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瑞
摘 要: 解三角形一直是高考數學試卷中的一個重要知識點,是溝通初中平面幾何與高中三角函數等基礎知識的一個主場所,實現數學知識與能力的交匯與融合.結合一道高考真題加以實例分析,從不同思維視角切入,總結解題規(guī)律,啟示教學學習,引領并指導數學教學與解題研究.
關鍵詞: 解三角形;面積;中點;公式;余弦定理
解三角形是新教材模塊中平面向量及其應用中的一個重要知識點,是平面向量的一個應用方向,也是聯系初高中知識的一個很好的媒介.此類問題有“數”的內涵,有“形”的本質,“數”“形”結合,充分契合新課標的命題理念——“在知識交匯點處命題”,合理融合初中的平面幾何,高中的函數與方程、不等式、三角函數、平面向量以及平面解析幾何等相關知識,成為新高考數學試卷命題中的一個基本考點,倍受各方關注.
1 真題呈現
【高考真題】 ??(2023年高考數學新課標Ⅱ卷·17) 記△ABC的內角A,B,C的對邊分別為a,b,c,已知△ABC面積為 3 ,D為BC的中點,且AD=1.
(1) 若∠ADC= ?π ?3 ,求 tan ?B;
(2) 若b2+c2=8,求b,c.
2 真題剖析
本題通過兩小題的合理設置,通過題設中三角形的面積、中線長這兩個數值的給出,分別通過不同條件來設置兩個不一樣的問題,對應兩個不一樣的三角形,給考生兩種不同的體驗,具有很好的創(chuàng)新性.
同時借助相關角、邊的關系式等數據,全面調動三角形中相關元素及其對應關系,合理構建關系式并加以變形與轉化,是考查學生邏輯推理與數學運算等數學能力與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場所.
而在具體解決解三角形綜合應用問題時,充分挖掘題設條件,進行有效審題,合理妙用定理(平面幾何中的相關定理,解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等),正確應用公式(平面幾何中的相關公式、三角函數的相關公式等),合理化歸與轉化,科學邏輯推理,正確數學運算,優(yōu)化解題過程,提升解題效益.
3 真題破解
解析: ?(1) ??方法1 ?(平面幾何法)
在△ABC中,D為BC的中點,∠ADC= ?π ?3 ,AD=1,S △ABC= 3 ,
則S △ADC= 1 2 AD·DC sin ?∠ADC= 1 2 ×1× 1 2 a× ?3 ?2 = ?3 ?8 a= 1 2 S △ABC= ?3 ?2 ,解得a=4,
在△ADC中,由余弦定理可得b2=AD2+CD2-2AD·CD cos ?∠ADC=1+4-2×1×2× 1 2 =3,解得b= 3 ,
而AC2+AD2=4=CD2,則知∠CAD= ?π ?2 ,且有C= ?π ?6 ,
如圖所示,過點A作AE⊥BC交BC于點E.
于是CE=b cos ?C= 3 × ?3 ?2 = 3 2 ,AE=b sin ?C= 3 × 1 2 = ?3 ?2 ,BE=a-CE=4- 3 2 = 5 2 ,
所以 tan ?B= AE BE = ??3 ?2 ??5 2 ?= ?3 ?5 .
方法2 ?(解三角形法)
在△ABC中,D為BC的中點,∠ADC= ?π ?3 ,AD=1,S △ABC= 3 ,
則S △ADC= 1 2 AD·DC sin ?∠ADC= 1 2 ×1× 1 2 a× ?3 ?2 = ?3 ?8 a= 1 2 S △ABC= ?3 ?2 ,解得a=4,
在△ABD中,∠ADB= 2 π ?3 ,由余弦定理可得c2=AD2+BD2-2AD·BD cos ?∠ADB=1+4-2×1×2× - 1 2 ?=7,解得c= 7 ,
利用余弦定理有 cos ?B= AB2+BD2-AD2 2AB×BD = 7+4-1 2× 7 ×2 = 5 7 ?14 ,
由同角三角函數關系,得 sin ?B= 1- cos 2 B = ?21 ?14 ,所以 tan ?B= ?sin ?B ?cos ?B = ?3 ?5 .
解后反思: ?根據題設條件,結合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以及中點性質等,求解相應的邊長是關鍵.而在邊a求得的基礎上,可通過平面幾何數形結合,也可通過解三角形與三角函數的代數關系進行代數運算,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培養(yǎng)數學思維為目標,對于教學與學習都有一定的幫助.
