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爽
(山西開放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7)
唐詩在唐代的藝術文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唐代文化最高峰。受到當時社會文化的影響,琵琶隨唐代興盛而日漸流行。第一,流行琵琶樂曲將唐詩作為素材,以清新氣息融進生活中;第二,唐詩可細膩描述出琵琶藝術,豐富了琵琶的情感意蘊??梢?,琵琶與唐詩相互影響,詩與樂相輔相成,二者互相結合形成了新型文化意象,為生動展現(xiàn)、深入解讀文學及藝術作品提供了科學指引。
詩歌在文學體裁中起著重要作用,為詩人言志、抒情的手段,古往今來,詩人往往將自己愁苦抑或欣喜的情緒表達在詩歌中,借此抒發(fā)自己樸素或遠大志向。詩歌是創(chuàng)作者馳騁其思想情感的田野,萌動于心中為其志,抒發(fā)出來則成詩。在我國,詩歌有極為悠久的歷史,通過分析相關記載資料可知,詩歌產生于上古社會時期,有記載曾寫到,詩是作者表達思想情感的,歌為語言詠唱的形式,根據(jù)詠唱內容制定而出五聲,五聲和諧者即為律。在勞動生產及兩性相戀等因素影響下,當代人們就創(chuàng)造出了詩歌,其具有豐富的感情色彩和明快的韻律。
詩歌自出現(xiàn)之后就被持續(xù)流傳,在到達唐代的時候,這一文學體裁被稱作唐詩,獲得了繁榮的發(fā)展,其形式和風格尤為豐富。這一時期,唐詩不僅在繼承前代五言古詩、七言古詩的基礎上,延伸出了敘事詩及言情詩,還很好地傳承了樂府傳統(tǒng)及漢魏民歌,對歌行體的樣式發(fā)展進行了改革及創(chuàng)新。唐朝時期,近體詩得到了充分發(fā)展,其在有效融合古曲詩歌中藝術特色的基礎上,將詩歌發(fā)展到了之前未能企及的高度。唐詩興盛是在多重條件影響下而形成的[1]。首先,在歷史上,唐朝是極為璀璨輝煌朝代之一,在經(jīng)濟及政治方面取得了較大成就,國力較強盛,不僅國富、民強,而且具有開放的社會風氣,加之文化方面提倡兼容并蓄的原則,為詩人成長、詩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和寶貴的環(huán)境。就詩歌人才來看,李商隱、杜甫、李白、白居易、王維等均出生于唐代,具有人才輩出的優(yōu)勢,這一時期的文人詩情、才情都尤為突出,是唐詩興盛發(fā)展的有力保障。此外,唐朝時期,詩歌已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沉淀和積累,有較為成熟化的風格和體系,含有多樣化的形式及意象,為詩人豐富創(chuàng)作空間奠定了堅實基礎。
唐詩既是一種文學體裁,也是一種文化成果,其發(fā)展背景和當代的文化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唐朝的統(tǒng)治者主張并蓄和兼容,在對待儒文化的時候,持著開放及包容態(tài)度,在這樣的政策影響作用下,儒家文化獲得了較大發(fā)展,為拓寬詩人創(chuàng)作空間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詩人自由表達思想、豐富詩歌所用文化意象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我國眾多民族樂器內,琵琶是傳統(tǒng)的彈撥樂器之一,極具代表性且表現(xiàn)力獨特,與我國的古詩詞存在特定聯(lián)系。文學史上有很多賦詠琵琶與其表演的古詩,更有唐朝的白居易詩人以琵琶作為詩名進行創(chuàng)作,留下了千古流傳作品。唐朝的經(jīng)濟實力較為雄厚,這一時期藝術、音樂等發(fā)展極為良好。相關的記載資料中提到,唐人尤為喜愛琵琶,正如詩中所說的十萬胡人中有半數(shù)人都對彈琵琶有所了解,將琵琶在唐代受歡迎的程度真實反映了出來。也正因如此,唐詩和琵琶存在著不解的緣分。據(jù)統(tǒng)計,在《全宋詞》和《全唐五代詞》中,和琵琶相關的詞就超210 首,其中既有關于演奏琵琶的,也有關于演奏者及琵琶這一樂器本身的,有著極為豐富的內容和較為廣泛的題材。唐詩中所描述的琵琶,讓琵琶能在千百年的發(fā)展中持續(xù)展現(xiàn)其魅力之處,同樣,因融入了琵琶元素,唐詩的韻味性和特色性也更為顯著,有著流光溢彩和精妙絕倫之美[2]。
