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
2023年12月22日(周五)農歷十一月初十是冬至節(jié)氣,冬至又稱冬節(jié),是中國的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jié)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于每年公歷12月22日左右。據(jù)傳,冬至在歷史上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古人認為自冬至這天起,天地間陽氣漸強,代表一個新循環(huán)的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冬至這一天祭祀神靈,祈禱新的一年諸事如意,成為我國古人在冬至日的一項重要節(jié)日活動。
冬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被制定的一個,然而多數(shù)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guī)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后世幾千年的節(jié)日之一。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后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渡袝ぢ逭a》記載:周公“朝至于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桿,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 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照周公測出的影子的長短,所制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guī)劃了滅商后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薄岸ㄌ毂#捞焓摇?,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定了國家禮儀制度。據(jù)記載,周朝時,則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那天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在周朝過冬至節(jié),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huán)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jié)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xiàn)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jié)日來過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即農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jié)”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敬天法祖”的信念。在遠古先民眼中,天地孕育萬物,是至高無上的神,祭天儀式是人與天上交流的一種形式。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歷代皇上都會選擇一個吉時來祭天的。說到冬至祭天盛于唐宋,明清期間更為隆重尊崇,并且逐漸流傳至民間,演變?yōu)槎良雷娴膫鹘y(tǒng)習俗,稱為“祭冬”或“拜冬”。無論是官方祭天還是民間祭祖都表達了向上天祈求風調雨順、豐衣足食的樸素愿望。冬至節(jié)的祭祀,重要的內容就是祭天祭神。冬至之日,歷代王朝都要行“賀冬”之儀,舉行隆重盛大的祭天祭神大典。祭祀活動場面宏大,一般都是在郊外舉行,因此又被稱為“郊祭”。至明、清時期,祭祀活動在古代祭祀的基礎上,更加神圣化,更加隆重。為此,在明代北京南郊建造了天壇。祭天活動十分隆重,冬至前三天齋戒,前一天皇帝移駕齋宮,進行沐浴,次日在圜丘舉行祭天大禮,所用的犧牲都是在犧牲所專養(yǎng)的。祭天時,必須穿祭服,升火懸燈,奏編鐘樂,唱迎神曲,請神牌,行大禮。祈求天神保佑國泰民安。
話說歷代,尤其是明清時代,天子都在天壇的祈年殿祭天。首先聊聊帝王為什么要建天壇?為什么要祭天?我們中華民族是個智慧的民族,早就知道“天人合一”的大道了。這個大道,儒家講,道家講,釋家講,現(xiàn)在整個世界都在講。我們講“天人合一”,首先必須講天,但天究竟是什么?天就是自然界,是一切生命之源,也是一切價值之源?!兑捉洝酚们⒗ざ源硖?、地,這便代表了自然?!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之大,具有無限性、永恒性,天可稱之為父。天有四德,即元、亨、利、貞。天地之道是生成的原則,人之道則是實現(xiàn)的原則,二者缺一不可,在這一點上,天、地、人得到了真正統(tǒng)一。
天有天之道,地有地之道,人有人之道。天之道在“始萬物”,地之道在“生萬物”,那么,人之道又是什么?在天地萬物之中,人應該負有一種神圣的使命。古人為什么要祭天?就是提醒人們要“順天時、合地理”,要與自然和諧相處。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之所以稱之為上天,確實有一種神圣性,人對天都應該有一種敬畏感。人間的帝王要在天帝面前俯首稱臣,要對天帝表示尊敬,必須有一定的禮儀和供奉。
根據(jù)《清嘉錄》的記載,清代時有“冬至大如年”的諺語,每逢到冬至這天,人們換上盛裝,拜賀尊長,親朋之間互相饋贈食物。當然,如此重要的日子人們也希望同自家祖先同享,這一天里,人們懸掛起祖先的畫像,買來食物供奉先祖?;实凼侵袊糯鷩业淖罡呓y(tǒng)治者, 被認為是“天子”,傳說與天有神秘的聯(lián)系。作為天下的統(tǒng)治者,皇帝要代表全天下的百姓向上天祈禱,希望上天保佑一年的農業(yè)豐收,國泰民安。因此,冬至日祭天也是一個以農業(yè)為主的封建國家重大的國家典禮。清王朝的冬至祭天,始于皇太極時期,但并未形成制度。順治帝定鼎北京后,“定每歲冬至日大祀天于圜丘”,從此,冬至祭天成為清帝親祭的首要大禮。以乾隆皇帝為例,他在位期間,冬至親自祭天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