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華
從東北的白山黑水到南國的碧海紅蕉,從西部的大漠黃沙到東南的清溪垂柳,遼闊的國土滋養(yǎng)出多種多樣的風土人情,僅從食俗即可見一斑。各地對主食的偏好、甜咸口味之爭、食材的不同做法,經常會在網上碰撞出諸多段子?;蛟S,只有一種食物能在東西南北取得驚人的統一性,它就是豆腐。
民間常用“吃豆腐”比喻占別人便宜,側面體現出豆腐的物美價廉。在普通人可獲得的食物資源相對匱乏的時代,豆腐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時至今日,對為控制體重而發(fā)愁的現代人來說,豆腐仍然是營養(yǎng)均衡的健康食品。各地幾乎都有為之自豪的特產豆腐,并演繹出了多種多樣的豆腐和衍生品的吃法,或繁復或簡約,或重口或清淡,或做主菜或做配菜……可鹽可甜、能軟能硬的“百搭”豆腐,一定是飲食界朋友最多的“社交悍匪”吧?
豆腐的前世今生
大豆,古稱“菽”,原產于中國,名列“五谷”之一?!对娊洝分袑懙溃骸爸性休?,小民采之”,英文“soy”也來自“菽”的發(fā)音。在上古時期相當長的時間內,大豆的吃法都十分簡單:蒸熟或煮熟后直接吃。雖然大豆營養(yǎng)豐富,蛋白質含量達40%,遠高于其他谷物,但直接吃的吸收率只能達到60%左右,口感也不太好。另外,大豆顆粒里富含大豆多糖,直接食用時,多糖被腸道微生物分解,產生大量氣體,會讓人感覺脹肚。
盡管《禮記·月令》里規(guī)定了“孟夏之月……天子食菽與雞”的儀式,但大豆很可能在貴族的飲饌里并不占主流地位,而是長期充當黎民百姓果腹的恩物??鬃釉嬲]弟子:“即使家境清貧,能夠以大豆和水奉養(yǎng)父母也是盡孝了?!笔扯癸嬎?,雖貧亦歡,“菽水”一詞后來就用來代指晚輩對長輩的孝養(yǎng)。
為了改進大豆的吃法,古人沒有放棄嘗試。約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發(fā)明的旋轉石磨,相較之前使用的杵臼、踏碓,極大地提升了研磨谷物的效率和精細度,改變了商周時麥、豆整粒蒸煮的“粒食”傳統。小麥被加工成面粉后,吃法更為多樣;原本不易咀嚼的大豆,也可以先磨碎后食用。大豆加水磨出的濃白如乳汁的漿液,很可能激發(fā)出了古人的靈感。
從豆?jié){到豆腐,經歷了蛋白質變性、凝結的轉化。究竟是誰發(fā)現了這一突破,卻是眾說紛紜?!岸垢币辉~最早見于五代《清異錄》:“時戢為青陽丞,潔己勤民。肉味不給,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蹦纤卫韺W家朱熹有詩:“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術,安坐獲泉布?!彼麑⒍垢陌l(fā)明者歸到淮南王劉安名下,后世文人大多采用這一說法。劉安是漢武帝劉徹的堂叔,喜好方術,招攬門客數千,其中最有名的八位方士被稱為“八公”,至今安徽壽縣仍有“八公山”,后來淮南王因被懷疑謀反而自殺。在淮南一帶的民間傳說中,劉安和八公試煉丹藥時,不小心將丹砂掉進了豆?jié){中,出現了凝固的現象。升天大業(yè)雖失敗,留得豆腐在人間。
這一傳說雖然不無道理,卻帶來了新的謎團,對于“吃貨大國”來說,土生土長的豆腐并不需要經過“張騫優(yōu)選”和“鄭和嚴選”,為什么從漢到唐的眾多典籍和文學作品里,都沒有“豆腐”之名?
