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舞蹈是苗族地區(qū)所擁有和傳承的民族文化遺產。苗族是一個歌舞文化豐厚的民族,苗族舞蹈歷史悠久,其支系繁多且分布廣泛,形成了數(shù)量眾多、內容豐富的歌舞種類。苗族舞蹈在歷史上已經聞名遐邇,北宋年間,苗族的歌舞在京城已經引起轟動。苗族的舞蹈起源很早,許多舞蹈都與喪葬祭祀、戀愛婚姻和生產生活有關。同時,苗族舞蹈與傳統(tǒng)文化也有著深厚的聯(lián)系。舞蹈中的許多動作和形式都源于苗族的日常生活和傳統(tǒng)習俗。例如,苗族的鼓舞在唐代的文獻中就有記載,顯示了其歷史的悠久。苗族舞蹈中的反排木鼓舞在貴州黔東 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都有表演,舞姿多種多樣,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苗族的舞蹈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方式,更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承工具,通過舞蹈,苗族人民傳承了他們的歷史、傳統(tǒng)和信仰。
一、苗族舞蹈的歷史文化
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擁有豐富的文化傳統(tǒng)和獨特的生活方式。其中,苗族舞蹈作為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習俗、信仰和情感,還是苗族歷史和文化的生動體現(xiàn)。而且苗族舞蹈深植于苗族的歷史、信仰和日常生活中,是中國多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經過數(shù)千年的演變和傳承,這種舞蹈已經從簡單的日常娛樂活動發(fā)展成為一個復雜的藝術體系,它不僅包含了苗族人民對自然、社會和宇宙的認知,還融合了他們的哲學思想、宗教信仰和審美情趣。苗族舞蹈的種類豐富多彩,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舞蹈語言和表現(xiàn)形式。從舞蹈的動作設計、音樂伴奏到服裝配飾等,都充分展現(xiàn)了苗族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這些舞蹈不僅反映了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勞動場景和社交活動,還融入了他們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和宗教儀式。在眾多的苗族舞蹈中,反排木鼓舞尤為特殊。它不僅是苗族舞蹈的一種,更是苗族文化的核 心組成部分。反排木鼓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儀式和戰(zhàn)爭慶典,它的動作、節(jié)奏和音樂都與苗族的傳統(tǒng)習俗、信仰和歷史背景緊密相連。舞蹈中的每一個動作都有其深層的文化和歷史寓意, 反映了苗族人民對生死、愛情、戰(zhàn)爭和自然的理解和感悟。反排木鼓舞在苗族的各種傳統(tǒng)節(jié)日、慶典和儀式中都有表演,它不僅是苗族人民歡慶、祭祀和社交的重要方式,也是他們傳承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和增強族群凝聚力的重要載體。
二、苗族舞蹈中反排木鼓舞的動作分析
反排木鼓舞作為苗族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歷經數(shù)千年的沉淀與傳承,已經成為苗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反排木鼓舞的動作設計,既體現(xiàn)了日常生活的簡約性,又展 現(xiàn)了藝術的復雜性。這種簡約性主要體現(xiàn)在舞蹈的基本舞步和動作上,它們大多直接來源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勞動實踐,如在田間勞作、狩獵、捕魚或采集時的自然動作。而復雜性則體現(xiàn)在這些基本動作在舞蹈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經歷的藝術化處理和提煉,使其逐漸形成了一套與眾不同的舞蹈語言和表現(xiàn)手法,這些經過藝術化處理的動作,不僅充分展現(xiàn)了苗族獨特的風格韻味還展現(xiàn)了苗族人熱情奔放的個性特點,更進一步與苗族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和宗教信仰相結合,共同構建了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藝術空間。