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漢代開始的以牛郎織女傳說為主線的七夕愛情傳說一兩千年間深植民間。其間歷代蜀中道士、文人的記載、傳播的作用闕功至偉。七夕愛情傳說豐富了蜀文化的內容,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關鍵詞:嚴君平;愛情悲劇;蜀中道教;傳承千年
七夕節(jié),又稱七巧節(jié),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相傳每年七月初七日,牛郎織女在天上橫跨的鵲橋相會。這一愛情傳說從漢代起就已普及于民間,使七夕成為了愛情的象征,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2006年,七夕節(jié)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七夕節(jié)的起源眾說紛紜,但最重要的源頭之一是牛郎織女的傳說。七夕的牛郎織女愛情傳說,受到漢唐宋時期蜀文化的重要影響。
東漢時古詩十九首之一《迢迢牽牛星》,已對七夕的牛郎織女銀河相會的愛情有詩意的描寫: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東晉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也說:“七月七日為牽??椗蹠埂!币驗槠呦?jié)與牛郎織女的故事密不可分,而蜀中早在漢代就已經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有關。晉張華《博物志》卷十中已有海濱居人乘浮槎至天河見牽牛織女,返回后到成都,向能解天文星象的道家學者嚴君平詢問自身蹤跡的故事。這一故事魏晉以后演變?yōu)闈h代張騫探險到河源,遇織女贈支機石后,到成都請嚴君平解惑的傳說?!妒裰袕V記》卷四十一《嚴遵》載:
初,博望侯張騫使大夏,窮河源歸,舟中載一大石,以示君平。君平咄嗟良久曰:“去年八月有客星犯牛女,意者其君乎!此織女支機石也?!辈┩钤唬骸拔岣F河源至一處,見女子織錦,丈夫牽牛。吾問此何地?女子答曰:此非人間也,何以到此?因指一石曰:吾以此石寄汝舟上,汝還以問蜀人嚴君平,必為汝道其詳然?!本皆唬骸拔峁秩ツ昕托侨肱E巳瓿碎兑训饺赵轮砸?!”遂相與詫異。人乃始知成都卜肆中者,非常人也。
張騫到成都求見嚴君平,詢問織女所贈支機石來歷的故事,把天河兩岸的牛郎織女和蜀中聯(lián)系在一起。嚴君平是牛郎織女傳說的解讀者,所以蜀中是七夕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為何傳說中牛郎織女的星象要請嚴君平解讀?因為蜀中是道教的發(fā)源地,而嚴君平“知天文,認星象,善占卜,通玄學”,是西漢著名的道教學者。
南北朝詩人庾信的《七夕》詩,把牛郎織女隔天河相望,織女贈漢使張騫支機石的傳說寫入詩中:
牽牛遙映水,織女正登車。星橋通漢使,機石逐仙槎。隔河相望近,經秋離別賒。愁將今夕恨,復著明年花。
唐代詩人岑參在成都所作《嚴君平卜肆》詩詢問支機石的所在:
君平曾賣卜,卜肆蕪已久。至今杖頭錢,時時地上有。不知支機石,還在人間否?
