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西西,池洪樹,鄭在予,劉曉東,羅潘潘,許斌福,陳秀霞,龔 暉*
(1.福建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shù)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農(nóng)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3.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廣東 廣州 510275)
大黃魚(Larimichthys crocea)是中國養(yǎng)殖產(chǎn)量最高的海水魚類[1],隨著養(yǎng)殖規(guī)模的擴大,大黃魚病害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制約大黃魚產(chǎn)業(yè)健康發(fā)展的主要因素[2]。何愛華等[3]通過電鏡從夏季發(fā)病的大黃魚幼魚中發(fā)現(xiàn)了虹彩病毒(Iridovirus),Chen 等[4]證實1999—2001 年夏季福建省寧德、羅源等地養(yǎng)殖大黃魚幼魚暴發(fā)性死亡由虹彩病毒感染所致,根據(jù)組織病理學、形態(tài)學和分子生物學特征分析,確認該病毒屬于腫大細胞病毒屬(Megalocytivirus),并將其命名為大黃魚虹彩病毒(Large yellow croaker iridovirus,LYCIV)。近年來,養(yǎng)殖大黃魚中常有腫大細胞病毒檢出[5-6],但受限于無敏感細胞系,研究無法深入開展,開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病毒檢測方法的建立和部分功能基因的分析[7-10]。已有團隊建立了對ISKNV 型和RSIV 型腫大細胞病毒高度敏感的鱖(Siniperca chuatsi)仔魚細胞系(mandarin fish fry cell line-1,MFF-1),基于MFF-細胞可實現(xiàn)ISKNV 型和RSIV型腫大細胞病毒持續(xù)、穩(wěn)定地傳代[11-15]。本研究利用MFF-1 細胞系分離培養(yǎng)大黃魚腫大細胞病毒,對病毒的主要衣殼蛋白基因(major capsid protein,mcp)進行比較分析,以期為大黃魚腫大細胞病毒病的研究和防控提供參考。
病料 2018—2020 年間所采集,用國家標準GB/T 36191—2018[16]中的1F/R 引物PCR 檢測呈陽性的大黃魚肝臟、脾臟、腎臟等內(nèi)臟組織,存于-80 °C。(表1)
表1 實驗所用的大黃魚病料Tab.1 Pathologicalspecimens of L.crocea used in the experiment
細胞系 鱖仔魚細胞系MFF-1。
引物 根據(jù)NCBI 上的登錄的LYCIV 的mcp(GenBank: AY779031.1),利用Primer premier 5.0 軟件設(shè)計擴增全長mcp的引物,上游引物mcpF:ATGTCTGCGATCTCAGGTGC,下游引物mcpR:TTACAGGATAGGGAAGCCTGC,預期擴增片段大小為1 362 bp。
實驗試劑 高糖DMEM 培養(yǎng)基、胎牛血清(FBS)、含EDTA 和酚紅的胰酶、青霉素和鏈霉素雙抗(Gibco),血液/細胞/組織基因組DNA 提取試劑盒[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病毒基因組DNA 提取試劑盒、DNA 膠回收試劑盒、質(zhì)粒DNA 提取試劑盒(Omega Bio-Tek)、2×TaqMaster Mix (Dye Plus)、瓊脂糖粉末、50×TAE 瓊脂糖電泳緩沖液[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DL2000 DNA Marker、pMD-19T 載體克隆試 劑 盒、TB Green?Premix ExTaq? Ⅱ (Tli RNaseH Plus) (TaKaRa,日本)。Triton X-100 (Sigma-Aldrich,美國)。組織固定液:2.5%戊二醛(Sigma-Aldrich,美國),取25%戊二醛10 mL,0.2 mol/L 磷酸鹽緩沖液(PBS,pH 7.4) 50 mL,ddH2O 定容至100 mL,4 °C 保存。
MFF-1 細胞用DMEM 培養(yǎng)基(含10% FBS、100 U/mL 青霉素和100 μg/mL 鏈霉素)于25 cm2細胞瓶中培養(yǎng),培養(yǎng)條件為5% CO2,27 °C,飽和濕度。0.25%胰酶消化、傳代。