(2) ??方法1 ?(解三角形法)
在△ABD與△ADC中,
由余弦定理可得
c2= 1 4 a2+1-2× 1 2 a×1× cos ?( π -∠ADC),
b2= 1 4 a2+1-2× 1 2 a×1× cos ?∠ADC,
整理,得 1 2 a2+2=b2+c2,而b2+c2=8,解得a=2 3 ,
因為S △ABC= 3 ,則S △ADC= 1 2 AD·DC sin ?∠ADC = 1 2 ×1× 3 × sin ?∠ADC= 1 2 S △ABC= ?3 ?2 ,
解得 sin ?∠ADC=1,又0<∠ADC< π ,所以∠ADC= ?π ?2 ,
由D為BC的中點,得△ABC為等腰三角形,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知b=c=2 2 .
解后反思: ?根據三角形的圖形特征,結合余弦定理建立相應的方程,并通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應用來深入,探求對應角的數值,這是破解問題的關鍵點所在.借助直角的特征,以及中點的性質,回歸到等腰三角形中去,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來分析與求解.由代數思維的數學運算推導出圖形的結構特征,由“數”轉“形”.
方法2 ?(平面向量法)
在△ABC中,D為BC的中點,則2AD =AB +AC ,
又CB =AB -AC ,
則4AD 2+CB 2=(AB +AC )2+(AB -AC )2=2AB 2+2AC 2=2(b2+c2)=16,
即4×12+a2=16,解得a=2 3 ,
后續(xù)同方法1,可得b=c=2 2 .
方法3 ?(平面向量+三角函數法)
在△ABC中,D為BC的中點,則2AD =AB +AC ,
又4AD 2=(AB +AC )2=AB 2+AC 2+2AB ·AC ,即4×12=b2+c2+2bc cos ?A,
又b2+c2=8,解bc cos ?A=-2,
因為S △ABC= 1 2 bc sin ?A= 3 ,所以bc sin ?A=2 3 ,
以上兩式相除,整理,得 tan ?A=- 3 ,又0<A< π ,即A= 2 π ?3 ,
因為bc sin ?A=2 3 ,所以bc=4,又b2+c2=8,解得b=c=2 2 .
解后反思: ?根據三角形中的中點巧妙引入平面向量的線性關系,回歸解三角形的知識本源,借助平面向量的線性運算、數量積等來轉化與應用,同時結合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構建對應的關系式加以綜合.將解三角形問題回歸到平面向量中去,利用平面向量的基礎知識來分析與應用,是解決此類問題中比較常用的一種技巧方法.
方法4 ?(平面幾何法)
在△ABC中,D為BC的中點,
由中線長公式,得4AD2+BC2=2(AB2+AC2),即4+a2=2(c2+b2),
由b2+c2=8,解得a=2 3 ,
如圖所示,過點A作AH⊥BC交BC于點H,又S △ABC= 1 2 a·AH= 3 ,解得AH=1,
因為AD=1,所以點H與點D重合,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知b=c=2 2 .
解后反思: ?回歸平面幾何圖形與幾何性質,通過數形直觀或性質應用來解決一些相應的解三角形問題,有時可使得問題的解決更加簡單快捷,也是一種不錯的思維方式.
4 教學啟示
4.1 拓展思維視角
4.1.1 代數思維
“數”的視角解決解三角形問題,就是其中的代數思維,或借助解三角形中的定理、公式等構建邊與角的關系式,或借助坐標運算、向量運算、解析幾何運算等來處理并解決解三角形問題.
在此過程中,往往離不開函數與方程、三角函數、不等式、平面解析幾何等相關知識與代數思維的綜合與應用.
4.1.2 幾何思維
“形”的視角解決解三角形問題,就是其中的幾何思維,或借助平面幾何圖形的直觀來分析處理問題,或借助平面向量的數形綜合來轉化與應用等,都可以從“形”的層面來解決解三角形問題.
在此過程中,往往離不開平面向量、三角函數、平面解析幾何等相關知識與幾何思維的綜合與應用.
4.2 培養(yǎng)思維能力
在平時數學教學與復習備考時,不能片面注重數學“刷題”,只注重數量,往往事倍功半;做題要注重質量,要少而精.
而要做到少而精的做題,就需要典型性的問題,以及對問題的深入研究,借助典型問題,開展“一題多解”,“串聯”起不同的知識點,構建相應的數學知識網絡,同時進一步加以拓展,實現“一題多得”的效果,優(yōu)化解題效益,從而更加有效促進學生的“四基”,全面提升數學能力,發(fā)展并開拓學生的數學思維,舉一反三,有效進行“促雙減”的深化與改革.
參考文獻:
[1] 單墫.解題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 于道洋,寧連華.試論墨家的理性精神及其對數學教育的啟示[J].數學教育學報,2021,30(5):87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