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并圖/李衛(wèi)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心理咨詢中心)
情緒與理性之間,需要平衡
某個午后,同學們正有條不紊地在實驗室做著自己的事。突然西北角的工位傳來了“咚”的一聲巨響,大家被嚇了一跳,循聲望去,原來是張磊的頭砸在了鍵盤上。此刻他整個人都趴在工位上,上半身不停地劇烈起伏,過了好一會他才抬起頭,兩眼直直地盯著天花板,大口大口地喘氣。同學們被嚇壞了,趕緊跑過去關切地詢問,只見他臉色死灰,但又說不上話來,拼命地向大家擺手。過了半晌,他直起身來,歉意地對大家說:“我沒事?!睙嵝牡耐瑢W堅持陪張磊去醫(yī)院看看,到了醫(yī)院檢查了一圈,卻發(fā)現身體沒有任何問題。醫(yī)生將他轉到了精神科,精神科大夫做了相關檢查后,在診斷書上寫下“驚恐發(fā)作”,并給他開了一些抗焦慮的藥物,叮囑他一定要去做心理咨詢。
帶著疑惑的神情,張磊來到了心理咨詢室。他無法理解自己的癥狀,也不明白醫(yī)生為什么要給自己開抗焦慮藥物。他開口就問咨詢師:“老師,我覺得我沒焦慮啊!也不存在任何壓力啊!我是課題組中壓力最輕的人,別人收到任務時焦慮得要死,我一點兒都不焦慮,別人總是各種拖延,我從來都是按時完成任務。而且我大部分時候都是很理性的,情緒非常穩(wěn)定,所有的事情都是按部就班一步一步來,我就沒搞懂,為啥我還焦慮了?”
咨詢師聽完這個小伙子有條不紊地敘述之后,笑了笑說:“那睡得怎樣呢?”張磊頓了一下:“那確實一直……不太好,不過大家都是這樣的吧?”
咨詢師又問:“幾點能入睡?”
“凌晨一兩點吧?”張磊撓了撓頭。
“我猜,你也許也有一些身體上的不舒服吧?”
“那沒有啊……身體一直挺好的,就是有時候胃疼,但疼一陣也好了,您要這么說的話,胃疼還挺經常的?!彼缓靡馑嫉匦α诵Γ旨泵q解:“不過,去醫(yī)院查了也沒啥大問題,所以算不上不舒服吧?!?/p>
咨詢師說:“你看,你剛才試圖否定你身體上的不舒服,雖然它確實存在。那么有沒有一種可能,其實你同樣否定了你的焦慮情緒?”
看著張磊若有所思的樣子,咨詢師又說:“看來你一直是個情緒穩(wěn)定的人,習慣了喜怒不形于色。或許很多時候面臨壓力時,你是有情緒反應的,但是你下意識地把它壓抑到內心的最深處,來維持語言和行動上的從容不迫。但身體會記住這些壓力,在某個點或許就會像火山一樣爆發(fā)出來?!?/p>
張磊仿佛明白了什么,輕聲說:“這么說,可能我自己根本沒有識別出那些焦慮……”
咨詢師點點頭,說:“如果有兩個人,一個人在接到任務時邊干活邊嘆氣,有時候又站起來焦躁地走來走去,對他的室友拼命吐槽,這個人當然是一個很焦慮的人,但這是顯而易見的焦慮,可能他身體里不會累積太多負面情緒;而另一個人呢,無論面臨什么挑戰(zhàn),從來不抱怨,非常冷靜地處理一切,他當然是一個理智的人,但也可能有未被識別的情緒累積在身體里了,他可能有更多的內在焦慮呢?!?/p>
“可能一直努力保持表面冷靜也挺辛苦的,只是我自己沒有意識到,我的身體開始給我提醒了……”說到這里,張磊將身體深埋進了沙發(fā)里,調整了一個舒服的姿勢,伸了個懶腰,說了句,“這里的沙發(fā)真舒服啊,真想在這里睡一覺……”
承認脆弱,更強大
小花是一位工科博士研究生,她從湘西一個偏僻的農村考到北京,一路披荊斬棘讀到了博士,非常不容易。小花的家庭條件不好,媽媽又是個外鄉(xiāng)人,嫁給爸爸后,在村里受到了很多排擠和欺負。幼年時,小花耳邊灌滿了媽媽的牢騷和爸爸的嘆息,但家庭的命運沒有因此得到絲毫的改變。
小花從小就發(fā)奮努力學習,越是長大,越覺得發(fā)牢騷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一定要做一個生活的強者。到了研究生階段,她的導師經常出差,沒法給學生提供實質性的指導,同門的師弟師妹怨聲四起,誰也不愿意做項目牽頭人。小花默默地把所有的項目接過來,獨自一人去鉆研和自學,獨自一人在實驗室奮戰(zhàn)至深夜。在一次又一次快要崩潰的時候,她總是對自己說:不可以難過!不可以抱怨!5分鐘之后必須要好起來!靠著這樣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激勵,她闖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得到了導師和課題組的莫大信任,順利地被招為博士。
