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國宏
云南麗江不僅風光秀麗,是國際知名旅游城市,而且還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要通道,更是納西族等12個少數(shù)民族同胞的聚居區(qū)。多種文化交融并存、多個民族和睦相處,孕育了豐富多彩、神奇燦爛的民族文化。這其中,就包括神秘而獨具特色的納西族飲食文化。逗留麗江期間,喜歡研究民俗的我著實過了一回老饕癮——品嘗到了麗江有名的納西美食:“火腿粑粑”“琵琶肉”“吹肝”“腹酸魚”和“米腸”等民族美食。
“麗江粑粑鶴慶酒,劍川木匠到處有?!边@是滇西地區(qū)流行度很高的一句民諺?!胞惤昔巍笔羌{西族獨具風味的特色食品,有著悠久的歷史,明代《徐霞客游記》中這樣記載:“大肴八十品,羅列甚遙,不能辨其孰為異味也?!毙煜伎驮谥髦兴枋龅摹坝退置骘灐奔礊辂惤昔巍{惤昔芜x用麗江地區(qū)出產(chǎn)的精細麥面,以玉龍雪山流下來的清泉水作為溶劑,拌和成面團;在大理石石板上抹上一層油,把面團搟成一塊薄餅,抹上豬油,撒上火腿末或白糖后搓成圓條再搟成扁圓形長條,用手從一頭拉成長卷緊成圓筒狀,再將兩頭搭攏,用掌心輕輕按扁,包入餡心,收口捏緊,最后用掌心輕輕按成餅坯。平鍋燒熱淋油,放入餅坯,將其煎成金黃色即熟。麗江粑粑色、香、味俱佳,而且便于儲藏、運輸、不易變質(zhì),所以深受八方游客的喜愛。
琵琶肉又名“豬腰肉”,是納西族的一種腌肉,因形似琵琶,故名“琵琶肉”。納西人殺豬時,不像漢族那樣在豬的頸下捅一刀放血,而是在豬的胸口處劃開個小口,然后伸手進去割斷豬的動脈血管,然后褪毛,砍去前后蹄,再從豬的嘴角處一刀開到肚臍,算是“開膛”。開膛后取出豬的內(nèi)臟,再把骨頭剔出,整頭豬便成了一頭名副其實的“肉豬”。把食鹽、花椒等調(diào)料放進豬腹中,然后把膛口縫好,便成了“腌豬”。腌豬放置些時日,待佐料的味道浸入皮肉,再把皮肉割下來,這就是“琵琶肉”。琵琶肉切片、剁塊,炒、燉、蒸皆宜。做出來的琵琶肉五花三層,紅白分明,香而不膩,瘦而不柴,吃到嘴里既香且軟,適口又筋道,且有股淡淡的椒香。我們在麗江很多飯店的廚房里,都看到房梁上吊掛著一片片、一排排的琵琶肉,場面既壯觀又饞人。
“吹肝”是一種用豬肝做的涼拌菜。涼拌菜沒啥稀奇,稀奇的是豬肝的做法。這道菜用的豬肝叫“吹肝”,就是殺豬時,把鮮嫩的豬肝吹得膨脹起來,像幾片扁氣球,然后曬干。吃時,把曬干的吹肝泡發(fā),煮熟,切成薄片,拌上香菜、鹽、醋、油辣子、芝麻、花生米等佐料和配菜,一盤“吹肝”便做成了。吹肝顏色艷麗、味道鮮美,肝片堅挺而柔軟,若佐以一杯納西米酒,真是既爽口又開胃。
“腹酸魚”,這道菜的名字很奇特,待服務員端上來一看,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一道燉魚。燉魚為何叫“腹酸魚”呢?麗江朋友介紹說,在麗江,“腹酸魚”雖有好多種烹調(diào)方法,但食材卻只有一種——都是瀘沽湖里產(chǎn)的半斤左右的裂腹魚。把鮮活的裂腹魚剖腹、去雜、洗凈血水,放進一個特制的土壇里,放一層魚,撒上一層由糌粑、食鹽、花椒、烤酒等調(diào)和而成的佐料,直至壇滿,然后封好壇口,置于陰涼處半個月后,魚便腌透了。開壇取魚,或燉或炸,或煲或煎,任由其便。這種方法做出來的魚酸鮮可口,既無河魚的土腥味,肉質(zhì)還比河魚鮮嫩,而且那股濃郁的酸味驅(qū)走了魚腥味,吃起來很香。
在東北,血腸是相當有名的,在麗江,“米腸”與“血腸”不分軒輊。納西人殺豬時,把豬血與蒸熟的糯米飯、鹽、菌香子、草果、八角等佐料拌在一起,灌入腸中,系好腸口蒸熟,便是“米腸”,納西族語稱為 “麻補”。“米腸”不像“血腸”那樣膩人,既可當菜,也可當主食。切好的米腸紫紅、鮮香,放到嘴里又軟又甜,還散發(fā)著八角和草果的清香。在麗江古城的一家老店,我們居然吃到了“烤米腸”——把米腸切段,然后烤食。烤熟的米腸外焦里嫩,味道更是妙不可言。
美麗而寧靜的麗江,有著說不盡的民族美食,粑粑、巖巴玖(雞燉豆腐)、納西黑灘羊火鍋、雞豌豆涼粉、臘排骨火鍋……在歷史的長河中,民族美食永遠是一株四季常青的翠柏,洋溢著旺盛的生機和活力。納西族美食,在麗江悠久文化的滋養(yǎng)下,勾勒出一幅壯美的民族飲食文化圖畫——脈脈花香,熏風駘蕩,詮釋著民族文化自信的魅力,歷久而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