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簫,凌桂梅,朱博杰,李 娜,林嘉茜
(百色市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廣西 百色 533000)
膝骨關節(jié)炎是臨床常見的關節(jié)疾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群,病理特征包括膝關節(jié)軟骨退變和骨質增生,臨床表現為膝關節(jié)腫痛、活動障礙等,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較大[1]。西醫(yī)認為該病的發(fā)病機制為膝關節(jié)退行性改變,如年齡增長、關節(jié)勞損等因素造成關節(jié)軟骨退化;此外,關節(jié)內滑膜細胞增生可分泌大量細胞因子,從而引起炎癥反應,導致關節(jié)局部慢性炎癥,損害正常結構和功能[2]。因此,在西醫(yī)治療中常給予非甾體抗炎鎮(zhèn)痛藥緩解疼痛癥狀,降低炎癥因子水平,對于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病程較長的患者也可進行關節(jié)置換術,以改善關節(jié)功能[3]。但西醫(yī)治療存在不良反應較多、老年患者對手術耐受性較差等問題,影響療效。中醫(yī)認為,腎精虧虛是膝骨關節(jié)炎發(fā)病的根本,腎虛則陽氣不足、氣血運行不力,以至于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故血瘀閉阻是發(fā)病的關鍵;腎虛與血瘀相互影響,虛可致瘀,瘀又加重虛,故病機大多為本虛標實,常以腎虛血瘀辨證論治,治療宜標本兼治,多遵循補腎強骨、活血化瘀及通絡止痛的原則[4]。本研究探討加味補腎活血湯在腎虛血瘀型膝骨關節(jié)炎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5 月至2022 年5 月百色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0 例腎虛血瘀型膝骨關節(jié)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 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齡40~78 歲,平均年齡(60.25±3.41)歲;病程2~10 年,平均病程(6.35±1.10)年。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1 例,女性19 例;年齡40~80歲,平均年齡(60.35±3.50)歲;病程2~10 年,平均病程(6.50±1.1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百色市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西醫(yī)符合《膝骨關節(jié)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2015 年版)》[5]中膝骨關節(jié)炎的診斷標準,并經CT、X 線檢查確診。②中醫(yī)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腎虛血瘀型的辨證標準,主癥:關節(jié)疼痛、關節(jié)腫脹;次癥:關節(jié)畸形、活動不利;舌脈:舌體胖,舌質紫暗,脈濡細或澀。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者;②合并骨腫瘤、骨結核等原發(fā)性骨疾病者;③過敏體質或對本研究用藥有禁忌證者;④合并精神疾病、意識障礙者。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鎮(zhèn)痛、抗感染藥物治療,口服塞來昔布膠囊(江蘇正大清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93414,規(guī)格:0.2 g/粒)0.2 g/次,1 次/d。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加味補腎活血湯。組方:熟地黃15 g,杜仲12 g,枸杞子、補骨脂、菟絲子、歸尾、沒藥、山萸肉、紅花、川芎及黨參各10 g,獨活、肉蓯蓉、炙甘草各6 g。按上述配方制成中藥免煎顆粒(廣東一方制藥有限公司),1 劑/d,200 mL/次,早、晚開水沖服。兩組患者均治療2 周。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顯效:關節(jié)疼痛、腫脹等癥狀消退,實驗室指標恢復至正常范圍,中醫(y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90%以上;有效:關節(jié)疼痛、腫脹等癥狀明顯緩解,實驗室指標有所降低,中醫(y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60%~90%;無效:未達上述標準[5]。②比較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以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雅培,型號:i2000)經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IL-1)及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③比較兩組患者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采用VAS 評估患者疼痛程度,總分0~10 分,0 分為無痛,10 分為劇痛,評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重[7]。④比較兩組患者美國膝關節(jié)協會(AKS)評分。采用AKS 評估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包括膝關節(jié)評分(關節(jié)疼痛、活動度、穩(wěn)定性)和活動功能評分(行走能力、上下樓能力),總分0~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膝關節(jié)功能越好[8]。⑤比較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的評分標準,證候包括關節(jié)疼痛、關節(jié)腫脹、關節(jié)畸形及活動不利,每項按照無(0 分)、輕度(2 分)、中度(4 分)及重度(6分)評分,分數與證候嚴重程度成正比。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不同時間點結果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研究組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TNF-α、IL-1 及IL-6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TNF-α、IL-1 及IL-6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1:白細胞介素-1;IL-6:白細胞介素-6。
