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是教師研究和創(chuàng)造的主要場所,教師應自覺樹立起課堂作品意識。課堂作品是凝聚了教師教學設計的匠心和駕馭課堂的智慧,是教師諸多課的“得意之課”,多以文字的形式呈現(xiàn)或表達,具有典型性、實踐性、獨創(chuàng)性和風格化等特點。對于教師成長而言,課堂作品的發(fā)展性價值就在于促進教育教學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促進教學風格的形成與完善,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教師打磨課堂作品,出品自己的“課堂作品”,需要拒絕重復,走創(chuàng)美設計師之路;堅持問題導向,走反思實踐者之路;勤于閱讀,走“超級讀書分子”之路;善于表達,走“熱心寫作種子”之路。
關鍵詞課堂作品;專業(yè)發(fā)展;反思;實踐;寫作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3)02.0026.03
筆者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通常來說,作家有其代表作,歌者有其成名曲,那么教師需不需要有其專業(yè)領域的課堂作品呢?有人說:教師的每堂課都是他(她)辛勤付出的結晶,因此都是他(她)的課堂作品。筆者認為這些課都是常態(tài)課,大多沒有經(jīng)過打磨和修改,比較原生態(tài),因此還談不上是課堂作品。又有人會提出:教師的各級賽課獲獎課例都應該是他(她)的課堂作品。筆者認為參加賽課是一地一校極少數(shù)教師的行為,而且幕后有龐大的后援團支持。為了追求理想效果,有些上課教師可能異化為“演員”,但是寫“劇本”的不全是他(她)自己,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也算不上是他們的課堂作品。實際上,相當多的教師沒有樹立課堂作品意識,沒有形成把課堂教學成果精打細磨的自覺性,沒有訴諸筆端以供日后借鑒、反思的教學行為。
一、課堂作品的本體性內涵
什么是課堂作品?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程翔認為“課堂作品是將準確、深刻的理解與精湛的教育教學藝術有機結合的產物。體現(xiàn)了執(zhí)教者的智慧和匠心,體現(xiàn)了執(zhí)教者的教學思想和情感因素”[1]。河南師范大學張正君教授認為“課堂作品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改革實踐中精心設計、反復打造,蘊涵其教育理念和獨特風格的典型案例”[2]。西北師范大學靳健教授認為“課堂作品是教師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學智慧,確定教學內容特色目標,引領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在有效對話情境中生成的、以語言或影像形式記錄下來的課堂教學結晶,它具有個性化、創(chuàng)造性和不可重復性特點”[3]。綜上所述,不難看出,課堂作品是教學實踐的產物,它凝聚了教師教學設計的匠心和駕馭課堂的智慧,是教師諸多課的“得意之課”,多以文字的形式呈現(xiàn)或表達,具有典型性、實踐性的特點。我們從這些課堂作品中能夠提取出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的基本標準,提煉出教師教學的基本理念和獨特的教學風格,因此,課堂作品又呈現(xiàn)出獨創(chuàng)性和風格化的特點。
(一)課堂作品具有典型性和實踐性
課堂作品是教師精心建構的、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整個課程體系的具體直觀的展示,它還包括教師上課前的教學設計以及課后的教學反思等。只有厘清這三者的關系才能更好地理解課堂作品的本質內涵。教學設計是教師上課前對學情、課情的一種預設,是上好課的前提,是形成課堂作品的基礎。課堂作品則是教師上完課后對課堂的復盤、梳理和完善,所以說教學設計不能簡單地認為是課堂作品。盡管在某些場合可以將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論文等稱之為課堂作品,但必須認清一點,課堂作品必須是教學實踐的產物,是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為一爐的有機整體,是課前教學設計的優(yōu)化和完善,是經(jīng)過教學實踐檢驗證明了的具有良好教學效果的典型案例。脫離課堂的純學理、學術范疇的文章,即使理念再先進、再深刻全面,也不能稱之為課堂作品。例如,寫朱自清《荷塘月色》考證、考據(jù)的文章很多,這些研究成果不能用作課堂教學,沒有進入實操階段,所以就不能稱之為課堂作品。還有一些教學設計雖然經(jīng)過課堂教學的實踐檢驗,但教學效果欠佳,反響不好,嚴格意義上說仍然算不上課堂作品??梢姡n堂作品不同于教學設計、教學案例的關鍵之處,就在于它經(jīng)過課堂教學實踐檢驗,具有實踐性特點和參考借鑒價值。
(二)課堂作品具有獨創(chuàng)性和風格化
