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清
友到我家來,閑翻我書桌,她說,你又看《城南舊事》,為什么那么喜歡?我默思半晌,無以作答。是啊,為什么呢?
那個春日,走在街上,看見賣豆面卷子,其實不喜歡豆面糊在嘴里的感覺,但還是興致高昂地買回家去,因為想起《城南舊事》里那一段,“我們走到西交民巷的中國銀行門口。宋媽在石階上歇下來,過路來了一個賣吃的也停在這兒。他支起木架子把一個方木盤子擺上去,然后掀開那塊蓋布,在用黃色的面粉做一種吃的?!螊?,他在做什么?‘???宋媽正看著磚地在發(fā)愣,她抬起頭來看看說,‘那叫驢打滾兒。把黃米面蒸熟了,包黑糖,再在綠豆粉里滾一滾,挺香。你吃不吃?”驢打滾就是豆面卷子,北京人稱作驢打滾?!冻悄吓f事》中林海音偶爾的煙火氣,給人無盡的、說不清的溫暖,就像老家舊宅子里的年畫,散發(fā)著無聲的親切。我也喜歡汪曾祺的《人間草木》,下雨天就要喝咸菜湯,白蘿卜,青蘿卜,八分白的青蘿卜。還有張家口的豆腐可以用秤鉤鉤著抬幾里地……那些有趣生動的描寫,深入人心,讓人過目不忘。放下書本,每每感嘆,除去作家的身份,汪老一定是個內(nèi)心對生活有熱愛的人吧,畢竟,沒有怎么可能寫成有呢?
很早的時候聽過一句話:“一個喜歡吃的人大抵都不會太壞?!蔽蚁脒@句話也許可以引申為,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必是希望生活美好的人,那么他對生活能有什么壞心思呢?還記得一個笑話,說如果讓你選,出去旅行,你喜歡跟著李白還是蘇東坡,一眾網(wǎng)友都回答,當然是蘇東坡,為什么呢,因為蘇東坡會做菜?。 皞}廩實知禮節(jié)”,嘴巴和肚子開心,精神才愉悅吧!所以旅伴首選是會做東坡肘子,會煮羊湯的蘇大學士,而不是詩酒百篇的李太白。
喜歡吃的人古今中外,男女老少,三教九流,不以身份而論。傳說中明太祖朱元璋半夜批奏折餓了,聞到外面的街市羊肉湯的香味,饞得口水直流,第二天就讓御膳房趕緊安排上才心滿意足。
著名的畫家張大千是知名美食愛好者,尤其喜歡燒烤,他在國外的時候,就把自己的后院子搞成了一個大烤場,一有機會就和藝界名流“烏煙香氣”,談畫論道。
名人飲食自有他們的高大上,百姓煙火也不乏溫胃暖心?!陡∩洝防锏牧ⅫS昏,粥可溫,感動了多少紅塵男女?我有一位同事,明明單位提供早餐,可她從不來食堂吃,總是堅持在家做,大家費解,問其理由。她說,沒什么具體的理由,只是覺得食堂的菜飯是沒有個性的,是從眾的。而在家里,喜歡淡,可以少放點鹽,喜歡咸,多放點鹽,喜歡葷,稍加點肉,喜歡清淡,可以素食為主。這些是食堂做不到的。最主要,是一顆主婦的心,帶著感情做出來的飯菜格外香,更何況有那一雙充滿感情的手,有那熟悉的爐灶碗筷,有那溫暖的氣味,這所有的加持,組成了無可替代的家的味道。
出差久的人會想念家的味道,那是獨一無二的,是最真切的私房菜。小時候在鄉(xiāng)下,孩子們都是走東家吃西家,沒那么多講究,可是同樣的土豆燉豆角,一家一個味兒。我很奇怪,問母親,母親說,這就是家的味道,同樣的食材,一千家做出一千種味道,家家各不同。
我與先生出去吃飯,無論去多么高檔的酒店,回到家還要立馬進廚房吃一點。先生問我是否店里的東西不好吃,我搖頭,并沒有,飯店的廚師是專業(yè)的,自然不會做不好,可是不吃一點家里的東西,胃腸就會空落落的,少了點什么,吃一點家里的東西,才會有果腹感,才會覺得腹胃都踏實了。仿佛在外面吃的都是假飯。
剛剛上班成家那幾年,過年回家是很艱難的事兒,常常買不到臥鋪,要在硬座上坐兩天兩夜,常常腰坐直了,屁股坐麻了,在哐當哐當中熬成了熊貓眼,每次都發(fā)誓不回去了,可臨了改變主意,又樂此不疲往家奔。有時自己也費解,想家里人?想,可是每天都可以打電話,連視頻。想吃喝?現(xiàn)在城里什么也不缺??墒俏蚁嘈拍赣H那句話,“城里什么也不缺,可是沒有故鄉(xiāng)的口味,媽媽的廚房。”
我想這個世界有一億個家庭,就有一億種口味,也就有一億種生活。人是鐵飯是鋼,說到底,日子是什么呢,是一日一日累加的煙火。“家人圍坐,燈火可親”,家人圍坐在燈火下佐以美食、香茶。即使是咸菜湯,也是美的吧。日子歸根到底是什么呢,是一碗人間煙火??!
(編輯 高倩/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