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佳夢,李潔,沈靈姿
浙江省臺州醫(yī)院 (浙江臨海 317000)
低氧血癥是肺癌根治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約15%~20%,多見于術后8~48 h,如不及時處理,不僅會引發(fā)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增加病死率,而且也會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因此,肺癌根治術后一旦發(fā)生低氧血癥,應及時采取氧療[1-2]。傳統(tǒng)的氧療以鼻導管或面罩吸氧為主,雖有一定效果,但吸氧濃度難檢量、濕化效果不理想[3-4]。高流量呼吸濕化治療儀是一種無創(chuàng)的輔助呼吸吸氧裝置,能通過輸送加溫加濕的高流量氧氣糾正低氧血癥,但用于肺癌根治術后低氧血癥患者的國內(nèi)報道較少[5-6]?;诖?,本研究分析了高流量呼吸濕化治療儀氧療在肺癌根治術后低氧血癥患者中的應用,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9 月至2023 年4 月我院心胸外科行肺癌根治術后低氧血癥患者78 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9 例。觀察組男23 例,女16 例;年齡36~78 歲,平均(64.08±6.56)歲;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級:Ⅰ級15 例,Ⅱ級24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14 例;年齡35~80 歲,平均(64.74±6.72)歲;ASA 分級:Ⅰ級18 例,Ⅱ級21 例。兩組性別、年齡及ASA 分級等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納入標準:均行全身麻醉下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拔除氣管插管且常規(guī)處理后患者自主呼吸頻率(respiratory rate,RR)≥30 次/min,氧合指數(shù)(partial arterial O2pressure/fraction of inspiration O2,PaO2/FiO2)≤300 mmHg(1 mmHg=0.133 kPa);年齡18 ~80 歲。排除標準: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需氣管插管;以往有頭面部、鼻部疾病或畸形,難以使用鼻塞通氣。
對照組予傳統(tǒng)鼻導管或面罩吸氧氧療。 患者平臥位或者半臥位,鼻導管出氣孔放置患者鼻鼻腔,管路經(jīng)耳后固定于頸部,1 指松緊為宜,面罩罩住患者口鼻,不可罩住眼睛,系帶固定于患者腦后。調(diào)節(jié)氧流量6~10 L/min,維持血氧飽和度≥90%。根據(jù)患者血氣分析結果及患者主觀舒適度調(diào)節(jié)氧流量,監(jiān)測患者血氧飽和度,注意患者眼底有無出血。
觀察組予高流量呼吸濕化治療儀(新西蘭費雪派克公司,AIRVO 2 型)氧療?;颊咂脚P位或者半臥位。初始設置參數(shù):氧濃度40%~60%,溫度34 ℃,流量30 ~40 L/min。根據(jù)患者血氣分析結果及患者主觀舒適度調(diào)節(jié)氧濃度(最高至60 L/min)、溫度及流量。 接上氧源、電源,嚴格按照說明書正確連接管道,將高流量呼吸濕化治療儀的鼻導管放置在患者鼻腔,將系帶固定于患者腦后,1 指松緊為宜。
兩組治療期間如出現(xiàn)呼吸困難加重或血氧飽和度≤90%,予以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或再次機械通氣等措施。
(1)氧療后3 h、6 h和12 h的氧分壓(partial arterial O2pressure,PaO2)、氧合指數(shù)(PaO2/FiO2)及二氧化碳分壓(partial arterial CO2pressure,PaCO2)。(2)氧療后3 h、6 h 和12 h 的心率(heart rate, HR)及呼吸頻率(RR)。(3)氧療期間舒適度和氣道濕化情況:舒適度評分1~5 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舒適度越好;氣道濕化評分1~5 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氣道濕化越好。(4)不良事件:是指拔管后3 d 內(nèi)出現(xiàn)呼吸困難癥狀持續(xù)加重或血氧飽和度≤90%以上,需進行NPPV 或再次機械通氣等搶救措施。
觀察組氧療后3 h、6 h 和12 h 的PaO2和PaO2/FiO2均高于對照組(P<0.05)。 兩組氧療后3 h、6 h 和12 h 的PaCO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氧療后3 h、6 h 和12 h 的PaO2、PaO2/FiO2 和PaCO2 比較()
