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旋,喬夢,張秀娟,孫志霞
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31;*通信作者 孫志霞 sunzx@jlu.edu.cn
男,44歲,主訴:右下腹疼痛伴發(fā)熱1個月,近2個月體重下降5 kg。患者1年前于外院確診為鼻腔NK/T細胞淋巴瘤,后于我院行鼻腔NK/T細胞淋巴瘤I期放療后出院。入院后查體及實驗室檢查均未見異常。超聲(圖1A、B)提示:考慮右腎占位。超聲造影(圖1C、D)提示:右腎占位,考慮乏血供癌。腎臟增強CT(圖1E)提示:右腎上極占位,考慮腎細胞癌可能性大。臨床診斷為右腎腫瘤,行腹腔鏡根治性右腎切除術,術后病理結果顯示:右腎腫瘤,符合結外鼻型NK/T 細胞淋巴瘤( extranodal nasal NK/T cell lymphoma,ENKTCL)。病理鏡下見腫瘤組織內血管數(shù)量較少,主要為分布不均勻的小血管和毛細血管。免疫組化:CD3(+),CD56(+),GrB(+),EBER(+),TIA-1(+),Ki-67(70%+),CD30(+),P53(80%+),CD8(-),CD4(-)。
圖1 男,44歲,ENKTCL右腎轉移。二維超聲示右腎上極實質內見大小約4.2 cm×3.6 cm等回聲團塊,邊界清晰(箭,A);彩色多普勒超聲示:等回聲團塊內見點狀血流信號(箭,B);超聲造影灌注相(30 s)示:病灶晚于腎皮質增強,增強程度低于周圍腎皮質,呈不均勻低增強,表現(xiàn)為慢進、不均勻低增強造影模式,可見假包膜(箭,C);超聲造影消退相(60 s)示:病灶早于腎皮質廓清,呈快退、不均勻低增強造影模式,可見假包膜(箭,D);腎臟增強CT示:右腎上極見大小約4.0 cm×4.6 cm×5.4 cm類圓形等密度影(箭頭),邊界尚清,皮質期病灶呈輕度強化,其內可見增強血管影走行(箭),髓質期、排泄期進一步強化,病灶內可見斑片狀更低密度影(E);RK:右腎
ENKTCL是一種來源于NK細胞的侵襲性惡性腫瘤,少數(shù)來源于T細胞[1]。本病罕見,約占惡性淋巴瘤的5.3%~16.0%[2],通常原發(fā)于上呼吸道,以鼻腔最常見,較少侵犯其他部位[3]。早期治療以放療為主[4],約70%的患者可在放療后達到完全緩解,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在緩解后1年內再次復發(fā)或轉移至肝、肺、胰腺等器官[5],發(fā)生腎臟轉移鮮有報道。
超聲造影是臨床評估腎臟良、惡性病變的有效檢查。本例超聲造影表現(xiàn)為慢進快退,不均勻低增強,與Trenker等[6]報道的8例在實質期增強模式一致;其中部分病例在動脈期與本病例表現(xiàn)一致,呈不均勻低增強,而部分病例在動脈期表現(xiàn)為不均勻等增強,其原因可能是不同瘤體內間質成分的多少及密實程度等存在差異,導致動脈期出現(xiàn)不同的增強模式。本病例造影后病灶周圍出現(xiàn)假包膜征象,是由于腫瘤膨脹性生長使周圍腎組織受壓壞死隨后纖維化,假包膜是腎臟惡性病變的超聲造影特征[7],故其出現(xiàn)為鑒別本例腎內病灶為惡性病變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ENKTCL發(fā)生腎臟轉移罕見,超聲醫(yī)師需與常見腎臟占位性病變相鑒別,避免漏診或誤診導致延誤診療,①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常規(guī)超聲以高回聲為主,超聲造影常表現(xiàn)為慢進慢退、低或高增強模式,無假包膜征象[8]。②腎透明細胞癌:常規(guī)超聲以高或等回聲為主,超聲造影常表現(xiàn)為快進快退、高增強模式。本例為個案,其超聲表現(xiàn)仍需更多病例資料積累。
常規(guī)超聲可早期發(fā)現(xiàn)ENKTCL轉移至腎臟,超聲造影則可進一步評估腫瘤的良惡性,兩者聯(lián)合可提供更豐富的影像學信息,輔助臨床醫(yī)師制訂下一步的治療方案。
總之,當常規(guī)超聲發(fā)現(xiàn)腎臟占位,且超聲造影表現(xiàn)為慢進快退、不均勻低增強、存在假包膜征象時,應結合患者病史,考慮可能為ENKTCL發(fā)生腎臟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