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秀杰,范彥婷
(聊城市人民醫(yī)院磁共振室 山東 聊城 252000)
血管周細胞瘤臨床中又被稱為孤立性纖維性腫瘤/血管外皮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hemangiopericytoma,SFT/HPC),是一種并不多見的血管源性腫瘤,多腦膜間質細胞異常而致病,有報道指出,其發(fā)病率在整個原發(fā)性顱內腫瘤中占0.28%~1.00%,在機體任何部位皆可發(fā)生[1]。顱內SFT/HPC 具有侵襲性與惡性傾向,復發(fā)率較高,能向遠處轉移。腦膜瘤(angiomatous meningioma,AM)為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Ⅰ級腦膜瘤中的一種亞型,發(fā)生率為3.23%,在全部腦膜瘤中的占2.58%[2];AM 出自腦膜上皮細胞,擁有良性腦膜瘤特征。由于SFT/HPC 與AM 具有相似之處,臨床鑒別診斷難度大。本文圍繞本院收治的SFT/HPC、AM 患者,對其MRI 資料進行回顧分析,報道如下。
選取2022 年1 月—12 月于聊城市人民醫(yī)院經病理檢查證實的SFT/HPC(18 例)、AM(17 例)患者,SFT/HPC 患者中男12 例,女6 例;年齡25~77 歲,均齡(45.28±9.32)歲;AM 患者中男11 例,女6 例,年齡24~76 歲,均齡(45.25±10.10)歲。
納入標準:①均經病理檢查確診;②年齡均>18 歲;③符合MRI 檢查適應證;④積極配合治療,依從性高;⑤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既往有顱腦外傷、手術史及腦血管疾病史;②合并其他腫瘤;③臟器系統(tǒng)存在嚴重異常(如腎、心等)。
選擇3.0T MR 掃描儀(Siemens Skyra)及相配套的頭顱線圈。輔助患者開展常規(guī)MRI,然后實施相應的增強掃描。(1)MRI 平掃參數。T2WI:層厚5 mm,層間距1 mm,矩陣為256×256,FOV 為240 mm×240 mm,TE為117 ms,TR 為5 000 ms;T1WI:TE 為9 ms,TR 為2 000 ms。彌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掃描(SS-SE-EPI)序列:層間距為1 mm,層厚為5 mm,矩陣為128×128,FOV 為240 mm×240 mm,TE 為80 ms,TR 為460 ms,b=0、1 000 s/mm2。(2)動態(tài)對比增強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注射對比劑(Gd-DTPA),劑量為0.1 mmol/kg,TE、TR 分別為2.6 ms、175 ms,在注射前進行1 次平掃,注射后實施無間斷重復掃描6 個時相,時間為20 s/次。
圖像處理:用后處理工作站(Siemens Syngo)處理得到的DWI 數據。分別與所得到的軸位增強圖像以及T2WI圖像相結合,明確表觀彌散系數(ADC)圖相對應的病變范圍;然后以手工方式進行感興趣區(qū)(ROI)的放置,直徑區(qū)間為20~50 mm,避開腫瘤囊變壞死區(qū)、流空信號區(qū),同時避開出血區(qū)、鈣化區(qū)、病變邊緣,在b=1 000 s/mm2下,連續(xù)測3 次,取ADC 均值。上述操作都由2 名影像學醫(yī)師協(xié)作完成。選用Mean-Curve 軟件處理數據,對于病變,如果呈非均勻強化,可以把早期強化部分當作ROI,獲得時間-信號強度曲線(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劃分成三型:針對Ⅰ型,即為早期階段快速升高,當達到峰值之后,快速下降,直至平臺期;對于Ⅱ型,即快速升高到平臺期,或是緩慢下降;如果呈現出持續(xù)上升的情況,即Ⅲ型。分別對早期強化率(early reinforcement rate,EER)、最大對比增強率(MCER)、達峰時間(Tmax)、峰值(SImax)進行測量,其中,對于SImax,其所代表的為信號的強度峰值;而針對Tmax,為出現時間(峰值信號強度);EER 為(SI1-SI0)×100%/SI0),其中,SI1表示增強后的信號強度(第一個時相結束時),SI0代表未增強的信號強度。MCER 即SImax-SI0×100%/SI0。
①分別從EER、MCER、Tmax、SImax、TIC 類型、ADC、年齡、性別等方面,評定、對比兩種腫瘤之間的差異;②分析MRI 聯合ADC 值的診斷效能;③探討MRI、ADC 與年齡之間的相關性。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或Fisher 精確概率法;進行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的標準化繪制,計算曲線下面積(AUC),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SFT/HPC 及AM 患者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故不能認為AM 發(fā)病年齡較SFT/HPC 大;兩種疾病患者SImax、Tmax、MCER、EER 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M 患者ADC 值顯著低于SFT/HPC 患者(P<0.05)。見表1。
表1 SFT/HPC、AM 的年齡、MCER、EER、ADC、SImax 與Tmax 對比()
表1 SFT/HPC、AM 的年齡、MCER、EER、ADC、SImax 與Tmax 對比()