分別將凍存于-80 °C,采自福鼎和寧德沙澳的大黃魚幼魚病料(FD201807 和SA201808)腎臟組織裝入1.5 mL 離心管中,加入適量的0.1 mol/L PBS (pH 7.4),在冰浴條件下研磨成漿。4 °C,4 602 ×g離心10 min,取上清液經(jīng)0.22 μm 濾膜過濾,取500 μL 濾過液加入已棄去培養(yǎng)液的單層MFF-1 細胞中,靜置1 h,加入5 mL維持液(含2% FBS、100 U/mL 青霉素和100 μg/mL鏈霉素的DMEM 培養(yǎng)液)繼續(xù)培養(yǎng),每12 小時觀察1 次,若7 d 內(nèi)無病變,細胞與培養(yǎng)液一并收集,凍融3 次后,凍融液于4 °C,2 348 ×g離心10 min,收集上清液,與維持液以1∶10 的比例感染單層MFF-1 細胞繼續(xù)傳代,每7 天盲傳1 次,直至出現(xiàn)細胞病變(cytopathic effects,CPE),80%細胞出現(xiàn)CPE時將細胞與培養(yǎng)液一并收集,按以上方法繼續(xù)傳代。
收集病毒感染細胞,棄培養(yǎng)液,0.25%胰酶消化,吹洗一下細胞,2 348×g離心5 min,棄上清液,加入1 mL 組織固定液重懸沉淀,再次2 348 ×g離心5 min,棄上清液,補充1 mL 組織固定液,4 °C 保存2 d 后,委托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電鏡室按董傳甫[12]的方法進行漂洗、脫水、包埋、超薄切片、醋酸鈾-檸檬酸鉛雙染色,最后通過JEM-1400 透射電鏡觀察。
按病毒基因組DNA 提取試劑盒產(chǎn)品說明書分別提取FD201807 和SA201808 組織勻漿液、15代次的病毒感染細胞凍融液,以及其他15 個大黃魚病樣組織勻漿液總DNA 作為模板。以全長mcp引物進行PCR 擴增,PCR 反應(yīng)體系:2×TaqMaster Mix (Dye Plus) 25 μL,上下游引物(10 μmol/L)各2 μL,DNA 模板 2 μL,補充ddH2O 至50 μL。PCR 反應(yīng)程序:95 °C 變性5 s;94 °C 30 s,56 °C 30 s,72 °C 1 min 20 s,共32 個循環(huán);72 °C延伸5 min。
凝膠電泳后,按照膠回收試劑盒說明書回收目的基因,連接pMD19-T 載體,轉(zhuǎn)化感受態(tài)細胞,用含100 μg/mL 氨芐青霉素的LB 平板篩選陽性克隆,隨機挑取3 個陽性克隆至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測序,通過NCBI-BLAST 將FD201807株和SA201808 株mcp與GenBank 數(shù)據(jù)庫中腫大細胞病毒mcp進行比對分析,用MEGA 4 軟件分別對上述2 株病毒的mcp與GenBank 數(shù)據(jù)庫中腫大細胞病毒以及15 個大黃魚病料中檢出的腫大細胞病毒mcp進行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
FD201807 和SA201808 的病料組織勻漿液感染MFF-1,盲傳3 代均未出現(xiàn)明顯的細胞病變,第4 代感染細胞開始出現(xiàn)病變,病變的主要表現(xiàn)為細胞脫壁、變圓,折光率增強,隨著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脫壁細胞逐漸增多,同時培養(yǎng)液中的顆粒增加,第4 代FD201807 株感染細胞10 d 的細胞病變率達80%,第4 代SA201808 株感染細胞病變率達到80%的時間為12 d。隨著代次的增加,病毒感染細胞病變周期逐漸縮短,第15 代FD201807 株感染細胞48 h 時病變率達50%以上,72 h 時細胞病變率達80%以 上。第15 代SA201808 株感染細胞72 h 時部分細胞出現(xiàn)病變,168 h 時細胞病變率近80%。(圖版Ⅰ)
電鏡觀察病毒感染細胞,可見細胞質(zhì)內(nèi)存在大量散在的六邊形病毒粒子和空殼,直徑130~150 nm(圖版Ⅱ)。
用所設(shè)計的腫大細胞病毒全長mcp引物對FD201807 和SA201808 的組織勻漿液和15 代病毒的細胞凍融液進行PCR 擴增,均得到了大小約1 300 bp 的單一目的條帶(圖1)。
圖1 FD201807 株和SA201808 株全長mcp 擴增結(jié)果M.DL2000 DNA Marker;1.FD201807 組織勻漿液;2.SA201808 組織勻漿液;3.第15 代FD201807 株感染的MFF-1 細胞凍融液;4.第15代SA201808 株感染的MFF-1 細胞凍融液;5.MFF-1 細胞凍融液。Fig.1 Completemcp sequences amplification from isolate FD201807 and SA201808M.DL2000 DNA Marker;1.FD201807 tissue homogenate;2.SA201808 tissue homogenate;3.freeze-thawed MFF-1 cells infected with FD201807,passage 15;4.freeze-thawed MFF-1 cells infected with SA201808,passage 15;5.freeze-thawed MFF-1 cells.