到了博士階段,由于之前的出色表現,導師把越來越多的課題任務交給她,其中還有很多是導師的橫向課題,與她博士論文的研究方向完全沒有關系。她像過去一樣,一邊接受了這些任務,一邊又告誡自己不許埋怨、不可以負能量,實在太艱難的時候,就一個人靜靜地思考和消化。同寢室的幾個女生總是喜歡吐槽,小花看到她們那樣,生怕自己也變成“怨婦”,索性每天在實驗室待到凌晨一兩點才回去。
沉默的人,很有可能是獨白的話癆
理性的『傀儡』
小花的工作效率卻一天不如一天,很多時候大半天就是盯著電腦和儀器發(fā)呆,一點進展都沒有。室友們也發(fā)現小花越來越孤僻,總是獨來獨往,眼睛里已經沒有光澤了,多次提醒她要好好休息,但她哪里聽得進去。慢慢地,小花的睡眠越來越不好,經常半夜驚醒、頭疼欲裂,想到第二天還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她又告誡自己必須馬上好起來。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一次組會上,同組的師兄在她已經肩負重重任務的情況下,交給了她一個跑合同流程的工作。那一刻她突然感覺后背發(fā)涼,一陣眩暈,就重重地摔倒在了地上。整個實驗室的同學都嚇壞了,趕緊聯系急救,送到醫(yī)院后進行了各種檢查。最后轉到精神科,小花被診斷為重度抑郁和中度焦慮狀態(tài)。看到這個診斷,小花如釋重負。后來,她跟咨詢師說:“那一刻我像從云端掉下來了,終于可以心安理得地休息了?!?/p>
作為一個有著多年經驗的心理咨詢師,我經常在咨詢室里見到像張磊和小花這樣的來訪者,其中很多是碩博研究生。他們有禮貌,頭腦清晰,說話井井有條,但是多半有著睡眠障礙或某些軀體癥狀。張磊是不能識別自己的情緒,小花是不能承認自己的情緒??v觀這些案例,似乎存在一種規(guī)律:學歷越高,抗壓能力越強,但是也越容易出現軀體癥狀。受教育水平越高,好像就越理性,自我形象也越來越趨近于冷靜、節(jié)制的智者形象,當然也就不能容忍自己像個“無教養(yǎng)”的人那樣隨意表達負面情緒。類似的原理也得到了不少心理學研究的支持。
在《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在非洲塞內加爾一個地方,研究人員看到了這樣一件令人吃驚的事:幾個上流社會的貴婦人和兩個當地平民婦女走到了郊外的一口井邊,其中一個婦女試圖抬腿跨過井口,但一不小心就掉進了井里。平民婦女看到之后,吃驚得大叫起來。在場的貴婦人雖然也感到吃驚,但全都保持沉默不語。另一項研究也發(fā)現,在文化水平比較高的社群中,人們在親人的葬禮上表現得更冷靜,人們之間的距離更遠。而在文化水平相對低的社群中,人們在葬禮上更能夠去擁抱、去勸慰,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更加親近。
文明和教化水平越高,人們在表達負面情緒的自由度上越低。“理性”的代價,可能是失去了覺察情緒的敏銳度和表達情緒的自由。久而久之,堆積成山的情緒便會變成嚴重的軀體反應和疼痛。但實際上這些是可以預防的,人體是非常聰明的自適應系統(tǒng),它像彈簧一樣,當壓力大的時候,它便會想辦法讓人們朝著放松的方向調整,不至于“系統(tǒng)崩潰”。當壓力特別小的時候,它就會憑空生出一些緊張不安,讓人們提高警惕,以保持一定的生命力和興奮度。當這種信號來臨的時候,需要人們保持對情緒和身體的覺察,需要人們承認和接納那些負面情緒,唯有如此,人們才能心安理得,不帶任何評判地去宣泄或表達負面情緒,真正調整好心態(tài)。
也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少一些理性,多一點真實,會讓我們更健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