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春玲
中國繪畫理論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系統(tǒng)而完備的繪畫理論體系。早在魏晉時期,顧愷之就明確提出“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荃生之用乖,傳神之趨失矣”。這一工筆人物畫“傳神論”奠定了中國繪畫理論的基礎,蘊含著工筆人物畫創(chuàng)作的核心思想和審美標準,深刻而詳細地闡明了工筆人物畫造型藝術的根本追求,精煉地闡釋出工筆人物畫家的創(chuàng)作目的,以及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應采用的具體方法,促進了工筆人物畫獨特民族風格的形成,影響了中國古代山水畫“氣韻論”和“意境論”的產生和發(fā)展。
顧愷之“傳神論”涵蓋工筆人物畫臨摹、寫生、創(chuàng)作、學習的各個階段,不論是在繪畫理論教學研究中,還是在工筆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寫生實踐中,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顧愷之在《魏晉勝流畫贊》中更是以“傳神”為人物畫創(chuàng)作的第一要論和繪畫品評標準,直接影響了謝赫“六法論”中“氣韻生動”這一審美命題,為中國山水繪畫理論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礎。繪畫理論的發(fā)展,古代文人畫家審美取向的形成,無不彰顯出“傳神論”在中國繪畫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中國工筆人物畫教學中,傳承經(jīng)典美學理論,賡續(xù)中國藝術精神,探究顧愷之“傳神論”在工筆人物畫教學中的實踐與運用,具有重要的美學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它直接關系著工筆人物畫教學的高質量開展,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規(guī)范學生的藝術思維和審美追求。
經(jīng)過多年工筆人物畫、中國畫論課程教學和調研發(fā)現(xiàn),部分高校在工筆人物畫教學中存在“重技法,輕理論”、學生繪畫理論學習薄弱、工筆人物畫課程教學目標不明確等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藝術理論來源于實踐,是藝術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可反過來指導藝術實踐。如果教師對中國繪畫理論的學習不夠精準,對人物畫的美學精神理解片面,則會導致學生在理論學習與實踐中存在各種困惑。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因素。一是主觀因素。部分高校在美術教學中過于注重繪畫技法教學,使學生在工筆人物畫寫生乃至畢業(yè)創(chuàng)作中出現(xiàn)工筆人物畫作品立意不明、內涵淺顯、審美缺失等問題。二是客觀因素。在設置工筆人物畫課程時,部分高校缺乏對中國畫論課程與工筆人物畫課程內容的科學統(tǒng)籌安排,導致學生無法更好地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繪畫實踐,從而產生理論學習和專業(yè)實踐脫節(jié)的現(xiàn)象。
第一,從課程性質來看,中國畫論是一門理論課程,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藝術美學等知識密切相關,需要教師具有較高文化素養(yǎng)和深厚的藝術哲學、藝術美學等方面的知識儲備。但部分教師對中國繪畫理論體系的學習不夠系統(tǒng),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做到深入講解和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從而無法加深學生對繪畫理論的認知。
第二,從中國畫論課程的教師選聘情況來看,部分高校缺乏對該課程教師的選聘規(guī)劃。同時,部分青年教師在理論教學中存在經(jīng)驗不足、講解不夠深入等問題,致使學生對某些傳統(tǒng)繪畫理論難點、美學精神一知半解。
第三,從課程類別來看,中國畫論課程多屬于選修課程,難以引起學生和教師的充分重視,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工筆人物畫教學效果。
