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史地學派與近代國都論戰(zhàn)

2023-12-05 09:37:46韓賓偉
關鍵詞:史地論戰(zhàn)北平

韓賓偉

南京在中華民國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曾被三番定為首都:民國肇始之都、北伐過程中重都、抗戰(zhàn)勝利后還都。民國時期政局紛亂,南京的地位頻繁升沉,而其作為國都的合理性與合法性亦飽受質疑。論者多以為歷史上建都南京諸政權偏安東南、國祚短促,抗戰(zhàn)初期南京較早淪陷,無險可守,且受到“氣候—文明理論”的廣泛影響,認為國都建在濕熱的南方不利于民族發(fā)展。一系列質疑之集中表現(xiàn)者,即為數(shù)次規(guī)模較大、影響深遠的首都論戰(zhàn)。在此過程中,“為南京作強有力辯護”的是發(fā)軔于南京,成長于南京高等師范學?!獤|南大學—中央大學,以竺可楨、柳詒徴、張其昀、沙學浚、李旭旦等人為代表的史地學派。(1)學者們對于南高史地學派的稱呼不同,如“史地學報派”(彭明輝)、“《史地學報》及其學人群”(陳寶云)、“史地研究會派”(沈衛(wèi)威)、“史地學派”(范今朝)等。本文所稱“史地學派”是指任教、求學于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并加入史地研究會的師生及其再傳弟子。他們積極推動西方地理學的傳播,發(fā)揮史地之學致用功能,開展長達30年的對南京的持續(xù)關注與深入研究。對國都問題的關注,既體現(xiàn)了該學派在政治與學術之間尋求平衡與發(fā)展的努力,亦反映出民國時期西方地理學的傳入、運用以及以南京為焦點實現(xiàn)在地化的應用。

圍繞史地學派“為南京辯護”這一問題,相關研究成果較為豐碩。一是對史地學派的研究。吳忠良、陳寶云分別從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學術與國家層面對1920—1926年史地學派的學術特點以及《史地學報》內容進行統(tǒng)計分析,總結史地學派興衰脈絡和學術地位。(2)吳忠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南高史地學派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2006年;陳寶云:《學術與國家:〈史地學報〉及其學人群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何方昱考察張其昀以地理知識搭建其人脈網絡,繼而謀求政治轉型的軌跡,為分析史地學人在學術與政治間的選擇提供了極佳案例。(3)何方昱:《知識、人脈與時局:張其昀學術生涯的政治轉型》,《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4期。范今朝梳理以張其昀為代表的史地學派在歷史地理學發(fā)展史中的作用。(4)范今朝:《“史地學派”在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發(fā)展中的地位與影響》,《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6年第1期。姜道章、侯甬堅、張博對沙學浚政治地理研究特點與學術貢獻進行分析與總結。(5)姜道章:《沙學浚教授對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的貢獻》,《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暨2001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2001年;侯甬堅:《沙學浚先生〈西安時代與北平時代〉(1944年)評論》,《北京史學》2019年第1期;張博:《沙學浚區(qū)域研究的特點與方法》,《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21年第1期。二是對歷次首都論戰(zhàn)的研究。何方昱考察抗戰(zhàn)勝利前張其昀與錢穆以及沙學浚和賀昌群之間以《思想與時代》月刊為媒介的論戰(zhàn)。(6)何方昱:《學術、媒介與政治——論20世紀40年代〈思想與時代〉月刊社關于建都之爭》,《求是學刊》2008年第2期。肖愛玲探討1940—1948年首都論戰(zhàn)的起因、過程及建都地點立論依據,從古都學層面探討論戰(zhàn)的學術價值。(7)肖愛玲:《20世紀40年代中國建都論戰(zhàn)現(xiàn)象解析》,《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21年第4期。

前賢成果涉及學派近30年對南京史地問題之持續(xù)關注,然側重有余,聯(lián)系不足,相關問題仍有發(fā)覆空間。一是多數(shù)學者聚焦《史地學報》的刊發(fā)階段(1920—1926年),忽略了該學派此后的發(fā)展與學術轉向,割裂了該學派研究的完整性;二是在討論張其昀、沙學浚參與首都論戰(zhàn)時,并未將其放置于史地學派這一群體之中,對李旭旦等人參與論戰(zhàn)情形有所遺漏,對其成長背景、知識迭代、理論來源少有關注。本文梳理史地學派成員歷次“為南京辯護”的緣由、依據及影響,試圖探究其轉向過程的政治背景、人事變動與知識來源,以豐富既有之研究。

一、地理知識與國都合法性構建:張其昀與白眉初的交鋒

1927年4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然而,在北伐過程中,關于建都問題國民黨內部就有分歧。蔣介石最早提出建都武漢,后又力圖將中央黨部和政府留在南昌,引發(fā)“遷都之爭”,最后與武漢國民黨左派又起爭執(zhí)。(8)李玉:《蔣介石與1927年“遷都”之爭》,《南京社會科學》2010年第10期。國民政府內部南北軍事集團的隱形對抗與爭執(zhí),體現(xiàn)在建都南京還是建都北京的論爭之中。政治集團的角力如何在知識界掀起波瀾?國民黨元老吳稚輝在上海市黨部第七次“總理紀念周”的演講中披露,1927年6月,馮玉祥在徐州向蔣介石等人提出國民政府應該從南京遷往北京的意見。(9)沈衛(wèi)威:《對民國時期建都問題論爭的回顧》,《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南京作為首都伊始便受到質疑。吳稚輝以建都南京是“總理遺囑”來說服眾人?!澳暇┙槭锥际强偫淼闹鲝?總理還要將遺體葬在南京……首都建在南京已無問題?!?10)吳稚輝:《吳稚輝在市黨部演講》,《民國日報》1928年6月5日。此番主張引起北派閻錫山、馮玉祥等人不滿,在他們的支持下,北派地理學者公開質疑建都南京的合理性與合法性,代表人物是白眉初。

