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成啟
語文課標將語文課程定義為“通過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等實踐活動實現(xiàn)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提升的一門基礎必修課。”它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zhì)技術技能人才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衍生出的以文學作品為軸心的鑒賞教學成為語文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葉圣陶先生對“語文”一詞的解釋是“語”是口頭語言,“文”是書面語言??梢姡Z文發(fā)端于生活又遍布于生活,是和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一門學科。相較于書面語言,口頭語言顯然更為常用,是人們實現(xiàn)交流溝通與表情達意必然要使用的“載體”。因此,將口頭語言的培養(yǎng)作為文學作品閱讀鑒賞的切入點,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讓學生感受到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對生活語言的影響與美化,可以為語文學習奠定一個優(yōu)質(zhì)的基礎。改版后的教材中有許多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如《都江堰》《荷塘月色》《故鄉(xiāng)的榕樹》等,這些作品通過語言文字勾勒出了生動的畫面,并準確傳遞出了作者的情感,在語感訓練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荷塘月色》為例,文中的每一句話都暗含著作者熱烈的情感與悠遠的深意。從“不寧靜”到“孩子們的歡聲不見了”“迷迷糊糊的哼著眠歌”,開篇即為讀者呈現(xiàn)出“峰回路轉”的心緒。接下來,“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對荷塘月色移步換景的描寫,把夜色下的荷塘充分展現(xiàn)出來,再通過引經(jīng)據(jù)典把語言文字進行升華,展現(xiàn)出了一篇經(jīng)典散文對語言文字爐火純青的運用,讓學生對普通的語言文字有了新的感受,其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被激活了。在此基礎上反復閱讀文章,品析作者在語言文字背后投注的情感,領會語言文字“層層疊疊”的含義,初步開啟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
文學作品源于人類的生產(chǎn)勞動,是以美為基礎的主觀活動,因而閱讀和鑒賞的過程也可以視為主觀審美活動。主觀教學最常陷入一種無序的境地,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選擇一個適合的基點尤為重要。相較于對語文要素的教學,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動直觀,能夠給予讀者代入感,讓讀者身臨其境,所以非常適合進行主觀審美教學活動。教材中有很多節(jié)選的小說,其中的人物有著鮮明的性格和迥異的命運,而這些人物形象又是創(chuàng)作者所處時代的產(chǎn)物,可以展現(xiàn)出諸多主題,這也是人們說“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原因所在。所以,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把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他們自主且自由地鑒賞是一個必要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通過時代背景、故事情節(jié)、線索等了解人物形象的來龍去脈,也可以通過語法、修辭、邏輯等學習創(chuàng)作文學形象的方法。這些認知帶有較強的主觀性,是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培育必經(jīng)的階段,教師無需將自己的看法強加給學生,也不要生搬硬套課標的要求,為學生留下足夠的空間去感悟和體會,鑒賞的要義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如在學習《竇娥冤》的時候,有的同學認為竇娥的悲劇命運是封建社會對婦女迫害所致,有的同學則認為竇娥的悲劇是因為個人的固執(zhí),尤其是她對“天”的幾次態(tài)度的變化,充分暴露了她的愚昧和自私,因而不值得被同情。這些認識因為融合了個人的生活和情感,可以為學生的學習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教師應該抱持著鼓勵的態(tài)度,做好教學引導,只要學生敢于表達就讓其盡情表達,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的不僅是能力的提升,更有自信心與成就感的滿足。
朱熹在《讀書須有疑》中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jié)節(jié)有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笨梢姡趯W習的過程中,設問設疑是非常重要的。語文學習尤是如此,所以常常以設置關鍵問題,讓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解決關鍵問題的過程中得到語文能力的提升。這里所指的語文能力其實是一種思維能力,可以引導著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看到描述的事物的本質(zhì)?!遏~我所欲也》是一篇文言文,其中使用了多重論證的方法去探討中國哲學體系中的“義”。文章提供了一種普世價值,是學生形成人生觀和價值觀時應該認真閱讀的一篇文章。但是在現(xiàn)代社會,又出現(xiàn)了很多和“義”相悖的現(xiàn)象,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通過設定一些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分析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學生進行社會觀察、展開社會調(diào)查,逐步深入到社會現(xiàn)實中,整個過程都伴隨著學生的思考,這就是思維訓練的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思維導圖法、對比法等將從各個層面收集到的“義”消失的原因進行總結,接下來,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全班交流,學生的思維從發(fā)散走向聚合。與此同時,對文章內(nèi)涵深入地探究,還在無形中對學生進行了思政教育。閱讀鑒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訓練的延展面也得到了拓展,思維成為一個“圓心”,為學生多項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信息技術已然成為現(xiàn)代課堂常用的輔助工具,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展開的教學拓展了教育資源的獲取渠道,創(chuàng)新了教學的模式,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因而,在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教學中,主動“擁抱”信息技術,用其優(yōu)化課型,是非常必要的。教材中的很多作品和學生的生活都存有一定的距離,在教學時,通過圖片、音頻、視頻等載體為學生生動地呈現(xiàn)作品中描述的情境,不僅可以快速拉近作品和學生的距離,還可以達到很多語言不能達到的效果。在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許多赤壁的景色,讓學生盡可能沉浸到語言文字和圖片視頻共同構建的學習情境中。在學生進行誦讀訓練時,再配以音樂,將教學氛圍與文學鑒賞高度的匹配在一起,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除此之外,一些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運用非常熟練,教師可以鼓勵他們選擇文學作品制作微課,利用翻轉課堂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制作(學習)成果,無形中又進一步訓練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不僅使文學作品的鑒賞自然而然形成閉環(huán),也實現(xiàn)了學生成為課堂“主人翁”的教學目的,讓具備各類特長的學生都獲得了相應的發(fā)展空間,優(yōu)化了教學的結構,踐行了學科培養(yǎng)的人文目標。
以文學作品展開的閱讀鑒賞活動從根本上訓練了學生的多項能力,使語文學科的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釋放。但是,閱讀鑒賞卻不是朝夕之功,它需要建立一個科學的體系,對語文的各個要素進行覆蓋,與此同時,善用巧用各類教學輔助工具,使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與學生綜合能力的養(yǎng)成相互匹配,長此以往,學生的審美趣味和人格修養(yǎng)都會得到提升與完善,同時,學科教育和學生發(fā)展也會實現(xiàn)雙贏的良好態(tài)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