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甲智
(萍鄉(xiāng)學院 文廷式研究所,江西萍鄉(xiāng) 337055)
自1920年葉恭綽從倫敦一古玩店購回《永樂大典》卷13991(明嘉靖、隆慶間重抄本)后,錢南揚先生是第一個為這一卷的三種戲文做全面校注的學者,撰成《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于1979年由中華書局出版。錢先生此書為當時人和后來者了解、研究這三種戲文提供了極大的助益。然而,珍貴的《永樂大典》卷13991原書,在抗戰(zhàn)勝利后已不知下落。在未見原書的情況下,錢南揚先生的校注工作,正文依據的是古今小品書籍印行會的排印本。①錢南揚校注:《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中華書局1979年版,前言第1頁。
古今小品書籍印行會排印的《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所據的底本也不是《永樂大典》原書,而是當年北京圖書館的抄錄本。葉恭綽在該排印本書后的跋語中說:“往北平圖書館曾傳寫一部。余欲以原本付之影印,因循未就。茲馬君隅卿將依北平圖書館鈔本排印,余以亟愿此書流通之故,亦樂觀其成。其影印姑待他日?!雹凇队罉反蟮鋺蛭娜N》,古今小品書籍印行會1931年排印版,跋第1a頁。如果把北圖抄本算作二代本,那么古今小品書籍印行會排印本已是三代本。錢先生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能以這樣一個三代本作為底本,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可喜的是,2009年臺灣嘉義大學汪天成教授重新發(fā)現(xiàn)了《永樂大典》卷13991原書,③汪天成:《〈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的再發(fā)現(xiàn)與〈張葉狀元〉的流傳》,《戲曲藝術》2010年第1期。世人才得以目睹此書原貌。而錢南揚先生早已在1987年去世,這又不能不說是后人之幸而錢先生之大不幸。
以《永樂大典》卷13991 原書(以下簡稱“原書”)與錢南揚先生的校注本(以下簡稱“《校注》”)進行校讀,則可發(fā)現(xiàn)《校注》在正文文字處理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分類羅列于后。
關于《張協(xié)狀元》戲文中主人公名字的寫法,汪天成先生指出:“在原書中除了第十三頁的標題為‘張協(xié)狀元’外,其余的地方,不管是諸宮調是戲文,男主角都是‘張葉’?!蓖粝壬€考查了明清各種曲譜,“只有《九宮正始》和《九宮大成譜》是書名和主角都作‘張協(xié)’。各本書名都是作‘張葉’,由于《永樂大典》中主角的名字都是寫成‘張葉’,所以我覺得劇名應是《張葉》才對?!雹芡籼斐桑骸丁从罉反蟮鋺蛭娜N〉的再發(fā)現(xiàn)與〈張葉狀元〉的流傳》,《戲曲藝術》2010年第1期。其實,還不僅是《張協(xié)狀元》戲文中,《宦門子弟錯立身》中也是寫作“張葉”的,原書第五十六B 頁:“【排歌】……《京娘四不知》;張葉斬貧女;《樂昌公主》;……”《校注》第13頁之前,僅第3頁“左手捽住張協(xié)頭稍”這一處作“張協(xié)”,其余均作“張葉”:從第13頁(即第二出)開始,就都統(tǒng)一改作“張協(xié)”了。江巨榮先生指出,古今小品本《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中,這個名字的寫法就很雜亂:“題目作張協(xié),其第1 出【滿庭芳】卻作狀元張葉傳,【鳳時春】、【繞池游】等都作張葉。