課堂作品滲透了教師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智慧,不僅具有獨創(chuàng)性,還具有鮮明的個性化風格特征。比如,由江蘇師范大學魏本亞、尹遜才兩位教授編撰的《十位名師教〈老王〉》選取了十位語文教學名師,對楊絳先生的《老王》這一文本進行同課異構,不同的教學名師呈現(xiàn)出不同的文本解讀、課堂生成、教學機智和風格特色。從這些課例中,筆者感受到黃厚江老師的課堂是輕松的,屬于“本色出演”,教學樸實,沒有花架子,課堂看似輕松靈活,實質上反映了黃老師非凡的功底和極高的學識素養(yǎng)。王君老師非常重視情境教學,自己出演楊絳,讓學生來演老王。通過對話形式,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了老王的生命狀態(tài)。秦曉華老師以自然為道,注重課堂生成,能根據(jù)學生的認識水平、理解能力展開個性化教學,因勢利導,如抽絲剝繭般娓娓道來,風格幽曲密麗,既給學生以“魚”,又授之以“漁”。這些課堂作品無不體現(xiàn)了名師們對文本的獨到見解和教學手段的巧妙運用,體現(xiàn)了名師們“實在”“靈活”“精致”等的教學風格。
二、課堂作品對教師的發(fā)展性價值
北京師范大學朱永新教授曾提出:“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其精神成長史”。將之運用到課堂作品上,我們可以認為:一位教師的課堂作品誕生史就是其教學風格形成史。課堂作品的誕生是一項系統(tǒng)性的工程,涉及教學育人的諸多環(huán)節(jié),一個個較為成熟完善的課堂作品幾乎貫穿了一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全過程。課堂作品的發(fā)展性價值就在于促進教育教學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促進教學風格的形成與完善,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如何讓課堂作品在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教學風格成型上發(fā)揮作用?筆者認為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使日常的諸多課堂教案、教學設計作品化,二是對某一課堂作品進行持續(xù)打磨,修改完善。教師既要有課堂作品“量”上的積累,又要有“質”上的提升,樹立向課堂作品要“質量”的意識,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走上“快車道”。
(一)將日常的諸多課堂教案、教學設計打磨成作品
備課、上課是教師的主職主業(yè),理應成為教師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在某種意義上說,課堂作品是衡量教師課上得好不好的一個標準??v觀教學名師,他們往往是“名”在課堂上,通過一篇篇課堂作品反思教學,從而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逐漸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他們的課堂作品異彩紛呈,極具特色。普通教師也應該用心積累自己的課堂作品,每學期三五篇,十幾年下來,積累的數(shù)量也頗為可觀。程翔老師曾說,教師在三尺講臺一站就是幾十年,備課筆記寫了幾十本,教案寫了上千篇。這些備課本、教案集就是教師一生的財富。雖然大部分教案都不會是上乘之作,但是必定有幾篇是自己的精心之作。把這些精心之作集中起來修改潤色,就可以整理形成一本課堂作品集。課堂教案、教學設計的作品化對一線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教師自覺鉆研教學理論,深入細讀文本,精心組織活動,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勤于實踐反思和總結寫作。
(二)對某一課堂作品進行持續(xù)研究、修改完善
課堂作品永遠沒有定稿,需要常備常改。教師應該持續(xù)地對某一課堂作品進行跟蹤記錄,作為樣本長時間地進行研究。這樣堅持下去,雖然不可能每堂課都是精品課,但總有那么幾堂課可以與名家的公開課不相上下,為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以《荷塘月色》為例,程翔老師教了十幾遍,每教一次都有新的體會。他剛參加工作時教的第一篇課文就是《荷塘月色》,1988年憑此課文獲山東省賽課一等獎,1989年在《語文學習》上發(fā)表《〈荷塘月色〉主題探》一文。此后,他對《荷塘月色》的研究始終沒有止息。20年后,他又在《語文學習》上又發(fā)表關于《荷塘月色》的再研究——《〈荷塘月色〉主題再探》。程老師很自信地說“無論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我不用備課,我拿起來就能教,這就形成了自己的課堂作品”。很多人認為,《荷塘月色》的研究文章多如牛毛,再也寫不出新意來,而程老師卻能常讀常新,博采眾長,不斷提出自己的新觀點。由此可見,在一次次諸如《荷塘月色》研究中形成的課堂作品,促進了程老師的專業(yè)成長。普通教師也應根據(jù)新課標、新高考的要求,與時俱進,不斷修訂、完善自己的課堂作品,在課堂作品中融入新理念、新任務、新方法。這樣,教師就能在精研一部部課堂作品中實現(xiàn)專業(yè)的自我發(fā)展與超越。
三、教師課堂作品的生成路徑
課堂作品是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整個課程體系的具體展示,是教師實現(xiàn)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手段,是課堂教學實踐的主要成果,是教師教學風格形成的重要載體。筆者認為,教師打磨課堂作品,出品自己的“課堂作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拒絕重復,走創(chuàng)美設計師之路
