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絲路精神”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的邏輯意蘊與困境破解

2023-11-23 11:24:23郭文斌洪劉生
伊犁師范大學學報 2023年3期
關鍵詞:絲路一帶思政

郭文斌,洪劉生

(伊犁師范大學“一帶一路”發(fā)展研究院,新疆 伊寧 835000)

2017 年5 月14 日,在北京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在演講中指出,在“一帶一路”的偉大實踐中,各個國家在長期交往過程中形成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1]。2021 年9 月,黨中央批準將“絲路精神”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之中?!敖z路精神”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文明成果與精神指引,是實現中國夢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支撐,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

面對“一帶一路”沿線建設迫切需要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高等職業(yè)教育以其促進教育鏈與產業(yè)鏈深度融合的特點,具有服務“一帶一路”人才培養(yǎng)的獨特優(yōu)勢。高職院校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矛盾與分歧,“絲路精神”作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fā)展的根本遵循,能夠為化解可能出現的矛盾與分歧提供價值澄清與思想指引?!敖z路精神”既有助于高職院校以更加開放、包容的辦學思想投入“一帶一路”建設中,完成“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觀者,更不是反對派和掘墓人”[2]的教育使命,也有助于高職院校探索對外交流合作新模式,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完成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服務的任務?!敖z路精神”在高職院校高質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將“絲路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學,能夠有效提升高職學生的文化自信,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厘清“絲路精神”對于高職思政課教學的價值意蘊,并探尋行之有效的融入機制,是推動高職院校抓住“一帶一路”建設機遇應當著力思考和解決的重要時代命題。

一、“絲路精神”融入高職思政課的三重意蘊

“絲路精神”是“一帶一路”建設中凝練出的理論精髓,具有寶貴的育人價值和實踐意義。在高職教育積極投身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開展國際化合作辦學的背景之下,“絲路精神”為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營養(yǎng)和翔實素材,將“絲路精神”融入高職思政課,是高職院校面對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社會需求及學生綜合發(fā)展作出的積極現實回應。

(一)有利于高職院校開展國際化產學研合作,實現自身內涵式高質量發(fā)展

當前高職院校為更好地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不斷與國際企業(yè)建立實習和學生交流項目,使學生能夠參與實踐項目以獲取實踐經驗,不斷與國際院?;驒C構建立合作,進行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以促進國際間的知識分享。一方面,“絲路精神”中的“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不僅有益于提振高職院校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積極性,加快高職教育國際化發(fā)展進程,也有益于推動高職院校搭建互學互鑒的國際交流平臺,促使其與沿線國家開展深度合作與共享發(fā)展成果,解決自身“卡脖子”難題,取得高職院校突破性發(fā)展。另一方面,悠久的絲路文化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企業(yè)家精神,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國際化產學研合作,以此推動技術和產業(yè)創(chuàng)新,這有利于高職院校加強與不同國家之間、院校之間、校企之間的教育教學合作,構建共建共享、互學互鑒的長效運行合作機制,為高職教育發(fā)展注入活力、增強動力、提高競爭力,進而實現自身內涵式高質量發(fā)展。

(二)有利于培養(yǎng)多元文化視野,增進高職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與理解能力

“一帶一路”倡議涉及亞歐非多個國家,其沿線民族眾多、文化多樣,各國之間的政治制度、歷史文化、社會環(huán)境也大不相同,價值觀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伴隨高職院校不斷深入“一帶一路”建設之中,其不可避免會與沿線不同的國家開展合作,因此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顯得尤為重要?!敖z路精神”中的“和平合作、開發(fā)包容”這一理念有助于鼓勵高職學生尊重和欣賞不同文化的多樣性,通過合作、交流的形式化解矛盾和爭端,凝聚人類社會發(fā)展價值共識,實現彼此共同發(fā)展。“絲路精神”中的“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倡導不同地區(qū)的人們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將“絲路精神”與高職思政課教學內容有機結合,這不僅有助于高職學生開闊視野,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還有助于培養(yǎng)高職學生跨文化溝通和合作的技能,繼而在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中拓寬自身國際視野。