到第5出,生唱【前腔】,則作‘張協(xié)去矣’,又回到張協(xié)。第9出后,都作張協(xié)??芍庞”居谥鹘堑拿蛛m不曾統(tǒng)一,但以張協(xié)為主?!雹俳迾s:《〈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嘉靖抄本初讀記》,《戲曲研究》第81 輯,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年版,第355—356頁?!缎Wⅰ纷?3頁至尾,都統(tǒng)一作“張協(xié)”,可見錢先生認為無論劇名還是主角名,正體都應作“張協(xié)”。原書正文中寫作“張葉”,應是為了抄寫之便,“葉”字比“恊(協(xié))”字更為簡省,劇名似仍應按照原本的標題作“張協(xié)狀元”。
在原書中和《校注》中,用以指腳色“貼旦”的“后”“後”二字,都有并用的情況,《校注》注:“‘後’為‘貼’字之誤。蓋‘貼’在鈔寫曲本時往往省筆作‘占’,近代曲本猶然?!肌c‘后’形近,遂一誤而作‘后’?!蟆c‘後’通,又再誤為‘後’。在本戲中,有時作‘後’,有時作‘后’,只有兩處不誤:一在二十七出【福馬郎】第二支上作‘占’,一在五十三出下場詩上作‘貼’。貼為貼旦?!保ǖ?4頁)此種用法,原書中作“后”而《校注》作“後”的,計有二十六處之多(見表1):
表1 “后”誤作“後”二十六例
其中“(合)爹爹,年紀相當不到無”這一處,原書、北圖抄本、古今小品本相同,“合”字實為“后”字之誤寫,錢先生已校出,故此也作為“后”字對待。
這二十六處“后”字,北圖抄本、古今小品本都作“后”,能夠明顯反映出“貼→占→后”的演變層次,而《校注》卻都作“後”,倒不一定是錢先生的校改,更有可能是排字者因不知“后”與“後”在此書中的特殊性,而誤以為只是普通的繁簡體之別,于是隨手就改成了“後”字。只有一處是原書為“後”而《校注》校作“后”的,即“(後)苦!聽爹爹恁說腸欲斷”(北圖抄本、古今小品本皆同。原書四十一B頁,《校注》152頁)。
但奇怪的是,原書二十八B頁:“土地宜歸後殿。”北圖抄本、古今小品本皆同作“後”,在這個明顯不該作“后”的地方,《校注》反而又作“后殿”(第85頁)。于此可見《校注》中“後”與“后”情況之混亂。
《校注》存在脫漏文字和增補文字之處。其脫漏文字處(見表2):
表2 脫漏文字七例
以上七處《校注》所脫漏的文字,古今小品本、北圖抄本皆同原書,無脫漏。
有的地方脫漏了文字,就與原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如原書“五百名中有多少好才人,與我女揀個一般美”,《校注》脫漏了“與”字,則此句的意思就變?yōu)樽寗倩ㄗ约喝裥隽?。又如原書“為我每廝像伊妻,無辜把人一繼擒住”,《校注》脫漏了“無辜”二字,江巨榮先生已指出:“有此二字就更多一些是非判斷,感情色彩。刪此二字則情感有失?!雹俳迾s:《〈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嘉靖抄本初讀記》,《戲曲研究》第81輯,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版,第361頁。
《校注》增補文字之處(見表3):
表3 增補文字三例
以上三處中,第一處和第三處,古今小品本、北圖抄本皆同原書;第二處,古今小品本同原書,北圖抄本“喏”作“末喏”。
所增補的文字,應是錢先生??钡某晒?,原書“更山東棒”是明顯的脫漏,補之是也;“喏”補作“內喏”,則因錢先生已將前面的“戲房出喝”校作“戲房內喝”,既然凈是在后臺,則扮演其仆從的演員自然也在戲房內;只有第三處的“幾杯”增補作“幾杯酒”,似不必,因“幾杯”即“幾杯酒”,語意本即顯豁明確。