琵琶不僅有著樣式好看、聲音好聽等特點,而且在演奏中有著極強的觀賞性,因此很多的文人墨客鐘情于琵琶,如劉長卿在其詩中通過描述“琵琶聲苦調、一曲傷綺羅”等,借助琵琶的聲色將自己悲涼與悲苦的情緒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訴說了思念家鄉(xiāng)與親人的感情。在詩中,琵琶聲音正如詩人心聲,讓詩人原本無處訴說的愁苦有釋放之地,此刻的琵琶與詩人的心思融為一體,將其內心的悲戚緩慢奏了出來。除了代訴內心愁苦的情緒之外,琵琶還能表達出催人、記憶喚醒和氛圍渲染等絕妙之音,如唐代的王翰通過“葡萄美酒、欲飲、馬上催”等詞語,描述了正要暢飲酒筵上夜光杯中葡萄美酒時,聲聲琵琶正響徹耳邊,猶如在催人馬上出征。王翰通過琵琶,將詩中嘈雜歡樂的氣氛營造了出來,將戰(zhàn)士歡快宴飲的場面渲染了出來,同時,通過運用琵琶,引導讀者思緒由酒筵場面轉到征戰(zhàn)的沙場,引導讀者感受將士出征之前的緊張感和視死如歸的豪邁精神??梢姡ㄟ^融入琵琶元素,可加強詩歌張力和情感表現(xiàn)力。
從古至今,詩詞和音樂藝術聯(lián)系極為緊密,如源自楚地歌舞的《楚辭》、均可弦歌的三百首《詩經(jīng)》等,這種聯(lián)系被唐代的詩歌保留至今。因唐朝的文人極為喜愛琵琶,因此創(chuàng)作了很多與琵琶樂曲相關的詩歌,如《霓裳羽衣曲》《入塞》和《出塞》等,已流傳至今。琵琶不僅豐富了人們日常生活,而且對唐詩發(fā)展起到了極大帶動作用,如上文所述,在唐朝與琵琶有關的詩詞很多,在唐詩中提到的演奏家也很多,唐詩與琵琶相互影響且相互促進,形成了共同發(fā)展的和諧場景。
在詩歌中,意境是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的精神支撐,意為抒發(fā)作者自身情感,境為傳播詩歌的載體,即再現(xiàn)外在環(huán)境。詩歌要想做到有意境,則需統(tǒng)一內容和形式,以實現(xiàn)情景交融的目標,讓讀者能近距離感受詩歌創(chuàng)作的意境。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候,詩人大多應用借景抒情、借物言志的手法,在景與物中融入情感,將自己的感情及志向表達在寫物和寫事的過程中。在詩歌中融進琵琶,是唐朝詩人精神寄托,將自身志向抑或情感融進琵琶中,以此傳達出詩歌精神及內心情感等。顯而易見,琵琶在唐詩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通過琵琶,詩人可在唐詩中巧妙蘊藏思想情感,進而傳遞自身心聲和思想。唐詩中有很多融合琵琶樂曲、詩歌意境的佳作,如白居易在其詩中通過描寫“聲聲思、不得志、續(xù)續(xù)彈、無限事、抹復挑、錯雜彈、大弦嘈嘈、小弦切切”等內容,將詩歌的意境和琵琶樂曲有機融合在了一起[3]。在詩中,作者運用精練話語將琵琶彈奏的現(xiàn)場描繪了出來,描述出了琵琶曲旋律和琵琶聲色,在描寫琵琶的演奏基礎之上,通過琵琶急緩聲和高低音,表達出演奏者的心緒,并運用“嘈嘈如急雨、切切如私語”等描述方式,將獨特意境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由此可知,詩人在詩歌中寫琵琶的時候,并未單純將其看作一門樂器,而是承載詩人感情思想及詩歌意境的重要內容。
自詩歌出現(xiàn)之后,古代文人志士認為詩歌是表達志向、表達情感的。雖然在與琵琶相關的唐詩中融進了音樂的元素,但并未表現(xiàn)出過重脂粉氣,且大多數(shù)的唐詩較為文雅,具有雅致的格調和宏大的意象,寄情極為高遠。如劉長卿《相和歌辭·王昭君》中的“琵琶弦中苦調多,蕭蕭羌笛聲相和。”杜甫《詠懷古跡》中的“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雖然這類詩詞描寫的是惜別、閨怨和離人等,但具有深沉的情感,運用重語表達出了柔情,經(jīng)幾經(jīng)輾轉的情感,讓讀者感受到綿密的思想,并為之動容。通過琵琶,詩人將閨中少婦及離人等心態(tài)和姿態(tài)生動刻畫了出來,形象寫出了凄切哀婉的情感,同時提升了詩的格調。在唐詩中,有很多詠物的詩詞,白居易、杜甫和李白等詩人均擅長創(chuàng)作詠物詩,喜歡運用借景抒情或者借物詠志的表達手法,詠物詩詞中的最高境界為由物至心、心物交通。岑參在其詩中描寫的“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路漫漫?!痹趯ε眯?、色、音、聲和涼州風土人情描述的基礎上,將自身情感及志向生動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在對詩中描述畫面及近近遠遠的琵琶聲進行品析的過程中,可感受到?jīng)鲋莸墓逻h、繁榮和宏大,體會到岑參詩人內心的悲壯、激昂之情[4]。
