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林 魏文 李志欣 郭全福 董振林
壓力性尿失禁(SUI)為臨床婦產(chǎn)科和泌尿外科的常見疾病及疑難疾病,常見于高齡女性與經(jīng)產(chǎn)婦,臨床發(fā)病率較高,對女性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抑郁癥,降低患者日常工作與生活能力[1-2]。臨床當前針對SUI 的治療涉及手術療法、非手術療法,其中手術療法以尿道中段懸吊術、膀胱頸懸吊術等為主,能促進盆底解剖關系恢復,改善癥狀,療效確切,但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性較大,風險較高,加之考慮術后恢復欠佳,臨床應用有限[3-4],因此,常以非手術療法作為首選。浮針療法為傳統(tǒng)醫(yī)學和現(xiàn)代醫(yī)學發(fā)展結合所形成的新型針刺療法,能改善局部肌肉緊張,緩解機體疼痛感,存在見效快、安全性高、痛苦小、操作簡便和治療費用低等優(yōu)勢[5-6]。而再灌注活動能經(jīng)患者自身力量或是外力作用,持續(xù)且重復的收縮、舒張局部肌肉及相關關節(jié),給予血管間斷性擠壓,調節(jié)局部循環(huán),強化血流動力,促進缺血組織恢復正常,是輔助浮針治療的重要方法,可使浮針治療效果進一步提高[7-8]。鑒于此,本研究就SUI 聯(lián)合運用浮針與再灌注活動治療的臨床效果展開分析。報告如下。
選擇贛州市立醫(yī)院2020 年5 月—2022 年6 月收治的女性SUI 患者84 例為觀察對象。(1)納入標準:①SUI 的西醫(yī)診斷依據(jù)文獻[9]《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中有關標準;②SUI 的中醫(yī)診斷依據(jù)文獻[10]《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有關標準;③入組前3 個月未接受對癥治療。(2)排除標準:①處于哺乳期、妊娠期;②對金屬過敏,或是存在暈針既往史;③需行手術治療;④合并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精神疾病、心功能異常、血液系統(tǒng)疾病、肝腎功能異常、糖尿病與腦功能障礙;⑤有泌尿系感染、神經(jīng)源性膀胱、膀胱腫瘤或是直腸腫瘤;⑥盆底神經(jīng)支配喪失。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84 例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 例。研究內容獲贛州市立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參與。
1.2.1 盆底肌生物反饋療法 兩組入院后均予以盆底肌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方法如下:借助盆腔生物反饋電刺激儀(深圳訊豐通醫(yī)療股份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182091013,型號:XFT-2003E)開展治療,設定電流強度為30~150 mA,將工作頻率維持在5~100 Hz,治療刺激程度以患者的盆底肌肉產(chǎn)生跳動感或是肌肉出現(xiàn)強力收縮為宜,單次治療時間是30 min,5 次/周,持續(xù)治療4 周。
1.2.2 對照組 同時予以普通針刺治療。穴位選擇:選擇患者的關元穴、雙側膀胱俞穴、中極穴、雙側腎俞穴、雙側三陰交穴、氣海穴、曲骨穴和雙側水道穴。操作方法:對所選穴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取不銹鋼針灸針(江蘇三里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52200307,型號規(guī)格:0.30 mm×40 mm),緩慢進針至穴位內,行提插捻轉手法直到局部產(chǎn)生酸麻脹感后留針30 min,再拔出針灸針。針刺治療1 次/d,6 次/周,持續(xù)治療4 周。