原書十七A 頁【川鮑老】曲:“(末白)西方卻是川地?!北眻D抄本同,而古今小品本作“丑白”?!缎Wⅰ芳葻o“末白”二字,也無“丑白”二字(第27頁)。
【川鮑老】曲,《南曲九宮正始》歸入“不知宮調”的過曲中,所選正格例曲是《王煥》(即《風流王煥賀憐憐》)戲文中的“金勒馬嘶馬嘶芳草地”一支。①徐慶卿輯,鈕少雅訂:《九宮正始》,《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版,第1368頁。今所見宋元【川鮑老】曲,僅有三支:《張協(xié)狀元》中兩支和《王煥》戲文中一支。
許建中先生認為這三支【川鮑老】曲分為兩種格式,出于《張協(xié)狀元》者為一格,出于《王煥》戲文者為另一格,均為12句,他將第一格的句格訂為“4,5△,6乙△。4,4,6乙△。4,5,3△。5乙,4,4△”,將第二格的句格訂為“4,3△,5△。4,5△。4,4△。4,5△。5 乙,4,4△”②許建中:《宋元戲文訂律》,鳳凰出版社2020年版,第35頁。(筆者按,△表示葉韻,“6乙”為三三折腰句式,“5乙”為上三下二句式)。
實際上,《王煥》戲文中的那支【川鮑老】應是11句,許建中先生將“金勒馬嘶馬嘶芳草地”斷作上四字下五字的兩句,不妥。觀《南曲九宮正始》所載第二格例曲首句作“平生莫作虧心事”七字句,其所謂“第二句及第五句變作七字”者,正是說正格第二句“睹玉樓人醉迷”(“睹”為襯字)五字在第二格中變?yōu)椤笆郎蠎獰o切齒人”七字,正格第五句“總丹青難畫”五字在第二格中變?yōu)椤叭朔驄D怎教兩分”七字,可見正格例曲的“金勒馬嘶馬嘶芳草地”系首句(第二個“馬嘶”為襯字),錢南揚先生《宋元戲文輯佚》③錢南揚:《宋元戲文輯佚》,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27頁。和俞為民、孫蓉蓉先生所編《歷代曲話匯編》中所收《南曲九宮正始》都是這樣判斷的(俞、孫二先生將第二格第四、五句“休把陰騭損。人夫婦怎教兩分”斷作“休把陰騭損人。夫婦怎教兩分”④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匯編·清代編·南曲九宮正始》,黃山書社2008年版,第960頁。,有誤。)《王煥》戲文中的【川鮑老】曲應為:
金勒馬嘶馬嘶芳草地,睹玉樓人醉迷。和他執(zhí)手,同去觀佳致??偟で嚯y畫,洞府怎比。穿花度柳,滿目堆羅綺。觀未足,轉過百花亭上,雙雙共玩戲。
曲中“觀未足,轉過百花亭上”,許建中先生訂為“觀未足轉過,百花亭上”,其所據大概是《南曲九宮正始》在“過”字旁標注了“應葉”。但錢南揚先生和俞為民、孫蓉蓉兩先生都是以“觀未足”三字為句,且俞、孫二先生將“應葉”二字標于“足”字之側,這是對的。因為《南曲九宮正始》在第二格例曲相同位置的“須思忖”的“忖”字旁,標注了“葉”字。可見前曲“過”字旁的“應葉”是標錯了位置,應標于“足”字旁。
根據《王煥》戲文中的【川鮑老】曲,回頭再來看《張協(xié)狀元》中的兩支【川鮑老】曲,第一支應為:
君在兩山兩山成出字,遇一人假虎衣。白虎算來,只在西方旺。君出去向北盡得。不免有些,跌撲膿血疾。千里外,豹變一時掀焰,歸來賀喜。
第二支應為:
從來見說見說君員夢,果不知似恁底奇。張葉離家,一千里外。無央厄免得致疑。先兇后吉,身在清霄外。君休慮,也員男女一夢,續(xù)得謝伊。
考慮到襯字的因素,可以說這兩支曲的句格是完全相同的。這也能夠與《南曲九宮正始》所列第二格的例曲(出于明傳奇《尋親記》)相印證:
平生莫作虧心事,世上應無切齒人。君無子孫,休把陰騭損。人夫婦怎教兩分。夫妻廝守,誰無百夜恩。須思忖,畢竟是人心相似,休折害子孫。