第四,從學生角度來看,部分通過機械訓練選拔出來的美術生缺少科學的觀察思維,存在思維固化、學習被動、基本功相對薄弱,以及文學修養(yǎng)、美學修養(yǎng)相對欠缺等問題,不利于實現(xiàn)理論創(chuàng)新,并且難以將其應用于實踐,提升繪畫效果。
因此,要想深化中國畫論教學與工筆人物畫課程教學改革,只有從實際出發(fā),協(xié)調好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清除阻礙學生發(fā)展的各種因素,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統(tǒng)籌好中國畫論教學和工筆人物畫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較高藝術修養(yǎng)和理論水平的美術人才。
顧愷之“傳神論”是人物畫創(chuàng)作的核心理論,也是學生在創(chuàng)作工筆人物畫時必須學習的內容。因此,在開展工筆人物畫教學時,要重新審視顧愷之“傳神論”的藝術內涵和藝術價值,充分認識其在工筆人物畫實踐中的指導意義,探析“傳神論”蘊含的主要畫學思想和美學精神,明確“寫形”與“傳神”的內在聯(lián)系,明晰“以形寫神”的途徑。
首先,在學習工筆人物畫之始,必須深入研究顧愷之“傳神論”的內涵,梳理好“寫形”和“傳神”的內在關系。顧愷之的“傳神論”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論畫》這篇著作中。在工筆人物畫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深入理解“形”與“神”在工筆人物畫中的具體含義,以及“形”“神”之間的密切關系,深入解讀工筆人物畫蘊含的藝術精神、美學思想。顧愷之在《魏晉勝流畫贊》中提出:“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視而前亡所對者,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荃生之用乖,傳神之趨失矣。空其實對則大失,對而不正則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晤對之通神也。”在這一繪畫理論片段中,顧愷之明確提出了工筆人物畫寫生、創(chuàng)作的藝術追求是要做到“以形寫神”。這里的“形”是指生動鮮活的人物形態(tài),即寫生、創(chuàng)作中所要描繪人物造型;“神”是指依據(jù)人物形態(tài)、體態(tài)特點所表現(xiàn)出來的與之相對應的內在精神品質、個人氣度等?!皩懮瘛本褪且鷦颖磉_出不同人物的精神氣質,為人物“傳神”。
在“傳神論”這一美學論斷中,顧愷之明確論述了繪畫創(chuàng)作中“寫形”和“傳神”的密切關系。在工筆人物畫創(chuàng)作中,“寫形”是描寫人物之外形,是人物造型的基礎,也是實現(xiàn)為人物“傳神”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傳神”是工筆人物畫創(chuàng)作的目的與追求,畫面中的人物形象越準確、越生動,就越能彰顯人物內在的精神,人物神貌、氣韻才會越生動。因此,“傳神”應建立在形象逼真的寫實造型基礎之上。從某種意義上講,“形”以“神”為目標,“神”以“形”為依托,為人物“傳神”既是創(chuàng)作目的,也是“寫形”的高級階段或者終極目標。
其次,顧愷之在《魏晉勝流畫贊》中闡明了實現(xiàn)為人物“傳神”的主要途徑和方法?!胺采送鲇惺忠荆垡暥巴鏊鶎φ?,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荃生之用乖,傳神之趨失矣”這句話可以簡單理解為欲使所描繪人物生動且傳神,應做到雙手作揖,眼向前看,前面有與動作相對應的物象,如若沒有,傳神之勢就不能彰顯。同時,在這句話中,要重點理解“所對”與“實對”的含義。“所對”不僅可以理解為人物“手揖眼視”時眼前所對應的物象,還可以引申為“生人”,即所描繪的人物所處的能夠反映其精神氣質的客觀環(huán)境,也就是教師通常在工筆人物畫寫生和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強調的,要注意現(xiàn)實生活中不同人物與周圍環(huán)境所構成的呼應和觀照關系?!皩崒Α敝饕侵概c人物精神品質相契合、能夠反映人物內在精神的環(huán)境。只有觀照好物象“所對”,才能生動真實地表現(xiàn)出“實對”,空其“實對”的話,則難以捕捉到人物的生動氣韻和內在精神。
