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明
普利策曾經(jīng)說:“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fā)出警告。”我認為,普利策把記者的作用說得過于“高大上”了,但有一點一定是對的,就是:發(fā)出警告。
《都市現(xiàn)場》一名駐站記者和我抱怨說:“為什么我采訪有關部門要了解真實情況時,總是被怒‘懟’,不接受采訪也罷,那簡直就充滿‘敵意’,覺得我們就是來搞事,來找茬,甚至是夾帶‘私貨’來搞‘破壞’的?!?/p>
我說:“他認為你就是來批評他的,誰愿意被人批評?如果被批評,就可能涉及他的業(yè)績、政績、官帽乃至獎金,你愿意嗎?所以,要以平常心對待采訪對象,不接受采訪自有他的道理,不接受采訪也自有你處理的辦法。無須生氣,因為你是為了解情況而去的,不是去和誰生氣的?!?/p>
我曾舉過一個例子:游客投訴交警,認為他們選擇性執(zhí)法。交警說法與游客說法不一致。記者希望看監(jiān)控視頻,一目了然,交警拒絕,游客很生氣,采訪此刻從某個程度上可以已經(jīng)結束。
這里有幾方面的事情要厘清:第一,記者采訪被拒絕,這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事情。我以為,拒絕采訪本身就是一種采訪,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報道就是給別人看的,受眾看完有什么感受,那是受眾的事情,而且受眾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判斷。記者不是公檢法,不是紀檢委,沒有強制要求對方提供視頻的權力,但那個游客倒是有要求信息公開的權利。交警不給,可以行政訴訟。
第二,對警方而言,如果接受采訪所言都是事實,但就是不同意看監(jiān)控視頻,對媒體而言不應該有很大問題。如果監(jiān)控視頻和所接受采訪說法相悖,警方可能就在說謊,行政訴訟可能會敗訴。警方就真如投訴所言是選擇性執(zhí)法。
第三,記者必須告訴有關部門:“信息公開有時候是解決事情的最好途徑。你拒絕接受采訪,你拒絕公開某些信息,你左推右阻,甚至對記者‘動粗’,尤其是如果隱瞞事實,瞞報真相,可能就是某些輿情的導火索,甚至謠言的發(fā)源地,問責一旦啟動,最后可能吃不了兜著走。”大部分時候,信息一旦公開,謠言戛然而止。
第四,記者很多采訪是在替有關部門闡釋真相,因為一家好的媒體一定是以其客觀、公正、公信力取勝的,這樣的平臺其實就是幫忙不添亂的疏通渠道。采訪對象如果一味地拒絕,按正常邏輯推理就是確實心里有鬼。有時候批評也是幫忙,即使是真錯了,誠懇道歉比總是隱瞞效果要好得多。
很多采訪對象,要么只會怒“懟”記者,要么和媒體“躲貓貓”,就是不會應對媒體。事情的結果往往南轅北轍。
記者在采訪時已經(jīng)向你“發(fā)出警告”,你不聽而已。播出稿件之后,已對這種類似的事件“發(fā)出警告”,只看你對前面的“風云”和“暗礁”在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