將這四支曲子進行對比,《王煥》戲文中的【川鮑老】就在其第五、第六句上顯示出特殊性。這個上五下四的兩句,在其他三曲中都是一個上三下四的七字句。究其原因,或是因增字使本格的一句超過了七字,而必須攤破為兩句。曾永義先生指出:“韻文凡超過七音節(jié)的句子,其間如果不是夾有帶白或襯字,就必須要‘攤破’?!薄皵偲浦笕砸3直靖竦膯坞p式,這一點與增字一樣?!雹僭懒x:《戲曲學》(一),臺北三民書局2016年版,第627、700頁?!锻鯚ā窇蛭闹械摹翱偟で嚯y畫,洞府怎比”句,是符合攤破規(guī)則的,七字句增為九字而攤破為上五下四的兩句,仍是雙式。那么可以說,【川鮑老】曲可能只有一種基本句格,即:七,五△。四,五△。七乙△。四,五△。三,六,四△(“七乙”指上三下四尖頭句)。
《張協(xié)狀元》中第一支【川鮑老】為丑唱,“只在西方旺”和“君出去向北盡得”兩句曲詞中間的“(末白)西方卻是川地”句,是曲詞中的介白(插白),《校注》脫漏“末白”二字,則使得“西方卻是川地”句也成了唱詞。這是不符合【川鮑老】句格的,同時也為后人研究【川鮑老】曲譜帶來了誤導和障礙。如許建中先生也將“西方卻是川地”作為唱詞,其版本依據只能是《校注》。
按照《校注》處理介白之例,前面的“(末白)兩個山是出字”后補“(丑連唱)”,則此處的介白之后亦應補,整支曲則應標校作:
(丑唱)【川鮑老】君在兩山兩山成出字,(末白)兩個山是出字。(丑連唱)遇一人假虎衣。白虎算來,只在西方旺。(末白)西方卻是川地。(丑連唱)君出去向北盡得。不免有些,跌撲膿血疾。千里外,豹變一時掀焰,歸來賀喜。
無法確定的是,敚去“末白”二字(據其底本則是“丑白”),將“西方卻是川地”處理為唱詞,這究竟是錢先生的偶然失誤,還是排印錯誤造成的?但這應不是錢先生的校改,不然,按照《校注》的體例,錢先生會在校記中注明的。
同時,宋元之時的曲子,尤其是民間曲子,其格律、用韻,遠不如后來明清時期那樣精嚴規(guī)整,在曲詞與其音樂的配合中,每支曲子的句數(shù)和每句曲詞的字數(shù)容有一定的伸縮性和隨意性,而那時的音樂已經失傳,不可知了。所以,通過比對同曲牌的唱詞來考訂該曲牌的文字譜,這種方法不一定是可靠的。②此承南京大學文學院許莉莉教授賜教,謹致謝忱!筆者在上文所訂的【川鮑老】句格,也只是提供一種可能性。
原書有些文字本無誤或本可通,而《校注》卻出現(xiàn)了獨特的異文(見表4):
表4 獨異文字二十八例
以上這些例子,古今小品本、北圖抄本文字皆同原書,獨《校注》出現(xiàn)了異文。只可惜這些異文的出現(xiàn),錢先生并未注明原因所在。
“沒意品笙簫”句,“沒意”與“設意”意思正相反,江巨榮先生指出:“以‘沒意’為妥,如用‘設意’則是有意而為,與上下文不合了。”①江巨榮:《〈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嘉靖抄本初讀記》,《戲曲研究》第81 輯,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年版,第357—358頁。
“我把你擔杖去”句,“擔杖”指行李、貨物等,與“擔仗”同,似不必改。
“君今轉下山”句,與前文“君今勉強起”格式正相同,改為“今君”,反而破壞了原結構。
“好事不在忙哩”句,“哩”字,《九宮正始》引此曲正作“裏”字,②徐慶卿輯,鈕少雅訂:《九宮正始》,《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版,第1180頁。不知《校注》是否即據《九宮正始》校改的?
“小舟時泛,和菱歌游戲”句,江巨榮先生謂:“非言小姐有知識,知得采菱之曲,而是言和著菱歌,一面泛舟,一面唱歌游戲的快樂,故當以唱和之‘和’為是?!雹劢迾s:《〈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嘉靖抄本初讀記》,《戲曲研究》第81輯,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版,第358頁。