白眉初,河北盧龍人,《地學雜志》編輯,1917年曾任北平高等師范學校歷史地理部主任,是民國地理學界的北派代表人物之一。(11)張雷:《南胡北黃:民國地理學的分野(1936-1952)》,《“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9年總第106期。他在《國都問題》一文中,得出建都北京國運長久,建都南京國運短暫的結論。復從歷史、地勢、外辱應對及現(xiàn)狀宏隘指摘南京的劣勢?!澳暇┦鷩?其特點所在,非偏安,即年促?!本唧w來說是十代“合計不能超過四百五十年之數(shù)”,“除朱明以外,皆為偏安,而無一能成統(tǒng)一之局者”。并且他認為南京位置偏南,而“今世強國之都城,皆萃于北緯四十度南北”,列舉世界強國的緯度位置,“一種氣候之下,其民族之體力精神,隨之變異”,而“南京溫暖……蓋不宜于武,必宜于文”。所謂古代“金陵天子氣”不過是“狹小之形勢言之也”,南京是“一平原四戰(zhàn)之區(qū)爾”,不能與北京的宏偉氣象相比。針對吳稚輝等人“總理遺囑”的說法,白眉初強調:“假令總理生至今日,亦當幡然改計,以建都北京為宜也。”(12)白眉初:《國都問題》,《國聞周報》1928年第5卷第25期。北派學者葉叔衡認為,從地理、天時與歷史的角度而言,不贊成建都南京,并指出,“近來建都南京的主張似乎并不是從地理天時上立論,而多從政治外交經濟各方面說話”(13)葉叔衡:《國都問題》,《國聞周報》1928年第5卷第25期。,脫離了學術討論的學理基礎,不能令人信服。他認為“就全國的形勢與國家的大計說,首都應在北京,固無疑義,即就國民政府說,亦未嘗不可建都于北京”(14)葉叔衡:《國都問題(續(xù))》,《國聞周報》1928年第5卷第30期。。

偏安且短促的歷史宿命論和地理劣勢深深刺痛了建立伊始的國民政府,迫使其不得不在政治上和學理上為南京辯護。深具史地知識且對國事極為熱衷的張其昀自然參與其間。在張其昀之前,龔德柏就進行駁斥:“白君對于近代國都之意義,毫無了解。故以十八世紀以前之國都論,而欲適用于現(xiàn)代,根本上已屬錯誤?!辈娬{:“蓋南京建都,已系既定之局勢,決不為書生一兩篇文字所左右也?!?15)龔德柏:《駁白眉初君〈國都問題〉(附載)》,《新生命》1928年第1卷第10期。與龔德柏文章言辭激烈、政治色彩濃厚不同,張其昀論述的邏輯性與學理性則扎實許多。他認為,時代已經發(fā)生變化,中國的威脅也從北方轉移至東南,因此不能因襲歷史而不顧現(xiàn)實?!艾F(xiàn)代中國政治家之大問題,不復為‘胡馬’之問題,而為‘炮艦’之問題。”(16)張其昀:《中國之國都問題》,《東方雜志》1927年第24卷第9期。南京的地理位置并非“偏安”而是應對海上力量的積極進取?!啊鹆杲ǘ?決非避開敵人之鋒鏑,正在冒鋒鏑而奮斗,旗幟鮮明,灼然無可致疑者也?!?17)張其昀:《首都之國防上價值》,《地理雜志》1928年第1卷第2期。

1929年6月1日,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針對圍繞國都問題的交鋒,以《國都南京的認識》為題編印成冊,包括三部分內容,正文包括五節(jié):“總理的遺志”“歷史的觀察”“地理的觀察”“政治的觀察”和“結論”,以期“爰輯斯篇,以釋群疑”。 “查年來國內學者關于國都問題的論著,據征集所得,約有六七篇。其懷疑中央建都南京而主張遷都北京者,計有二篇:(1)白眉初著:《國都問題》……(2)葉叔衡著:《國都問題》……見解既有偏執(zhí),立論遂多失當。”白、葉二文是“本編糾正的對象”。附錄四篇批駁白眉初等人的文章,兩篇是張其昀所著《中國之國都問題》和《首都之國防上價值》,另外兩篇是龔德柏《駁白眉初君國都問題》以及仲揆《國防與北防》。在正文和附錄之外,該書還以“補白”形式摘錄國民黨元老、新聞輿論及國外學者的建都言論。如胡漢民、吳稚輝、陳英士等主張遵從總理遺愿而建都南京的國民黨元老、《東報評論》的譯稿和美國名記者密勒氏在《中央日報》上支持建都南京的評論。(18)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宣傳部:《國都南京的認識》,1929年,第2、56、74、82、87、88頁。國民政府試圖以官方的形式為此次論戰(zhàn)定性,強化南京的國都地位。

張其昀在論戰(zhàn)中扮演主要角色。其從學理層面對南京的“辯護”是國民政府尤其看重的,從篇幅和重點也可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宣傳部對張其昀文章的重視。以篇幅論,張文幾占《國都南京問題的認識》體量之大半;以重點來看,該書以圓圈的方式對文章中的精彩言論加以標示,張文幾乎滿篇標注。