(三)有利于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增強高職學生的底氣骨氣志氣

“絲路精神”從本源來說是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凝聚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內核,彰顯出中華文化“兼收并蓄”與“和而不同”的厚重底蘊。其一,將“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精神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之中,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一帶一路”倡議是符合歷史潮流和時代發(fā)展趨勢的,是在國際局勢錯綜復雜情況下的一項偉大創(chuàng)舉,展現出中國同舟共濟、命運與共、權責共擔的大國形象,有益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得以入耳、入腦、入心,促使學生自覺地對中華文化產生自信以及認同,增強高職學生的精神底氣。其二,“一帶一路”是一條科技、文化、藝術發(fā)展之路,其中沿線國家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以傳統手工藝品為代表的物質文化遺產折射出精益求精和執(zhí)著專注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是實現重塑中國海外形象的重要手段,成為當今不可或缺的精神底色,將“互學互鑒”的精神融入高職課堂教學之中,有益于學生從絲路建設中汲取一絲不茍、追求極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養(yǎng)學生敢于創(chuàng)新、不畏艱難、積極進取的精神風骨。其三,“一帶一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舉措,是堅持互利共贏義利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將“絲路精神”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中,有助于學生激發(f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推動世界和平發(fā)展的志氣。

二、“絲路精神”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尚需反思的問題

高職院校思政課課堂是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主陣地和主渠道。目前全國在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上付出了諸多努力,相關院校也出臺了一些具體的實踐措施,取得了豐富成果。但在實踐育人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尚需進行反思,使“絲路精神”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更為順暢、更為高效。

(一)融入目標:未能重視學生實際學習需求

由于高職院校普遍重視職業(yè)技術技能的培養(yǎng),導致高職思政課的定位被長期邊緣化。高職院校思政課普遍采用大班教學模式,因此在課程設計之前,無法對全部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調查以了解學生對“絲路精神”的興趣和期望,故而無法為學生提供精細化、個性化的學習目標,導致教學目標過于寬泛,未能考慮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教師供給側與學生需求側的耦合程度較低。此外,教師的日常教學課時被壓縮,增加“絲路精神”的教學內容可能需要重新安排課程時間和平衡課程負擔,教師的教學目標設定不得不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進行被迫調整,故而“絲路精神”融入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二)融入內容:未能把握整體進行統籌協調

首先,“絲路精神”內容涵蓋了多個學科領域,要在高職思政課中有效融入,需要跨學科的合作,需要對“絲路精神”相關內容進行統籌協調。其次,“絲路精神”的內容散落于思政教材之中,知識的結構和框架缺乏深度整合,直接與現有思政課程融合可能會存在困難,為此,需要綜合調整課程結構和內容,挖掘出“絲路精神”與高職思政課存在較強邏輯耦合關系的教學內容,從整體進行統籌協調。最后,教師可能會面臨缺乏適當的教材和教育資源,這會限制他們在思政課中傳達“絲路精神”的能力。為此,需要教師更新教材內容,擴充課外教學資源。如可以將“一帶一路”建設中蘊含工匠精神的教學案例挖掘出并賦能于高職思政課教學,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經驗相結合,二者相互融會貫通。

(三)融入手段:未能注重多樣性與靈活性

高職院校培養(yǎng)的是操作型技術型人才,這一特性決定其具有較強的實踐屬性,而目前思政課未能正確把握好這一底層教育邏輯,導致課堂教學偏重理論輸出,實踐育人的環(huán)節(jié)未能得到重視,教學手段缺乏靈活與多樣。激發(fā)學生對“絲路精神”的興趣與了解,需要采取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僅憑單一的、注入式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接受思政教育效果不佳,高職思政課教學必須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推動思政課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豐富與拓展課程內容,增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和吸引力,以確保“絲路精神”能夠有效地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過程中。

(四)融入方式:未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

由于“絲路精神”涉及廣泛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教師可能難以將其簡化并傳達給學生,導致思政課教學內容表達多是凝練的學術語言及高度濃縮的理論知識,進而思政課堂缺乏親和力、吸引力,教學滿堂灌現象尤為突出,教師成了課堂的實際掌控者,學生主體地位式微。另一方面,由于高職學生可能更傾向于實際職業(yè)技能的培訓,加之教師對“絲路精神”缺乏相關具體的教學案例,教學內容也未能與高職學生的專業(yè)領域相結合,這導致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二者之間無法形成同頻共振,教師無法成為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推動者、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者及情境化學習的體驗設計者。

三、“絲路精神”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的實施路徑

思政課堂是發(fā)揮思政教育鑄魂育人的主渠道,課堂教學的最終價值取向是立德樹人,即育人是課堂教學的本體功能。任何偏向知識傳授,忽略、淡化、丟棄育人功能的課堂教學,既不符合教學的本質,也違背了教學的內在邏輯[3]。為此,要推動“絲路精神”融入高職思政課具體教學當中,就必須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式等四方面下功夫。只有實現系統性的謀劃、針對性的設計和全方位的融入,才能真正實現融會貫通。