繪制ROC 曲線(見圖1),顯示SFT/HPC 與AM在ADC 值并無重疊情況,AUC 為(0.901±0.050),若ADC 閾值為1.02×10-3mm2/s,約登指數最大,診斷AM 的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88.19%、83.29%,見表2。
圖1 AM 與SFT/HPC 之間ADC 值的ROC 曲線圖
表2 MCER、ADC 閾值時的AUC 與特異度、靈敏度
AM、SFT/HPC 的分型見表3。兩組Tmax、SImax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SI=0.399,PT=0.948),提示Tmax、SImax在鑒別SFT/HPC、AM 方面無幫助;AM 的MCER 值(304.58±34.42)%大于SFT/HPC 的(179.87±27.53)%(P=0.005),EER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819),提示EER 在對二者進行鑒別上,并無實質性幫助。開展ROC 曲線繪制工作(見圖2),得知在MCER 方面,AM 與SFT/HPC 之間無重疊,ROC的曲線下面積為(0.824±0.097);如果MCER 相對應的閾值為226.6%,此時約登指數最大,診斷AM的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84.59%、81.79%。
圖2 SFT/HPC、AM 的DCE-MRI 的ROC 曲線圖
表3 AM、SFT/HPC 的分型 單位:例
因樣本量<40,實施Fisher's ExactText 校正檢驗,提示AM 與SFT/HPC 在性別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40),AM、SFT/HPC 均多見于男性。
經Pearson 相關性分析得知,AM 年齡這一因素,正相關于ADC 值曲線圖(如圖3),r=0.643,P=0.004,提示二者之間存在相關性,相關程度為0.643;SFT/HPC年齡正相關于ADC 值曲線圖(見圖4),r=0.580,P=0.011,提示二者存在相關性,相關程度為0.580。
圖3 AM 與SFT/HPC 年齡間的ROC 曲線圖
圖4 SFT/HPC 與ADC 值間的ROC 曲線圖
SFT/HPC 屬于一種血管源性腫瘤,來自腦膜間質細胞,可在身體任何部位發(fā)生;據相關報道[3]得知,SFT/HPC 具有侵襲性,屬于低度惡性腫瘤,約有90%的SFT/HPC 發(fā)生在顱內,其許多影像特點、臨床表現與AM 之間相似,故存在較大的鑒別診斷難度。AM 則為Ⅰ級腦膜瘤中的一種相對少見的亞型,具有典型的良性腦膜瘤的特點,且其惡性潛能較高,相關研究發(fā)現,AM 經手術切除后,其復發(fā)率高達3%~91%[4]。SFT/HPC 與AM無論是在治療方法上,還是在預后上,均存在差異,其中,SFT/HPC 的5 年生存率為81%,而AM 為67%。因此,術前確診對于患者治療及預后,意義重大。
MRI 是一種比較常用的檢查手段,具有諸多優(yōu)點,如成像清晰、多序列成像模式及空間、組織分辨率高等。DWI 實為MRI 當中的一種常用序列,其能夠將組織當中水分子彌散運動狀態(tài)反映出來,故可以將局部微觀結構直觀顯示出來[5]。需指出的是,DWI序列經工作站處理后,能夠得到ADC 值,其能夠比較直觀地將水分子彌散受限情況顯示出來,故在腫瘤分級、性質、預后評估及鑒別診斷當中得到廣泛應用。
從本文結果可知,兩種疾病患者在年齡上并無明顯差異,難以明確AM 發(fā)病年齡較SFT/HPC 大;但ADC值可用于對SFT/HPC、AM 的區(qū)別,AM 患者的ADC 值較SFT/HPC 低,此結果與相關研究的結論相一致[6]。需強調的是,AM 有薄壁血管腔,而且還存在增生活躍的厚壁;除此之外,腫瘤細胞不僅體積小,而且細胞外間隙較大,水分子擴散運行不易受到限制,故會降低ADC值;而對于SFT/HPC,其ADC 值之所以會升高,原因主要是:在細胞密度上往往較低,而且在腫瘤組織中充斥著大量的血管。從灌注成像中發(fā)現,在腫瘤實質上,均呈現為典型的高灌注,而且與正常皮層血管區(qū)相比,明顯偏高,病理結果也對此給予證實。
MRI 能進行連續(xù)性掃描,最終獲得所需要的TIC,此外,還可以將病灶血供相對應的動態(tài)變化狀況準確反映。于MRI 掃描,SFT/HPC 的增強模式存在差異,這主要由SFT/HPC 亞型所決定。有學者圍繞SFT/HPC(眼眶),顯示所發(fā)現的全部病變都呈現為快速增強情況,然后在短時間內快速洗脫,由此提示,此種動態(tài)增強模式密切相關于血管周瘤樣區(qū)(組織病理學檢查中已明確)[7]。有研究圍繞若干軟組織SFT/HPC(4 個),從中得知,3 個均存在快速初始增強,然后呈現出快速洗脫,此外SFT/HPC 經組織病理檢查,均被證實為SFT/HPC(細胞型),剩余1 個SFT 則被明確為SFT(有著豐富細胞),并且呈現持續(xù)增強狀態(tài)[8]。AM 屬于腦外腫瘤,無血腦屏障,在MRI 早期,對比劑多在血管內分布,且在強化程度上,起到決定作用的是AM 的血管密度,而對于AM,由于血管豐富,因此早期階段便有明顯的強化情況,其TIC呈一尖峰,然后呈現出快速下降的趨勢。需指出的是,無論是ADC 值,還是MCER 測量,都是腫瘤的基本屬性,其中,ADC 值可以反映出腫瘤的細胞性,而對于MCER,可以準確反映腫瘤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將ADC作為界值,對SFT/HPC 與AM 進行鑒別的AUC 值,較將MCER 作為界值的AUC 大,表明ADC 值在鑒別二者上,有著更突出效能;二者聯合效能得到更大提升。
綜上所述,ADC 聯合MRI 在鑒別診斷AM 與SFT/HPC 上,效能突出,可為治療方案制定提供切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