張其昀的文章得到國民黨高層的注意,成為其以地理知識涉身政局的重要一步。1930年12月9日,余井塘、陳立夫在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常務會議上提案:“查中央大學張其昀前為所著論文如中國之國都問題等十五篇闡揚黨義、擘劃建設均能深中肯綮,敬依照特許入黨辦法第一條之規(guī)定,提請鈞會準予特許入黨并免除預備黨員程序,俾徑為正式黨員以資鼓勵?!?19)《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常務會議提案》,1930年12月9日,國民黨黨史館藏,會議提案,3.3/142.59。張其昀參與論戰(zhàn),是其依靠地理專業(yè)知識參與政治的開端,也為抗戰(zhàn)時期的首都論戰(zhàn)埋下了伏筆。

二、張其昀與錢穆的建都之爭

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不久,南京淪陷。史地學派輾轉西遷,以竺可楨、張其昀為首的浙江大學史地系到達貴州遵義;以胡煥庸、李旭旦為代表的中央大學地理系前往重慶沙坪壩。然而南高史地學人對南京的關注不僅沒有消減,反因時局的變化和首都論戰(zhàn)的聲勢而借助西方地理學理論對南京的史地問題展開更為全面、深刻的論述,成為該學派刻畫國都的又一轉向。1940年到1948年間,一場由知識界發(fā)起、被政界所利用的關于都城選址問題的大討論,是近代關于建都爭論時間最久、內容最復雜和保存資料最豐富的一次論戰(zhàn)。(20)肖愛玲:《20世紀40年代中國建都論戰(zhàn)現(xiàn)象解析》,《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21年第4期。這次論戰(zhàn),既是張其昀、白眉初所代表的地理學南北兩派第三次首都論戰(zhàn)的延續(xù),也是知識界對于抗戰(zhàn)后中國未來建設與發(fā)展的關懷以及新舊地理學的思想交鋒。

論戰(zhàn)起源是張其昀和錢穆在《思想與時代》雜志上的爭鳴。1941年,張其昀發(fā)表《中央與地方均權制度》一文,主要探討歷史上中央與地方分權制度的演變,國都問題所占篇幅極小,其觀點在前作中已有詳述,然舊題重申,仍有三點不同:一是將定都南京抬升為“國父指定”,并補充新論據;二是希望將定都南京以“憲法專條”形式確認,鞏固其合法性,斷絕遷都輿論;三是增設陪都,給予質疑者所主張建都的他處以“陪都”名號,以期緩和矛盾。(21)張其昀:《中央與地方之均權制度》,《思想與時代》1941年第2期。

張文甫一發(fā)表,所“夾帶”建都之議,就引發(fā)爭論。錢穆率先發(fā)難,他致函張其昀:“我國首都經國父指定設于南京”云云,可有明文證據或“活的文獻可資憑信”?國民黨中熟悉孫中山先生的故人誠謂“中山先生在世時卻并無國都必在南京之意”,且“僅就民元建都及要求袁世凱南下就總統(tǒng)職一事”不能得出“中山先生意建都”必在南京的結論。(22)錢穆:《論建都:錢穆致張其昀書》,《思想與時代》1941年第5期。

面對質疑,張其昀以長信相復。首先,研究孫中山的思想遺產,關于建國“宏遠之規(guī)模”,自不能離開孫中山手定的《建國方略》,尤其是書中“心理建設”部分將陳其美1915年致黃興函作為附錄,而附錄中的若干論點確與孫中山有密切關系。陳其美的這封信言孫中山最重要的主張有三:一是袁世凱必須到南京就職,二是民國須遷都南京,三是以為共和政府乃國民公選,非清朝所授予。此三點主張被張其昀稱為民國之“號令所寄”“國都所在”和“法統(tǒng)所歸”。孫中山確實是不遺余力地堅持建都南京,“建都大計,亦必籌之有素,而非一時之權宜”。其次,雖然《建國方略》未曾提及建都南京的問題,但從其中的一些重大構思,尤其是其經濟布局的構想中,亦可得出建都南京的必然結論和邏輯推理。(23)張其昀:《論建都:張其昀致錢穆書》,《思想與時代》1941年第5期。再次,從《實業(yè)計劃》關于“南京”的表述中也能看出孫中山對于南京的期許:“在世界大都市中誠難覓如此佳境也。”(24)孫中山著、尚明軒主編:《孫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31頁。復次,從政治上說,南京是孫中山長眠之地,能給予國民精神上的重要啟示。北伐成功,定都南京,并非匆忙之舉,而是合乎孫中山平生素志。最后,就首都防務而言,張其昀認為,上海的工業(yè)地位、杭州灣的港口作用、象山軍港的修建以及舟山群島的藩屏作用,“則金陵首善之區(qū)必有金湯之固”(25)張其昀:《論建都:張其昀致錢穆書》,《思想與時代》1941年第5期。。

考慮到中國近代以來國防形勢的變化,和以錢穆為代表的知識分子主張國都北遷的歷史慣性,張其昀對南京的位置價值進行了新的思考,今日建都南京的原理相似,均為抵御主要敵人,但形勢不同——古時防御之目標為南下之鐵騎,今日之目標則為東來之戰(zhàn)艦。若仍以南渡偏安之舊說衡量民國新首都,可謂時代錯誤。張其昀的建都主張還有其對未來世界形勢的判斷及重視海洋的觀念,“二十世紀將為太平洋的世紀,而此次大戰(zhàn)結束以后,太平洋勢必取代大西洋而為世界政治的中心”,故而抗戰(zhàn)勝利后,中國應改變過去對海洋采取的無形閉關政策,加強海軍建設,成為海陸并重的國家。首都建于沿海地區(qū),有利于消除民眾“重陸輕?!钡呐f觀念。(26)張其昀:《論建都:張其昀致錢穆書》,《思想與時代》1941年第5期。

