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兩個結合”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2023-10-27 14:13韓東暉
現代哲學 2023年3期
關鍵詞:兩個結合時代化中國化

韓東暉

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歷史責任。黨的二十大報告在總結歷史經驗基礎上,提出并闡述了“兩個結合”“六個必須堅持”等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的科學方法,為新時代繼續(xù)推進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提供了根本遵循。(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不斷深化對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的規(guī)律性認識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取得更為豐碩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人民日報》2023年7月2日。“兩個結合”的重要思想深刻闡明了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錨定了新方位,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chuàng)理論。通過梳理分析“兩個結合”的歷史發(fā)展脈絡,探究其中的理論問題,對于把握“兩個結合”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新方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第一個結合”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內涵和判準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史,同時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黨的百年奮斗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同時也凝結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chuàng)新理論當中。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方針,是毛澤東在1938年“決定中國命運”的六屆六中全會上第一次正式提出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2)毛澤東:《論新階段》,《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5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651頁。該書收錄的文獻與《毛澤東選集》第2版中的內容或有差異。另外,下引該書各冊出版信息均相同,不再一一注明。這個命題的提出及其解答具有深刻的歷史背景,既涉及如何正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將其應用于指導革命實踐的問題,也涉及當時新啟蒙運動、延安新文化運動中提出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甚至涉及中西文化論爭和中國本位文化論爭,也和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及共產國際在當時的關系密切相關。1943年中共中央在關于共產國際執(zhí)委主席團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近年來所進行的反主觀主義、反宗派主義、反黨八股的整風運動就是要使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起來?!?3)《中共中央關于共產國際執(zhí)委主席團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20冊,第318-319頁。當然,“結合”并不直接意味著“(中國)化”。列寧主義也體現出馬克思主義與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特征,他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明確表達了這一思想(毛澤東于1932年首次讀到此書,深受其影響)。不過,我們似乎看不到關于馬克思主義俄國化、蘇維?;念愃票硎觯@在很大程度上是列寧主義的權威地位和布爾什維克革命的特點所決定的。

由此可見,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期復雜的歷史語境中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第一個結合”的思想,我們可以從中解讀出六個方面的意蘊。一是“化中國”,即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對中國革命的指導地位。任弼時在評價毛澤東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時說:“他使理論與實踐統(tǒng)一,學習與工作一致。他使馬列主義具體化、中國化,同時使群眾的斗爭脫離盲目性、自發(fā)性,成為自覺的運動。”(4)《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20冊,第361頁。二是“中國化”,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應用于中國具體實際,強化理論武裝,解決中國問題,既反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又為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創(chuàng)新留下充分的探索空間,可以說這是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廣泛的共識,可以認為是“第一個結合”的基本涵義。三是科學理論與革命實踐的必然結合。艾思奇在批判國民黨御用哲學家葉青時說:“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中國化,是由于中國自己本身早產生了馬克思主義的實際運動,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在中國自己的社會經濟發(fā)展中有它的基礎,是在自己內部有著根源,決不是如一般的表面觀察,說這是純粹外來的。”(5)艾思奇:《論中國的特殊性》,羅榮渠主編:《從“西化”到現代化——五四以來有關中國的文化趨向和發(fā)展道路論爭文選》中冊,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第653頁??梢哉f,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科學理論與革命實踐的必然結合的結果,正如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立,是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以后中國工人運動發(fā)展的結果,是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結果一樣。(6)《中共中央關于共產國際執(zhí)委主席團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20冊,第317-319頁。四是“大眾化”,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民族化,形成使“中國人喜聞樂見”的“中國氣派與中國作風”。五是“文化立場”,明確中國共產黨人既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也是中華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繼承者。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指導全國抗戰(zhàn),同時與國民黨爭奪中國文化領導權。六是“獨立自主”,在與共產國際和蘇共的關系上,中國共產黨堅持一定程度的獨立自主,以我為主處理抗戰(zhàn)時期國、共、蘇、日的復雜關系。特別是皖南事變之后,各方態(tài)度和處理方式深深刺激了毛澤東,他在1941年延安整風初期,多次發(fā)表文章反對那種脫離中國革命實際,“僅僅根據一知半解,根據想當然,就在那里發(fā)號施令”,指導革命,而且“自以為是,老子天下第一,欽差大臣滿天飛”的態(tài)度和作風。(7)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8冊,第297頁。這樣的態(tài)度和作風不僅背離了實事求是,也背離了獨立自主。

因此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思想在最初提出來的時候,就不僅包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本觀點,而且包含如何對待文化傳統(tǒng)、如何建立新文化的思考。在這個意義上,“兩個結合”的思想萌芽已經蘊含在其中了。當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第一次飛躍,重點還是在“中國化”方面,在“第一個結合”上,同時又將“結合”提升到哲學和政治層面,為“中國化”和“第一個結合”確立了道路自信,明確了基本判準。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結合的結果一要形成“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創(chuàng)造”,例如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完全是馬克思主義的,又完全是中國的。這是中國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現和理論上的最高概括”(8)劉少奇:《論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22冊,第391頁。。二要確立結合的時期、階段和歷史方位。以毛澤東思想為例,就是“第一次結合”處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第二次結合”處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三要明確結合的問題導向和目標設定,確立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中心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方法。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飛躍為例,就是要研究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如何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并對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進行艱辛探索。在此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fā)展進程中,無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還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體現出這三個基本判準。(9)不過,從歷史的角度看,我們會發(fā)現,1949年之后五十年左右,由于各種復雜原因,在中國共產黨公開的正式文件里,一般不使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表述,只提“結合”。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49-1966)》中,只有1961年底中共中央批轉的西北局《西北地區(qū)第一次民族工作會議紀要》提到過“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也就是中國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參見《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4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842頁。下引該書各冊出版信息均相同,不再一一注明。)