此外,顧愷之在《魏晉勝流畫贊》中也是嚴格按照這一美學標準品評人物畫作品的。比如,在品評《小列女》這幅作品時,他認為對小列女的刻畫“面如恨,刻削為容儀,不盡生氣。又插置丈夫支體,不以自然”。具體而言,在《小列女》這幅人物畫中,人物面部神情未表現(xiàn)出小列女的生動氣質,在肢體刻畫方面存在造型不準問題,不是很自然。對于《醉容》這幅人物畫作品,顧愷之認為“作人形,骨成而制衣服幔之,亦以助神醉爾”。顧愷之遵循的藝術標準就是“以形寫神”,即描寫醉酒之人,應重點刻畫與人物醉態(tài)相對應的真實“所對”,即醉酒之人的衣服應是隨意搭在身上,通過刻畫醉酒之人醉酒后衣冠不整的“實對”,成功表現(xiàn)出人物醉酒的神態(tài)特點。由此可知,在工筆人物畫寫生過程中,面對不同人物特點的模特,應綜合考慮人物的年齡、身份、工作、性格特點等與其外在的面貌特征、體態(tài)特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只有對人物形體進行準確描摹與刻畫,并借助人物的周邊環(huán)境表現(xiàn)出與之年齡、身份相對應的內在精神氣質,才能實現(xiàn)“以形寫神”的目標。
再次,顧愷之還注意到刻畫人物眼睛時的用筆用墨與內在精神表現(xiàn)的關系。顧愷之在論臨摹人物面部時,明確指出“若長短、剛軟、深淺、廣狹與點睛之節(jié),上下、大小、濃薄有一毫小失,則神氣與之俱變矣”。這一段話的具體含義是,在臨摹人物面部,尤其是刻畫人物眼睛部位時,要注意線條的長短、軟硬、寬窄變化,以及線條與眼睛的高低位置、眼睛形狀的大小、眼睛墨色的濃淡變化。寫生時,畫面中人物的眼睛之形與現(xiàn)實人物眼睛之形如果有一絲一毫的偏差,則神氣就會發(fā)生變化??梢?,顧愷之對人物眼睛的局部刻畫方面有著更為嚴謹?shù)囊?,無疑也規(guī)范著學生的繪畫創(chuàng)作態(tài)度。因此,不論是在人物畫臨摹還是繪畫創(chuàng)作中,學生都要注重形體刻畫,并且在刻畫不同人物“眼神”時,仔細推敲人物形體結構與內在精神氣韻之間的關系,從而以精準的用筆、用墨、用線,突出人物之精神。在工筆人物畫創(chuàng)作中,還要努力做到以下三點:一是注重“眼神”刻畫在為人物“傳神”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了解用筆用線與眼神刻畫的關系,三是明晰墨色的濃淡干濕對眼神的影響。
最后,顧愷之還進一步闡釋了造型不嚴謹對人物“傳神”造成的嚴重后果。“空其實對則大失,對而不正則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晤對之通神也?!鳖檺鹬谶@句話中明確了造型不準的嚴重后果,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理解:最大的失誤就是“空其實對”,完全背離了客觀真實的生動形態(tài);較小的失誤就是“對而不正”,即用了一定的方法去表現(xiàn),但是沒有特別生動地表現(xiàn)出人物的神態(tài)氣韻。最后總結性地指出“一像之明昧,不若晤對之通神也”。一幅工筆人物畫作品質量的好壞取決于是否真正做到“晤對通神”。這里的“晤對”是指畫家在尊重客觀對象的前提下,積極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作用,充分調動自己的內心情感,深刻體悟所要描繪的人物形象,深入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人物“通神”,達到“物我兩化”的藝術境界,進而生動地傳達出人物的內在精神氣韻。顯而易見,這不僅是對繪畫結果的簡單總結,還是對工筆人物畫的學習提出的更高美學要求。顯然,要想達到“晤對通神”這一藝術境界,僅依靠課堂寫生實踐是無法實現(xiàn)的,這就要求學生不斷學習工筆人物畫理論知識,拓展藝術思維,拓寬藝術視野,提高自己的藝術文化素養(yǎng)。
綜上所述,深入理解顧愷之“傳神論”的主要觀點、美學思想,剖析其蘊含的深刻畫理、美學追求,明晰工筆人物畫美學精神,不論是對中國畫教學還是藝術實踐都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因此,高校要正確面對工筆人物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努力做到以下三點:第一,充分認識繪畫理論對繪畫實踐、學生專業(yè)素質培養(yǎng)等方面的意義;第二,積極開展中國畫論與工筆人物畫教學,統(tǒng)籌好理論學習和技法學習的銜接,為學生系統(tǒng)學習工筆人物畫建立良好的知識體系;第三,重視中國畫論課程師資配備,多選聘理論基礎深厚、扎實的中國畫教師進行教學,積極培養(yǎng)青年教師,多為其提供研學的機會。同時,教師只有統(tǒng)籌好工筆人物畫理論與實踐教學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深化教學改革的基礎上,深入學習中國藝術文化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素質和藝術素養(yǎng),才能更好地傳承工筆人物畫蘊含的藝術精神,發(fā)揚中華民族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