五代杜光庭的《道教靈驗記》,對支機石的神異作了生動的描述:
成都卜肆支機石,即海客攜來自天河所得,織女令問嚴君平者也。君平卜肆即今成都小西門之北,福感寺南嚴真觀是也。有嚴君通仙井,支機石存焉。太尉敦煌公好奇尚異,多得古物,命工人鐫取支機石一片,欲為器用,以表奇異。工人鐫刻之際,忽若風瞀墜于石側,如此者三。公知其靈物,不復敢取。至今所刻之跡在焉。復令人穿掘其下,則風雷震驚,咫尺昏曀,遂不敢犯。[1]
支機石于漢代以后長期存于成都嚴真觀,明何宇度在《益部談資》卷中說:
支機石在(成都)城西隅,即嚴真觀。今以一亭覆之,髙不盈丈,頑石無他奇。晉張華博物志:有人居海上,乘槎到天河,得一石,歸以問嚴君平。今蜀人相傳即此。
牛郎織女傳說的主角之一支機石,歷時兩千多年,現(xiàn)在仍矗立在成都文化公園中,供人瞻仰。支機石是蜀中悠久七夕愛情文化傳承的遺物和見證。
唐代已經把七夕作為官方規(guī)定的節(jié)日,各級官吏要休假一天。唐代描寫蜀地七夕風俗文化的詩篇及傳說大大增加,牛郎織女只能在七夕短暫相會的愁怨,成為唐代詩人吟詠七夕的重要主題。初唐詩人沈叔安《七夕賦詠成篇》說:
皎皎宵月麗秋光,耿耿天津橫復長。停梭且復留殘緯,拂鏡及早更新妝。彩鳳齊駕初成輦,雕鵲填河已作梁。雖喜得同今夜枕,還愁重空明日床。
另一位初唐詩人宋之問的《明河篇》說:
明河可望不可親,愿得乘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
唐中宗曾在七夕節(jié)召集修文館學士賦詩,杜審言詩說:
一年銜別怨,七夕始言歸。斂淚開星靨,微步動云衣。天回兔欲落,河曠鵲停飛。那堪盡此夜,復往弄殘機。[2]
李白的《擬古十二首》之一,更是借牽??椗呦o橋相會的傳說,抒寫人間離別之情:
青天何歷歷,明星如白石。黃姑與織女,相去不盈尺。銀河無鵲橋,非時將安適。閨人理紈素,游子悲行役。瓶冰知冬寒,霜露欺遠客??退魄锶~飛,飄飖不言歸。別后羅帶長,愁寛去時衣。乘月托宵夢,因之寄金徽。
杜甫在夔州(治今重慶奉節(jié)縣)也寫有《牽??椗吩姡瑢@個神話傳說與當時四川民間七夕風俗作了描述:
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神光意難候,此事終朦朧。颯然精靈合,何必秋遂通。亭亭新妝立,龍駕具曽空。世人亦為爾,祈請走兒童。稱家隨豐儉,白屋達公宮。膳夫翊堂殿,鳴玉凄房櫳。曝衣遍天下,曳月?lián)P微風。蛛絲小人態(tài),曲綴瓜果中。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終。
由于蜀中是牛郎織女傳說的發(fā)源地之一,其故事家喻戶曉,李白少年時更是對此出口成詩。楊天惠《彰明逸事》載:
李白本邑人,微時募縣小吏,入令臥內。嘗驅牛徑堂下,令妻怒,將加詰責。太白亟以詩謝云:“素面倚簾鉤,嬌聲出外頭。若非是織女,何得問牽牛?!绷铙@異。[3]
《太平廣記》卷四百四十六《焦封》載,唐開元初年,浚儀縣令焦封罷任后,到蜀中游玩,與一女子成婚。后為求官離別,女子臨別贈詩說:“鵲橋織女會,也是不多時。今日送君處,羞言連理枝?!笔裰信釉娭幸耘@煽椗o橋相會為離別比喻,可見七夕故事在蜀中民間流傳之廣。這些七夕詩都從不同角度,描寫牛郎織女遠隔天河不能相見的離愁怨思。
蜀中的七夕愛情文化,從漢代以來源遠流長,終至在唐代以七夕為背景的李隆基與楊玉環(huán)生離死別的愛情悲劇,把七夕愛情傳說推向高潮。白居易的朋友陳鴻所作的《長恨歌傳》中記述,楊玉環(huán)死后成仙,在蓬萊宮中對前來尋訪的臨邛道士說:
昔天寶十載,侍輦避暑于驪山宮。秋七月,牽??椗嘁娭?,秦人風俗,夜張錦繡,陳飲食,樹花華,焚香于庭,號為乞巧,宮掖間尤尚之。時夜殆半,休侍衛(wèi)于東西廂,獨侍上。上憑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為夫婦。言畢執(zhí)手各嗚咽。此獨君王知之耳。[4]
按照《長恨歌傳》的描述,李隆基和楊玉環(huán)的愛情最真摯的高峰,產生在天寶十載(公元751年)七夕之夜的驪山宮長生殿中,但愛情的巔峰之后即是悲劇的開端。清代洪昇在《長生殿》劇中,描寫李隆基在安史之亂被平定后的七夕之夜,回憶與楊玉環(huán)密誓情景時,有回腸蕩氣的詞語:
記得當年七夕,與妃子同祝女牛,共成密誓。豈知今宵月下,單留朕一人在此也。
【夜雨打梧桐】長生殿,曾下階,細語倚香腮。兩情諧,愿結生生恩愛。誰想那夜雙星同照,此夕孤月重來,時移境易人事改。月兒月兒,我想密誓之時,你也一同聽見的。記鵲橋河畔,也有你姮娥在,如何廝賴!索應該攛掇他牛和女,完成咱盒共釵。
天寶年間,長生殿里,恨茫茫說起從頭。七夕對牽牛,正夜半憑肩私咒,誰料釵分盒剖,只今日呵,翻做了孤雁漢宮秋。[5]
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則把唐代七夕節(jié)乞巧風俗的創(chuàng)始歸于唐玄宗和楊貴妃:
帝(玄宗)與貴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華清宮游宴時,宮女輩陳瓜花酒饌,列于庭中,求恩于牽??椗且?。又各捉蜘蛛,閉于小合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描寫了李楊的愛情悲劇與蜀中的密切聯(lián)系。首先,馬嵬坡楊玉環(huán)之死,發(fā)生在李隆基到蜀中避難的途中,李隆基到蜀中后無時無刻都在思念楊玉環(huán):
黃埃散漫風蕭索,云??M紆登劍閣。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其次,楊玉環(huán)出生于唐代的蜀州,即今成都崇州市,蜀中是她的故鄉(xiāng)。《舊唐書》卷五十一中有楊玉環(huán)“父玄琰,蜀州司戶”的記載。玉環(huán)之父親楊玄琰任蜀州司戶參軍,大約于開元初年在蜀州供職。宋初樂史的《楊太真外傳》具體記載楊玉環(huán)的出生地:“父玄琰,蜀州司戶。貴妃生于蜀,嘗誤墜池中,后人呼為落妃池。池在導江縣前?!盵6]唐代導江縣即今都江堰市聚源鎮(zhèn),與蜀州接鄰。導江縣前的落妃池,在今都江堰市聚源鎮(zhèn)導江村,遺址猶存。
再次,李隆基自蜀中返回長安后,不斷思念楊玉環(huán),但始終不見于夢魂之中,仍然求助于蜀中道士。陳鴻《長恨歌傳》說:
三載一意,其念不衰,求之夢魂,杳不能得。適有道士自蜀來,知上意心念楊妃,如是自言有李少君之術。玄宗大喜,命致其神,方士乃竭其術以索之。[7]
由蜀中而來的臨邛道士接受李隆基的委托,上天入地,在蓬萊仙山找到了楊玉環(huán),傳達了李隆基對她的思念。臨別時楊玉環(huán)講了不為人知的宮闈秘事,白居易《長恨歌》寫道: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仡^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日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這個發(fā)生在長生殿七夕之夜的故事,成為古代七夕節(jié)最震撼人心的愛情經典。在白居易筆下,李楊愛情悲劇的浪漫情懷結局,與蜀中道教文化有密切聯(lián)系。