表1 兩組氧療后3 h、6 h 和12 h 的PaO2、PaO2/FiO2 和PaCO2 比較()
注:PaO2 為氧分壓;PaO2/FiO2 為氧合指數(shù);PaCO2 為二氧化碳分壓
組別 例數(shù) PaO2 3 h 6 h 12 h觀察組 39 67.26±8.67 69.44±9.13 72.03±9.46對照組 39 60.08±7.06 63.26±7.89 65.56±8.12 t 2.234 2.281 2.291 P 0.036 0.032 0.031組別 例數(shù) PaO2/FiO2 3 h 6 h 12 h觀察組 39 261.90±40.12 267.56±42.56 278.59±45.02對照組 39 233.18±35.65 243.95±40.23 255.41±42.61 t 2.346 2.254 2.174 P 0.027 0.035 0.041組別 例數(shù) PaCO2 3 h 6 h 12 h觀察組 39 39.13±7.23 40.21±7.23 40.64±7.84對照組 39 38.97±7.16 39.89±7.78 39.92±8.10 t 0.213 0.224 0.271 P 0.784 0.771 0.703
觀察組氧療后3 h、6 h 和12 h 的HR 和RR 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氧療后3 h、6 h 和12 h 的HR 和RR 比較(次/min,)
表2 兩組氧療后3 h、6 h 和12 h 的HR 和RR 比較(次/min,)
注:HR 為心率,RR 為呼吸頻率
組別 例數(shù) HR 3 h 6 h 12 h觀察組 39 97.03±9.34 93.64±8.92 91.08±8.38對照組 39 102.03±10.61 97.08±9.75 95.05±9.27 t 2.211 2.148 2.183 P 0.038 0.043 0.040組別 例數(shù) RR 3 h 6 h 12 h觀察組 39 24.89±2.95 23.33±2.73 21.67±2.51對照組 39 27.87±3.24 26.26±2.94 24.97±2.42 t 2.268 2.296 2.352 P 0.034 0.031 0.026
觀察組氧療期間舒適度和氣道濕化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氧療期間舒適度和氣道濕化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氧療期間舒適度和氣道濕化評分比較(分,)
組別 例數(shù) 舒適度 氣道濕化觀察組 39 2.97±0.34 3.10±0.46對照組 39 1.79±0.26 2.05±0.35 t 2.686 2.593 P 0.011 0.014
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
肺癌患者因術中應激、肺組織缺損、肋間神經(jīng)受損、術側肺膨脹不全及胸膜粘連等因素,影響肺通氣和換氣能力,心肺功能不全引起低灌注,誘發(fā)低氧血癥,甚至發(fā)生嚴重呼吸衰竭[7-8]。傳統(tǒng)的鼻導管或面罩吸氧的氧療模式,在治療中存在氧濃度不穩(wěn)定、氣體濕化不足等缺點,同時干冷的空氣刺激氣道,引起口腔、鼻咽部及呼吸道等部位不適,限制了其臨床應用[9-10]。
高流量呼吸濕化治療儀是一種能提供高濃度加溫和濕化氣體的新型輔助吸氧裝置,可模擬人體呼吸所需溫度及濕度,提供高濃度氧氣,提供呼吸支持[11-13]。本研究觀察組氧療后3 h、6 h 和12 h 的PaO2和PaO2/FiO2高于對照組,兩組氧療后3 h、6 h和12 h PaCO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氧療后3 h、6 h 和12 h HR 和RR 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氧療期間舒適度和氣道濕化評分高于對照組。上述結果提示,高流量呼吸濕化治療儀氧療用于肺癌根治術后低氧血癥患者較傳統(tǒng)鼻導管或面罩吸氧氧療更有優(yōu)勢,可明顯改善氧合情況,降低HR 和RR,且不增加CO2潴留的風險,同時能提高氣道濕化效果,患者舒適度更好。分析原因為,由于高流量呼吸濕化治療儀氧療通過輸送高流量氧氣,不僅可減少解剖學死腔,而且產(chǎn)生的呼吸末正壓可促進肺泡擴張,更能改善氧合情況[14-15];同時呼氣末正壓,可使RR 下降,減小吸氣時空氣阻力,減少呼吸做功耗能,從而降低HR[16-17];高流量呼吸濕化治療儀自帶的加溫加濕裝置,可提高氣道濕化效果,避免了干冷空氣對氣道的刺激,患者舒適度更好[18-20]。同時,研究還發(fā)現(xiàn)兩組治療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說明高流量呼吸濕化治療儀氧療在降低治療失敗事件發(fā)生率方面尚未體現(xiàn)明顯的獲益。
總之,高流量呼吸濕化治療儀氧療用于肺癌根治術后低氧血癥患者可改善氧合狀況,提高氣道濕化效果,患者舒適度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