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培華
每當有人提起余派真?zhèn)髅闲《壬?,我就不由得想起她的胞妹、同為一代坤生的孟幼冬。雖歷經(jīng)50余載,她的音容笑貌仍栩栩如生。她的那句“虎子(我的小名),跟我學戲吧”,依稀縈繞耳畔。
在我9歲的時候,即1954年,孟幼冬率河北京劇團進京演出。也是機緣巧合,她與義母薛老夫人暫棲西城梯子胡同4號院。而此院的女主人丁桐華(丁寶禎之重孫女)最喜皮簧,與孟交厚,故欣然借房。
時隔不久,酷愛京劇的母親與孟幼冬一見如故,甚是投緣,加上丁桐華阿姨,她們三人拜了干姐妹兒。時人喜歡以排行尊稱,孟幼冬在家排行老四,所以我打小就管她叫“四姨”。那時的我可沒少蹭戲聽,隔三岔五就坐在長安大戲院、天橋劇場的樂池里,過足了戲癮。還記得四姨唱《失空斬》時,母親托著一把小茶壺立于幕側,候著她下場時喝水,行話叫“飲場”。因跟包(舊指為某位演員管理服裝及做其他雜務者)有事外出,我母親足足伺候她一個多月。
正是四姨的到來,4號院的京劇氣氛驟然變濃。夏夜,院中納涼的大人們聊著聊著便搭上一出戲,你拉我唱,樂此不疲。舊宅與4號院僅一墻之隔,我一聽到琴聲,立馬兒躥到前院,凝神傾聽。他們唱得動情,我聽得入迷。
有“冬皇”美譽的孟小冬在梨園行無人不曉,而對于同為梨園名家的孟幼冬卻知者寥寥。所以我很早就想寫一篇紀念她的文字,想讓更多的人記住這位已故的著名女老生,聊寄緬懷之情。
孩提時與四姨相識,仰慕崇拜而已,對其生平幾乎一無所知。為此,我曾寫信給河北省京劇院,但回函僅寥寥數(shù)語,說:“1953年中期孟與另位二同志到我院搭班演出。1955年調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京劇團,現(xiàn)代戲時期改唱老旦……”隨后我即發(fā)函至赤峰市京劇團,奈何泥牛入海。我知道她有個親侄子孟俊泉,花臉演員,今退休在家;小時候見過卻不相識,不便貿然打擾。還知道當年河北京劇團有個大武生郭景春(裴艷玲的先生),基于同樣原因,只好作罷。
所幸從網(wǎng)上下載的京劇史料中,總算覓到孟幼冬坎坷一生的幾抹印痕。 其祖父孟福得,藝名孟七,是清同治、光緒年間唱文武老生兼武凈的好角兒,有名于時。父孟鴻群亦擅文武老生兼武凈,1912年前后長期在滬與麒麟童(周信芳)合作,曾被“伶界大王”譚鑫培指名配演《連營寨》中的趙云。孟幼冬是四個孩子中最小的女兒,比大姐小冬約小10歲,小名銀子。
出身梨園世家的她,自打一落生就被包圍在濃郁的京劇氛圍中。后來因其父舊疾纏身,家境拮據(jù),在孟幼冬8歲那年,便寄養(yǎng)在舅父、也是小冬蒙師的仇月祥家中。不久,仇因不滿小冬的婚姻事,決意離京返滬。而幼冬則遵父命隨舅父到上海讀書、學戲。由于仇的精心栽培,加之本人的刻苦和天賦,孟幼冬進步神速。年稍長,先是在上海時代劇場清唱,后與筱蘭芬聯(lián)袂演出于大世界游樂場。她常演的戲碼有《上天臺》《白蟒臺》《三娘教子》《碰碑》。
年輕的孟幼冬扮相俊雅,嗓音寬亮,做功穩(wěn)重而無脂粉氣,大博觀眾贊賞。尤其在群英會《借東風》中飾演前魯肅后孔明,“頗具其姐風范”,由此一炮而紅上海灘。
1930年代末,孟幼冬由滬來京,求助于胞姐,并在京組班挑大梁。我手頭有一張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二月一日的《戲劇報》(四小名旦之一毛世來主辦),頭版頭條是“孟幼冬今晚封箱,慶樂演擊鼓罵曹”。文中寫道:“名坤孟小冬之胞妹孟幼冬,上周在慶樂演《捉放宿店》大博內行之贊許,咸以‘小冬幼冬,難姊難妹,何孟氏一門多才耶相走告……幼冬得仇月祥之指授精彩尤多。夜深沉之鼓,急徐輕重,聲韻悠揚,更為增色。”可見,孟幼冬在40年代初期走紅京城,盛名不虛。她那清潤蒼勁的嗓音,四聲熨帖的出字收音,大方穩(wěn)重的做派,都給北京的戲迷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然而世事難料,就在孟幼冬聲名鵲起時,因與胞姐發(fā)生糾葛,一怒之下離京北上,到沈陽、丹東、營口,乃至內蒙古等搭班演出。從此藝海風雨蕩孤舟,說不盡悲喜煎熬。有關史料告訴我,由于她的到來,使關外相對冷落的菊壇重新活躍起來,“每到一地,無不紅極一時”。京劇界素有“營口碼頭戲難唱”之說,故一般藝人不敢來營口演出。而繼麒麟童之后,孟幼冬在營口小紅樓的演出,傾倒了十分挑剔的營口觀眾,以至場場爆滿。
1954年,離京多年的孟幼冬率河北京劇團進京獻藝,讓喜歡和惦記她的粉絲們再次領略了這位著名女老生的雅音美韻。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上天賜給我一個“四姨”,緣分不淺吶!始料未及的是,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她就像旋風一樣不知其蹤。據(jù)說,她在1953年落戶石家莊的河北省京劇團,兩年之后加盟內蒙古赤峰市京劇團;據(jù)說,她與跟隨她多年的跟包大張終成眷屬,并生有一女;據(jù)說,在她十年浩劫中飽受凌辱,幾次尋死不成;據(jù)說,文革中她唯一的親生女竟用電熨斗……
命途多舛的孟幼冬于1970年病故赤峰,終年才50多歲,可悲可嘆。難怪健在的年近九旬的老母親一提起孟幼冬,總是伴著一聲長嘆,說:“你四姨這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