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毅,李銀濤,常維山,王祥錕,撒瑞雪,劉建華*,苗立中
( 1. 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動物醫(yī)學(xué)學(xué)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 2. 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動物科學(xué)學(xué)院,山東 泰安 271000 ;3. 中國農(nóng)科院蘭州獸醫(yī)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00 ; 4. 山東省濱州畜牧獸醫(yī)研究院,山東 濱州 256600 )
大腸桿菌是一種廣泛分布于人、家禽、反芻動物、寵物及野生動物胃腸道中的革蘭氏陰性菌[1]。雖然大多數(shù)大腸桿菌與宿主共生,但該菌的某些血清型獲得了一些毒性相關(guān)基因后能夠引起腸道或腸外疾病[2]。其中引起腸外疾病的大腸桿菌稱為腸外致病性大腸桿菌(ExPEC),是一種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體,可在哺乳動物和鳥類中引起廣泛的感染[3],鴨是ExPEC的宿主[4-5]。鴨肉是動物源性高品質(zhì)蛋白質(zhì)來源,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微量元素、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6],肉鴨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具有較大養(yǎng)殖規(guī)模。近年來,農(nóng)村非集約化養(yǎng)殖快速發(fā)展,大腸桿菌病呈高發(fā)、多發(fā)態(tài)勢。但預(yù)防和治療過程中,細菌耐藥性持續(xù)增強、多藥耐藥菌株不斷出現(xiàn)[7]。污染鴨肉的大腸桿菌對人類具有致病性;此外,治療細菌性疾病時,人和鴨使用的部分抗菌藥物一致,提示存在相同耐藥背景的耐藥菌產(chǎn)生和多藥耐藥菌傳遞的風(fēng)險,而鴨也被認為是潛在的耐藥菌儲藏庫[8]。本文以山東部分地區(qū)鴨源大腸桿菌為研究對象,了解當?shù)伉喸创竽c桿菌的耐藥性及相關(guān)耐藥基因攜帶情況,以期為獸醫(yī)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同時也為鴨源大腸桿菌耐藥性監(jiān)測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
1.1.1 菌株
36株大腸桿菌來源:山東省濟南市(6株)、山東省德州市(9株)、山東省濱州市(11株)、山東省泰安市(10株)。
1.1.2 主要試劑及儀器
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TSB)、麥康凱瓊脂培養(yǎng)基(青島海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Tap PCR Master Mix(索萊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瓊脂糖(北京沃比森科技有限公司);DNA Marker DL2000(賽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HZ-98A 恒溫振蕩器(上海一恒科學(xué)儀器有限公司)、SW-CJ-2D 雙人單面超凈工作臺(蘇州凈化設(shè)備有限公司)、GSX1梯度PCR擴增儀(美國Eppendorf公司)、DYY-7C 型電泳儀(北京市六一儀器廠)、WD-9413A 凝膠成像分析系統(tǒng)(北京市六一儀器廠)、XHF-30L電壓式壓力蒸汽滅菌鍋(浙江新豐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
1.1.3 引物設(shè)計(見表1)
表1 引物信息Tab.1 Primer information
參照文獻[9-10]設(shè)計大腸桿菌phoA靶基因及待測耐藥基因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成。
1.1.4 藥敏紙片
