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開心
摘 要:笙發(fā)于中原,歷史悠久,流行至今。除了作為一件樂器,笙還承載了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美好愿望,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邏輯和價值追求。笙以匏為斗,源于生殖崇拜,以此表達對生命延續(xù)的渴望。笙還打破氣息對樂器的限制,形似草木貫地而生,聲如遠山拔地而起,寓意生生不息、源遠流長。對生命的崇拜、對生生不息的渴求、對吉祥的追求,這些先民的美好祈愿共同構(gòu)成了笙的文化內(nèi)涵,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體現(xiàn)了中國智慧。
關(guān)鍵詞:笙;文化內(nèi)涵;審美邏輯;價值追求
一、對生生不息的渴求
(一)笙同“生”
漢字是抽象的,但相較于數(shù)字符號和字母符號,漢字則顯得更為生動、形象。漢字反映出的不僅是“意”,更是一種“象”的存在,即象征。漢字在被創(chuàng)造的時候,其構(gòu)造本身就代表了一層含義[1],體現(xiàn)了先民的思維邏輯和審美追求。
“笙”同樣如此,有文獻記載,“笙,象鳳之身”[2]“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3]“象萬物之生,故曰笙”[4]“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5]……在觀象授時的時代,北斗七星斗柄回到寅位,即為春正。正月不僅預示著農(nóng)歷新年的開始,還預示著春天即將來臨,春天是生機勃勃、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這種種都透露出“生”之氣息。“生,象草木生出土上”[6],此為《說文》中對“生”的描述。其甲骨文字形也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生”的本義,就像是草木破土而發(fā)。從笙的外形來看,笙素有“穿匏達本”之說,如今中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蘆笙和東南亞地區(qū)的笙屬樂器仍保留了這一特點。笙由笙斗、笙簧和笙苗三部分組成,笙苗立于斗上,參差不齊,就好像草木扎根土壤,貫地而生。從笙的音響來講,笙最先實現(xiàn)了管樂器多聲且吹吸均可發(fā)聲之特性,其音響效果類似于中國蒙古族的潮爾、蘇格蘭的風笛,低音宛如地平線之廣闊無垠,旋律如同遠山之綿延不絕,綿延的遠山似草木拔地而起,這與“生”之本義如出一轍,似展現(xiàn)出一幅生機盎然的美好景象。
(二)“聲聲”不息
笙是最早的自由簧類樂器,吹吸均可發(fā)聲,曾對歐洲風琴類樂器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被譽為“最受歡迎的中國管風琴”。笙問世之前,沒有哪件管樂器可以做到持續(xù)不間斷地發(fā)音,都要受到氣息的制約。盡管笙的制作工藝復雜,古代先民還是克服困難,創(chuàng)造出笙,這體現(xiàn)了先民豐富的智慧。
吹吸均可發(fā)聲,突破了氣息的限制,并且做到了流暢、不間斷地發(fā)聲。中華民族認為這種流暢、不斷就是生生不息、源遠流長,這樣的思維邏輯和審美在書法領(lǐng)域同樣有體現(xiàn)。清代康熙年間郭修文書寫的《?!纷直械摹案!弊肿煮w圓潤流暢、自然生動,最重要的是該字由一筆寫成、一氣呵成,故亦稱“一筆?!保⒁夤P不斷,福氣也不斷,體現(xiàn)著對福運綿長的美好祈愿,故而此《福》字碑受到人們的青睞。同樣,古人對“氣”也非常重視,中醫(yī)和風水學中都有大量對“氣”的描述?!饵S帝內(nèi)經(jīng)》有載,“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7]。由此可見氣息之重要。管樂器多以口、鼻為演奏方式,故其與“氣”有直接關(guān)系。書法和音樂雖非屬一類,但其中都體現(xiàn)著對流暢、對氣息的重視,有著相似的思維邏輯,它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獨特審美追求。
