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下,如何打造高效數學新課堂,建設師生成長共同體,在教學實踐中實現(xiàn)雙向奔赴、共同進步,我們教研組對此進行了一些探索實踐。
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想站穩(wěn)講臺,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必不可少。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無一不考驗著每一個數學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一個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每日一研就是一群人的智慧眾籌。大家一起準備一節(jié)課,一起設計大單元教學,一起攻克某個難題。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既不斷提升著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也使得課堂更加豐富多彩。
如果將每日一研比作大鍋飯的話,那么名師工作室就是開小灶。名師工作室以學科內有建樹且熱心的教師為引領,以中青年教師為骨干,大家一起閱讀一本書,交流讀書心得;大家輪流上一節(jié)研討課,課后一起分析研討……年輕教師富有活力,加上身旁專家教師的點撥助力,成長迅速;年長教師經驗豐富,在年輕人的帶動下,不斷接受新鮮事物,收獲頗豐。名師工作室,讓教師相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也讓課堂更有內涵。
聽身邊優(yōu)秀教師的先進事跡,發(fā)現(xiàn)優(yōu)秀離我們很近,名師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聽魏書生、程紅兵、于潔、程郁綴等名家名師的講座,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打破了思維的桎梏,提升了思想的境界。
網紅教授西北工業(yè)大學余隋懷教授的講座,瞬間使每位聽眾都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驕傲自豪。這就是教師的影響力,這就是我們追求的課堂。名家報告,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們努力前行的道路,激勵教師更好地去享受講臺。
教師的能力是有限的,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加強師生互動,不斷挖掘學生潛力,開闊學生視野,發(fā)散學生思維。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推動探究式學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跨學科知識融合,學生成為微專題主講人,拓寬與深化知識結構;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學習,提高互動效果;演示分享成果,實現(xiàn)思維碰撞,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以人為本,激發(fā)潛能,讓課堂更有溫度,讓學生愛上學習,在獲得“四基”、提升“四能”的過程中有效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量身打造的導學案,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學會方法。導學案的全批全改,自習時的面批點評,讓學習更加人文化。預習案,為學生預習教材提供了抓手和依據;課堂案,明確了教學的重難點;課后案,是鞏固和落實的好幫手。三者循環(huán)發(fā)力,引導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共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將數學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界定為“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xiàn)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xiàn)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xiàn)實世界。”我們的課堂從“關注知識”走向“關注學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小組探究學習,讓學生在交流分享中進行合作學習。在學習《計數原理》時,采用小組探究的學習模式,使學生從中掌握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學生在相互交流中解惑答疑,在分享中感受思維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