(一)分析學習需求,構建以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為導向的教育目標

職業(yè)教育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傳授學生知識與技能,還包括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與品格,提升就業(yè)與創(chuàng)業(yè)能力等等。高職思政課的教學目標若僅停留在知識層面,則思政課堂的育人實效性則大打折扣,課堂教授內容與學生實際經驗相脫離,課堂淪為教師單向灌輸知識的場地。為此,提升“絲路精神”融入高職思政課堂的實效性,就是要促使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回歸到育人的本質初衷與原點,樹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導向。高職思政課要緊緊圍繞學生如何更好地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糾正思政課長久以來“形式化、空心化”的頑疾,切實提高思政課堂的實效性?!敖z路精神”蘊含著開拓創(chuàng)新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體現出“絲路人”不畏艱難、開拓進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情懷和勇氣。“一帶一路”建設為高職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提供了新的歷史舞臺和契機,為此,高職院校要立足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用“絲路精神”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將“絲路精神”融入高職思政課,要立足于“一帶一路”建設大背景之中,加強對學生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指導,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與“一帶一路”發(fā)展需求相結合,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結合。另外,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可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跨境創(chuàng)業(yè)案例,教育學生扎根專業(yè),提升專業(yè)技能和就業(yè)能力,積極服務于國家現代化建設需要。在高職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只有把“絲路精神”與青年學生成才成長目標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實踐中,才能真正實現“絲路精神”在思政課學習中入耳、入腦、入心,提升二者融合的實效性。

(二)開發(fā)教學資源,強化教學內容邏輯耦合關系

教學內容是“絲路精神”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的邏輯起點與切入點。僅僅將“絲路精神”的理念與內涵教授給高職學生,而缺乏具體操作層面的指導,容易導致其融入程度淺層化,融入效果表面化。為此,需系統梳理、挖掘“絲路精神”的深層機理,把“絲路精神”融入高職思政課教材內容之中,與教材中契合的知識點進行精準對接,同時在融入過程中,要避免重復交叉的內容。

其一,“和平合作”有關內容的耦合。絲綢之路所承載的愛好和平、互利共贏觀念歷久彌新、薪火相傳?!敖z路精神”是中國在應對全球治理爭端和全球治理難題時所貢獻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需引導學生不斷增進對“絲路精神”內涵和外延的理解,將“和平合作”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中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形勢與政策》中的“國際形勢”等,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外交基本政策,培養(yǎng)學生國際視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取向,在未來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做和平建設的使者。

其二,“開放包容”有關內容的耦合?!敖z路精神”彰顯出中國以海納百川的心態(tài)看待多元文明,以開放姿態(tài)迎接多元文化。將“開放包容”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中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等,弘揚“絲路精神”是助推全面深化改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生動體現,引導學生以包容心態(tài)對待多元文化,培育學生的全球視野,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胸懷世界,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完美結合。

其三,“互學互鑒”有關內容的耦合。絲綢之路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文明融合的樞紐,沿線國家彼此取長補短、互學互鑒成為文化交流的主旋律。思政課要增進高職學生對沿線國家文化風俗、道德法律的了解,培育學生“互學互鑒”的開闊胸襟,做到民心相通,推動沿線國家的和諧發(fā)展。如將“互學互鑒”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中的“學習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養(yǎng)”“吸收借鑒優(yōu)秀道德成果”等,引導高職學生積極學習互學互鑒精神,在文明交流碰撞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習能力,促使學生真正理解“美美與共”的價值意蘊,彰顯“絲路精神”的寬廣胸懷。

其四,“互利共贏”有關內容的耦合。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中的“推動高質量發(fā)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社會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教材內容與“互利共贏”有機結合,引導學生理解“絲路精神”對全面深化改革、促進沿線國家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推動世界和平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激發(fā)學生對“絲路精神”價值內核的自覺認同。

(三)推動課堂變革,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精準賦能

由于高職課程本身具有較強實踐性,傳統思政教學脫離學生生活實踐,課堂內容與高職特性相分離,學生感到索然無味,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習近平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4],為此要實現“絲路精神”有效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之中,需要以教學手段為支撐點,暢通“絲路精神”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過程,提高思政課教學親和力、吸引力。