二、對生命的崇拜
(一)笙的起源
《世本·作篇》有言:“女媧作笙簧。”[8]《山海經(jīng)》《楚辭》等古籍中也都有對女媧的描述。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女媧造人”“女媧補天”的傳說廣為流傳。相傳女媧神通廣大,幻化萬物,創(chuàng)造了自然界的一切,又將黃土捏制成自己的模樣,創(chuàng)造了人類。女媧是中國歷史神話中的創(chuàng)世女神,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時至今日,民間仍有對女媧的崇拜和信仰。女媧植根于遠古先民的生殖崇拜,“女媧造人”“女媧作笙簧”,將笙也根植于生命崇拜,賦予了與人相同的生命起源。
(二)笙的材質(zhì)
古人常用一些帶有吉祥美好寓意的圖案來裝飾房間或物品,以表達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比如年畫中常以“蓮蓬”寓意“多子多?!?,新人結(jié)婚要在床上擺放“棗、花生、桂圓、蓮子”寓意“早生貴子”,歲朝圖中也有牡丹加上花瓶寓意富貴平安的說法,等等??赡軆H僅因為諧音,就被賦予了深刻的精神符號和文化內(nèi)涵,其中便蘊含著先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對圖騰符號的崇拜。
葫蘆作為一個圖騰符號,自古便帶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葫蘆”與“福祿”諧音,便有了富貴吉祥、長命百歲的內(nèi)涵。風水學中也將葫蘆視為吉祥物,有“吸取晦氣,提升運勢”之說,因此古人視葫蘆為護身辟邪的法物。除吉祥、辟邪的寓意外,葫蘆藤蔓綿延,并且內(nèi)部藏有很多種子,因此它又被人們當作求子的吉祥物,象征多子多福、人丁興旺。葫蘆作為一種圖騰文化,存在于很多少數(shù)民族中,他們崇拜葫蘆,且大多有與葫蘆相關(guān)的神話傳說相伴。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也尋找到很多與葫蘆相關(guān)的傳說,并且認為伏羲和女媧就是葫蘆的化身。因此,很多人崇拜葫蘆,將葫蘆視為一種圖騰文化,很多帶有吉祥含義的文物都以葫蘆為造型或是繪有葫蘆花紋,以傳遞出內(nèi)心的某種愿望或祝福。由此看來,在古人眼中,葫蘆便象征著富貴長壽、吉祥如意,也有多子多福、兒孫滿堂的美好祈愿,體現(xiàn)出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崇拜。
除先前提到的“穿匏達本”寓意生生不息外,在中國古代樂器的八音分類法中,笙屬匏類,匏即葫蘆。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戰(zhàn)國初期的古匏笙,其笙斗就是用葫蘆制成的。葫蘆與笙都蘊含著古人對生命的崇拜,遠古先民用葫蘆制作笙斗,或許就是對生命延續(xù)的渴望與祈求。
三、吉祥如意的化身
(一)祥瑞的圖騰
《說文》中“笙,象鳳之身”是對笙外形的描述,形容笙身似鳳。劉向在《列仙傳》中提道,仙人王子喬“好吹笙,作鳳鳴”[9],源于周靈王太子晉喜歡吹笙作鳳凰鳴,后在嵩山成道的典故,以此形容笙的音色好似鳳鳥的鳴叫,可以招致鳳凰、成仙成道,河南洛陽出土的“吹笙引鳳鏡”描述的就是這個故事。類似將笙與鳳聯(lián)系在一起的詩句、故事還有很多,收藏在故宮博物院的清代宮廷十七簧笙,斗身繪有龍紋和云紋,笙管也刻有紋飾??梢姡吓c龍、鳳、祥云等圖案總是如影相隨。