1.2.3 觀察組 予以浮針配合再灌注活動治療。(1)浮針療法。依據(jù)《浮針醫(yī)學綱要》內指導漏尿內容開展浮針治療,操作方法如下:指導患者采取仰臥體位,并告知患者放松全身,將腹部、雙下肢皮膚充分暴露出來,治療醫(yī)師通過手四指指腹對患者的腹部肌肉和雙下肢肌肉進行觸診,探尋患肌(緊、僵、硬、滑感),將指下產(chǎn)生僵硬和緊張的部位旁選作進針點。大部分SUI 患者能于腹部腹直肌、腹斜肌或是大腿內側的內收肌部位觸診到患肌?;蚴且許UI 有關筋膜鏈遠端的肌肉、嫌疑肌作為進針點。待明確重點患肌后,選取進針點2、3 處,在患肌旁開3~5 cm 處進針,最大限度地避開患者淺表血管。對進針點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取一次性使用浮針(南京派福醫(yī)學科技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52200832,型號:中號)放入浮針持針器中,將進針部位的皮膚輕輕推或捏起,與皮膚成15°~20°角進針。在運針過程中,向患者詢問是否出現(xiàn)刺痛感,若產(chǎn)生刺痛感等相關不適,對針刺方向予以適當調整,并在進針后將針尖略微退回,稍稍挑起進針部位的皮膚,以能見到和觸及皮膚外隆起的針體為準。在掃散過程中,頻率控制在100 次/min,且每處進針點需掃散2~3 min。完成治療后,對進針點處皮膚進行適當按壓后將針具拔出,并于隔日再次開展治療,3 次/周,持續(xù)治療4 周。(2)再灌注活動治療。腹直肌下段:指導患者采取平臥體位,伸直雙下肢并將其并攏,后屈髖30°~45°,治療醫(yī)師將手放在患者的小腿處,合理加壓進行阻抗治療,維持動作10~15 s 后完全放松。股內收肌群:告知患者采取平臥體位,要求其下肢呈屈膝、屈髖狀,外展30°~45°,合理加壓進行阻抗治療,維持動作10~15 s 后完全放松。每處患肌每日開展再灌注活動治療2、3 次,要求每次間隔0.5~1 min 后開展下一次治療。同時,隔日再次開展治療,3 次/周,持續(xù)治療4 周。
(1)尿失禁嚴重程度:通過國際尿失禁咨詢委員會尿失禁問卷簡表(ICI-Q-SF)對兩組治療前、治療后1 個月的尿失禁狀況予以評定,了解漏尿次數(shù)、漏尿量及對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程度,量表總評分0~21 分,總評分越高提示患者的尿失禁狀況越嚴重,其中0 分代表無,1~7 分代表輕度,8~14 分代表中度,15~21 分代表重度[11]。(2)盆底肌肌力:通過生物反饋康復儀(江西諾誠電氣有限公司,贛械注準20142090354,型號:XCH-D2)對兩組治療前、治療后1 個月的盆底肌肌力進行測定,記錄Ⅰ類肌纖維(盆底肌慢?。?、Ⅱ類肌纖維(盆底肌快肌)的肌電。(3)性生活質量:通過盆腔臟器脫垂/尿失禁性功能問卷(PISQ-12)對兩組治療前、治療后1 個月的性生活質量予以評估,其涉及性伴侶、情感及生理3 個維度,共12 個條目,總評分0~48 分,評分越高提示性生活質量越高[12]。(4)康復治療效果:依據(jù)文獻[9]予以評估。臨床治愈,治療后,在腹壓突然增高情況下不發(fā)生漏尿情況,且尿失禁癥狀基本消失;有效,治療后,在腹壓增高情況下偶有漏尿,1 h 尿墊試驗測量漏尿量較治療前降低50%以上,且尿失禁次數(shù)較治療前減少50%以上;無效,未滿足上述標準??傆行?臨床治愈+有效。
對照組年齡23~58 歲,平均(42.69±12.83)歲;病程1~7 年,平均(3.47±1.25)年;體重指數(shù)19.5~26.3 kg/m2,平均(22.23±1.74)kg/m2;產(chǎn)次1~3 次,平均(2.00±0.30)次。觀察組年齡22~57 歲,平均(42.86±12.94)歲;病程1~8 年,平均(3.65±1.30) 年; 體 重 指 數(shù)19.7~26.4 kg/m2,平 均(22.35±1.81)kg/m2; 產(chǎn) 次1~3 次, 平 均(2.10±0.35)次。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前,兩組ICI-Q-SF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 個月,兩組ICI-QSF 評分較治療前均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更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ICI-Q-SF評分對比[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ICI-Q-SF評分對比[分,(±s)]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1 個月 t 值 P 值對照組(n=42) 13.42±1.80 5.37±1.45 22.571 0.000觀察組(n=42) 13.29±2.14 3.61±1.28 25.158 0.000 t 值 0.301 5.897 P 值 0.764 0.000