打造互聯網學習新樣態(tài)。根據2018 年教育部印發(fā)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要深入研究網絡教學的內容設計和功能發(fā)揮,不斷創(chuàng)新網絡教學形式,推動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機融合”[5]。高職思政課教師可采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課前利用慕課、學習通、國家智慧教育服務平臺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賦能高職思政課教學,通過專題研究形式傳遞“一帶一路”歷史文化和最新資訊,分享工匠精神的實際案例,學生課前通過自主學習,實現個性化學習目標。線下教師教學要具有針對性,采用課堂討論形式,拋出問題,引導學生對當前“一帶一路”建設普遍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進行探究,在此過程中學生既能作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又能提高思政課教學趣味性和吸引力。

構建具身化學習環(huán)境。高職思政課教師要迫切提升自身信息化能力素養(yǎng),推動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實踐課堂中的有效運用。構建智能化的教育空間需要高度的仿真性,教師可利用5G、VR等前沿科技賦能思政教學,打造虛擬化教學環(huán)境,增強教學交互性與直觀性,讓學生沉浸在歷史長河之中感受絲綢之路的昔日面貌,領略絲路璀璨的歷史文明和豐厚的文化遺產,真正理會“絲路精神”的價值內核。此外,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數據整合分析,將學生比較關注的“一帶一路”建設具體內容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第二、第三課堂對學生多以間接、隱性的方式培養(yǎng)其性格品質與道德素質,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大數據快速精準了解學生的關注點,針對性舉辦“一帶一路”文化藝術節(jié),開展“一帶一路”學術交流,打造高職留學生文化交流平臺等,在參與社會實踐過程中,學生通過不斷地反思與實踐并據此作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達到知行合一。

(四)激發(fā)主體效能,創(chuàng)新師生認同的教學融入方式

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意見》要求著力打造一支信仰堅定、理論功底扎實、數量充足、結構優(yōu)化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切實增強使命感、認同感、獲得感[6]?!稗k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7]。高水平思政課教師是鑄魂育人的主力軍,其對于思政教學成效具有關鍵性影響。首先,思政課教師要加強專業(yè)理論與專業(yè)素養(yǎng),采用師生彼此之間認同的教學策略,同時培養(yǎng)國際視野,把握“一帶一路”發(fā)展理念,悟透“絲路精神”的理論精髓與核心要義,用通俗易懂、清晰完整的教學語言使學生吃透其精神內核。思政課教師要回歸到“一帶一路”文化背景之中,理清“絲路精神”的歷史生成脈絡,系統建構絲路文化知識框架,吸取“一帶一路”發(fā)展的成果并融入教學,將可把控的教學內容轉換輸送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深刻地領悟絲路文化精神。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避免思政理論知識表達偏學術化、內容抽象化,要將學術語言轉換成學生可理解可接受的通俗性話語,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交互。其次,教師可采用實踐教學方式,以“絲路精神”理論知識為基礎,依托實踐學習的方式,提供絲路建設項目的教學真實案例,在真實情境下解決問題,在實踐中獲得、理解和運用知識,在實踐過程中鞏固、建構、創(chuàng)新知識,實現“絲路精神”與高職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深度耦合,達到知識習得與道德涵養(yǎng)的雙重目標。最后,教師可通過專題式教學將“絲路精神”內容進行拆解,例如教師提出“絲路精神的歷史背景與內涵”“絲路精神對中國與世界有何意義”“高職教育如何踐行絲路精神”等主題,按照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使學生像研究者一樣進行思考,追尋知識的本真意義。

四、結語

“絲路精神”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又是對中華傳統文化中“和合”思想的弘揚和發(fā)展,更是對馬克思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刻認識,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基礎。將“絲路精神”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當中,既有助于推動高職院校抓住“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又有利于提升思政課鑄魂育人的實效性,培養(yǎng)出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時代新人。

猜你喜歡
絲路一帶思政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課“需求側”
當代陜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一帶一路”我的夢
學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 08:52:24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中國(俄文)(2019年6期)2019-07-05 07:02:56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當代陜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數說“一帶一路”這5年
絲路夢
心聲歌刊(2018年5期)2018-12-10 01:44:04
絲路
黃河之聲(2018年12期)2018-09-13 06:31:04
夢絲路
西宁市| 木里| 马尔康县| 长宁县| 额敏县| 西吉县| 崇阳县| 商城县| 依安县| 交城县| 卢湾区| 景泰县| 芜湖县| 林芝县| 皮山县| 卓尼县| 高阳县| 长子县| 土默特右旗| 禄丰县| 祥云县| 左贡县| 隆安县| 珠海市| 铜陵市| 沛县| 米脂县| 冷水江市| 尤溪县| 衡水市| 齐河县| 北川| 绵竹市| 敦化市| 电白县| 方山县| 东明县| 中山市| 新干县| 永丰县| 交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