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楠 劉欣
(長春財經學院 吉林長春 130000)
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除了要熟練掌握專業(yè)技能,運用專業(yè)知識回饋社會、彰顯自我價值外,還必須擁有健康的體魄,這也是實現(xiàn)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的基本前提。長期以來,高校體育教學側重于對運動技能的講授和體育戰(zhàn)術的練習,而對于學生的身體素質則缺乏足夠的重視。很多學生因為身體素質較差,不僅導致體育學習效率不高,而且很容易在體育訓練中出現(xiàn)暈倒、摔傷等情況,不利于學生良好運動習慣的養(yǎng)成。針對這類情況,高校體育教師要正確認識身體素質訓練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通過創(chuàng)新訓練方式、完善訓練基礎設施、優(yōu)化訓練評價體系等措施,營造良好的身體素質訓練環(huán)境。
身體素質訓練作為高校體育教學的補充,對提高體育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有積極幫助。對于體育教師來說,良好的身體素質能夠讓體育教學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以籃球項目為例,作為一種運動量較大、對抗性較強的體育項目,要想讓學生熟練掌握籃球技巧,提升籃球水平,除了要進行技能、戰(zhàn)術的教學外,還必須讓學生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尤其是耐力、速度和爆發(fā)力。通過身體素質訓練,讓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能夠得到全面提高,這樣在開展籃球教學時,學生可以利用靈活、快速跑動完成傳接球,或利用強大的爆發(fā)力實現(xiàn)三步上籃,以及憑借較強的耐力在比賽的后半場完成比分的逆轉。由此可見,通過身體素質訓練讓學生獲得強健的體魄,能夠為高質量高校體育教學奠定扎實的基礎。
高校體育教學中不乏一些激烈對抗,同時體育運動中的不確定性也會增加學生受傷的概率。開展身體素質訓練,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應急反應能力,使得體育活動中發(fā)生碰撞、摔倒等危險行為時,學生能夠最大程度采取自我保護措施,從而降低運動損傷的概率,保證自我和他人的安全[1]。例如,男子1000 m跑和女子800 m跑是高校體能測試的重要項目,一些學生由于平時訓練不夠,身體素質較差,在體測結束后會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不適反應,以及肌肉酸痛甚至是小腿抽筋等情況。通過加強平時的身體素質訓練,一方面,能夠提高高校學生的耐力、爆發(fā)力,有助于取得更加理想的體測成績,并且減輕體育運動后的不良身體狀況;另一方面,也能掌握應對突發(fā)狀況的技巧,防止自己在體育活動中受傷。
身體素質訓練,除了直接增強高校學生的體能外,還能促進健康心理、開朗性格、樂觀心態(tài)的形成。高校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往往會面臨學業(yè)、就業(yè)、情感、人際交往等多方面的壓力,如果學生不懂得自我調適,或沒有恰當?shù)男骨?,容易出現(xiàn)焦躁、抑郁等現(xiàn)象,不利于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通過開展身體素質訓練,相當于為高校學生提供了宣泄負面情緒的渠道。學生可以通過負重跑、收腹跳、高抬腿等多種訓練方式,盡情宣泄心中的煩悶情緒。訓練結束后,以良好的心態(tài)重新投入學習和生活中。同樣的,通過身體素質訓練,學生的抗壓和抗挫能力也會得到提高,在面對學業(yè)、就業(yè)壓力時也能輕松應對,實現(xiàn)身心全面發(fā)展。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高校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身體素質的重視程度有所提升。體育課作為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的主要途徑,身體素質訓練的課時比例偏少,導致學生參與訓練的機會不多,成為現(xiàn)階段體育教學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究其原因,一方面,體育教師和高校學生對身體素質訓練的重視程度不足。通過與在校大學生交談可知,很多學生狹隘地認為,好的身體素質就是身體健康,而沒有認識到良好身體素質在培養(yǎng)積極心理、樂觀態(tài)度,以及提高抗挫壓力等方面的重要性。由于思想認識上發(fā)生偏差,導致這部分學生對身體素質訓練的重視程度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受到課時的限制,體育教師將大多數(shù)時間用來進行籃球、足球等體育運動技能的教學,而很少留出專門的時間開展身體素質訓練,很多時候將熱身運動當作身體素質訓練,不利于高校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