組別 例數 TNF-α(ng/L) IL-1(ng/L) IL-6(n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0 75.25±6.25 28.54±3.14* 132.54±10.24 58.54±5.12* 59.54±6.13 35.25±3.84*對照組 40 76.32±6.84 40.15±5.22* 131.54±10.10 82.32±6.59* 60.58±6.20 46.54±4.20*t 值 0.730 12.054 0.440 18.022 0.754 12.547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VAS 疼痛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1 周后、治療2 周后VAS 疼痛評分均低于治療前,治療2 周后低于治療1 周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VAS 疼痛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VAS 疼痛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同組治療1 周后比較,#P<0.05。VAS:視覺模擬量表。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1 周后 治療2 周后研究組 40 6.75±1.24 4.21±0.70* 1.86±0.56*#對照組 40 6.58±1.30 5.33±0.85* 2.75±0.60*#F 組間,P 組間 3.214,<0.05 F 時間,P 時間 1.254,<0.05 F 交互,P 交互 1.542,<0.05
2.4 兩組患者AKS 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1 周后、治療2 周后AK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治療2 周后高于治療1 周后,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AKS 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AKS 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同組治療1 周后比較,#P<0.05。AKS:美國膝關節(jié)協會。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1 周后 治療2 周后研究組 40 51.24±5.14 63.54±5.24* 85.24±3.48*#對照組 40 50.65±5.32 58.25±4.68* 76.22±4.25*#F 組間,P 組間 5.254,<0.05 F 時間,P 時間 2.365,<0.05 F 交互,P 交互 2.541,<0.05
2.5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關節(jié)疼痛、關節(jié)腫脹、關節(jié)畸形及活動不利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關節(jié)疼痛、關節(jié)腫脹、關節(jié)畸形及活動不利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表5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關節(jié)疼痛 關節(jié)腫脹 關節(jié)畸形 活動不利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0 5.20±0.36 1.68±0.52* 5.02±0.24 2.10±0.30* 4.13±0.33 1.58±0.32* 4.35±0.30 1.68±0.25*對照組 40 5.18±0.40 2.68±0.68* 5.05±0.26 3.25±0.35* 4.16±0.32 2.16±0.30* 4.40±0.33 2.25±0.28*t 值 0.235 7.388 0.536 15.778 0.413 8.363 0.709 9.604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膝骨關節(jié)炎在中醫(yī)學中屬于“痹證”“痿證”等范疇,病位在骨,病本在腎,由于腎精虧虛,無法充養(yǎng)骨髓,致病因素包括氣血虧虛、營衛(wèi)不和及脾胃虛損等內部因素,而引發(fā)該病的外在條件還有風寒、濕熱、勞損及外傷等,均可導致經絡氣血發(fā)生瘀結,正虛衛(wèi)外不固,風、寒、濕侵體則痹阻膝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筋骨、肌肉發(fā)生疼痛、麻木、僵硬、重大或活動不利等癥狀?!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分刑岬剑骸澳I藏精,主骨生髓,其華在發(fā),其充在骨。”即腎臟屬骨髓的生養(yǎng),精氣充足則筋骨得養(yǎng)、筋骨強健,中老年人群由于肝腎虧虛,精血衰少,筋骨失濡養(yǎng),筋不束骨導致關節(jié)失穩(wěn)、屈伸不利、骨質不充、軟骨退化[9]。在治療上,西醫(yī)主張抗炎、鎮(zhèn)痛或采用手術治療,療效確切但可能伴有不良反應或并發(fā)癥,中醫(yī)則可選用內服外治多種特色治療途徑,依據“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進行補益肝腎、活血祛瘀、通絡止痛[10]。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 周后、治療2 周后研究組患者VAS 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治療后關節(jié)疼痛、關節(jié)腫脹、關節(jié)畸形及活動不利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提示加味補腎活血湯可顯著改善患者疼痛癥狀。組方中的杜仲補肝腎、強筋骨;歸尾補血活血;沒藥理氣止痛、活血祛瘀;紅花活血散瘀、通經止痛;獨活祛風除濕、通痹止痛;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相關研究顯示,杜仲具有顯著的鎮(zhèn)痛、抗炎等作用;獨活具有鎮(zhèn)靜、催眠及抗炎等作用[11]。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治療后TNF-α、IL-1 及IL-6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加味補腎活血湯可顯著降低炎癥因子水平。組方中的肉蓯蓉補腎陽、益精血;相關研究顯示,肉蓯蓉能增強體液和細胞免疫功能,山萸肉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抗炎作用,紅花則具有免疫活性和抗炎作用[12]。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 周后、治療2 周后研究組患者AK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研究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提示加味補腎活血湯有助于改善膝關節(jié)功能和緩解臨床癥狀。組方中的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填髓;枸杞子滋補肝腎;補骨脂溫腎助陽;菟絲子補腎益精;黨參補中益氣;炙甘草益氣復脈。全方共奏補腎強骨、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中醫(yī)治療遵循辨證論治原則,療效顯著。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加味補腎活血湯能夠改善療效。苑成發(fā)等[13]研究顯示,加味補腎活血湯治療腎虛血瘀型膝骨關節(jié)炎可改善膝關節(jié)功能,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在腎虛血瘀型膝骨關節(jié)炎中應用加味補腎活血湯能夠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改善關節(jié)癥狀,促進關節(jié)功能恢復,臨床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