圖版Ⅰ 15 代次FD201807 和 SA201808 感染MFF-1 細胞的病變過程1~3.FD201807 株接種后0、48 和72 h;4~6.SA201808 株接種后0、72 和168 h。Plate Ⅰ Cytopathic effects of MFF-1 infected FD201807 and SA201808 at passage151-3.0,48 and 72 h after FD201807 inoculation,respectively;4-6.0,72 and 168 h after SA201808 inoculation,respectively.
圖版Ⅱ 病毒感染的MFF-1 細胞電鏡照片1.14 代次FD201807 株感染MFF-1 細胞72 h 后的電鏡照片(6 000×);2.第一幀圖片的局部放大(15 000×);3.14 代次SA201808 株感染MFF-1 細胞144 h 后的電鏡照片(5 000×);4.第3 幀圖片的局部放大(15 000×)。Plate Ⅱ Electron micrograph of virus-infected MFF-1 cells1.MFF-1 cell infected with FD201807,passage 14,72 h post inoculation (6 000×);2.local zoom of frame 1 (15000×);3.MFF-1 cell infected with SA201808,passage 14,144 h post inoculation (6 000×);4.local zoom of frame 3 (15 000×).
分別對上述目的條帶進行膠回收和克隆測序。結(jié)果顯示FD201807、SA201808 的組織勻漿液和15 代病毒細胞凍融液PCR 擴增產(chǎn)物均為1 362 bp。FD201807 株、SA201808 株與其他相關(guān)的腫大細胞病毒分離株比較分析表明,F(xiàn)D201807 株和SA201808 株屬于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腫大細胞病毒屬(Megalocytivirus)的不同病毒分離株。SA201808 株與 LYCIV-Zhoushan (GenBank:MW139932.1)的mcp核酸序列僅有1 個堿基差異,與LYCIV (GenBank: AY779031.1)mcp有5 個堿基差異。FD201807 株與SA201808 的mcp有21 個堿基差異,與花鱸虹彩病毒(Lateolabrax macu-latusiridovirus,LMIV) (GenBank: MH577517.1)mcp存在1 個堿基差異(圖2)。
圖2 FD201807 株、SA201808 株、LYCIV、LYCIV-Zhoushan 與LMIV-1 706 的 mcp 序列比對灰色區(qū)域為5 個序列中相似度為60%的堿基,黑色區(qū)域為5 個序列中相似度為80%的堿基。Fig.2 mcp sequences alignment of FD201807,SA201808,LYCIV,LYCIV-Zhoushan and LMIV-1706Grey area.the bases with 60% similarity among the 5 sequences;black area.the bases with 80% similarity among the 5 sequences.