錢穆另著長文《戰(zhàn)后新首都問題》闡明自己的建都主張——“建都于大地之上”。他將國家分為自然國家(單式)與人文國家(復式),而中國自秦漢以來的大一統(tǒng)地域,則是人文國家的代表。從國防上講,錢穆認為:“中國歷來大敵外患在北不在南。無論是西北或東北,總是踞高臨下,占著大地面來掩蓋小地面。中國的南方,象征著和平進展,而北方則象征著奮斗競存。”帶著歷史的經驗認識,錢穆認為未來中國的國防壓力依舊在北方。因此,今后國家民族之生命決斗必在大陸無疑:從歷史上看,黃河平原一帶代表漢唐精神,應使之成為新中國的指揮地帶,是“逆勢進取的動態(tài)”;從文化上講,中國文化有“不斷的不同刺激,故有不老之象”。結合中國歷史上文化重心不斷南遷的大趨勢,錢穆判斷,“最近中國之將來,實有倒挽東南人物精力重新吸向西北之必要”,否則中國將成為一半枯痹的國家。與張其昀強調海洋時代不同,錢穆顯然更加強調大陸:“……大陸,正為中國人的命脈與生根?!?27)錢穆:《戰(zhàn)后新首都問題》,《思想與時代》1942年第17期。因此,他希望效法漢唐,用平衡原理,向內陸西北發(fā)展,建都西安。

錢穆將中國的傳統(tǒng)建都經驗與西方地緣政治學結合并運用,他將國家比作人身,“長安為中國大人之頭腦,洛陽為心胸,則建業(yè)成了尾巴”;而中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以建業(yè)為頭,長安為尾,“則成為一種逃遁畏避之狀態(tài)”。反之,則為“逆勢上趨,非有精力物力之驅邁與支撐不可”(28)錢穆:《戰(zhàn)后新首都問題》,《思想與時代》1942年第17期。。并認為首都為人的大腦中樞,應“豁露在外”,西北“時時有清新寒冷的刺激”,才不致有“半身枯偏乃至疲癃不健的癥候”。他將現(xiàn)在中國的地理區(qū)位劃分為兩個部分,并把西北地區(qū)視作關乎中國未來政治命運前途的“心臟地帶”(29)任鋒、馬猛猛:《“建國于大地之上”:錢穆的首都論、立國形態(tài)觀與文化地理學》,《思想戰(zhàn)線》2021年第2期。,這是對拉采爾“國家有機體論”和麥金德“心臟地帶理論”等地緣政治學理論的借用。

三、李旭旦、沙學浚參與首都論戰(zhàn)

張、錢二人的建都論戰(zhàn),原本僅限于學術爭鳴,但隨著抗戰(zhàn)形勢日漸明朗,知識界“逆睹國家未來光復興隆之盛況,實為開國以來所未有……選都而遷,期與建設新中國之步驟相配合”。于是“陪都輿論界議論風起云涌,主張各異,皆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30)燕隣:《建都北平與確立國策:“建都問題論集”書后》,《世界文化(上海1940)》1946年第4卷第2期。。1942年時,涉及首都論戰(zhàn)的文章只有3篇,而至1943年,則陡然升至43篇,1944年雖有下降,亦有34篇。(31)肖愛玲:《20世紀40年代中國建都論戰(zhàn)現(xiàn)象解析》,《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21年第4期。建都輿情紛紜,史地學派成員再次為南京代言與辯護。張其昀受邀赴美訪問講學,故未參與此次論戰(zhàn)。(32)張其昀:《自序》,《中華五千年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1年,第5頁。國內一時立言無人,接替張其昀“為南京做強有力的辯護”的是李旭旦和沙學浚。

李旭旦,無錫江陰人,畢業(yè)于南菁中學,1930年被保送至中央大學,受李四光、胡煥庸、張其昀影響,以地理學作為人生志業(yè)。1936年,李旭旦考取中英庚款公費留學,到劍橋大學地理系攻讀碩士學位,1939年回中央大學地理系任教。(33)沙潤、姜愛萍:《復興人文地理學的旗手——李旭旦》,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46頁。這樣的求學、工作經歷及專業(yè)背景,促使其積極參與首都論戰(zhàn)?!白罱鼣?shù)月來,國都位置成了問題,國內賢達,紛紛立言。”“而很少人提起還都南京的話,一若南京已注定是被遺棄了的?!崩钚竦└锌?“南京無辜,我們?yōu)槭裁匆z棄它?”(34)李旭旦:《讓我們還都南京》,《新中華》1943年復刊第1卷第12期。