藥敏紙片(杭州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包括氨基糖苷類:安普霉素(APR)、新霉素(NEO)、丁胺卡那(AK)、慶大霉素(CN);β-內(nèi)酰胺類:頭孢噻呋(EFT)、頭孢曲松(CRO);林可酰胺類:林可霉素(LCM);氯霉素類:氟苯尼考(FFC);磺胺類:磺胺甲惡唑(SMZ);四環(huán)素類:多西環(huán)素(DOX)、土霉素(OTC);氟喹諾酮類:恩諾沙星(ENR)、環(huán)丙沙星(CIP)、甲磺酸加替沙星(GAME)、氟甲喹鈉(FLSO);多肽類:硫酸黏菌素(CT);青霉素類:氨芐西林(AMP);其他:利福平(RFP)。
1.2.1 菌株分離與鑒定
將采集樣品置于TSB液體培養(yǎng)基,37 ℃、200 r/min振蕩培養(yǎng)12 h。用接種環(huán)蘸取菌液劃線接種于麥康凱培養(yǎng)基,37 ℃溫箱培養(yǎng)16 h,平板上生長出鮮桃紅色、圓形、扁平、表面光滑且濕潤的菌落,可初步判斷為大腸桿菌。
挑取單個菌落于TSB液體培養(yǎng)基振蕩培養(yǎng)12 h后,取1.5 mL 菌液通過煮沸裂解法提DNA 模板,利用PCR 擴增大腸桿菌特異性phoA基因。
PCR 擴增體系(12.5 μL):2×TapPCR Master Mix 6.25 μL、上下游引物各0.5 μL、模板1 μL、ddH2O 補至12.5 μL。
PCR 擴增條件:94 ℃預(yù)變性10 min,94 ℃變性45 s,56 ℃退火30 s,72 ℃延伸45 s,72 ℃終延伸10 min。
將出現(xiàn)目的條帶的陽性樣品送生工測序,測序結(jié)果在GenBank數(shù)據(jù)庫中進行比對分析。
1.2.2 藥敏試驗
采用紙片擴散法檢測分離菌耐藥性。將新鮮菌液均勻涂布于TSA平板,將14種藥敏紙片貼于TSA平板表面,37 ℃溫箱培養(yǎng)14 h,記錄抑菌圈大小并判定敏感程度。
1.2.3 耐藥基因檢測
利用PCR技術(shù)對分離菌進行下列耐藥基因的檢測,包括β-內(nèi)酰胺類耐藥基因:blaTEM、blaSHV;氨基糖苷類耐藥基因:aac(3')-Ⅰa、aac(3')-Ⅱc、aac(3')-Ⅳ、aph(2')-Ⅰb、aph(3')-Ⅱ、aph(3')-Ⅳ、aph(3')-Ⅶ、aadA1;喹諾酮類耐藥基因:qnrA、qnrB、qnrD、oqxA;磺胺類耐藥基因:Sul1、sul3;四環(huán)素類耐藥基因:tet(B)、tet(C);氯霉素類耐藥基因:cmlA、floR;大環(huán)內(nèi)酯類耐藥基因:ermF。
PCR 擴增體系(12.5 μL):2×TapPCR Master Mix 6.25 μL、上下游引物各0.5 μL、模板1 μL、ddH2O 補至12.5 μL。
PCR擴增條件:94 ℃預(yù)變性10 min,94 ℃變性45 s,退火30 s(退火溫度見表1),72 ℃延伸45 s,72 ℃終延伸10 min。
對采集的220份病死鴨肝組織樣品進行大腸桿菌的分離鑒定。結(jié)果顯示,共分離鑒定出大腸桿菌36株,分離率為16.4%。
由圖1可知,分離株對氨芐西林、土霉素、氟甲喹鈉、磺胺甲惡唑、林可霉素耐藥情況嚴重,耐藥率分別為75.0%(27/36)、63.9%(23/36)、58.3%(21/36)、58.3%(21/36)、52.8%(19/36);對氟苯尼考和新霉素的耐藥率分別為41.7%(15/36)和33.3%(12/36);丁胺卡那、硫酸慶大霉素、頭孢曲松、多西環(huán)素、環(huán)丙沙星、利福平、頭孢噻呋、恩諾沙星、安普霉素耐藥率分布在11.1%~27.8%;對硫酸黏菌素、甲磺酸加替沙星高度敏感。
圖2 大腸桿菌分離株多藥耐藥情況Fig.2 Multidrug resistance of Escherichia coli isolates
表2 大腸桿菌分離株耐藥譜型Tab.2 Drug resistance profile of Escherichia coli isolates
由圖2 可知,分離株多藥耐藥在1~7 耐、10~12 耐及14 耐均有分布,其中3 耐最多,占比22.2%;其次是5 耐和10 耐,占比均為13.9%;除1 耐、6 耐占比為11.1%外,其余多藥耐藥率均未超過10.0%。
由表2 可知,于36 株鴨及鴨胚源大腸桿菌中共檢出34 種耐藥譜。其中3 耐最多,共8 種,菌株為:DZ1、DZ3、DZ7、TA1、TA7、TA8、BZ3、BZ6。其次是5 耐和10 耐,各5 種。5 耐菌株為:TA4、TA9、BZ5、BZ8、BZ9;10 耐菌株為:JN3、JN4、JN6、BZ4、BZ11。
1耐譜型以O(shè)TC為主,DZ6、DZ9、TA6菌株只對OTC耐藥,TA10菌株僅對AMP 耐藥。6 耐譜型菌株為:JN2、JN5、TA5、BZ7;4 耐譜型菌株為:DZ5、DZ8、BZ2;7 耐譜型菌株為:DZ2、DZ4;12 耐菌株為:BZ1、BZ10。2 耐、11 耐、14 耐譜型菌株分別為:TA2、JN1、TA3。