有些教師認為教書幾年一個輪回,再上同樣的課文就不需要花大力氣備課,可以躺在“功勞簿”上一勞永逸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教師不重視積累課堂作品,不創(chuàng)新設計課堂作品,只停留在“教書匠”的層次上,是職業(yè)意識不覺醒的表現(xiàn)。教師工作不是單純的、簡單的重復勞動,而是需要用心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的工作。在這方面,于漪老師是廣大教師學習的楷模,她心無旁騖,專心教學,專注課堂。她的課文常備常新,既不重復別人,也不重復自己。作為教師,要認真?zhèn)浜妹恳惶谜n,樹立每一堂課都是課堂作品的意識,充分認識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設計、活動組織和文字表達的重要意義,努力打造具有個性化特色的課堂作品。
(二)問題導向,走反思實踐者之路
課堂作品是教師長期教學實踐、思考的產物。教師的課堂作品通常需要經(jīng)過反復修改的螺旋式上升過程。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教師不斷以問題為導向進行反思和實踐的過程。普通教師如何以專業(yè)立身?答案其實很簡單,即從課堂中來,到課堂中去,以問題為導向,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課堂教學行為。教師真正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課堂作品,就需要在教學實踐中針對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有效的改進措施,從而使課堂更出色,成型的作品更有特色。所以說,課堂作品的創(chuàng)作永遠沒有止境,教師只有常反思,才能讓課堂作品常出新。于漪老師常說:“我上了一輩子課,教了一輩子語文,但還是上了一輩子深感遺憾的課?!边@是一種永不滿足的精神,更是一種善于反思的習慣。通常來說,教師的時間多用來上課,教師不僅要做課堂的實踐者,更要成為反思者。
(三)勤于閱讀,走“超級讀書分子”之路
教師精心打磨屬于自己的課堂作品,除了要依靠自己鉆研,還需要多學習名家的課堂作品,既可以學習書面化的材料,又可以學習影視化的資料。名家的教學設計、教學案例、課堂授課等課堂作品之所以具有持久的魅力,是因為他們具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豐厚的人文底蘊和高超的教學藝術等。如果說文本屬于寫作者,那么課堂作品則屬于執(zhí)教者。比如,我們一說到《愚公移山》課堂作品,就會想到錢夢龍老師,他改變了文言文教學多年一貫的“串講”模式;一說到《葡萄月令》課堂作品,就會想到黃厚江老師,他提出的“本色語文”,追求的是教學無痕、水到渠成的境界。除了研讀名家的課堂作品之外,教師也應該讀一些教育教學著作,加強理論修養(yǎng);讀一些專業(yè)期刊,把握最新熱點;讀一些文史哲的書籍,擴大自己的視野。教師有別于社會上的其他群體,應成為“超級讀書分子”,吸收新信息,學習新方法,借鑒新經(jīng)驗,這樣才有助于創(chuàng)作深刻、靈動的課堂作品。
(四)善于表達,走“熱心寫作種子”之路
錢理群教授提出教師應當成為“熱心寫作的種子”,因為教師職業(yè)對于民族未來的影響深遠,肩負傳承科學知識與優(yōu)秀文化的使命,因而有必要把教師的寫作能力放到一個相當高的評價位置上?,F(xiàn)實中,一些教師由于對寫作缺乏興趣,或是寫作水平達不到創(chuàng)作課堂作品的要求,因此多從網(wǎng)絡上下載現(xiàn)成的教學設計、教學案例等現(xiàn)成材料。這不僅會減緩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進程,還會因為“水土不服”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成績不理想。課堂作品需要借助寫作的方式來呈現(xiàn),而寫作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活動,能促使教師審視教育教學過程,更好地把自己對教育的反思變?yōu)樯鷦踊顫姷慕逃虒W實踐。因此,教師應當把寫作當作必備的專業(yè)素養(yǎng),選擇適合自己的寫作方式,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注重在日常教學實踐中進行寫作積累,從而不斷提升自己創(chuàng)作課堂作品的能力。
(楊軍,南通市通州區(qū)金沙中學,江蘇南通226301)
參考文獻:
[1]程翔.再談“課堂作品”——以錢夢龍老師《愚公移山》教學設計為例[J].語文建設,2021(1):77.80.
[2]張正君.語文“課程作品”理念和語文教學評價[J].教學探索,2007(10):99.101.
[3]靳健,趙曉霞,郭俊奇,李金云.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由程翔老師的一節(jié)“課堂作品”說起[J].語文建設,2012(3):25.28.
責任編輯:謝先成
讀者熱線: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