的尸骨是編年史。但是,思想有尸骨嗎?如果有,它像什么?有機體的尸骸是一些不同于有機體本身的東西:對于像克羅齊那樣的理想主義哲學家,這些不同于思想的東西是什么呢?依據(jù)它們我們能夠給思想的尸骨下一個令人滿意的哲學定義嗎?”②[英]柯林武德:《克羅齊的歷史哲學》,第89 頁。對于克羅齊來說,把歷史與編年史區(qū)別開來的理論基礎在于,精神具有兩個組成部分:思想和意志。因為歷史是思想,那么與編年史對應的就是意志:“編年史和歷史不是作為兩種互補或隸屬的歷史形式,而是作為兩種不同的精神態(tài)度得以區(qū)分。歷史是活的歷史,編年史是死的歷史;歷史是當代史,編年史是過去史;歷史主要是思想行動,編年史主要是意志行動”。③[意]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第8 頁。為何在克羅齊看來歷史和編年史是屬于兩種不同的事物,原因就在于克羅齊把精神劃分為思想與意志兩個部分。
克羅齊把精神和意志對立、把歷史與編年史對立,把歷史視為思想活動,把編年史視為意志活動??铝治涞抡J為克羅齊把精神區(qū)分為思想和意志是因為存在兩個克羅齊:“一個是實在主義者、二元論者、經(jīng)驗主義者或自然主義者的,感興趣于形式的差異且慣于引進二元論的或超驗的術語;另一個是理想主義者的,他的整個生活是一場對超驗和任何形式的自然主義者的戰(zhàn)爭,他清除了二元論,并且在一個具體或內(nèi)在的統(tǒng)一體內(nèi)重新結合了差異。克羅齊所著述的絕大部分是由二者之間的論爭構成的,一方建立二元論,另一方取消它們,有時未必會取消”。④[英]柯林武德:《克羅齊的歷史哲學》,第90 頁。然而,柯林武德認為在哲學層面上并不存在歷史與編年史之分,也不存在思想與意志之分,更不存在物質與心靈之分,作為歷史研究對象的行動是外在和內(nèi)在的綜合體。⑤[英]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第211-212 頁。等待被歷史學家重演的過去不是思想的骸骨,過去存活在當下,過去與現(xiàn)在并不存在涇渭分明的界限:“構成歷史的并不是‘事件’而是‘歷程’;‘歷程’無始無終而只有歷程的轉化;如果歷程 P1 轉化為歷程P2,兩者之間并沒有一條明確的界線標志著P1 的結束和P2 的開始;P1 并沒有結束,它改變形式成為P2 繼續(xù)存在著,P2 也沒有開端,它以前就以P1 的形式存在著了”。⑥R. G. Collingwood, An Autobiography, pp.97-98.因此,克羅齊對歷史與編年史、思想與意志、心靈與物質的劃分,在柯林武德的筆下被取消了,而柯林武德完成克羅齊未竟的任務——“歷史自律性”的最終形成。
復活重演過去的對象是什么?柯林武德認為是被表達并保存下來的思想??肆_齊同樣認為能夠復活過去,使這種復活的對象變成思想。然而,正如柯林武德告訴我們的那樣,事實上存在兩個克羅齊,因此克羅齊認為除了能夠復活人類社會的事物外,還能夠復活自然界的事物:“你們想理解新石器時代的利古里亞人或西西里人的真正歷史嗎?若可能的話,首先竭力使自己在精神上成為新石器時代的利古里亞人和西西里人;若無可能,或你們掉以輕心,你們就應樂于把那些屬于新石器時代人的頭骨、用具、石刻加以描述、分類并排成系列。你們理解一根草的真正歷史嗎?你們首先竭力使自己成為一根草,若辦不到,就應樂于分析其各個部分,甚至樂于把它置于一種觀念的想象的歷史中”。①[意]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第76-77 頁??铝治涞抡J為克羅齊以上的表述簡單地取消了歷史與自然的區(qū)別,而這種區(qū)別正是黑格爾所堅持的。②[英]柯林武德:《克羅齊的歷史哲學》,第97 頁。為何一根草能夠被復活?一根草擁有思想嗎?一根草是怎么思想的?當柯林武德寫作《歷史的觀念》再次回到這個觀點時,抱著對克羅齊的敬意,柯林武德的反駁堅定但略顯溫和:“一根草的成形和生長也是它本身精神生活的一種表現(xiàn)嗎?我并不那么肯定。而當我們接觸到一塊水晶或者一塊鐘乳石的時候,我的懷疑就達到反抗的地步了。這些東西自身形成的過程在我看來就是一個過程,但我們要在這個過程中——并非由于我們自己缺乏歷史同情心——尋找出任何的思想表現(xiàn)來都是枉然的”。③[英]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第198 頁。