圖3 大腸桿菌分離株耐藥基因檢測結(jié)果Fig.3 Detection results of drug resistance genes of Escherichia coli isolates
由圖3 可知,β-內(nèi)酰胺類耐藥基因以blaTEM為主(100.0%,36/36);氨基糖苷類耐藥基因以aadA1 為主(86.1%,31/36),其次是aph(3')-Ⅶ(55.6%,20/36)、aph(3')-Ⅳ(30.6%,11/36)、aac(3')-Ⅳ(13.9%,5/36);磺胺類耐藥基因以sul1 為主(100.0%,36/36),其次是sul3(16.7%,6/36);喹諾酮類耐藥基因以oqxA為主(100.0%,36/36),其次是qnrD(33.3%,13/36)、qnrB(5.6%,2/36);氯霉素類耐藥基因以floR為主(100.0%,36/36);四環(huán)素類耐藥基因以tet(C)為主(36.1%,13/36);其余耐藥基因均未檢出。
大腸桿菌是腸道共生菌,同時也是病原體,可導(dǎo)致人類、鳥類和其他動物的腸道和腸外感染。在不同的病料中大腸桿菌的分離率存在顯著差異。本試驗結(jié)果顯示,從山東采集的220份鴨樣本中分離鑒定出36株大腸桿菌,分離率為16.4%,提示該地區(qū)鴨和鴨胚中大腸桿菌的流行率(16.4%)高于韓國家禽的感染率(4.6%)[11]和安徽?。?3.6%)[12]的分離率,但低于江蘇省(45.3%)和江西?。?7.3%)的分離率[13]。結(jié)果表明,山東部分地區(qū)與其他省市相比大腸桿菌感染情況并不嚴重,與山東地區(qū)近幾年[14-16]報道的大腸桿菌分離率幾乎一致。
臨床中抗生素的廣泛使用是導(dǎo)致大腸桿菌對多種抗菌藥物產(chǎn)生耐藥性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中分離菌對氨芐西林、土霉素、氟甲喹鈉、磺胺甲惡唑、林可霉素耐藥情況嚴重,耐藥率分別為75.0%(27/36)、63.9%(23/36)、58.3%(21/36)、58.3%(21/36)、52.8%(19/36);對氟苯尼考和新霉素的耐藥率分別為41.7%(15/36)和33.3%(12/36)。駱延波等[17]試驗結(jié)果顯示,氨芐西林對大腸桿菌的抑菌率較低。周佳等[18]試驗結(jié)果表明,大腸桿菌對氨芐西林耐藥。以上結(jié)果與本試驗大腸桿菌耐藥情況基本一致。本研究中,大腸桿菌對丁胺卡那、硫酸慶大霉素、頭孢曲松、多西環(huán)素、環(huán)丙沙星、利福平、頭孢噻呋、恩諾沙星、安普霉素較為敏感,耐藥率在11.1%~27.8%之間,與泰州地區(qū)雞源大腸桿菌對丁胺卡那和頭孢噻呋的敏感率相似,但對其他抗菌藥物的敏感度與前人調(diào)查結(jié)果有所不同[19]。山東地區(qū)兔源大腸桿菌對氟苯尼考的敏感率為100%[20],山西地區(qū)牛源大腸桿菌對慶大霉素的耐藥率為62.50%[21],四川地區(qū)不同動物源大腸桿菌均對利福平高耐藥[22],以上研究結(jié)果與本研究結(jié)果差異較大,可見不同地區(qū)、不同動物源的分離菌對同種抗生素的耐藥性性存在較大差異。
本試驗共檢出10 種耐藥基因,其中blaTEM、aadA1、sul1、oqxA、floR較為流行(100.0%)。鄧翔文等[23]發(fā)現(xiàn),福州地區(qū)寵物犬源大腸桿菌β-內(nèi)酰胺類耐藥基因以blaTEM為主。吳立婷[24]發(fā)現(xiàn),揚州地區(qū)貓源大腸桿菌100%攜帶blaTEM,以上結(jié)果與本研究結(jié)果相似。顧曉曉等[25]研究發(fā)現(xiàn),新疆地區(qū)羊源大腸桿菌98%攜帶aadA1 耐藥基因,且即使aadA1耐藥基因的攜帶率很高,但分離菌對氨基糖苷類藥物的耐藥性僅有44%,低于基因攜帶率,與本研究結(jié)果較為相似,其原因可能與基因的表達狀態(tài)有關(guān)。本研究中分離菌對土霉素的耐藥率為63.9%,但四環(huán)素類耐藥基因的檢出率僅為36.1%,這可能是因為其他因素如外排泵、滅活酶等導(dǎo)致菌株耐藥,也可能是本試驗未考慮到的其他耐藥基因?qū)е碌木昴退帯?/p>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山東部分地區(qū)鴨及鴨胚源大腸桿菌耐藥情況較為嚴重,耐藥譜復(fù)雜。因此,需要根據(jù)各地實際情況,科學(xué)指導(dǎo)臨床中的抗菌藥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