李旭旦歸納反對還都南京的理由:一說南京是個不祥之城。二說南京不易防守,故不宜建都。三是南京偏東南,對西北、西南、東北邊疆有鞭長莫及之感,而主張把首都設于國土之中心。四說南京處東南繁富之區(qū),人民優(yōu)秀,不利于民族健康。五說南京氣候不佳,夏熱而濕,不如北方之優(yōu)越。他分條回應:就歷史而言,面對“南京建都,不僅不能鞏固國本,反為禍亂之階”的宿命論,他認為“這是倒因為果之論”。孫吳、東晉、宋、齊、梁、陳及太平天國之速亡,“實緣民風萎靡,禍亂自尋所致,決非南京有罪”。就南京在軍事上不易防守,他認為“新式武器已能克服任何地形上之阻礙”,抗戰(zhàn)初期南京淪陷,并非其形勢不優(yōu),而是我國軍力不足。就南京在地理上偏居東南而主張“建都于國土之中心”的說法,他作出如下回應:一是世界強國如美國、蘇聯(lián)的國都均“偏居”國土一角,國土控御與開發(fā)不必遷都;二是國土重心大致位于我國武漢—南京之間的長江以北的地方,南京并不偏居,且比北京、西安更接近于國土重心。針對“東南之繁榮不是民族之?!钡恼f法,李旭旦不以為然,認為東南為全國經濟重心是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良之必然結果,無法改變,也無須擔憂。就氣候而論,以氣候不宜反對建都南京,“既不重要,也不充分”。基于以上五點反駁,李旭旦認為“南京之立為國都,非特沒有什么缺點,反而有它特殊的優(yōu)點……南京無罪,將來凱旋東歸,就應堂堂皇皇的還都南京”(35)李旭旦:《讓我們還都南京》,《新中華》1943年復刊第1卷第12期。。他展望建都南京的圖景:一是謀求海權,均衡海陸發(fā)展;二是重視東北與南洋,可收兼籌并顧之效。

進一步總結此次首都論戰(zhàn)的論據與思路,并在此基礎上詳加闡釋其建都主張,將南京的位置價值與空間價值論述得最為深刻、全面,極大提高了此次首都論戰(zhàn)學術水準的是沙學浚。姜道章指出,沙學?!皯?zhàn)爭后期關于國都問題的論文,在討論過程中被視為重頭文章”(36)姜道章、沙知:《泰州地理學家沙學浚教授——壽沙教授九十榮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研究報告》1996年第9期。。沙學浚,江蘇泰州人,1926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學,旋轉入中央大學,就讀于教育學系,副修地理學。1932年9月赴德留學,入萊比錫大學專攻地圖學;1933年轉入柏林大學,主修政治地理學;1936年,獲得柏林大學地理學博士學位。歸國后,任教于中央大學地理系。沙學浚參與首都論戰(zhàn)從對首都論戰(zhàn)的批判開始。他將“載不勝載”的論戰(zhàn)主張分為三組:(1)南方論與北方論的對立,即北平、西安對南京、武漢;(2)沿海論與內地論之對立,即北平、南京對西安、武漢、蘭州;(3)首都安全論與要塞論之對立,前者以現(xiàn)在的及未來的西安、漢口為例,而后者則可以古代的西安、北平及近世的和未來的南京、北平為例。(37)沙學浚:《建都論戰(zhàn)之批判》,《新中華》1943年復刊第1卷第12期。這一分類方法影響深遠,至今仍是學者們討論首都論戰(zhàn)的常見范式。

對首都論戰(zhàn)另一個“總括性的批判”分為六點,體現(xiàn)了他對都城選擇的認識。一是歷史或史力不能作為決定首都位置的理由。二是不能以外國首都的位置作為中國首都必在北方的根據。“國都在北方與國家在北方,不可混為一談”,這是截然兩事。他“承認氣候帶與國家發(fā)展有相當?shù)年P系。但不敢承認‘一切’在北方者富強,在南方者貧弱”。三是反對者從民族生物學或氣候學出發(fā)認為東南不利,南京不適于建都。他反問:如果東南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不利,東南何以繁榮?并強調:中華民族向南遷徙,自有其歷史的背景……氣候不能成為民族發(fā)展的成敗。四是對“居高臨下,高屋建瓴”這個“鐵案”可作為建都北方或建都西安的理由,沙學浚結合現(xiàn)代地理學知識加以反駁。五是對首都安全論者加以駁正:“極端安全的地點,從來不曾有過,恐永遠不會有?!?38)沙學浚:《建都論戰(zhàn)之批判》,《新中華》1943年復刊第1卷第12期。六是有人把首都的安全與全國的安全看得過于密切,實非必要。

沙學浚針對首都論戰(zhàn)的批判意見和論證思路既與其在德國系統(tǒng)學習政治地理學的經歷有關,也和他對中國歷史的深刻理解密不可分。然而,該以何種方式選擇中國在戰(zhàn)后的首都呢?沙學浚引入英國地理學家柯立希(Vangham Cornish)在《大國都》里闡釋的建都條件,一是交通便利的岔路口,二是形勢險要的堡壘(或要塞),三是農業(yè)豐饒、供應充足的谷倉,并給出中國戰(zhàn)后首都選擇的四種條件:地理、歷史、國策與力源。(39)沙學浚:《建都論戰(zhàn)之批判》,《新中華》1943年復刊第1卷第12期。

沙學浚判斷抗戰(zhàn)勝利后,中國將面對新的國際與國防形勢,一是失地收復,全國統(tǒng)一;二是世界尤其是太平洋上有至少30年的和平。以此為前提,沙學??偨Y選擇國都的“三不可”:不可完全根據抗戰(zhàn)教訓,提出海洋可怕、內地安全的退守策略;不可用“形勢完固”的地理觀點考慮首都之安全;不可完全根據傳統(tǒng)地理學以大陸發(fā)展為中心的中國歷史,來觀察、認識現(xiàn)代的新中國,即行將現(xiàn)代化的統(tǒng)一的新中國。他認為“歷史是演進的,理解并理想新中國的未來歷史發(fā)展,要有新的史地眼光,新的理論根據”。并主張根據歷史和地理因素,確定新首都應在何區(qū)域,再就國策與力源兩個因素,確定新首都應在何城市。他將疆域劃分為三大部分,自東南向西北依次是:緣海、腹里與邊疆,三大區(qū)相互依存,不可缺一,而腹里尤不可缺。(40)沙學浚:《中國之中樞區(qū)域與首都》,《大公報》1943年12月19日。“腹里”包括“環(huán)拱區(qū)域”和“中樞區(qū)域”,依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分為南方與北方;依位置價值與空間價值則可以分為“中樞區(qū)域”與“環(huán)拱區(qū)域”兩大類(下頁圖1)。

