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凌宇
九一八事變后,中共滿洲省委在黨的領導下,高舉抗日旗幟,勇敢地、卓有成效地組織和領導了東北地區(qū)的抗日戰(zhàn)爭,為黨的發(fā)展和中華民族的解放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勛。1935年初,小駱(洛)被中共上海中央局派往滿洲省委擔任團省委書記。由于從事地下工作的特殊性,他與家人斷絕了一切聯(lián)系,也極少與戰(zhàn)友談及自己的家庭情況,導致他的個人信息十分有限。近一個世紀以來,黨史學界除僅知曉他的真名叫張文烈、是個山西人、1936年奉命前往蘇聯(lián)外,其余一無所知。
2008年,我在家鄉(xiāng)山西尋訪抗戰(zhàn)記憶時,在原平市文殊莊村第一次聽到張文烈的名字,了解到他的一些事跡,便對這位共產黨人產生了濃厚興趣。此后耗時15年查詢大量檔案,實地尋訪他戰(zhàn)斗過的地方,最終了解清楚了他的生平事跡并找到他的親人。
一
張文烈,1912年出生于山西崞縣(今原平市)文殊莊村。父親張樹幟曾參加領導辛亥革命太原起義,育有子女11人,張文烈是他的次子。張樹幟擔任晉北鎮(zhèn)守使、駐守大同后,子女跟隨他從老家遷居大同。張樹幟對兒女們很開明,常說:“人各有志,不可強也。兒女們誰想學文就學文,誰想學武就學武。我只是盡自己的力量幫助他們受到良好教育,學點本事,好為社會為國家做點有益的事罷了。”他在大同出資創(chuàng)辦蘭池學校,張文烈在該校高小第三班讀書。
張文烈高小畢業(yè)后,隨家人搬到北平(今北京市),考入河北通縣(今北京市通州區(qū))私立潞河中學校。同學高沂(新中國成立后曾任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回憶:“1930年在潞河中學上初三的時候,我參加了中共地下黨領導的外圍組織‘春草讀書會,領導人是張文烈。讀書會組織大家閱讀魯迅、茅盾等左翼作家的文藝作品,還欣賞徐志摩、郭沫若等人的詩歌。俄國19世紀和蘇聯(lián)的進步小說,我們也讀了不少。”
由于張文烈在北平、天津等地目睹過鴉片煙館帶給中國人民的種種悲慘苦難,對此十分痛恨。1928年,他獨自回鄉(xiāng)探親時聽聞附近的原平鎮(zhèn)新開設一家鴉片煙館,持有者是一個日本浪人。他直接在鎮(zhèn)內宣傳鴉片的危害,很快吸引來很多民眾前來觀看。當?shù)匾恍熒動嵰埠退坏佬麄鞒轼f片的害處,圍觀群眾一起沖進鴉片煙館,砸毀里面的煙燈、煙槍,煙館被迫關門,禁煙在原平鎮(zhèn)取得勝利。
在潞河中學讀書期間,他結識了進步同學金文哲。金文哲,1911年出生于朝鮮南浦,1922年隨父到通縣定居,加入中國國籍,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金文哲看到同學張文烈思想進步,富有正義感,便經常約他到自己家中閱讀進步書刊。金家人待他如同親人一般。金文哲后來介紹他加入校內共產黨的外圍組織互濟會,他從此參加了革命。
1929年,張文烈因思想進步,宣傳馬列主義,引起潞河中學校長的懷疑和關注。1930年,他主編的??騼热菁みM,在往各地寄送途中,遭郵電檢查委員會檢發(fā),被教育部及河北省教育廳密令查封。校長雖然明知他從事革命活動,但迫于其父身份特殊,故而沒有開除他,只是在全校師生面前公布查封密令了事。
1931年5月,張文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于6月畢業(yè)后加入中共通縣特支干事會,負責兩個農民小組和潞河中學互濟會、學生會、讀書會、校刊等群眾工作。這時,他已決定不再升學,而做一個職業(yè)革命者。由于身份暴露,通縣的環(huán)境對他很不利,便回到北平家中。
二
當時中共河北省委遭到破壞,直到1931年底,張文烈才與組織接上關系,在共青團北平市委秘書處擔任秘密工作。1932年夏,他要求去做突擊工作,上級調他擔任一個鐵工廠的突擊員。他化名李寒園,在鐵工廠內組織工人開展革命斗爭,取得成績后又去做人力車夫和鐵工廠、被服廠的工人工作,組織領導過幾次工人斗爭。1932年冬,張文烈先后在共青團北平市東區(qū)、東北區(qū)區(qū)委和市委宣傳部工作。1933年1月?lián)魏颖眻F省委北平工作巡視員。
1933年4月,張文烈被上級調往中共上海中央局工作,臨走時對家人講自己要去上??既偷┐髮W。到上海后,他擔任團中央宣傳部秘書,不久金文哲的妹妹金順卿也被組織調往上海,擔任團中央局內部交通員。兩人之前就已互生情愫,如今又一起并肩戰(zhàn)斗,因此經組織批準,張文烈瞞著家人在上海與金順卿結婚。同年9月到1934年初,他擔任江蘇團省委宣傳部部長。1934年2月,根據(jù)上級指示,他著手籌備召開青年反帝運動代表大會,被叛徒供出開會地址,他進去后看到情形不對,立即跑出來,經過激烈抵抗后被捕,被關到上海的巡捕房。面對敵人的逼供,他機智地說自己是復旦大學的學生,住在親戚家。原來他當初為應對家中,確實報考過復旦大學。親戚得知他被捕后,專門請律師替他疏通巡捕房,并告知其父設法營救。
張樹幟當時擔任晉綏軍事整理委員會中將常務委員,聞訊兒子被捕,他親赴南京,請求山西老鄉(xiāng)孔祥熙、王用賓、薛篤弼等國民政府高官相助,繼而奔赴上海,花巨資聘請律師,經過兩次開庭,使張文烈獲得輕判并被保釋。
獲救后,經上級同意,張文烈被送回山西太原家中。其間,父親讓他熟讀《三民主義》 《建國方略》等書。1934年6月底,張文烈要求回上海接金順卿回家成婚,張樹幟同意了,但張文烈卻再也沒回來。事后張樹幟曾對人說:“當時我不能反對,不過思想上總認為這是他的借口,回來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他對那幾種交他閱讀的書,讀后反應十分冷淡,所以我知道他是決心要走自己選擇的路,只好讓他走下去;勉強阻攔,也沒用處?!?/p>
