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慧嫻 (江蘇省徐州市蘇山小學 221000)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 年版)》明確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旨在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zhì)、道德修養(yǎng)、法治修養(yǎng)和人格修養(yǎng)等,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論,讓教師從“生活”與“教學”這兩個視角出發(fā),有效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從而在生活實踐教學中培育學生道德與法治觀念,促使學生在積極美好的社會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須跨越灌輸式教學的圍欄,融合生活思考與實踐,根植道德與法治學習土壤,高效發(fā)揮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價值。
“生活中教育”“教育中實踐”等思想觀點給道德與法治教學指明了方向,教師須給予學生真實的生活教學體驗,讓學生在生活課堂感染下樹立道德與法治意識。模擬生活場景的教學途徑多種多樣,教師既可以將教室布置成生活場景,也可以在真實生活場景中開展教學。然而,不管真實生活場景的類型是什么樣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精髓都在于實踐和實踐中的思考,促使學生在體驗、升華以及總結(jié)中形成豐富的人生價值觀,獲得生活智慧。以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在公共場所”為例,具體探討如何通過模擬真實生活場景融合“思”與“行”教學,從而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價值。
“這些是大家的”這一課,旨在明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區(qū)別,指引學生正確對待和維護公共物品,從而營造良好的公共環(huán)境。若讓學生直接指認哪些是公共物品,顯然沒有最大化凸顯本課存在的價值。為了樹立以學生維護公共物品的意識,教師可帶領學生區(qū)分出校園中哪些是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愛護校園。首先,教師須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從所有者角度出發(fā),私人物品是自己使用的,公共物品是大家共同使用的。例如,黑板是共同使用的,為公共物品;個人的語文書是自己使用的,為私人物品。其次,明確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的概念后,教師可發(fā)放“小小觀察家”表格,要求學生分成不同小組記錄校園中的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并思考如何對待校園以及生活中的公共物品,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公共物品的認識。最后,邀請學生代表分享他們體驗成果和思考,在分享與討論中,升華學生對公共物品的認知,啟迪學生身體力行地踐行“維護公共物品”這一理念。
“大家一起來愛護”這一課,須要學生以實際行動來維護公共場所,從而培養(yǎng)愛護公共場所的好習慣。校園是與學生關系最為密切的公共場所,教師可以校園為教學場所,引導學生實施相應的行為來維護大家的校園,從而達到“教育中實踐”的教學效果。在“這些是大家的”學習中,學生已經(jīng)知曉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的區(qū)別,形成維護公共場所的正確意識?;诖?教師可讓學生深入校園,觀察校園中存在哪些破壞公共物品的現(xiàn)象,尋找相應的補救方法來維護校園內(nèi)的公共物品。教師觀察學生在維護公共物品中的相關行為,發(fā)現(xiàn)并記錄相應的過程作為教學補充。也可要求學生記錄相關行為,教師了解實踐整體情況,從而有效引導學生的規(guī)范行為。例如,學生在觀察校園洗手間的衛(wèi)生情況,發(fā)現(xiàn)有便后不沖廁、洗手臺上存在垃圾等現(xiàn)象,實施行為后并作如下記錄。
問題:便池便后不沖;洗手臺存在面紙、果殼、牛奶盒等垃圾。
措施:按下按鈕沖洗便池;將洗手臺上的面紙、果殼、牛奶盒清理干凈,用抹布擦洗洗手臺以保持整潔。
思考:校園是公共場所,亂扔面紙看似很小的一個行為,若每個學生都這樣,校園就會變得臟亂差,讓我們失去在校園中生活的欲望。作為校園保護者,我們應該規(guī)范自己行為,從小事做起維護我們的校園。
“我們不亂扔”這一課,旨在塑造學生不亂扔垃圾以及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引導學生爭做文明生,守護地球家園。教師須要將學生置身于不同的生活場景,泛化學生文明行為于不同場景,從而敦促學生踐行生活守則。教師可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在趣味中引導學生如何踐行正確的行為,在趣味的“思”與“行”中塑造正確的價值觀。
【角色扮演案例】學校組織去公園秋游,部分學生在野炊過程中并沒有將垃圾放置垃圾袋中,而是將垃圾扔在原地,走后產(chǎn)生很多垃圾,影響公園環(huán)境。(學生按照教師提供的劇本表演相關內(nèi)容)
教師針對案例表演,要求學生談一談情境中出現(xiàn)哪些不文明行為以及應該如何做,以激發(fā)學生對環(huán)境保護的相關思考。針對學生提出的相關措施,教師可要求學生利用表演的形式展示給大家看,以直觀立體的形式加強學生對環(huán)境保護的認知。