圖1 民國時期的政治地理區(qū)域圖圖片來源:沙學浚:《中國之中樞區(qū)域與首都》,《大公報》1943年12月19日。

在此兩區(qū)域中,沙氏最看重中樞區(qū)域:“總之,歷史上、地理上、空間價值上、位置價值上,中樞區(qū)域為中國最重要的區(qū)域。欲統(tǒng)治中國,必先統(tǒng)治腹里,欲統(tǒng)治腹里,必先統(tǒng)治中樞區(qū)域。”(41)沙學浚:《中國之中樞區(qū)域與首都》,《大公報》1943年12月19日。

沙學浚首先確定中國戰(zhàn)后理想首都的選址區(qū)域:“中國首都須在距海不遠之地,俾便于發(fā)展海權,便于應付海上威脅。南京與北平符合此要求?!惫噬呈现鲝垺翱箲?zhàn)勝利后,中國最好移都北平,其次是還都南京”(42)沙學浚:《中國之中樞區(qū)域與首都》,《大公報》1943年12月19日。。這成為部分學者將沙學浚歸入主張建都北平派的根據。實際上,正如侯甬堅所分析的,南北兩京在沙氏的解釋體系中獲得了新的價值,是最適于建都的地點,所以,他贊成的都城不是一座,而是兩座——南京與北平。(43)侯甬堅:《沙學浚先生〈西安時代與北平時代〉(1944年)評論》,《北京史學》2019年第1期。在以《批判》一文拆卸南京“短促”與“速亡”的歷史包袱后,他對南京“偏居東南”的地理形勢予以新闡發(fā):“現(xiàn)代及將來之南京,就位置與位置價值言,與過去之南京根本不同,南京已由邊緣位置變?yōu)橹醒胛恢谩!彼麑量v橫分為五帶:縱向上自西向東為邊疆、中國弧形斷裂帶以西之腹里部分、弧形斷裂帶以東之腹里部分、以海岸為根據之緣海的內環(huán)、以沿海島嶼為根據之緣海的外環(huán)。南京居第三帶,即中央地帶。橫向分腹里及南洋為五帶:東北及漠南、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福建臺灣與嶺南、南洋。南京亦居第三帶,即中央地帶。如此,南京“為全國或全民族分布區(qū)的中央位置”(44)沙學浚:《中國之中樞區(qū)域與首都》,《大公報》1943年12月19日。,沙氏學說強化了南京作為首都的地理合法性。然而,南京地處中樞區(qū)域內偏東南的地理特征無法更改,沙氏以漢唐時期的西安作類比,一方面兩者都位于中樞區(qū)域的邊緣位置,有利于控制中樞區(qū)域,另外一方面都分別面向所處時代的主要威脅——西北游牧民族和近代海洋國家。因此,定都南京既與中國“天子守國門”的傳統(tǒng)相契,又與西方地理學“首都作要塞”的理論相合。

在與建都北平的比較中,他認為,建都南京是“席豐履厚”,是“把握現(xiàn)在”,是“守成與創(chuàng)業(yè)并重”,是經濟意義大于國防意義,是靠近力源而稍遠國策。參與國都論戰(zhàn),促進了沙學浚對中國歷史問題的深刻思考,而用空間理論解析中國歷史,又反過來加深其對國都問題的認識。1944年,沙學浚發(fā)表《西安時代與北平時代》,用建都地點來劃分中國歷史,侯甬堅評價“如此洗練的前后兩期之劃分,不能不稱為中國都城史研究的大手筆,具有研究視角上的開創(chuàng)意義”(45)侯甬堅:《沙學浚先生〈西安時代與北平時代〉(1944年)評論》,《北京史學》2019年第1期。。沙學浚強調時代變局對中國政治地理大勢的影響,百年前,北方游牧民族勢力已“無力而消沉”,代之而起的則是海洋時代的來臨:近代以來,海洋國家從海上侵入中國,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重點因此而作180°的轉變,由面向西北,變?yōu)槊嫦驏|南,這是東方的海上時代的開始。(46)沙學浚:《西安時代與北平時代》,《大公報》1944年2月6-7日。沙學浚重視海洋,分析國都時,始終將海洋作為與陸地平等的力源。(47)張博:《沙學浚區(qū)域研究的特點與方法》,《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21年第1期。一是海洋觀念與海權思想在當時的知識與輿論界頗為興盛;二是抗戰(zhàn)過程中,中國緣海為日本所侵占和利用,致使中國對外交通不得不仰人鼻息。重視中國海洋的作用與價值是沙學浚中樞區(qū)域說的基礎,他認為,“抗戰(zhàn)史以及五百年東亞史證明出一件原則,就是中國如果要生存和發(fā)展,必須改變‘東止于?!挠^念。為東至于海和東制海的觀念”(48)沙學浚:《中國之緣海及其價值》,《地學集刊》1945年第3卷第1/2期。。總體而言,沙學浚是在時代變局中對南京位置價值進行重新評估,進而從根本上闡明南京不再有“僻居東南”的區(qū)位缺陷。