為什么克羅齊認為一根草能夠被復活?此時再次回到柯林武德先前對我們的提示是有益的,即存在兩個不同的克羅齊,因此也就存在克羅齊對自然界的兩種觀念:“因此,對于克羅齊,自然就在一種意義上是真實的,而在另一種意義上又是不真實的。如果自然是指個別事件,像它們所發(fā)生的而且被人觀察到是在發(fā)生的那樣,那么它就是真實的;但是在上述意義上,自然就僅僅是歷史的一部分。如果自然是指抽象的一般規(guī)律的體系,那么它就是不真實的;因為這些規(guī)律僅僅是我們用以整理我們所觀察和記憶和期待的那些歷史事實的偽概念”。④[英]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第196-197 頁。對克羅齊來說,重要的區(qū)別不在于自然與歷史之間,而在于普遍與個別之間,如果自然被以個別的視角看待,那么與歷史無異。相反,如果歷史學家宣稱要在歷史中尋找規(guī)律,則是一個偽真理。因此,一根草能夠被復活,一塊水晶石也能夠被復活,只要它們被以個別的形式對待。
柯林武德批判克羅齊把哲學降級為歷史學的方法論。諾克斯認為柯林武德后期的哲學立場轉向歷史主義是由于克羅齊的影響引起眾多研究者的關注。⑤該轉變具體表現(xiàn)為柯林武德在《形而上學論》中把哲學溶解為歷史學,即形而上學是一門歷史學科,參見R. G.Collingwood, An Essay on Metaphysic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40, p.49.阿蘭·多納根(Alan Harry Donagan, 1925—1991)、N.羅滕施特賴希(Nathan Rotenstreich, 1914—1993)等哲學家認為柯林武德后期哲學立場存在劇烈的轉變。而L. O. 明克(Louis O. Mink, 1921—1983)、L. 魯比諾夫(Lionel Rubinoff, 1930—)、W. H. 德雷(William Herbert Dray, 1921—2009)和揚·馮·德·杜森(Jan van der Dussen)等人斷然否認柯林武德后期的著作與前期(1924 年開始)存在斷裂。柯林武德后期的哲學立場是否轉向歷史主義目前尚有爭議,但其1921 年的哲學立場倒是肯定的,即哲學與歷史學依然是兩門不同的學科,擁有各自的方法與研究對象。克羅齊在《歷史學的理論與歷史》中把哲學當作歷史學的方法論:“總之,一種圖解的和簡約的哲學是符合‘基本問題’的哲學;一種更豐富、更多樣、更靈活的哲學應當符合作為方法論的哲學。后種哲學認為,不僅把握內(nèi)在、超驗、世界和另一世界的問題的是哲學,而且一切有益于增加指導性概念的遺產(chǎn)和對真實歷史的理解,利于構建我們生活其中的思想實在的也都是哲學”。⑥[意]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第94 頁??铝治涞聦Υ说姆磻獎t是“自然主義者克羅齊對理想主義者克羅齊的寓哲學于其內(nèi)的勝利,和克羅齊自身興趣中心從哲學向歷史的轉移”。⑦[英]柯林武德:《克羅齊的歷史哲學》,第98 頁??铝治涞聰嗳痪芙^克羅齊的做法。在1927 年寫給魯杰羅的信中柯林武德還在抱怨自己越來越疏離哲學工作,“四個月來,我一直深入歷史研究,在那里我發(fā)現(xiàn)自己身邊都是朋友和愿意合作的人;回歸哲學意味著做一種在那里我越來越意識到自己是一個逃犯的工作”。⑧轉引自 Jan Van der Dussen, History as a Science: The Philosophy of R.G. Collingwood, p.192.直到1935 年柯林武德還是持這種觀點,參見James Connelly, “Was R. G. Collingwood the Author of ‘The Theory of History’?”, History and Theory,vol.29, no.4, Beiheft 29: Reassessing Collingwood, 1990, p.19.
