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香 高景麗
孝道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古詩文中既有感嘆和贊美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詩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又有表達父母辛苦,號召子女孝敬父母的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慈祥、兒女孝順是中華民族的良好家風,也是中華民族倫理觀念和道德體系中的精華部分。但是,現(xiàn)如今不少孩子的感恩意識淡薄,他們往往錯誤地認為父母或其他人的付出是理所當然和應該的,很少主動去感恩他人的付出。所以,感恩教育勢在必行。
缺乏感恩意識的人,無論他的能力多么出色,最終都很難被社會所接受和認可。因此,要想把學生培養(yǎng)成一個為社會所認可的人,就必須培養(yǎng)他們的感恩意識。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開展好對學生的感恩教育。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學校在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還要指導家長學會科學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學會感恩父母、感恩社會、感恩每一個幫助過自己的人。
信息時代,科學技術(shù)迅猛發(fā)展,電腦、手機等信息化設備進入人們工作、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隨著信息技術(shù)的普及,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方式也變得更加便捷、更加多樣化。信息技術(shù)與教育教學的結(jié)合也更加緊密,借助信息技術(shù),可以為學生提供泛在化的學習場景,使學生們時時能學、處處可學。因而,感恩教育的開展也離不開信息技術(shù)的支持。
一、正確引導,使孩子感恩父母、感恩家庭
當今社會,由于大多數(shù)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愛沒有把握好尺度,過度溺愛成了家庭教育中的普遍現(xiàn)象。生活中,幾乎每個家長都對子女傾注了無私的愛、不求回報的愛,卻往往忽視了教會孩子懂得感恩。因而,作為家長要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不但要懂得愛孩子必須有底線,無原則的溺愛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還要在日常生活一點一滴地滲透和引導孩子學會感恩。例如,每天做完飯,要讓孩子知道媽媽的辛苦,讓他對你說一聲:“媽媽辛苦了!”吃完飯后,可以要求孩子與媽媽一起收拾碗筷。平時,可以讓孩子參與家庭的衛(wèi)生打掃,鼓勵孩子為長輩洗洗腳、捶捶背,從而使他們明白孝順長輩要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懂得感恩。
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學校也要付出相應的努力。例如,課堂教學中涉及感恩父母的教學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相關(guān)的音頻、視頻、圖片等,使學生們了解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不求回報的愛,了解父母的辛勞和不易;主題班會上,可以讓學生們一起討論怎樣孝敬父母、什么是孝順等話題。另外,可以開展以知恩、感恩、報恩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并鼓勵學生利用網(wǎng)絡、微信群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感悟,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
與此同時,學校還要在家庭教育課堂上對家長進行科學的引導,使他們重視感恩教育工作。一方面,可以面向家長開設家長課堂,讓家長們學會如何正確引導和教育孩子。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等以直播課的形式,針對家長開設常態(tài)化的家庭教育課程,這既方便了家長們聽課、學習,又方便了家校間的溝通和交流,效果當然也更好。
總之,家長和學校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意識,要讓孩子知道學會感恩的意義所在,并適時給孩子提供表現(xiàn)的機會。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家長和學校怎樣教育、怎樣引導他們,他們就會朝著那個方向發(fā)展,所以,教育和引導真的很關(guān)鍵。平時的生活中,要盡可能地給他們提供更多參加家庭事務的機會,讓他們明白能為家庭做貢獻,履行對家庭的職責就是他們自我價值的體現(xiàn)。
二、以身作則,教育孩子感恩社會、感恩國家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一個具備了感恩意識的人才會去感恩父母、感恩社會。開展感恩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和教育孩子感恩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關(guān)心、愛護自己的人,感恩社會賦予我們的生活和一切,從而使孩子成長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心存感恩、心懷大愛的人。感恩教育需要的不只是教育和引導,更需要教育者以身作則,做出榜樣,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孩子、教育孩子。比如,家長帶孩子游玩的過程中,主動撿起地上的垃圾,主動為老人、孕婦讓座,主動排隊等候,不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等等。
孩子學會了感恩父母、感恩社會,這些還遠遠不夠,還要進一步引導他們感恩國家。孩子們生活在這樣繁榮昌盛的國家里,沒有經(jīng)歷過苦難,他們大多不會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因而,學校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教育學生賡續(xù)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梢越柚畔⒓夹g(shù)手段開展紅色故事宣講、舉辦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等讓學生們了解歷史、銘記歷史,感恩黨、感恩國家。
感恩如含苞的花朵,美麗而不失高雅。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生活中的強者,就要培養(yǎng)他們的感恩意識,使他們學會感恩父母、感恩社會、感恩每一個幫助過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