這個從蜀中來為李隆基尋找到楊玉環(huán)魂魄的臨邛道士,宋代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說其名為楊通幽:
有道士楊通幽自蜀來,知上皇念楊貴妃,自云:“有李少君之術?!鄙匣蚀笙?,命致其神,方士乃竭其術以索之。[8]
在李楊愛情傳說中,李隆基對于楊玉環(huán)的思念之情,為何要借助蜀中的臨邛道士來圓夢?臨邛為今成都邛崍市,蜀中是唐代道教的重鎮(zhèn),唐初的著名道士袁天綱即是成都人。李隆基尊崇道教,由來已久,與蜀中道教交往頗多。他在開元年間曾給益州長史張敬忠下敕說:“蜀州青城,先有常道觀。其觀所置,元在青城山中,聞有飛赴寺僧,奪以為寺。州既在卿節(jié)度,檢校勿令相侵。觀還道家,寺依山外舊所,使道佛兩所,各有區(qū)分。”[9]規(guī)定青城山為道家之山,不準佛教侵奪,從而奠定了青城山作為道教名山的地位??梢娞菩趯κ裰械澜痰年P切。
臨邛道士又稱鴻都客,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撰寫的《龍城錄》中,記載了李隆基在開元年間與道士鴻都客夢游廣寒宮后,創(chuàng)作霓裳羽衣舞曲的故事:
開元六年,上皇與申天師、道士鴻都客八月望日夜,因天師作術,三人同在云上游月中。過一大門,在玉光中,飛浮宮殿,往來無定,寒氣逼人,露濡衣袖皆濕。頃見一大宮府,榜曰廣寒清虛之府。……聽樂音嘈雜亦甚清麗,上皇素解音律,熟覽而意已傳。頃天師亟欲歸,三人下若旋風,忽悟若醉中夢回爾。次夜上皇欲再求往,天師但笑謝而不允,上皇因想素娥風中飛舞袖被,編律成音,制霓裳羽衣舞曲,自古洎今,清麗無復加于是矣。[10]
楊玉環(huán)在入宮前為女道士,道號太真。她在馬嵬驛被殺,按照道教的說法,死后應成為神仙。楊玉環(huán)為唐代霓裳羽衣舞曲的第一人。在《長恨歌》中出現(xiàn)臨邛道士鴻都客為李隆基尋覓楊玉環(huán)的魂魄,并非偶然。袁天綱曾任臨邛的火井令,可見臨邛道士鴻都客的名氣很大,蜀中的道士自然成為李隆基求助的首選。
直到宋代,臨邛的道士依然是蜀中道教文化的標志之一,是李楊愛情悲劇中的重要角色。南宋詩人曹彥約《海棠》詩中說:
一度相逢一度春,不知名姓是何人。十分國色妝須淡,數(shù)點胭脂畫未勻。好把東皇為上客,便堪宋玉作西鄰。臨邛道士今何在,說與唐宗是太真。[11]
另一位南宋詩人程公許的《寄謝碧云張高士》詩也說:
臨邛自昔多仙才,鶴鳴神丹夜昭回。唐鴻都客尤奇俊,飛神碧落超蓬萊。[12]
宋代蜀中七夕節(jié)活動更是廣泛普及到民間。北宋時成都知府田況作《成都遨樂詩》的組詩,描寫當時成都一年之中的節(jié)慶娛樂情景。其中《七月六日晚登大慈寺閣觀夜市》詩說:
萬里銀潢貫紫虛,橋邊螭轡待星姝。年年巧若從人乞,未省靈恩遍得無。[13]
宋人的《歲華紀麗譜》亦載宋代成都在七夕之夜,官吏文人在大慈寺宴飲并觀覽錦江夜市中乞巧的場景:
七月七日,晩宴大慈寺設廳,暮登寺門樓,觀錦江夜市,乞巧之物皆備焉。[14]
由此五代時成都著名畫家,在蜀宮中任供奉的阮惟德,還畫有“宮中七夕乞巧圖”。宋人黃休復《益州名畫錄》載:
阮惟德與父知誨同時入內供奉,歷年所畫貴公子夜宴圖、宮中賞春圖、宮中戲秋千圖、宮中七夕乞巧圖、宮中熨帖圖、宮中按舞圖、宮中按樂圖,皆盡當時宮苑亭臺花木,皇妃帝后富貴之事,精妙頗甚。
宋代七夕節(jié)的愛情主題逐漸淡化,乞巧活動成為主題。如北宋詩人陳師道的《菩薩蠻·七夕》寫七夕乞巧穿針活動:
綺樓小小穿針女,秋光點點蛛絲雨。今夕是何宵?龍車烏鵲橋。 經年謀一笑,豈解令人巧。不用問如何,人間巧更多。