綜上所述,雖然柯林武德對克羅齊在《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中所表達的觀點沒有完全贊同,甚至某些觀點還相互對立,但是,不可否認,柯林武德接受了克羅齊在《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一書中的多數(shù)觀點。例如歷史學的研究性質與研究對象、歷史學如何成為可能以及歷史學的價值。當然,影響不是被影響者對影響者思想原封不動地接受,如果是這樣,柯林武德就稱不上是一個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哲學家??铝治涞率钦驹谂械牧錾?,把克羅齊的哲學思想濃縮在其哲學思想里。這個濃縮在柯林武德哲學思想里的克羅齊,事實上是柯林武德所重演并濃縮在柯林武德哲學思想里的克羅齊,只有做到了這一步,柯林武德才能宣稱歷史學與實踐之間存在關聯(lián)。
柯林武德客觀上受到克羅齊的影響與柯林武德在《自傳》中沒有對克羅齊點名致謝顯得不合情理,是否可以認為這是柯林武德為了顯示自己的原創(chuàng)性而隱藏克羅齊的影響?答案顯然不是。因為在柯林武德與克羅齊之間,我們無法用影響與被影響這種單向聯(lián)系來定義柯林武德與克羅齊在思想上的關系,正如克羅齊所說:“對于思想世界來說,不存在你我的區(qū)分;這里僅有好想法和壞想法之分,并且好想法會取勝且不屬于個人而是屬于普遍”。①L. M. Palmer and H. S. Harris (eds.), Thought, Action and Intuition: As A Symposium on the Philosophy of Benedetto Croce, Hildesheim, NewYork: Georg Olms, 1975, p.58.如果克羅齊此言非虛,那么作為僅比克羅齊晚一代且熟悉克羅齊著作與思想的柯林武德來說,勢必也會同意克羅齊的觀點并以此為實踐指南。
雖然柯林武德在出版的著作中沒有直言克羅齊對其所產(chǎn)生的影響,但克羅齊在牛津大學所受到的歡迎并以史密斯為首形成研究意大利哲學家的哲學團體,無疑對柯林武德歷史哲學的形成提供了一個學術氛圍,為其反抗實在主義提供了某種理論依據(jù)。在實在主義占據(jù)牛津大學哲學界主流的背景下,克羅齊作為國際上著名的哲學家,除了受到觀念論者的歡迎,實在主義者也表現(xiàn)出某種興趣??肆_齊等意大利的哲學家把英國哲學家引向歷史哲學這一領域起到關鍵的作用。意大利哲學家著作在英國的傳播是柯林武德成為英國20 世紀最重要的歷史哲學家的關鍵,諸多證據(jù)表明柯林武德的歷史哲學確實與意大利哲學家的歷史哲學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
積極吸收歐洲大陸的思想是英國近代以來思想文化取得繁榮的要素之一。克羅齊傳入英國并對柯林武德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只是眾多實例中的一例。蘭克促使英國史學科學化、法國實證主義影響英國史學研究、黑格爾在英國觀念論興起過程中的作用、康德和克羅齊推動新觀念論的發(fā)展,都是英國積極吸取歐洲大陸優(yōu)秀思想的例子。柯林武德的哲學思想深受歐洲大量哲學家的影響,康德、黑格爾和克羅齊等都是對柯林武德產(chǎn)生影響的代表。伽達默爾曾經(jīng)這樣寫道:“柯林武德是一個‘脫離’英國本土環(huán)境的人;德文版下的柯林武德,‘他對我們來說不是陌生人’,像是一個從國外回到‘精神家園’的人”,②Hans-Georg Gadamer, “Einleitung”, to Collingwood, Denken: EineAutobiographie, transl. Hans-Joachim Finkeldei(Stuttgart, 1955), p.vii.轉引自David Bates, “Rediscovering Collingwood’s Spiritual History (In and Out of Context)”, History and Theory, vol.35, no.1, 1996, p.33.同樣,一位熟悉克羅齊和柯林武德哲學思想的意大利學者也可以得出與伽達默爾一樣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