“餓老鴉喜歡”句,錢先生注曰:“‘雅’,同‘鴉’。”(第89頁)既然《校注》的底本也是作“鴉”的,則錢先生此注也就失實了。
汪天成先生對比古今小品排印本對原書的改動,原書中不論“箇”還是“個”,古今小品排印本一律都改成了“個”。④汪天成:《〈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的再發(fā)現(xiàn)與〈張葉狀元〉的流傳》,《戲曲藝術》2010年第1期?!缎Wⅰ芬怨沤裥∑放庞”緸榈妆?,正文也都作“個”,而原書中存在因形近而將“介”誤寫成“個”的情況,如原書十五A頁:“(凈有個,白)拜揖!”《校注》“個”作“介”,校注曰:“介,原誤作‘個’,今正?!保ǖ?0 頁)《校注》承其底本,全都統(tǒng)一為“個”字,就完全不見致誤痕跡了。
此類承自古今小品本的異文也甚多。
原書十九A 頁:“但自家不務農桑,不忻斫代?!惫沤裥∑繁尽绊酱弊鳌翱炒薄!按弊譃椤胺ァ敝`,《校注》已校正;“斫”字,《校注》承底本作“砍”(第41頁)。
原書十九A頁:“放五七只獵犬?!惫沤裥∑繁?、《校注》作“七五只”(第41頁)。
原書十九A頁:“八臂那吒渾不怕?!惫沤裥∑繁?、《校注》“那吒”作“哪吒”(第41頁)。然而原書五十六B頁“【哪吒令】”,北圖抄本、古今小品本皆同,《校注》卻又作“那吒”(第231頁)。
原書二十B 頁:“(末)又骨自說?!惫沤裥∑繁咀鳌坝钟止亲哉f”?!缎Wⅰ芬研M瓡?,于“末”字下注曰:“末——原誤作‘又’,今正?!保ǖ?8頁)今既知此為古今小品本,亦見《校注》??敝?/p>
原書二十八A頁:“請介元禱祝。”又,原書三十五A頁“你張介元出去”句,原書三十七A頁“這句便說張介元”句,原書四十六B 頁“是張介元,我今日會重見面”句,此四句中“介元”,古今小品本、《校注》都作“解元”(第84、120、131、177頁)。按,原書中“解元”“介元”本存在并用的現(xiàn)象,如“自張解元出去之后”和“你張介元出去”,中間僅隔一行字,而寫法不同,原書十六B頁“那張介元教請過員夢先生”,《校注》注曰:“介元——‘介’為‘解’的假借字。”(第28頁)
原書五十A頁“好因緣,來輻輳”,原書五十四B頁“一段因緣冠古今”,原書五B頁“恐怕它是因緣未斷”,這三處“因緣”,古今小品本皆作“姻緣”。(但原書二十八B頁“張葉是貧女因緣”,原書四十一A頁“道十分是好因緣”“大凡事是因緣”“好因緣怕沒為方便”。這四處“因緣”,北圖抄本、古今小品本皆同。)合起來的這七處“因緣”,《校注》皆作“姻緣”(第195、216、284、85、151、152頁)。至于原書中其他處的“因緣”,《校注》則相同?!耙蚓墶迸c“姻緣”二詞,在原書中和《校注》中也都并用。
原書二十八B頁:“我直恁底,悮我百事虧?!惫沤裥∑繁尽ⅰ缎Wⅰ贰鞍偈隆弊鳌鞍倌辍保ǖ?6頁)。
原書二十九A頁:“伊家放心,不須要慮及辜我妻?!惫沤裥∑繁尽ⅰ缎Wⅰ贰耙良摇弊鳌耙廖摇保ǖ?6頁),《校注》并注曰:“我——疑有誤?!卑?,“伊家”即“伊”“你”,此謂張葉對貧女說,讓貧女放心。原書“伊家”則無誤。
原書二十九B頁:“且圖安樂,胡亂度時?!惫沤裥∑繁尽ⅰ缎Wⅰ贰岸葧r”作“度日”(第88頁)。
原書三十B頁:“虼蚪兒無數(shù)水中游。”古今小品本、《校注》“兒”作“要”(第99頁),此應是形近致誤。
原書三十二B 頁:“(旦)你莫學王魁薄倖種,把下書人打離聽?!惫沤裥∑繁尽ⅰ缎Wⅰ贰暗弊鳌吧保ǖ?06頁),并注曰:“這里二句實是旦的口氣,似應作‘旦唱’為是。”而原書正是“旦”字,亦見《校注》??敝?。