對此有一個解釋是:豆腐源于民間,很可能原本是對變質產生沉淀物的豆?jié){的稱謂,從它的名字也可以看出和“腐壞”的關系,相當長的時間內不登大雅之堂。據說近代知名日本作家泉鏡花有潔癖,對“豆腐”之名頗感不爽。
有研究者認為,用來“點豆腐”的“鹵水”,即含有金屬離子的凝結劑,在漢代主要掌握在煉丹術士的手中,農民不容易接觸到,因此豆腐很可能并不發(fā)源于民間。殊不知,點豆腐“咸苦酸辛之物皆可”,米湯發(fā)酵的漿水、醋、山礬樹葉等物都能讓豆?jié){凝結。
在加工豆?jié){的過程中,大豆多糖被水溶解了一部分,吃豆腐不用再擔心脹肚排氣的問題,營養(yǎng)成分也能更好地被人體吸收。只不過,豆腐問世伊始,加工方法可能還處于嘗試階段,人們掌握不好鹵水“點”的技巧,做出的豆腐不見得多好吃,傳播范圍也不太廣。
不妨認為,經過勞動人民多年來不斷探索和試錯,在民間智慧的融合下,豆腐工藝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其中,或許也曾應用過方士煉丹的殘留物。磨豆、過濾、煮漿、點鹵、壓制成型等一系列工序,在五代時期終于足夠成熟,最終流傳至今,并傳播到日本、朝鮮半島、越南。
按照古代慣例,豆腐行業(yè)還是將劉安這位歷史上有名號的人物奉為祖師爺,就像舊時繩帶行業(yè)將抽了龍筋的哪吒尊為祖師爺一樣。然而,最先將豆腐歸于劉安名下的朱熹本人卻不吃豆腐,因為他想不明白一個問題:為什么一斤黃豆居然能夠做出好幾斤豆腐?這不合理!
與做豆腐原理相近的諸多食品,因為經歷了從液態(tài)或糊狀凝結成固體的過程,也常被冠以“豆腐”之名,比如杏仁豆腐、魔芋豆腐、血豆腐、奶豆腐、米豆腐、橡子豆腐,以及用馬鞭草科植物豆腐柴的葉片汁液做的觀音豆腐等等。
豆腐的生產基本不受地理和季節(jié)的制約,具有極強的普適性,但質地卻有老嫩之分。同是大豆蛋白、脂肪和水凝聚而成的固體,不同的凝結劑造就了“北豆腐”和“南豆腐”。北豆腐以含有氯化鎂、氯化鈣的鹽鹵點成,由于它們在水中溶解較快,與豆?jié){發(fā)生反應的速度也快,凝固后會繼續(xù)散失一部分水分,形成質地較韌的硬豆腐,在北方常見,比如河南洧川的豆腐能用秤鉤掛起來稱重。南豆腐用含有硫酸鈣的石膏點成,由于石膏的溶解速度較慢,較多的水分被凝固在豆腐塊中,口感比北豆腐更細嫩?,F在的“內酯豆腐”使用的凝結劑是葡萄糖酸內酯,由于凝固速度更慢,成品的含水量比南豆腐更高,質地最為軟嫩。
從豆?jié){到豆腐的轉變過程中,可以得到豆腐腦、豆花、油豆皮、腐竹、豆筋棍等產物。豆腐又能壓制成千張(干豆腐)、豆腐干,鹵制成香干,炸成油豆腐,凍成凍豆腐,發(fā)酵后變身成腐乳、臭豆腐、毛豆腐。豆皮、豆干能夠加工成以假亂真的“肉食”,以素雞、素鵝、素火腿的身份游走于素食餐桌之上。
正是這些豆腐家族的成員,貢獻了數不勝數的豆腐菜式,豐富了古往今來的無數餐桌。
千變萬化的豆腐
在與其他食材共同烹飪時,豆腐很像影視劇里的“老戲骨”,雖然不主動搶鏡,存在感卻很難被忽視,并且無論對方拋來多難的戲都能接住,放在菜式里,就是能夠適配各種味道。各地的豆腐名菜里,相當多是以寬油厚味而著稱,麻婆豆腐就是代表之一。汪曾祺總結:“麻婆豆腐必須是:麻、辣、燙?!崩苯?、花椒和牛肉末的滋味,被柔嫩的豆腐盡數吸收,在舌尖上騰起一片火燒云,吸引著食客冒著上顎燙出泡的危險,一勺勺地往嘴里送。
關中人愛吃辣椒的程度不亞于川渝,陜西合陽的“辣子豆腐”單看名字會覺得和麻婆豆腐類似,做法卻大有差異,當地人將它視為紅白喜事上必備的主菜。開水里汆煮過的豆腐塊趁熱盛到碗里,澆一勺紅油辣子,一勺肉片、肥腸、粉條、青菜合燴的臊子,辣香撲面,自有一派三秦大地的粗獷。