治療前,兩組Ⅰ、Ⅱ類肌纖維肌電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 個月,兩組Ⅰ、Ⅱ類肌纖維肌電較治療前均增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均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盆底肌肌力對比[μV,(±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Ⅰ類肌纖維Ⅱ類肌纖維治療前 治療后1 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1 個月對照組(n=42) 13.34±4.08 32.93±4.27* 17.22±4.35 37.75±4.26*觀察組(n=42) 13.85±3.69 39.87±4.63* 16.82±4.47 44.46±4.85*t 值 0.601 7.141 0.416 6.737 P 值 0.550 0.000 0.679 0.000
治療前,兩組性生活質量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 個月,兩組PISQ-12 評分較治療前均升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PISQ-12評分對比[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PISQ-12評分對比[分,(±s)]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1 個月 t 值 P 值對照組(n=42) 28.52±1.68 34.63±2.29 13.942 0.000觀察組(n=42) 29.15±1.66 38.41±2.35 20.858 0.000 t 值 1.729 7.466 P 值 0.088 0.000
觀察組的康復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158,P=0.013),見表4。
表4 兩組康復治療效果對比[例(%)]
目前,西醫(yī)針對SUI 的發(fā)病機制仍未徹底明晰,多認為是分娩時女性盆底肌肉受損,會陰手術對患者的尿道周圍組織造成破壞,或是女性過度肥胖,致使盆底肌肉、膀胱和尿道括約肌難以正?!肮ぷ鳌盵13-14],導致女性產(chǎn)后患SUI 可能性增加。西醫(yī)當前治療SUI 包括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其中手術治療雖能取得顯著效果,但創(chuàng)傷性較大,術后易并發(fā)感染等[15]。而電刺激、盆底肌鍛煉、藥物治療及生物反饋治療等保守療法,療效差異性較大,遠期效果不滿意。
中醫(yī)學認為SUI 屬于“遺尿”“遺溺”等疾病范疇,提出SUI 病機在于肺腎兩虛和膀胱氣化不利,導致開闔失司,氣機失調引起水液代謝失常,出現(xiàn)SUI 相關癥狀表現(xiàn),應及時予以有效治療,以促進功能恢復,控制病情。浮針療法借助浮針針具對患肌部位皮下疏松的結締組織進行反復牽拉和掃散處理,能將患肌的僵硬、發(fā)緊狀態(tài)解除,促進局部微循環(huán)改善,實現(xiàn)治療疾病目的[16-18]。同時,配合再灌注活動治療,能維持患肌的收縮、舒張狀態(tài),加速患肌位置血液循環(huán),調節(jié)機體代謝,強化患肌修復效果[19-20]。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1 個月,兩組尿失禁嚴重程度、盆底肌肌力、性生活質量較治療前均改善,且觀察組的改善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的康復治療總有效率85.71%高于對照組的61.90%,提示予以SUI 患者浮針配合再灌注治療能更好地改善尿失禁癥狀,促進機體盆底肌肌力恢復,提升患者性生活質量。其原因可能在于,SUI 為盆底肌肉、尿道括約肌發(fā)生退行性變后誘發(fā)的疾病,其中盆底肌肉局部病變能導致臨近腹壁淺靜脈、大隱靜脈及股靜脈處血流量減少,促使腹直肌、股內側相關肌群含氧量降低,造成肌肉僵硬。而輔以浮針治療,能引起液晶狀態(tài)下疏松的結締組織相關空間結構發(fā)生改變,從而更好地傳遞生物電信號。而在生物電信號傳遞至病變肌肉、肌群處并發(fā)揮作用后,能改善腹直肌、股內側等相關肌群的痙攣和僵硬癥狀,使有關靜脈血流量增加,提高腹直肌和股內側等有關肌群含氧量,進而快速改善疾病。同時,配合再灌注活動治療,能使缺血性股內側、腹直肌等肌群持續(xù)收縮和舒張,更好的調節(jié)內部血液循環(huán),解除肌肉僵硬、痙攣狀態(tài)。而盆底肌、尿道括約肌等肌力恢復正常,能對膀胱內突然增高的壓力予以有效抵抗,從而實現(xiàn)臨床治愈和改善SUI 目的。
綜上所述,SUI 患者予以浮針配合再灌注活動治療具有顯著效果,能更好地促進尿失禁癥狀改善,強化患者盆底肌肌力,提升患者性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