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冉乃彥
社會的快速發(fā)展, 使人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僅僅有物質(zhì)條件的發(fā)展還不夠,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發(fā)展。 而精神世界的發(fā)展離不開全方位、全過程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 立德的核心是建立價值觀。 要想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必須抓好價值觀教育。 然而,價值觀教育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 它涉及人的發(fā)展的各方面因素, 從小打牢基礎尤為重要。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其中價值觀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悄悄進行的。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培植價值觀的沃土,“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止于至善” 等理念流傳幾千年,傳承發(fā)揚。 “善”的美德,在家庭中、在老百姓心中,都占有崇高的地位。 從古代“人之初,性本善”的認識,到當代“學雷鋒,做好事”的熱潮,人們普遍向善的追求永遠是強勁的主流價值觀。
在家庭中,從過去的“日行一善”到現(xiàn)在的“關心他人、熱心助人”,提倡行善的家風未曾中斷。那些幫助眾人的“熱心腸”,總是被鄰里夸獎;而斤斤計較的自私者,難免會被街坊譏笑。
在家庭中, 如果借助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把“友善”這個核心價值觀,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 認真貫徹, 就會收到穩(wěn)定效果。 這個貫徹,絕不是口頭的說教,而是行動,尤其是家長的以身作則。家長帶孩子上街,遇到有人急需得到援助(如老人摔倒),家長是挺身而出,還是避之不及?這就是最現(xiàn)實的價值觀教育。
家庭中的價值觀教育, 往往滲透在平常的生活中。例如孩子提出長大要當警察,危難時去保護老百姓。 這時候如果有人脫口而出“當警察太危險,咱不去”,就不經(jīng)意地把錯誤的價值觀傳遞出去。因此,家庭中的價值觀教育, 關鍵是成人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兒童期, 要為價值觀教育打下基礎,就要認真培養(yǎng)善良的情感和幫助他人的行為,引導兒童時時堅持踐行,最終養(yǎng)成良好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我們, 兒童期教育“不能過于簡單”?!霸趦和诮逃M行得過于簡單的地方, 對少年的教育就困難。 ”他主張,童年期的教育“不能怕麻煩”。要“研磨”兒童成為:一有“為別人創(chuàng)造歡樂”的強烈動機;二有能夠敏感、細膩地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心靈;三有關心集體、關心國家命運的胸懷;四有同情心、憐憫心;五有豐富的知識,有高度智力修養(yǎng),即有智慧。
兒童時期,通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孩子們懂得了如何通過謙讓體現(xiàn)關心他人;通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孩子們學會了智慧勇敢地幫助他人;通過《西游記》里孫悟空敢于向邪惡勢力挑戰(zhàn)的故事, 孩子們理解了什么是見義勇為,進而幫助弱者。
善良的情感和行為不會無緣無故產(chǎn)生,它離不開日常的生活。父母之間的惦念和關愛,是孩子們最好的學習榜樣;兄弟姐妹之間,從小就懂得把好東西分享給別人,是家庭和諧的第一步。
一個品德優(yōu)秀的兒童,有了善良的情感和關心他人的行為習慣,這是建立正確價值觀的初步基礎。 但是這還不夠,因為所謂價值觀,必須是讓驅(qū)動行為習慣的認識,升華到觀念層次上。 從行為習慣變成觀念指引下的品質(zhì),關鍵是在少年期。 因為少年正處于價值觀的發(fā)展與形成階段。在這里如何銜接非常重要。
有研究證明, 有善良品德的兒童,比較容易接受正確的價值觀。一個經(jīng)常關心他人、有幫助他人行為習慣的兒童,接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觀念并不困難;而相反, 從小養(yǎng)成了處處為自己打算、喜歡斤斤計較習慣的兒童, 則容易對諸如“人都是自私的”觀念產(chǎn)生共鳴。
兒童時期的情感和行為習慣, 往往是在成人他律條件下逐漸形成的, 到了少年期,他們才開始用自己的觀念,重新審視兒童時期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習慣。 如果他認為自己原來的所作所為是對的,就會堅持;如果認為不對,就會推倒重來。 因此,教育者在孩子的少年期,特別要了解他們,明白什么樣的價值觀是他們所認可的, 因為這將會主宰他們的精神世界。
如果一個人的價值認識, 只是比較表面的一些知識,沒有達到理論層次;價值觀念也比較零散,沒有達到系統(tǒng)化,還不能說樹立了價值觀。一個人到了青年期,他們既有了這些要求, 一般也有條件使價值認識達到有系統(tǒng)的理論層次。
價值觀的形成,不是知識的積累,必須通過親自實踐, 產(chǎn)生深刻體驗才能變成信念。 價值觀的形成,更必須通過青年自主探究。 現(xiàn)在青年人當中出現(xiàn)的“空心病”,主要是因為從小到大被動地被分數(shù)、 名次牽著鼻子走,沒有經(jīng)過自主探究的過程;只會刷題、考試,嚴重地脫離實際。
價值觀的樹立并不是一勞永逸的,歷史經(jīng)驗告訴我們,人的一生,是價值觀不斷深化、 不斷鞏固的過程, 是人不斷自我斗爭、自我教育的過程。
一方面,個體總是受到生活閱歷、心理成長條件的限制, 不可能一開始就十分全面、十分深刻。 尤其是一些“三門人”(從家門走進校門,再走進單位的門),經(jīng)歷簡單,思想單純,一遇到復雜的事件,他們的價值觀往往經(jīng)不起考驗。
另一方面,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時刻不停,不斷出現(xiàn)新的狀況,不斷提出新的挑戰(zhàn)。尤其是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的情況下,不僅是“老革命遇到新問題”,也是“新生代遇到新問題”。在沒有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情況下, 內(nèi)心產(chǎn)生困惑,甚至信念發(fā)生動搖,毫不奇怪。
價值觀教育與從小打下的基礎關系密切。 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為一個人的信念不會是突然降臨的, 它和精神世界中豐富的情感體驗、行為感悟密切相關。
總之,價值觀教育沒有什么捷徑,只能扎扎實實抓好每個時期、 每個階段的教育工作。 真理是一元的,價值觀是多元的,而人們改造世界又必須是行動統(tǒng)一的。這樣,核心價值觀就應該是大家共同擁有的。 所以,從小打牢核心價值觀的基礎,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職責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