原書三十七B頁:“人無率爾,事非偶然?!惫沤裥∑繁?、《校注》“事非”作“事無”(第133頁)。
原書三十七B頁:“百尺采樓高,十里人挨鬧。”古今小品本、《校注》“采”作“綵”(第133頁)。原書同頁“凝望采樓高”句,古今小品本、《校注》“采”作“彩”(第134頁)。
原書三十八A頁:“奴今與望英賢離玉轡?!惫沤裥∑繁?、《校注》“奴今”作作“如今”;“離玉轡”,《校注》據《九宮正始》所引本曲校改作“停玉轡”(第135頁)。
原書四十A 頁:“見說張郎作狀元?!惫沤裥∑繁?、《校注》“見說”作“且說”(第148 頁),此是“見”與“且”形近而致誤。見,猶“聞”也,見說即聽說。
原書四十一A頁:“把奴家直苦成拋閃。”古今小品本、《校注》“直”作“只”(第151頁)。
原書四十三A頁“生在戲房里喝”,原書四十三B頁“生在戲房喝”,這兩處“喝”字,古今小品本、《校注》皆作“唱”,并于前一處注曰:“唱——‘唱叫’的省文,謂大聲呼喊?!保ǖ?63頁)又,原書四十二A頁“(末喝末)不敢說甚年渭水斷橋”句,古今小品本“喝”字亦作“唱”,《校注》注曰:“句上原有‘末唱末’三字,衍,刪?!保ǖ?56頁)
原書四十五A頁:“人在風前雪月中?!惫沤裥∑繁?、《校注》“人”作“一”(第173頁),并注“一”字曰:“猶云‘純’或‘皆’?!睋瓡瑒t此注已不必存。
原書五十五B頁:“但老夫生居女直?!惫沤裥∑繁?、《校注》“生”作“身”(第226頁)。
原書五十八B 頁-五十九A 頁:“姐姐多嬌媚,你卻身藍縷?!惫沤裥∑繁?、《校注》“藍”作“襤”(第243頁)。
原書五十九A頁:“趍搶嘴臉天生會,偏宜抹土搽灰?!惫沤裥∑繁尽澳ā弊鳌胺觥?,《校注》已正之,并注曰:“抹,原誤作‘扶’,今正?!保ǖ?51頁)據原書,則此注亦不必存。
原書十A 頁:“回來阿,背著個磣可可骨匣相隨定?!惫沤裥∑繁尽ⅰ缎Wⅰ贰鞍ⅰ弊鳌昂恰保ǖ?07頁)?!鞍ⅰ迸c“呵”都可作語氣詞。
以上所列原書文字,北圖抄本都與原書相同,異文都始于古今小品本,且這些異文,《校注》大都應據原書訂之。
《校注》中有些顯見的誤字,應不是錢先生所作的校改,而疑為出版時的排字之誤。
原書無“們”字而皆作“門”,錢先生且有注曰:“門,同們或每?!保ǖ?頁注21)《校注》中則有三處作“們”:一是“但咱們,雖宦裔,總皆通”(第1頁),古今小品本作“門”而北圖抄本作“們”;一是“謝你們三獻都不吃”(第85頁),古今小品本作“們”,北圖抄本同原本作“門”;一是“老來惟憑著你們一個”(第113頁),古今小品本和北圖抄本皆作“門”。此三處中,第二處可能是依從底本文字,其他兩處或為誤排。
以下所列的原書文字,則北圖抄本、古今小品本皆同原書。
原書無“他”字而皆作“它”,《校注》則有兩處作“他”字:一是“不免與他數(shù)兩金銀”(第2頁);一是“強人不管他說”(第3頁)。此二處或為誤排。
原書十九A頁:“與它一頓鐵查?!薄缎Wⅰ贰拌F”作“鉄”(第41頁)?!缎Wⅰ分小扳煛弊治┐艘惶帲撇缓侠?,或為誤排。
原書十九B頁:“一番成都府提刑衙前打賣金駞駞底?!薄缎Wⅰ反颂帯榜咇叀弊鳌榜橊叀保摿韮商帯榜咇叀眲t未改(第42頁)?!缎Wⅰ纷⒃唬骸敖瘃橊叀橊?。又稱‘金駞’,見《魏書·西域傳》;有稱‘金駱駞’的,見《新唐書·五行志》。”既曰“又稱……有稱……”,似原文亦應作“金駞駞”,“金駱駞”或為誤排。
原書十九B 頁:“檐兒擔不起?!薄缎Wⅰ氛囊嘧鳌伴軆骸保⒃唬骸皳鳌堋?,今正?!保ǖ?7頁)既曰“今正”,則《校注》正文應作“擔兒”。正文中“檐兒”是誤排。
原書二十A 頁:“我且擔檐走了?!薄缎Wⅰ贰皳堋弊鳌皳鷵保ǖ?4 頁)。“檐”固為“擔”之誤,《校注》用繁體字排印,應作“擔擔”。
