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江濤
我記不清我是何時接觸到柴科夫斯基的?,F(xiàn)在記得的就是小學三年級看了電影《列寧在1918》,里面有一大段天鵝群舞;另外還記得高中一年級去同學家,第一次見到電唱機,塑膠唱片里播放的是《天鵝湖》,當時覺得簡直接觸到了“仙樂”,也羨慕同學家里的高雅生活;最后還記得1990年代在南京聽了一場韓國的錦湖(輪胎)弦樂四重奏演出,整場都是現(xiàn)代作品,調(diào)性不穩(wěn),節(jié)奏旋律、和聲對位怪異,聽眾如墜云里霧中,直到返場開始的時候,《如歌的行板》和威爾第的《祝酒歌》如久別重逢的父母突然駕到,一發(fā)聲就迎來了如雷的掌聲。
和許多中國人一樣,俄羅斯音樂在我的記憶深處就是柴科夫斯基的音樂,深處的最底層是《天鵝湖》《如歌的行板》;或者說俄羅斯音樂就是柴科夫斯基的音樂,柴科夫斯基的音樂就是《天鵝湖》《如歌的行板》。滄海桑田,現(xiàn)在我擁有太多柴科夫斯基的唱片和不同的音樂版本,兩個月前友人讓我寫柴科夫斯基,我把他的唱片盡可能多地用耳朵梳理了一遍。
對我而言,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有許多優(yōu)秀作品被遮蔽了的音樂家,一位視野開闊、不失民族主義的世界主義者,一位除了孤獨、憂傷,感情還十分豐滿充沛的音樂家,一位有些“消極”但旋律優(yōu)美、表現(xiàn)力十足的音樂家,一位人格經(jīng)歷了完整、對立、分裂和崩潰歷程的音樂家。
首先,柴科夫斯基的一些音樂太流行、太有名,以至于遮蔽了他豐富而富有魅力的音樂世界?!读麓琛氛诒瘟恕端募尽?,《四季》遮蔽了他眾多的鋼琴曲;《如歌的行板》(《第一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遮蔽了他的弦樂四重奏,更遮蔽了他的《鋼琴三重奏》(Op. 50)和《弦樂六重奏》(Op. 70);《第六交響曲》《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D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和三部芭蕾舞劇遮蔽了其他五部交響曲、四部管弦樂組曲、《弦樂小夜曲》(Op. 48),以及多種體裁精彩絕倫的交響樂;還有他的幾部歌劇和藝術(shù)歌曲都被深埋在濃霧中。這也不奇怪,對我們而言,貝多芬和柴科夫斯基一方面是被政治或道德偶像化的音樂家,另一方面則是被集中和簡化的音樂家。
其次,柴科夫斯基屬于列賓、托爾斯泰、契訶夫一類的藝術(shù)家,和蘇斯洛夫、穆索爾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這類完全向內(nèi)的藝術(shù)家不同。他一方面有著濃郁的俄羅斯民族的、傳統(tǒng)的元素,另一方面是眼睛向外看著歐洲,異鄉(xiāng)的壯游(grand tour)令他的音樂具有俄羅斯以外的廣闊視野。在我們耳朵里他十分具有俄羅斯氣質(zhì)的作品,在當時被認為充滿歐洲的音樂風格,不屬于真正的民族樂派。在極端的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分子的眼里,再具有民族風格和元素的世界主義者都具有原罪。但歷史證明這樣的世界主義者很容易被世界所接受,文明的交流、碰撞使人更具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力。當然就民族性、世界性而言,藝術(shù)性和思想性依然是第一位的。
第三,柴科夫斯基的音樂呈現(xiàn)出來的感情譜系十分豐富:情愛的歡愉(《天鵝湖》里的圓舞曲)、至深的傾吐(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愛情主題)、風流優(yōu)雅(《胡桃夾子》里的《花之圓舞曲》)、豪邁粗獷(《斯拉夫進行曲》)、激越昂揚(《1812序曲》)、意氣勃發(fā)(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里的圓舞曲和波蘭舞曲)、溫柔的傾瀉(《弦樂小夜曲》第二和第三樂章)、孤獨憂傷的獨白(《六月船歌》)、知性的對白(《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第二樂章)、自我的解放(《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第三樂章)、痛苦的流瀉和絕望的哀鳴(《第六交響曲》第一樂章和第四樂章)。我們幾乎可以在他那里找到各類情感以及對應(yīng)的情景。他的音樂世界是一個情感充盈的大熔爐、萬花筒。