在這個藝術空間中,每一個動作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是一段歷史的見證。例如,某些舞蹈動作是從古代苗族人戰(zhàn)斗的姿態(tài)演化而來,反映了苗族人民在歷史中戰(zhàn)斗的經驗和勇氣;某些舞蹈動作是從苗族人勞作時的姿態(tài)演化而來,反映了苗族人民與大自然的和諧關系和對土地的深厚感情。
這種舞蹈細分為五大章節(jié),每個章節(jié)都有其獨特的鼓點敲擊節(jié)奏。這些節(jié)奏不僅僅是音樂的旋律,更生動地展現(xiàn)了苗族祖先的遷徙歷程、狩獵經歷、對抗外敵、耕種土地以及祭拜祖先的場景。而舞蹈的核心是鼓的節(jié)奏。鼓聲 作為舞蹈的靈魂,引導著舞者的每一個動作, 與舞者形成了一種深深的共鳴。舞者隨著鼓點的起伏進行舞蹈,鼓的敲擊技巧包括單擊、雙擊、交替敲擊等,這些敲擊方式不僅僅是為了音樂效果,更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舞蹈的主題和情感,形成了旋律豐富、節(jié)奏明快的反排木鼓旋律。這種旋律充滿了力量和激情,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和傳說。而舞蹈的動作則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勞作、祭祀、對抗敵人以及模仿動物的 動作為基礎。這些動作雖然簡單,但是充滿了 深意。它們不僅僅是舞蹈的動作,更是苗族人 民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舞者的身體動作以臀? 部為中心, 頭、手、腳進行大幅度的開合動作,同時雙手擺動,腳步的節(jié)奏主要是踏在第一拍 和第四拍,伴隨著身體的擺動。這種動作和節(jié) 奏的結合,使得舞蹈充滿了動感和韻律,仿佛 是大自然的聲音和節(jié)奏。
三、反排木鼓舞動作元素中的傳統(tǒng)文化
反排木鼓舞是流傳在西南地區(qū)苗族、彝族 和佤族人民中以敲擊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間舞蹈。
其鼓多以截取自然生長的樹木軀干鑿空內部成 型。一般反排木鼓舞為族群全體參與的大型祭 祀活動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為族群的象征,以敲木鼓、跳木鼓為核心的祭祀活動充滿著強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鮮明的原始文化的特征。其表現(xiàn)的形態(tài)動作幅度大, 生活氣息濃厚,民族性和地域性鮮明,這種舞 蹈不僅僅是苗族舞蹈藝術的一種展現(xiàn),更是苗族傳統(tǒng)文化、歷史、信仰和生活方式的生動體現(xiàn)。它的存在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幫助我們深入了解苗族的文化和歷史。而反排木鼓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儀式和戰(zhàn)爭慶 典。在這些重要的社會活動中,舞蹈不僅是娛樂和慶祝的方式,更是傳達信息、表達情感和加強社群凝聚力的重要手段。這種舞蹈的形成和發(fā)展,與苗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歷史經驗 緊密相連。因此,反排木鼓舞的動作元素中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信息,既有宗教和神話的色彩,也有歷史和社會背景。
從宗教和神話的角度來看,反排木鼓舞的 動作元素不僅是對神祇、祖先和自然的崇拜,更進一步揭示了苗族對于宇宙、生命和自然界 的敬畏。在苗族的信仰體系中,自然界中的每 一種生物,無論大小,都被視為擁有神靈的存在,與人類生活緊密相連,共同構成了一個和諧的 宇宙體系。反排木鼓舞中的每一個動作,都不 僅是對自然的贊頌,更是對這些神靈的尊崇和 祭祀。例如,祭木鼓是反排木鼓舞最后對木依 吉大神進行崇拜的一段程式性禮儀舞蹈,舞蹈 語匯簡單、質樸,富有濃厚的原始儀式氣氛。而這種崇拜不僅僅是表面的,而是深植于苗族 的文化和信仰中,成為他們與自然界和諧共生 的橋梁。此外,反排木鼓舞中還巧妙地融入了苗族的神話故事和傳說,這些故事和傳說是苗 族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他們的宗教 信仰和生活實踐緊密相連。通過舞蹈,苗族人 民賦予了這些故事和傳說新的生命,使其在現(xiàn)代仍然充滿活力和意義。