原書二十二B頁:“張丈我最靈。(末)會話如何不靈?”此處二“靈”字,《校注》皆作“靈”(第55頁),因是繁體字排印,應作“靈”。又,原書二十七B 頁“一陌兩陌紙錢,如何會通靈顯圣”句,《校注》“靈”也作“靈”,而同曲首句“吾血食一方卻最靈”則未簡化處理(第83頁)。
原書二十三A頁:“(生揍)衣裳剝盡身如水?!薄缎Wⅰ贰白帷弊鳌皽悺保ǖ?7頁)。按,《校注》注曰:“揍——《集韻》:‘插也?!宄唇映!保ǖ?0 頁)同曲上有“丑揍”,前曲【五供養(yǎng)】中亦有“生揍”。此處“湊”字疑為“揍”之形訛。
原書二十三B頁:“早辰燒香拜神明?!薄缎Wⅰ贰俺健弊鳌俺俊保ǖ?2頁)?!霸绯健薄霸绯俊痹谠瓡汀缎Wⅰ分卸疾⒂茫缭瓡嗀 頁“早辰臨鸞此情傷”句,《校注》亦作“早辰”,且有注曰:“辰——古與‘晨’通。”(第108頁)
原書三十五B頁:“子祿因前番不第,改作祿子?!薄缎Wⅰ贰暗凇弊鳌暗堋保ǖ?23頁)。
原書三十七A 頁:“(旦)小二哥,你唱甚底?(丑)我弗曾唱。”《校注》“曾”作“會”(第131頁),形近而誤。
原書九A頁:“殺人罪愆,怎地免?!薄缎Wⅰ贰暗亍弊鳌暗摹保ǖ?01頁)。又,原書四十二A頁“莫管我底女孩兒,為你爭些不見了性命”,《校注》“底”作“的”(第153頁)。
原書四十四A頁:“念奴夫婦不團圓,拆散?!薄缎Wⅰ贰安稹弊鳌罢邸保ǖ?67頁),應是形近致誤。
原書九B頁:“何時得到東嶽殿?!薄缎Wⅰ贰皫[”作“獄”(第304頁),應為形近致誤。
其他還有因《校注》對某些文字統(tǒng)一處理,而使得與原書相異的情況。如原書十五B頁:“(末)喫得多少,便飽了?!狈病俺燥垺敝俺浴?,原書均作“喫”字,《校注》統(tǒng)一作“吃”字。又如原書十七B頁:“(末)你也忒炒!”古今小品本作“吵”;凡“吵鬧”之“吵”,原書和北圖抄本均作“炒”,《校注》統(tǒng)一作“吵”字。
至于原書文字有明顯錯誤,而《校注》徑改者,有45處,茲不贅。
筆者梳理《校注》正文與原書的重要相異之處,而著意于《校注》須據原書改訂的地方,故不避繁瑣細碎,一者期為閱讀和使用《校注》者提供微薄之助,二者更愿錢先生《校注》今后能有機會得以修訂出版。
撰寫此文的動機,源于苗懷明老師的一句教誨:“做學問就要做到像錢南揚先生校注《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一樣,讓后來的人無法繼續(xù)做?!彪S后苗老師拿出一冊《永樂大典》卷13991原書的復印本(是汪天成教授贈與的)給筆者看,又說:“不過,現(xiàn)在可以繼續(xù)做了?!笨梢哉f,即使是因為《永樂大典》卷13991原書被重新發(fā)現(xiàn),后人能接著做的,也不過是為錢先生的《校注》做一些修繕工作;而后人之所以能做這樣的修繕工作,僅僅是因為后人比錢先生幸運,見到了錢先生生前無緣得見的這冊原書而已。假如錢先生生前得以見到這冊原書,恐怕后人真是無法再做什么了。
時至今日,錢先生的《校注》依然是讀《永樂大典》里這三種戲文最佳的、最主要的、繞不過去的讀本,相信以后也很可能是如此。錢先生的《校注》又不同于一般的古籍整理,其意不僅僅在于通行或普及,而更注重保留、反映古籍的原貌,這從他保留了很多異體字、俗寫字可以看出來,又有些地方雖然已將原書的錯誤校出來了,但沒有輕易去改動原文,而只以出注的方式說明??梢娫瓡闆r之復雜,假如沒有錢先生的貢獻,閱讀這三種作為“戲文祖宗”的劇本,難度該是何等巨大??!
通過梳理《校注》正文與原書諸多相異之處后可見,相異最多的地方在于《校注》承自其底本古今小品本的錯誤,其次是《校注》的獨特異文和疑似誤排之處(獨特的異文中也不排除有很多是誤排造成的),在得以見到這三種戲文原書的今天,這些都可以也應該據原書加以改訂。筆者衷心期望錢先生的《校注》能有修訂版出版,而愿以本文為此道路上的一石一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