四、余波未止: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后的論戰(zhàn)余緒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戰(zhàn)勝利。次年5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知識分子之間的論戰(zhàn)并未能改變政府還都南京的決策??箲?zhàn)勝利與還都南京本應為首都論戰(zhàn)畫上句號,然而烽煙已熄,輿論不止。戰(zhàn)爭期間南京及沿海一帶快速淪陷的事實,記憶如昨。知識分子對日本從東北入侵中國路線進行反思和對蘇聯(lián)當時占據東北的擔憂、警覺,致使其認為未來中國的威脅依舊在北方?!肮识鄶?shù)學者對于南京在戰(zhàn)后應否仍為中國的首都,便發(fā)生疑問,所以不成為問題的首都建設就發(fā)生了問題,而這一場建都論戰(zhàn),亦因此而掀起?!?49)劉載和:《原子時代的建都新論》,廣州:大眾印刷所,1946年,第6頁。因此,“首都作要塞,天子守邊疆”的歷史論題和將國家中樞遷至華北(北平)的言論在知識分子之間又起波瀾,并在1946年11月國民大會召開期間集中爆發(fā),數(shù)百名國大代表提案主張定都北平,《大公報》《中央日報》《申報》等爭相報道,國都問題又成為會中爭辯之中心。(50)《新書評介:原子時代的建都新論》,《國立中山大學校報》1948年第18期。在建都之爭中,《中央日報》曾代表國民黨政府捍衛(wèi)南京的國都地位,以與《大公報》為代表的北平派針鋒相對。(51)趙麗華:《民國官營體制與話語空間——〈中央日報〉副刊研究(1928-1949)》,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5頁。

關于此次首都論戰(zhàn),陳宏明認為其焦點主要集中在北平與南京之間,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建都思想和國家建設的理念。(52)陳宏明:《1946年國民大會期間的建都之爭》,《貴州社會科學》2011年第2期。而將研究視角聚焦于史地學派代表人物張其昀、沙學浚等人再次“為南京做強有力的辯護”,又呈現(xiàn)出學術與政治之間怎樣的張力呢?

當時,與會代表從國防安全、建都歷史、地理形勝、均衡南北發(fā)展等多個角度論述定都北平的合理性。以祁志厚為代表的380名代表聯(lián)署向大會提交定都北平的提案,應者如云。1946年12月12日的憲法草案第一審查會上,通過了修正憲法草案第七條的決議,將第七條修改為:“中華民國首都定于北平?!?53)《國都初步決定北平》,《大公報》1946年12月13日。面對輿情,主張建都南京的國大代表也不甘示弱,在會場或輿論媒介上與之論爭。1946年,張其昀回國,成為論戰(zhàn)領袖?!白匀ツ陣翊髸⒄灾羾翊髸?遷都之論一時稱盛,余曾著文解疑,前后凡四篇……”(54)張其昀:《再論建都》,《思想與時代》1947年第42期。實際上,早在國大會議召開之前,張其昀就發(fā)表《定都南京之十大理由》一文,主張在南京建都有重大紀念價值。(55)張其昀:《定都南京之十大理由》,《中央日報》1946年4月28日。國大會議期間,張其昀整理舊作,從八個方面論述國都非南京莫屬。(56)張其昀:《建國規(guī)模與國都》,《中央日報》1946年12月29日。

與張其昀不同,沙學浚能夠擺脫政治的框架束縛,從更加客觀、宏大的視角對國都問題進行更富學理的討論。他重申舊作中“史力”與“地理”均不是決定首都位置的理由,而“國策”與“力源”是影響國都選擇的重要因素。接著,沙學浚又點出此次首都論戰(zhàn)與抗戰(zhàn)后期建都論戰(zhàn)的本質不同?!翱箲?zhàn)時期在重慶談建都,問題在于還都南京,抑或都南京以后的其他城市——由重慶直接遷往?!边€都南京成為事實,再次討論定都問題,實質上成為一個是否要移都北平的問題。

沙學浚曾一度希望在抗戰(zhàn)勝利后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定都北平,否則還都南京。然而現(xiàn)實情況卻令人“失望的很”,國民政府只能夠東下還都,而不定移都北平。面對國大北方代表的提案,沙學浚指出:“三年前筆者也主張建都北平,有種種理由。但對于最近國民大會祁志厚、于右任、張繼等六百位代表建都北平提案中所列舉的三項目的與十四項理由,不敢茍同……”針對提案中定都北平的三項目的——“保衛(wèi)東北,鞏固國防,防止國土再度被侵略”,沙學浚指出,其是否能夠完成所依賴的是國家是否能夠統(tǒng)一,國力是否充實,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政治和外交是否有辦法,根本與建都北平無關系。(57)沙學浚:《是否移都北平》,《觀察》1947年第1卷第17期。而且,就“十四點理由”與抗戰(zhàn)后期建都論戰(zhàn)主張都北平的緣由無差,他逐一反駁。沙氏曾主張建都北平,與建都南京相比,都北平是任重道遠,是創(chuàng)造將來;為創(chuàng)業(yè),為進取。(58)沙學浚:《中國之中樞區(qū)域與首都》,《大公報》1943年9月12日?!皠?chuàng)業(yè)”和“進取”是積極的國策,是解決重大問題,均衡南北發(fā)展。他認為,抗戰(zhàn)勝利后,中國的重大問題有八個:重整東北、建設新疆、治理黃河、組訓移民、完成鐵路網、振興水利、建設海權以及發(fā)展重工業(yè)。上述問題都在北方,其建設成敗關系全中國。北平是理想的建都地點,不過以“國內外形勢容許”為前提。然而,他所期待的東北完全收回(指南滿鐵路及旅順大連租借地)、中國完全統(tǒng)一等諸多建都北平的先決條件大部分均未實現(xiàn),北方的內政和外交問題都具有高度的復雜性和嚴重性,面臨鐵路、航運不暢,通貨膨脹嚴重等問題,故“若干時間之內,北方不易去,北平不可都”(59)沙學浚:《是否移都北平》,《觀察》1947年第1卷第17期。。