(圖2 Fig.2)
與已知的腫大細胞病毒mcp聚類分析結(jié)果顯示,SA201808 株、FD201807 株歸屬腫大細胞病毒RSIV 基因型,SA201808 株與FD201807 株有一定的遺傳距離(圖3)。
圖3 腫大細胞病毒mcp 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Fig.3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mcp of Megalocytivirus
FD201807 株、SA201808 株與其他15 株大黃魚腫大細胞病毒mcp的聚類分析結(jié)果表明,12 株大黃魚腫大細胞病毒的mcp序列與SA201808 聚類;另3 株大黃魚腫大細胞病毒mcp與FD201807以及LMIV(MH577517.1)聚類(圖4)。
圖4 大黃魚腫大細胞病毒分離株mcp 系統(tǒng)發(fā)育樹Fig.4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mcp gene of the Megalocytivirus isolated from L.crocea
虹彩病毒科可分為α 虹彩病毒亞科(Alphairidovirinae)和β 虹彩病毒亞科(Betairidovirinae),α 虹彩病毒亞科病毒主要感染硬骨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等冷血脊椎動物,分為淋巴囊腫病毒屬(Lymphocystivirus)、腫大細胞病毒屬和蛙病毒屬(Ranavirus) 3 個屬[17]。腫大細胞病毒屬病毒僅感染硬骨魚類,是魚類的主要病原[18],Inouye 等[19]于1990 年在養(yǎng)殖真鯛(Pagrus major)上首次發(fā)現(xiàn)真鯛虹彩病毒(red sea bream virus,RSIV)。吳淑勤等[20]于1997 年從鱖上發(fā)現(xiàn)一種直徑約為150 nm的病毒,He 等[21]對該病毒開展了研究,將該病毒命名為脾腎壞死病毒(infection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到目前為止已發(fā)現(xiàn)了20余種腫大細胞病毒,感染對象包括鱸形目(Perciformes)、鰈形目 (Pleuronectiformes)、鱈形目(Gadiformes)和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s)等近百種魚類[22-24]。適合腫大細胞病毒培養(yǎng)的細胞系較少,在病毒培養(yǎng)過程中常遇到細胞病變緩慢、病毒滴度低或難以穩(wěn)定傳代的問題[23]。Ao 等[25]研究發(fā)現(xiàn),大黃魚腫大細胞病毒可在BF-2 細胞系上增殖,但未見大黃魚腫大細胞病毒引起細胞病變的報道,本研究利用MFF-1 細胞對大黃魚腫大細胞病毒進行了分離培養(yǎng),經(jīng)過3 代盲傳后,大黃魚腫大細胞病毒感染的細胞表現(xiàn)出典型的腫大細胞病毒細胞病變特征,經(jīng)過15 個代次的傳代,病毒的感染力并未減弱,CPE 的周期縮短,說明MFF-1 細胞適用于大黃魚腫大細胞病毒的培養(yǎng)。此外從本研究結(jié)果來看,不同來源的大黃魚腫大細胞病毒對MFF-1 細胞的易感性存在差異,這種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虹彩病毒的mcp相對保守,因此常被用于虹彩病毒的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26-29],根據(jù)mcp或ATPase可將腫大細胞病毒分成 RSIV、ISKNV 和 TRBIV三個基因型[18]。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SA201808 株和FD201807 株的mcp與RSIV 基因型病毒的mcp聚類,SA201808 株的mcp與已報道的大黃魚腫大細胞病毒同源性高,而FD201807 與花鱸虹彩病毒的mcp(GenBank: MH577517.1)高度一致,同時從17 株大黃魚腫大細胞病毒mcp的聚類分析來看,不同的大黃魚腫大細胞病毒分布與年份、養(yǎng)殖區(qū)域和魚體大小無直接相關(guān)性,同一時間同一養(yǎng)殖區(qū)域內(nèi)可同時存在2 種大黃魚腫大細胞病毒,推測大黃魚腫大細胞病毒可能有不同來源且可跨物種感染。大黃魚腫大細胞病毒的傳播途徑和進化關(guān)系如何,還需做更大范圍的調(diào)查分析。
本研究實現(xiàn)了大黃魚腫大細胞病毒的穩(wěn)定傳代培養(yǎng),為該病毒的致病性研究和疫苗研發(fā)提供了條件,通過對大黃魚腫大細胞病毒的mcp比較分析,為大黃魚腫大細胞病毒病的流行病學研究和防控提供了參考。
感謝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董傳甫課題組為本研究提供細胞系。
(作者聲明本文無實際或潛在的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