依賴于教材的看、思、行教學,是無法真正推動學生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nèi)容的。學生只有在多元豐富的體驗教學中,才能真切體會生活中的真善美,才能意識到法律法規(guī)存在的必要性,才能在不同生活場景中產(chǎn)生相應行為反應。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xiàn)有教學資源,不斷豐富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體驗。
相較于其他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價值尤為突顯。然而,育人教學并非完全留給學生在生活中感悟,而是須要通過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體驗給予其一定的引導。因此,可與語文、數(shù)學、外語、音樂、美術等課程的教師溝通合作,在這些課程中滲透道德與法治觀念,不斷拓寬學生認知,增強學生學習接受度和體驗感。例如,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小水滴的訴說”中“我遭遇了不幸”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其中要求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想象:小水滴會遭遇哪些不幸呢? 相比問題分享教學,美術課程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相結(jié)合的教學更能賦予學生想象空間,將抽象的觀點具象化,給予學生不一樣的認知體驗。
道德與法治教學可充分整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資源,如人、事、物等,促使學生在生活中對道德與法治知識有不一樣的認知體驗。眾所周知,生活中處處存在著道德與法治教學資源。教師須要有發(fā)現(xiàn)資源的眼睛,才能整合好生活中的教學資源。例如,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這些東西哪里來”旨在讓學生了解生活用品的來源和加工過程,在學習中促進學生對勞動的認知、體驗勞動的艱辛,并珍惜現(xiàn)有生活。這一課知識相對比較抽象,學生很難產(chǎn)生真實共情,教師可通過實地加工探訪或特殊嘉賓邀請等形式,給學生提供更多真實的、可接觸性的學習體驗,從而激發(fā)學生體會勞動者的不易與艱辛。例如,教師可邀請外賣員進課堂,讓外賣員聊一聊外賣配送的相關過程以及印象深刻的小故事,給學生更真實的生活體驗。通過現(xiàn)場互動與現(xiàn)身說法的體驗教學,學生可產(chǎn)生對勞動者的崇敬與佩服,學會尊重勞動者,學會珍惜勞動成果。
根據(jù)教材編輯邏輯,道德與法治每一單元都圍繞著共同的主題而編寫,如環(huán)境保護、勤儉節(jié)約等。因此,教師可注重單元主題升華教學,引導學生在不同課堂中挖掘單元主題的精髓與內(nèi)涵,深度探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價值。
“當沖突發(fā)生”為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同伴與交往”中的一節(jié),本課分屬于同伴交往主題下的內(nèi)容。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問題討論、知識教學支架等形式,不斷深化學生對同伴交往的相關認知,引導學生學習同伴交往策略來應對沖突的發(fā)生,從而幫助學生收獲高質(zhì)量的伙伴關系。進入青少年階段,同伴關系逐漸成為他們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主題,這一關系質(zhì)量直接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因而,教師須重視同伴與交往這一主題的育人價值,指引學生如何選擇志趣相投的伙伴、如何化解沖突中的矛盾、如何與同伴展開有效溝通等。正式教學之前,教師可了解同學交往中存在的困惑,結(jié)合日常教學經(jīng)驗,創(chuàng)設幾個典型的矛盾沖突情境以供課堂教學使用。
【情境一】上課時間快要到了,小明急匆匆地跑向座位,跑的過程中衣服下擺不小心將小方留著放學喝的可樂給打翻了,小方非常生氣并與小明產(chǎn)生了口角,導致兩個人見面裝作不認識。
【情境二】平時小紅仗著自己是班干部,經(jīng)常指使同學做一些他們不愿意做的事情,許多同學對此非常不滿。一次,小紅著急去老師辦公室訂正作業(yè),便指使小蘭幫忙將書歸還給其他班級學生,小蘭沒有同意。之后小紅便利用班干部身份經(jīng)常惡意指使小蘭多干活,最終兩人發(fā)生了沖突。
針對這兩個情境,教師通過頭腦風暴、小組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矛盾產(chǎn)生的原因、人物做法的正確性,并探究處理矛盾的有效方法,從而指導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有效處理矛盾。
“知法守法,依法維權(quán)”為小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中的一節(jié),旨在讓學生了解法律相關知識,讓學生知法守法的同時能夠利用好法律保護自己。針對活動園中的場景,教師可具體剖析其中觸犯法律條規(guī)的行為,借此教育學生如何懂法守法,從而引導學生規(guī)范自己行為。例如,活動園中“羅某某初中沒畢業(yè),家里人就讓他輟學打工”,可要求學生談一談這一條中羅某某的家里人為什么會觸犯法律,有效引導學生對法律內(nèi)容的思考,加強學生對法律條款的理解?;凇吨腥A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相關認知,學生都知道輟學觸犯了羅某某的受教育權(quán),從而作出相關人員觸犯法律的判斷。針對義務教育存在的相關內(nèi)容,教師可具體展開知識延伸,引導學生了解義務教育存在的必要性,使學生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并珍惜學習時光,使學生對教育法有深刻理解和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