湘菜多是火爆重辣,“祖庵豆腐”卻是例外。民國時湖南督軍譚延(字組庵)講究吃喝,家廚練就一手做菜絕藝,一道看似普通的豆腐做法也像《紅樓夢》里的茄鲞。新鮮豆腐碾成泥狀,細籮篩濾后蒸熟切片,用肥雞、五花肉、干貝、黃豆芽等食材吊的湯慢煨,鮮味盡入其中,成品只見表面遍布蜂窩眼的豆腐片而不見葷菜,入口便可品出濃香腴潤。
津門名菜“八珍豆腐”如同海鮮開會,巨大的盤子里,蝦仁、魷魚、扇貝、海參等各種“海貨”群英薈萃,勾芡后色澤更顯明亮,外酥里嫩的豆腐就像主持人一樣調和眾味,咸鮮里又有隱隱的回甜,堪稱“米飯光盤神器”。而在數千里之外的福建莆田,豆腐和海鮮的組合別具一格,是逢年過節(jié)、婚慶喜宴的頭道菜“燜豆腐”,蝦仁、海蠣、蟶子、香菇、筍等各種好料,和豆腐共同燜煮后融為一體,松軟又有韌性,滋味鮮甜。
閩粵客家人的釀豆腐也是將豆腐“挖空心思”作容器,多了幾分家常的質樸。據說,它起源于中原常吃的餃子,客家人的先祖來到嶺南后,因為缺少面粉,將切成三角形的豆腐下油鍋煎炸后,側面切開做“餃子皮”,釀入肉餡,再加佐料燜煮,肉香、油香與豆腐結實的口感相得益彰。
孝感的豆腐底子雖然外形略有些像釀豆腐,卻是特殊的“豆腐包豆腐”。將豆腐搗碎,加入佐料、肉末拌勻,用新鮮的油豆皮包好壓實,切成菱形塊入鍋油炸。做豆腐底子多在春節(jié)前,炸后耐儲存,適合做年菜。與肉丸、排骨等葷菜同煮,吸飽湯汁,更為入味,總是最先被人們搶光。
在云南石屏,燒豆腐攤遍布大街小巷,石屏人最自豪的就是點豆腐不需外地使用的鹽鹵、石膏,而是靠古城特殊的有苦澀味的井水。小塊豆腐烤到膨脹起來,掰開后內里柔潤如雞蛋羹,自帶爆漿效果,蘸上麻辣蘸水,一塊接一塊地吃下去也不覺得撐,眼看用來計數的黃豆?jié)u漸多起來。
南京傳統名小吃“雞汁回鹵干”,并不是雞汁味道的五香豆腐干,而是煮在熱湯里的油炸豆腐塊,當然,每個攤主都號稱是用雞湯來煮的。和油炸豆腐一同煮的還有黃豆芽,既能在實際意義上增鮮,也能提升口感的豐富程度,還會讓食客產生“金鉤掛玉牌”的聯想,仿佛帶上了六朝金粉氣。
粵菜里有一道家家會做的下飯菜“老少平安”,將豆腐碎和去骨的鯪魚肉、蛋清攪拌均勻,壓成餅狀,蒸熟即可,清淡綿軟,最適合老人和小孩吃,這或許也是它名字的本意。
即便用最簡單的做法來料理豆腐,也不會顯得寡淡,這就是豆腐特有的魅力。
東北人親切地稱豆腐為“大豆腐”,新做好的豆腐還冒著熱氣的時候,整塊放在盤里,撒點蔥花、澆一層大醬(最好是用肉末炸過的醬),大力攪拌均勻,就可以“開造”(開吃)。碎豆腐塊兒雖然不好看,但滋味格外香,那是黑土地才能生長出的特有的香。蕭紅在《呼蘭河傳》里寫大醬拌豆腐:“用筷子觸了一點點豆腐,就能夠吃下去半碗飯,再到豆腐上去觸了一下,一碗飯就完了。因為豆腐而多吃兩碗飯,并不算吃得多,沒有吃過的人,不能夠曉得其中的滋味的?!?/p>
薄而勁道的東北干豆腐,與大醬、大蔥也是絕好的搭檔,干豆腐攤開,抹點醬,放根蔥,卷成一卷,嚼之有聲,下酒下飯都很適宜。“咸中有味”用來形容醬和豆腐的搭配,再合適不過。
北京的春天常有沙塵,黃黃的天空令人心生煩躁,幸好有新鮮香椿拌豆腐聊以慰藉。焯水后的香椿切成碎末,與豆腐塊同拌,調料只需少量細鹽和香油,清清爽爽,又有特殊的香椿味道,真乃“三春不忘是此香”。
若要仔細羅列豆腐菜,恐怕篇幅擴到十倍也是掛一漏萬?!吧缃缓贩恕倍垢褪沁@樣,不管和哪位食物好朋友搭配,都是絕配。這看似尋常的豆腐,在口口相傳中,也早已與“多?!碑嬌狭说忍?,寄托著“豆腐保平安”的美好祝愿。我們所品嘗的每一口不同做法的豆腐,正是這人間溫暖的煙火滋味,四季流轉,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