從歷史和社會的角度來看,反排木鼓舞中所蘊含的動作元素不僅是藝術的表現(xiàn),更是對苗族社會歷史進程的深度反思。在苗族的歷史長河中,他們經歷了諸多的遷徙、戰(zhàn)爭以及與其他民族的深度交往,這些重大的社會歷史事件都在反排木鼓舞的細微動作中得到了精妙的體現(xiàn)。例如有象征回憶祖先遷徙的遷徙舞、模仿斑鳩、魚、蝦和螃蟹等動作的動物快樂舞以及反映男性狩獵場景的狩獵舞等,這些舞蹈動 作不單純是對過去的懷舊,它們更深層次地揭示了苗族社會的生活哲學、價值觀念以及社會結構。更值得關注的是,反排木鼓舞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也吸納了其他民族(如布依族、仡佬族等)的舞蹈元素。這不僅僅是苗族在歷史上與其他民族交往的有力證明,更展現(xiàn)了苗族文化在面對外來文化時所持有的開放態(tài)度和包容精神。這種文化的交融與互鑒,使得反排木鼓舞成為一個多元文化交織的藝術載體。
從審美和藝術的角度來看,反排木鼓舞中所融入的動作元素不僅是苗族文化審美情趣的展現(xiàn),更深刻地反映了他們對藝術的獨特追求與理解。這些舞蹈動作,不論其靈感來源于大自然的模仿、古老神話的再現(xiàn),還是對其他藝術形式的借鑒,都飽含了深厚的美學價值和象征意義。它們并不僅僅滿足于對美的基本追求,而是進一步對藝術進行了創(chuàng)新與再造。
四、現(xiàn)代苗族舞蹈的創(chuàng)新與傳承
在現(xiàn)代社會,隨著全球化和技術的進步,苗族舞蹈也面臨著創(chuàng)新與傳承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苗族舞蹈通常與宗教、祭祀和其他社會活動緊密相連,具有深厚的文化和歷史內涵。這些舞蹈通常以其獨特的節(jié)奏、動作和服飾為特點,反映了苗族人民與自然、神靈和社會的關系,動
作語匯表現(xiàn)更為原生態(tài)風格。在多元化的文化和現(xiàn)代審美觀念的碰撞之下,苗族舞蹈也受到了多種外部因素的影響。例如,舞蹈音樂和服飾中加入了現(xiàn)代元素,舞蹈動作融入了現(xiàn)代舞的技巧和編舞技法等,使得苗族舞蹈更加多樣化和現(xiàn)代化。
盡管現(xiàn)代化對苗族舞蹈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但作為一名貴州本土的文藝工作者,筆者認為致力于傳承和發(fā)展苗族舞蹈傳統(tǒng)文化是當下最重要的任務。苗族舞蹈不僅僅是一種表演藝術,更是一種非物質文化和歷史的傳承。例如,貴州省政府文藝獎作品《你是一朵花》,筆者作為編導的創(chuàng)作思路就是從苗族傳統(tǒng)文化中提煉主題思想,將苗族姑娘比喻為花,以藝術手法表現(xiàn)出女子如花的文化內涵。在舞蹈音樂上采用了部分原生態(tài)民間藝術家的歌唱元素,加入了現(xiàn)代音樂的配樂,服飾上保留了苗族傳統(tǒng)的刺繡和銀飾元素,但在剪裁上采用了更加適合舞蹈的修身線條設計和質感更加輕盈的布料。動作上,在保留苗族舞蹈最原始的律動和韻味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和發(fā)展。作品創(chuàng)編中,筆者始終努力在創(chuàng)新中保留傳統(tǒng)元素,使舞蹈既具有現(xiàn)代感又不失其文化根基。
此外,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苗族舞蹈成為最能吸引游客的一種表演藝術,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fā)展也促使舞蹈編排更加注重其娛樂性和觀賞性。然而,這種現(xiàn)代化的進程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一方面,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一些舞蹈可能過于商業(yè)化,失去了其原始的文化和歷史意義;另一方面,過度地引用現(xiàn)代舞編排技法和現(xiàn)代舞動作可能導致苗族舞蹈失去其獨特風格韻味,易與其他民族舞蹈混淆。因此,我們更應在保護好苗族傳統(tǒng)文化的原汁原味的基礎上進行藝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作者簡介] 劉瀟,女,漢族,貴州省文化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