同一班級中的高校學生,由于運動習慣、身體發(fā)育等方面存在差異,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也不盡相同[2]。有的學生在課余時間喜歡參加足球、籃球等體育活動,身體素質較好,耐力、爆發(fā)力等較強;還有的學生因為缺少鍛煉等原因,身體素質相對較差。這就決定了無論是日常的體育教學,還是身體素質訓練,都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充分考慮每一名學生的身體狀況。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高校體育教師在開展身體素質訓練時,因為沒有提前做好調研,不了解班級中每一名學生的身體素質,沒有制訂專項的訓練計劃,導致身體素質訓練存在盲目性。例如,雖然有的學生爆發(fā)力足夠,但是耐力不強,而開展身體素質訓練時,沒有針對學生的耐力開展訓練,無法達到補短板、強弱項的效果,身體素質訓練的有效性也會大打折扣。
身體素質訓練以提高高校學生的身體綜合素質為目標,訓練內容包括速度、耐力、爆發(fā)力等。在開展訓練時,為了充分調動高校學生的參與熱情,高校體育教師必須豐富訓練內容、創(chuàng)新訓練方法。從調查情況來看,高校體育教學中開展身體素質訓練,普遍存在方法落后、內容單一的問題。例如,在備課階段體育教師會制訂訓練計劃,在課上開展身體素質訓練時,學生只需要按照計劃完成訓練即可。這種“模板式”的身體素質訓練,難以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無法取得理想的身體素質訓練成果。另外,訓練過程中師生互動機會較少,體育教師不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真實想法,缺少主動創(chuàng)新身體素質訓練方法的動力,這也成為現(xiàn)階段身體素質訓練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現(xiàn)階段的高校體育教學中,尚未將身體素質訓練納入教學評價體系中,其弊端有以下兩方面。首先,不利于引起體育教師和高校學生對身體素質訓練的重視。尤其是對于高校學生來說,即便是體育教師安排了身體素質訓練任務,也存在應付心理,沒有認真對待,導致訓練效果不明顯。其次,無法準確地反映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不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真實身體狀況,也就難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個性化訓練方案,無法針對個人短板開展專項訓練。由此可見,高校體育教學中要想讓身體素質訓練有條不紊地開展,并且真正取得提升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效果,建立一套客觀、完善的評價與反饋機制至關重要。
速度訓練能夠提升學生的動作速度和反應能力,是身體素質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行這一方面的訓練時,體育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較快頻率進行高抬腿練習,或以半蹲姿勢向上跳,根據(jù)教師給出的指令觸摸上方目標物[3]。這種高抬腿訓練和跳躍摸高訓練,對學生反應速度和動作速度的提高有積極幫助。另外,像支撐跳、敏捷梯速度訓練等,也是常見的訓練方式,體育教師應根據(jù)身體素質訓練需要,靈活選擇多種訓練方式,在增強學生速度的同時,讓學生保持訓練熱情。
耐力是大學生身體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通過耐力訓練,不僅可以改善學生的有氧代謝能力和心肺功能,而且還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堅韌不拔的意志,這對于學生的專業(yè)學習乃至今后的職業(yè)發(fā)展都是大有裨益的。高校體育教學中的耐力訓練內容包括追逐跑、蛇形跑、跳繩、間歇后蹬跑等。在開展耐力訓練時,體育教師要注意結合學生的身體素質,尤其是對于體形較胖、體質較差的學生,在剛開始進行耐力訓練時,運動量不宜太大、訓練時間不宜太長,避免出現(xiàn)過度疲勞、肌肉損傷等情況。
在許多體育項目中,爆發(fā)力是不可或缺的一項能力,像籃球中的三步上籃、羽毛球中的騰空扣殺等,都需要具有極強的爆發(fā)力。對于高校學生來說,通過身體素質訓練增強爆發(fā)力,有助于增強肌肉力量,提高控制力和平衡感,這對于其他體育運動的學習和體育技能的掌握也有積極幫助。體育教師可以采取深蹲跳、拍手俯臥撐、連續(xù)蛙跳等訓練方式來增強學生的爆發(fā)力。同時,注意訓練前進行必要的熱身運動,避免高強度訓練造成肌肉拉傷等情況。
無論是對于高校體育教學,還是對于學生個人成長,身體素質訓練都產生了重要影響,開展高質量、有效性的身體素質訓練,成為體育教師的教學目標之一?,F(xiàn)結合體育教學實踐,總結了以下幾種身體素質訓練的可行性策略,以期為高校體育中進一步增強身體素質訓練效果提供幫助。