龍、鳳起源于遠古先民的圖騰崇拜,代表祥瑞。古代先民給很多傳統(tǒng)圖案賦予了深刻的含義,他們會通過各種圖案傳達出他們的某種祝福或?qū)ι畹拿篮迷妇?,這便有了鹿鶴同春、龍鳳呈祥等吉祥詞語。成語“龍鳳呈祥”出自先秦古籍《孔叢子》,其中就談到麟、鳳、龜、龍四種瑞獸,即麒麟、鳳凰、神龜和龍,古代先民認為每當重大喜事或節(jié)慶來臨之際便會出現(xiàn)龍、鳳等征兆,后來便以“龍鳳呈祥”喻指吉慶之事。由此可見,龍、鳳等都已經(jīng)成為具有特殊含義的文化符號,意味著天下太平、吉祥如意,龍鳳紋也成了古代器物中的常見花紋,很多寓意祥瑞的器物上都有龍和鳳。
無論是笙的外形、圖紋還是音色,古人都將其與龍、鳳等代表祥瑞的圖騰文化融會貫通,足以說明笙中也蘊含著類似的祥瑞含義。
(二)歡慶的使用場景
圖紋、外形等均與龍鳳相關(guān),足以說明笙確與祥瑞有關(guān),而從“年年歲歲笙歌奏”的場景中,更能體會到古人對笙的青睞。早在《詩經(jīng)》中,就有對笙使用場合的描述,“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描繪了眾賓客聚會時彈瑟吹笙的場面。宋代詞人趙長卿的《探春令》中,“笙歌間錯華筵啟,喜新春新歲”,描繪了新春時節(jié)筵席擺開、笙歌高奏的歡慶場面。可見,無論是摯友聚會還是新春筵席,此種歡樂場面都有笙的出現(xiàn)。除詩句外,古代描繪新年場景的畫作中也不乏笙的身影。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歲朝歡慶圖》,其描述的就是清朝民間過年時敲鑼擊鼓、吹笙拍板的歡慶場面。同樣,藏于故宮博物院的《玉粹軒歲朝嬰戲圖通景畫》體現(xiàn)了宮中過年的場景,廳中孩兒嬉戲,吹笙鼓簧,整個畫面其樂融融。圖中墻上還懸掛著乾隆皇帝的御制詩“億萬人增億萬壽,泰平歲值泰平春”,飽含了乾隆帝對天下人的新春祝福,寓意家國平安祥和、百姓吉祥安康,祈福天下太平、人壽年豐。笙在歡慶場景被頻繁使用,更證明其已經(jīng)成為過年、聚會時人們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一種代表祥瑞的吉祥物。
古人將笙與龍、鳳等吉祥圖案,佳節(jié)、歡慶場面等美好的事物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且都蘊含著美好、祥和的內(nèi)涵,可見,笙已經(jīng)成為一種祈盼平安祥和的文化符號。
四、結(jié) 語
笙作為中華民族的原生樂器,反映了先民們獨特的音樂審美需求。笙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其中蘊含著先民的美好祈愿和價值追求。笙根植于生殖崇拜,從其命名、演奏效果、形制、使用場合等,人們便能感受到先民的美好祈愿。對笙文化內(nèi)涵的探析使我們認識到,脫離文化背景的研究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音樂事項應該放在其文化背景之中進行研究。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 孫麗.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現(xiàn)代包裝設(shè)計中的應用研究[J].綠色包裝,2022(2):67-72.
[2] 王筠.文字蒙求(卷3)[M].北京:中華書局,2021:171.
[3] 同[2]:171.
[4] 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卷2)[M].北京:中華書局,2015:160.
[5] 陳旸.樂書(卷131)[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657.
[6] 許慎.說文解字(卷6下)[M].北京:中華書局,2020:195.
[7] 陶弘景.養(yǎng)性延命錄校注(卷上)[M].北京:中華書局,2014:12.
[8] 秦嘉謨.世本八種[M].北京:中華書局,2008:35.
[9] 王世貞.列仙全傳(卷1)[M].北京:中華書局,20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