在正面回應北方代表的主張之外,沙學浚繼續(xù)開展中國政治地理學的研究,在海洋時代中國的外部壓力從東北、西北和北方轉移到東南沿海這一問題的基礎上,他將自秦代大統(tǒng)一的中國歷史劃分為兩個時代:南渡時代與西遷時代。這一分法是以中國在統(tǒng)一時代,國都因外患壓迫而遷移的方向做標準。新的歷史力量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政治地理形勢。為抵抗海洋國家的壓力,中國國防上四大地帶的布置是從沿海到內地,而不是從北方到南方(60)沙學浚:《南渡時代與西遷時代:中國國防史與國防地理之綜合研究》,《學原》1947年第1卷第1期。,沙學浚以此間接佐證建都南京的合理性。

結 語

民國時期既是西方地理學日益“東漸”,并與中國傳統(tǒng)輿地學發(fā)生碰撞的互動階段(61)唐曉峰:《“反向格義”與中國地理學史研究》,《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也是中國知識分子推動“地理留學”(62)張雷:《民國時期地理留學》,《地理學報》2013年第4期。,主動引進西方地學思想并實現(xiàn)在地化應用與反思的嘗試。而史地學派在這一雙向過程中均以南京為“舞臺”扮演重要“角色”。南高史地學派成立之初,以柳詒徵、竺可楨為代表的第一代史地學人帶領南高史地學派師生有序開展對南京歷史資源和地位的重新挖掘和評判以及氣象觀測與地理、地質考察等,這既是民國史地學人從“弱國地理學”向“科學地理學”的過渡(63)唐曉峰:《中國近代地理學的“身世”》,《讀書》1999年第8期。,同時也為該學派后繼弟子長期、深度參與國都論戰(zhàn)提供了情感所寄和知識儲備。

從張其昀等人圍繞服務國都建設、“國父指定”、位置價值等方面論證南京作為都城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再到抗戰(zhàn)勝利前后,新一代深具西方地理學專業(yè)背景的學人如沙學浚、李旭旦等再次“為南京做強有力的辯護”,積極回應和參與新一輪的首都論戰(zhàn),對南京位置價值、空間價值和都城價值進行新的系統(tǒng)闡釋,史地學派參與國都論戰(zhàn)呈現(xiàn)出不同的時代特征。一是史地學派學人立足本土并深入學習西方地理學,注重外來理論與本土經驗結合,而不盲從和機械使用;二是他們在整理南京舊有史地文獻時,從民族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出發(fā)予以新的解釋;三是以沙學浚為代表的第三代史地學人,擺脫政治束縛,立足傳統(tǒng),借鑒西學,將首都論戰(zhàn)提升到全新的理論水平;四是史地學人參與南京史地問題討論的深度與熱情及在政治與學術之間的尺度把握,深刻地影響學派成員未來的道路選擇與人生命運。

在抗戰(zhàn)前后的首都論戰(zhàn)中,幾乎沒有學者把陜北的中國共產黨考慮在內,而中國共產黨在軍事上的勝利卻為這一場似無休止的論戰(zhàn)畫上句號。令人感慨的是,中國共產黨定都北京的選擇恰是沙學浚最為期待的理想,“都北平是任重道遠”,是“創(chuàng)造將來”,是“創(chuàng)業(yè),是進取”,是“解決重大問題,均衡南北發(fā)展”。沙學浚在1943年對于建都北平的理論思考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權所實踐和驗證。其所列舉的八個重大問題,也被逐一解決。史地學人一直強調的海洋時代與海洋權益,也在改革開放后逐一實現(xiàn),并遠超他們的預想。重新審視沙學浚等人對南京史地問題的討論至今仍有意義,一方面是深化對史地學派的完整性研究,另一方面也勾勒出西方地理學傳入中國并以南京為焦點實現(xiàn)在地化的隱形線索。

猜你喜歡
史地論戰(zhàn)北平
覺醒年代的一次公開論戰(zhàn)
北平的秋
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員會述論(1940—1943)
近代史學刊(2021年2期)2021-12-02 08:35:48
《歷史地理研究》推出“史地研究云講堂”線上講座
十路大軍進北平
河北畫報(2020年3期)2020-06-24 06:03:50
十路大軍進北平
河北畫報(2020年5期)2020-06-10 01:50:20
曹劌論戰(zhàn)
2016年“紀念魯迅逝世80周年暨吳越史地研究會成立80周年”全國學術研討會
想北平
學生天地(2017年7期)2017-05-17 05:49:14
從夾山到余睹谷——遼天祚帝播遷史地考析
锡林浩特市| 革吉县| 玉树县| 宜良县| 永清县| 渑池县| 贵阳市| 资兴市| 绥宁县| 丹东市| 石景山区| 城步| 肇庆市| 翼城县| 麟游县| 南陵县| 怀化市| 大竹县| 寻乌县| 镇康县| 乳源| 刚察县| 顺昌县| 仁化县| 沿河| 尤溪县| 苏州市| 商丘市| 嘉鱼县| 大邑县| 灵山县| 建瓯市| 霍林郭勒市| 奉新县| 中山市| 汉沽区| 汉寿县| 千阳县| 新河县| 丹东市| 偏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