要想讓高校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以及實現(xiàn)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首先要從思想層面上重視身體素質訓練,其次是通過行動為開展身體素質訓練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提供大力支持。學校方面要開展校園宣傳,不僅要讓體育教師認真對待身體素質訓練,而且必須讓高校學生將身體素質與個人成長、職業(yè)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充分認識到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身體素質是學業(yè)成功、職業(yè)發(fā)展的先決條件[4]。只有轉變思想,才能讓體育教師和高校學生嚴肅、認真地對待身體素質訓練。在此基礎上,還要優(yōu)化高校體育課程設計,適當增加身體素質訓練的課時,例如要求每節(jié)體育課必須保留10 min的時間進行身體素質訓練,或每個月至少有2課時用于開展身體素質專項訓練。只有課時得到保障,才能讓高校學生有充分的訓練時間,從而實現(xiàn)身體素質的提高。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開設選修課的方式,讓大學生根據(jù)個人的身體狀況、興趣愛好,選擇專項的課程進行訓練。
高校學生身體素質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不同的性別、不同的愛好,都是造成身體素質差異的原因。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首先要通過問卷調查或體能測試等方式,對班級中每一名學生的身體素質有大體的了解。尤其是掌握學生身體素質存在的短板,在此基礎上,堅持因人制宜的原則,制訂專項身體素質訓練方案,幫助學生補齊短板,實現(xiàn)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例如,通過體能測試了解到某學生的速度和爆發(fā)力較強,但是耐力較差,體育教師基于這一情況制訂個性訓練方案,讓學生側重于進行原地高抬腿跑、負重快走、彈力帶等訓練。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學生的耐力可以得到顯著增強,從而補齊自身短板。體育教師必須認識到,學生的身體素質是動態(tài)變化的,相應的訓練方案也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要定期開展體能測試,隨時掌握學生身體素質的變化情況,在此基礎上不斷調整、優(yōu)化訓練方案,讓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持續(xù)提高。
無論是專業(yè)課程教學,還是身體素質訓練,都必須始終堅持興趣導向原則。只有迎合高校學生的興趣愛好,才能激發(fā)他們參與身體素質訓練的內在動力,實現(xiàn)從“教師要求訓練”向“學生主動訓練”的轉變,這也是確保身體素質訓練能夠取得顯著成效的關鍵所在。為此,體育教師應主動加強與高校學生的溝通交流,鼓勵他們勇敢表達對身體素質訓練的看法和建議,并根據(jù)學生的反饋意見不斷調整訓練內容、創(chuàng)新訓練模式。例如,很多學生反映身體素質訓練的方式比較單一,希望開展趣味性、多樣性的訓練活動。在了解到學生的訴求后,體育教師組織開展車輪跑、收腹跳等訓練活動,鍛煉高校學生的靈敏性;利用追逐跑、蛇形跑等訓練活動,增強高校學生的耐力[5]。這種豐富、趣味的訓練活動,讓高校學生能夠沉浸其中,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讓身體素質訓練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開展身體素質訓練,必須結合訓練方法、訓練內容,構建一套成熟完善的考評機制,讓大學生的身體素質訓練成果能夠量化呈現(xiàn)。對于學生本人來說,能夠根據(jù)評價結果認識到自己在哪一方面還存在不足,明確下一步訓練的重點。對于體育教師來說,以考核成績?yōu)橐罁?jù),不斷調整身體素質訓練的計劃、方案,保證訓練成績得到穩(wěn)步提升。新的評價體系應當涵蓋速度、耐力、靈敏、爆發(fā)力四大模塊,例如速度評價包括每分鐘高抬腿數(shù)量、50 m跑用時等;耐力評價包括400 m負重大步走用時、30 m蛙跳用時等[6]。借助具體的訓練項目,考查高校學生在某一項身體素質方面的訓練成績,讓體育教師和高校學生都能直觀地了解身體素質訓練成績。以評價結果作為教學反饋,使體育教師能夠靈活調節(jié)訓練內容。例如,某學生首次測試時耐力不達標,經過一段時間的針對性訓練后,再次考核耐力達標后,體育教師就可以選擇爆發(fā)力等展開訓練。
當代“00后”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差異顯著,很多學生在課余時間沉迷于網絡游戲,很少參與體育訓練,導致身體素質差。體育課能夠讓高校學生接受系統(tǒng)性的訓練,是提高身體素質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徑。體育教師首先要通過開展宣傳,讓大學生從思想層面上認識到身體素質訓練對個人學習、成長、發(fā)展產生的重要意義,從而調動大學生主動參與訓練的積極性。與此同時,體育教師要嘗試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模式,圍繞學生存在的體能短板,實現(xiàn)個性化、多元化的身體素質訓練,讓學生在參與趣味訓練的過程中實現(xiàn)身體素質的提高,補齊自身的短板,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