第四,盡管情感譜系豐富,但柴科夫斯基的音樂旋律優(yōu)美,充滿回憶、沉思和憂郁“消極”氣質(zhì)的作品尤為突出、俯拾皆是,是任何一個社會形態(tài)——前現(xiàn)代、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社會,農(nóng)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信息社會——孤獨者安定自我的心靈良藥?!读卒撉傩∑贰罚∣p. 19)第四首《夜曲》、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第二幕的連斯基詠嘆調(diào)、《憂傷小夜曲》(Op. 26)、《洛可可主題變奏曲》(Op. 33)的主題和部分變奏、《留戀之地的回憶》(Op. 42)中的第一首《沉思》和第三首《旋律》、《六首鋼琴小品》(Op. 51)中的第六首《憂傷圓舞曲》、《鋼琴三重奏》的主題、弦樂六重奏《佛羅倫薩的回憶》第二樂章,不勝枚舉。
以上四個方面的“四位一體”比較接近柴科夫斯基的音樂世界。把這個世界放入三個階段的框架中,是把握四個方面的捷徑。捷徑嚴格來說都是低俗的,但也是有用的:比如把貝多芬、拉赫瑪尼諾夫劃分為三個階段,把肖邦放到他的夜曲中。先范疇化和框架化,然后可以再把它們舍棄。
柴科夫斯基(1 8 4 0—1893)的第一階段是1866年至1875年,主要創(chuàng)作了《第一交響曲》(1866)、《第二交響曲》(1873)、《第三交響曲》(1875)、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1869)、《第一弦樂四重奏》(1871)、《第二弦樂四重奏》(1873—1 8 74)、交響詩《暴風雨》(1873)、《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1875)。這段時期的作品尚無強烈的光明與黑暗的沖突,以抒情見長,人格完整光明。
第二階段是1876年至1885年,短暫的婚姻、同性戀傾向、與梅克夫人柏拉圖式的關(guān)系讓他感受到命運的力量。這一階段,他主要創(chuàng)作了《天鵝湖》(1875-1876)、《里米尼的弗蘭切斯卡》(1876)、《洛可可主題變奏曲》(1876)、《第四交響曲》(1877—1878)、《葉甫根尼·奧涅金》(1877—1878)、《D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1878)、《第一管弦樂組曲》(1878—1879)、《第二管弦樂組曲》(1883)、《第三管弦樂組曲》(1884)、《1812序曲》(1880)、《意大利隨想曲》(1880)、《弦樂小夜曲》(1880—1881)、《鋼琴三重奏——紀念一位偉大的藝術(shù)家》(1881—1882)。此時他人格中的對立面尚能交替、共處一體,開合進出自如?!堵ダ椎陆豁懬罚?885)是向第三階段過渡的重要作品。
第三階段是1886年至1893年,他的人格分裂成美麗光鮮和絕望黑暗鮮明對峙的兩塊,最后崩潰塌陷,在《第六交響曲》那里遁入徹底的黑暗。這一階段,他主要創(chuàng)作了《第四管弦樂組曲》(1887)、幻想序曲《哈姆雷特》(1888)、《第五交響曲》(1888)、《第六交響曲》(1893)、《睡美人》(1888—1889)、弦樂六重奏《佛羅倫薩的回憶》(1887—1892)、《黑桃皇后》(1890)、《胡桃夾子》(1891—1892)。
之所以將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分為三個階段,并標上創(chuàng)作時間,是為了在他的作品中發(fā)現(xiàn)他的心路歷程。對我而言,浪漫主義作曲家的作品最具有分析心理學的意義,柴科夫斯基更為典型。他的作品描繪出一條軌跡——從光明到光明逐漸消退,從灰色到灰暗再到黑暗愈來愈濃,從風平浪靜,到情緒波動,到人格對立,到精神崩潰。
從世界主義的視野到情感譜系的寬廣,再到憂傷旋律的致命優(yōu)美,柴科夫斯基是一位危險的、讓人欲罷不能的誘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