在描寫琵琶的過程中,唐代的詩人除了對琵琶的形態(tài)、琵琶婉轉抑或悅耳聲音進行描述之外,還會在其中表達出自身的人格思想及情感志向等內容。通過在詩歌中運用琵琶的聲音將自己心聲表達出來,可營造出更為深遠的詩歌意境及更為高遠的詩歌立意,韻味極為豐富。就《大風歌》這一詩歌而言,其中涌動的民族血液正噴涌在唐代士子的胸膛,雖然詩詞中演奏的琵琶透露著怨恨及悲苦,但仍可感受到將士面對戰(zhàn)爭時的悲壯豪邁之情和醉臥沙場的慷慨激昂之感。因唐的疆域極為遼闊,此時涌現(xiàn)出很多邊塞的詩人,其在詩詞中融入琵琶,留下很多主要意象為琵琶的邊塞詩詞。如王翰在其詩中將琵琶比喻為征戰(zhàn)的號角,生動展現(xiàn)出戍邊戰(zhàn)士在面對戰(zhàn)爭時悲壯的氣概和視死如歸的精神。此外,還有很多的詩人運用琵琶隱喻自身,在詩中傳達出自身高貴人格,表現(xiàn)出自身堅貞品質,從而凸顯一塵不染的優(yōu)秀精神。
唐詩是一種表達情感的主要途徑,在詩詞中,很多詩人表達了對于家國的情懷,借助琵琶抒發(fā)出家國在興亡時的內心情感。由于唐代的詩人對琵琶描寫較為擅于,且樂于將琵琶融進詩中,因此鐘于通過琵琶形、聲描述,將自己在仕途中的遭遇、憤慨、憂慮表現(xiàn)出來,也鐘于借助琵琶對生命發(fā)出感慨,以表達熱愛生活之情及日常所想所思。周曇在其詩中寫到:“曲項琵琶催酒處,不圖為樂向誰云?!痹谶\用琵琶達到詠史懷古的基礎上,抒發(fā)出內心愁思和自身情懷。自古以來,以柔為主是婉約詞公認的形式,其詩詞大多體現(xiàn)的是委婉小眾之情,唐詩則不一樣,可兼具婉約柔順和豪放曠達的情感,具有剛柔并濟的特點。就很多描寫琵琶的唐詩而言,表面似為柔和婉約的風格,實則內容剛勁深沉、情感激昂豪壯,將詩人剛強堅貞精神生動展現(xiàn)了出來,是其民族氣節(jié)及愛國情懷的真實寫照。就部分唐詩而言,雖然詩人運用琵琶表達的情緒為離愁之情,但其中一樣蘊含激烈悲壯的別緒。相關資料顯示,在唐詩中琵琶的運用極為廣泛,且已構建出豐富的文化意象,多種題材詩中均有琵琶出現(xiàn),如游樂及觀景詩、贈別詩和自敘詩等,可知琵琶在唐詩中較為特殊,往往不會因題材限制而無法運用。在描寫自身生活的時候,部分詩人也會運用琵琶這一元素表達出對生活的熱愛之情。此外,琵琶還可增加唐詩的意境,使其風格更為舒雅溫柔,如李賀通過對琵琶樂器演奏的過程進行描述,營造了風情萬千的意境,將外在環(huán)境、音樂有效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美感,讓全詩聲色俱全。在晚唐時,詩人運用琵琶營造出歌舞升平的表面場景,從而掩飾住國破家亡境遇下的消極心態(tài)和苦悶之情[5]。
琵琶與部分古代傳說及民風習俗也有著密切關系,部分詩人在詩歌中運用這些文化,不僅增強了詩歌的神秘感和莊重感,而且將詩歌文化的意境獨特化。相關資料顯示,琵琶在唐朝之前是一種宮廷樂器,品賞人員為王孫貴族,但發(fā)展至唐朝時,琵琶逐步在民間流傳,既拓寬了適用的范圍,也豐富了運用的場所,琵琶所含文化意象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不可褻瀆、莊嚴成為琵琶詩全新文化意象。張籍詩中的琵琶,既對整首詩在藝術層面的美感進行了提升,靈活展現(xiàn)出詩詞描繪畫面,而且賦予詩詞莊嚴及肅穆的意境,賦予詩歌神奇色彩。
總而言之,琵琶是唐代不可缺少樂器之一,無論是王孫貴族、平民百姓,還是詩人、詞人,都熱愛、鐘情于琵琶。琵琶受唐詩影響而流傳千古,唐詩因琵琶更加鮮活生動、意境豐富,為后人稱頌,在唐詩中運用琵琶曲所構建的琵琶唐詩相融合式文化意象,于后人而言無疑是寶貴遺產及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