雖然宋代七夕的主要活動是乞巧,但當時詩人仍然對七夕的牛郎織女愛情主題有震撼力的表現(xiàn)。北宋詩人晏幾道《鷓鴣天》詞說: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北宋詩人秦觀的《鵲橋仙》,對牛郎織女傳說寫下堅貞愛情的謳歌: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吟詠牛郎織女傳說的詩歌,從三國時的曹丕、唐代的李商隱,到宋代的歐陽修、張先、柳永、蘇軾等,都曾寫過這一題材,雖然遣辭造句各異,卻都以“歡娛苦短”作為主題,格調哀婉、凄楚。秦觀從“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角度出發(fā),由牛郎織女的傳說升華到人間愛情的堅貞和超越,成為描寫七夕牛女愛情的千古名詞。
秦觀是蘇軾的得意門生,蘇門四學士之一,受蘇軾影響極大。在蘇門四學士中,詞的成就最突出的是秦觀,同蘇軾關系最密切的也是秦觀,得到蘇軾獎掖提攜最多的還是秦觀。所以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說:“蘇子瞻于四學士中最善少游,故他文未嘗不極口稱善?!鼻赜^對蘇軾的崇拜和感戴,集中表現(xiàn)在他寫的這首《別子瞻學士》上:“我獨不愿萬戶侯,唯愿一識蘇徐州。”[15]秦觀也是宋代蜀學的代表人物,他的策論無論是從內容還是風格上,都受到蘇軾蜀學中道家思想的影響。[16]所以《鵲橋仙》詞描寫的愛情境界,無疑也與蜀文化的影響密切相關,而且已經超越了他的老師蘇軾的《菩薩蠻·七夕》詞(“……相逢雖草草,長共天難老。終不羨人間,人間日似年?!保?。
由漢代開始以牛郎織女傳說為主線的七夕愛情文化,經過漢代嚴君平的解讀,唐代李楊悲劇的影響,宋代秦觀的升華,都與蜀文化產生了密切的聯(lián)系,成為七夕愛情文化千年傳承中的重要特點。
注釋:
[1]杜光庭:《道教靈驗記·成都卜肆支機石驗》,《云笈七簽》卷一百二十二,華夏出版社1996年版。
[2]杜審言:《奉和七夕侍宴兩儀殿應制》,《全唐詩》卷六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楊天惠:《彰明逸事》,《蜀中廣記》卷一百零一《詩話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4][7]陳鴻:《長恨歌傳》,《白居易集》卷十二,中華書局1979年版。
[5]洪昇:《長生殿》第四十一出《見月》,第四十九出《得信》,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
[6][8]樂史:《楊太真外傳》,《說郛》卷一百一十下,四庫全書本。
[9]唐玄宗:《青城山常道觀敕》,《蜀中廣記》卷六《成都府·灌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0]柳宗元:《五百家注柳先生集·柳先生龍城錄》卷上,《說郛》卷二十六上,四庫全書本。
[11]曹彥約:《海棠》,《昌谷集》卷三,四庫全書本。
[12]程公許:《寄謝碧云張高士》,《滄洲塵缶編》卷七,四庫全書本。
[13]田況:《成都遨樂詩》,《成都文類》卷九,中華書局2011年版。
[14]謝元魯:《〈歲華紀麗譜〉等九種校釋》,巴蜀書社1988年版。
[15]秦觀:《淮海集》卷四,《淮海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6]劉佳利:《蜀學中的道家思想與秦觀策論》,《邯鄲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