張文烈回到上海后,團中央決定派他去河南改組河南團省委并擔任團省委書記,化名“褚康”。同年冬,由于遇到熟人,身份暴露,團中央調其返回上海。
1935年1月初,上級決定派張文烈到滿洲省委擔任團省委書記,金順卿也一同前往,兩人分別化名為小駱和小宋,于同年1月底到達哈爾濱。
早在1934年6月和10月,由于叛徒出賣,上海中央局先后兩次遭到嚴重破壞。這引起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對上海中央局的懷疑,而滿洲省委的主要領導人又是上海中央局派遣的,使代表團對滿洲省委產生懷疑,認為其內部有奸細。1934年末和1935年初,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發(fā)出急電,令滿洲省委主要領導人到莫斯科開會,只安排新提任的秘書長李霧仙留守,與各地組織進行聯(lián)絡。代理書記楊光華等接到通知后認為,只留下剛任省委秘書長工作的一個女同志,對工作不利,便決定讓省委常委、團省委書記小駱一并留守,主持滿洲省委的工作,維持與各地黨組織的聯(lián)絡。
此后,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切斷與滿洲省委的聯(lián)系,通過吉東黨組織向東北地區(qū)黨組織轉發(fā)文件和下達指示。1935年9月,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滿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決定撤銷滿洲省委,將原擬成立的南滿、東滿、吉東、哈東(或珠河)特委升格為4個省委,加強各新省委的領導力量、獨立工作能力和權限。
11月26日,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致信海參崴交通機關負責與東北黨組織聯(lián)系的楊春山,指示滿洲省委結束工作,并派出韓守魁(金赤民)等人具體執(zhí)行這一決定。他們還在信中特別交代:新建立的“吉東、東滿、哈東、南滿四個省委繼續(xù)和目前省委之一切關系”,但“文件不送到哈去,各省委獨立工作之”。
三
1936年1月,張文烈被任命為滿洲省委國際交通站負責人,負責與共產國際的聯(lián)系和滿洲省委后期的交接工作。同年3月,他寫信給珠河、湯原中心縣委以及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第六軍黨委,稱:如果“其他方面如吉東接到以中央名義信,大膽執(zhí)行勿用猶豫”。
5月,金文哲被上級派到東北工作,任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張文烈夫妻與他匆匆一見,沒想到就此訣別。同年哈爾濱發(fā)生“六一三”事件,哈爾濱市委遭到破壞,金文哲的處境十分危險,經黨組織同意,他于6月17日離開哈爾濱赴北平,參加民先隊的領導工作,1939年在延安去世。
不久,張文烈奉命前往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臨行前,他以滿洲省委代表“菲野”名義給珠河、湯原中心縣委寫信,宣布“從現(xiàn)在起舊省委正式取消”。作為滿洲省委最后一位領導人,完成使命的張文烈于1936年7月同妻子金順卿及李霧仙等人經海參崴,到達莫斯科。
在莫斯科,張文烈于同年7月26日寫下《小洛關于南滿情形的報告》,介紹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目前狀況、地方的情形、干部情形,并向上級提出5點要求:
①關于哲學、經濟學及蘇維埃建設的問題,能學習一些以便在將來能夠獨立做工作。
②方志敏同志說得非常正確:“要加緊學習軍事知識,學習戰(zhàn)略戰(zhàn)術,絕對不能使一個做領導工作的同志成為一個軍事門外漢”。我感到我一些(點)軍事知識沒有,過去一貫做城市工作,我覺得以后無論到什么地方(即城市也是)做工作,在今天的環(huán)境下,是必須懂得一些軍事知識的,因此我想這次能夠在這方面加以學習。
③當然我不是要太長期的留在這里,可是我想兩三個月是不是太短促一些,我希望在一個一定的時期內,深刻的有系統(tǒng)的將以上幾個問題能研究一下。
④當然是,我在另一個東西上已經說過:如果連一個人也派不去哈爾濱時,我要立即回去,因為那邊非常嚴重的。
⑤望你們快點決定吧!我離開哈爾濱已經三十八天,而到莫斯科也已經二十六天了。
之后,他又寫下《小駱的履歷》等文,在蘇聯(lián)他受到了嚴格審查。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他和妻子回到祖國,被派往天津做地下工作。據(jù)徐士瑚(原山西大學校長、新中國成立后任北方交通大學教授)回憶,張文烈最后是被駐津日軍抓捕并殺害的。
15年中,我在尋找張文烈革命足跡的路途上,在追尋那段革命斗爭的歲月中,在回望那段抗日戰(zhàn)爭史時,被深深感動、震撼!我在這漫長的尋找中不斷接受紅色教育,進行精神洗禮,愈發(fā)感到作為新時代青年更應該去傳承這段歷史,擔當好肩負的責任與使命。
(作者系吉林省中共磐石市委黨校教師)
(責編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