2001年,江澤民在建黨八十周年講話以及中共十五屆六中全會《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中,又一次正式使用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表述。從中國共產黨自身的理論建構和實踐總結并結合國際共運史和東西方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變化來看,在21世紀初重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將中國具體實際與時代特征并舉,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并列,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實踐創(chuàng)新的不斷升華、理論創(chuàng)新的不斷飛躍。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兩個結合”是對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等各個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的繼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二、“結合”概念的語義學分析

“結合”作為日常語詞,會讓我們直觀感受到其往往是在不同意義上使用的;“第一個結合”和“第二個結合”在語義和用法上有時也有一定差異。這是因為日常意義的“結合”,在結合對象上,同類型、同時代的居多,例如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等;但有時也是跨時代、跨文化的,需要辯證理解的,最典型的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在結合方式上,一類是應用的,如按照文件精神,結合實際來落實;另一類是強調聯系、關聯,如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在結合關系上,雙方有時是平等的,有時是一方主導另一方,有時是相互作用、相互推進的。正是由于“結合”一詞的復雜性,有時候也用更哲學化的“統(tǒng)一”來表述。我們看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兩個結合”被賦予了哲學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全新意蘊,因此分析其涵義和用法的特點,研究其理解方式,是一項重要工作。

具體地說,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而言,大概有四種理解“結合”的角度。

一是普遍特殊視角,即把前者作為普遍性,后者作為特殊性,從普遍與特殊的關系去理解,甚至可以進一步將這種結合理解為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tǒng)一的個體性或單一性,類似于黑格爾所說的概念與定在相結合的現實性。這種理解方式有利有弊,其弊端在于容易流于機械論,沒有強調特殊(具體實際)的不可重復性,需要實踐觀點來矯正。特殊普遍論的另一種理解方式是將其理解為理論聯系實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具體形式,這是一種比較簡單化的理解,這里不再贅述。

二是應用指導視角,即以前者指導后者,將前者應用于后者,并在應用中總結經驗,豐富發(fā)展前者,推動后者前進。這是最廣泛的理解方式。我們在前面引用的、毛澤東提出的“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huán)境的具體斗爭中去……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就是最鮮明的論斷。毛澤東和習近平都曾使用“有的放矢”的比喻來形容二者的關系。更早期的黨的領導人如瞿秋白也強調自己所做的是“應用馬克思主義于中國國情的工作”,取得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應用革命理論于革命實踐上的成績”。(10)《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15頁。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同樣重視這種應用論,強調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tǒng)一,即遵循前者而根據后者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對他們理論中一般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現存歷史條件為轉移”。列寧也指出,馬克思的理論“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11)習近平:《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幾點學習體會和認識》,《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242頁。。盧卡奇評論道:“列寧用以闡述無產階級專政時期全部社會主義問題……的現實主義,因而不過是把馬克思主義、把歷史辯證法思想一貫地應用到從此以后已成為話題的社會主義諸問題上面而已……所謂列寧主義的傳統(tǒng),不過是不失真地和靈活地保持歷史唯物主義的這種活躍、生長及創(chuàng)造的功能?!?12)[匈]盧卡奇:《列寧——關于列寧思想統(tǒng)一性的研究》,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第90、104頁。

生物炭的施加可以影響土壤水分特征曲線,不同水吸力下,不同比例生物炭的作用效果不同。吸力值<600 cm時,施加2%和8%的生物炭可以減小土壤容重,增加土壤總孔隙度,顯著提高土壤的體積含水率和持水能力;吸力值>600 cm時,施加2%和6%的生物炭可以顯著提高土壤持水能力。

三是內容形式視角。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中強調,“把國際主義的內容與民族形式分離起來,是一點也不懂國際主義的人們的干法,我們則要把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13)毛澤東:《論新階段》,《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5冊,第651頁。。張聞天根據毛澤東的觀點,在論述組織工作中國化時強調,“我們要的是國際主義的內容,民族的形式”。(14)《張聞天文集》第2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年,第453頁。

四是體用一源視角。“體”“用”是中國哲學的獨特概念,因其嵌入中西文化解釋框架而毀譽不一。體用一源是程頤易學的觀點:“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易傳序》)朱熹理解為:“體用一源者,自理而觀,則理為體,象為用,而理中有象,是一源也。顯微無間者,自象而觀,則象為顯,理為微,而象中有理,是無間也。”(《朱文公文集·答何叔京》)“即體而用在其中”,理中有象;“即顯而微不能外”,象中有理。這種理解方式近似于前兩種方式的中國哲學式的結合,意在體現理論與實際的相互滲透,理解角度的靈活轉換。

這四種理解角度都有其適用的方面,但與我們前面提出的三項判準即創(chuàng)新理論、歷史時期和問題導向相對照,必須予以綜合才能完整準確、與時俱進地把握“結合”的豐富內涵。我們可以將這種全面綜合的把握概括為“守正創(chuàng)新論”,即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的,要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fā)展,以滿腔熱忱對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斷拓展認識的廣度和深度,敢于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敢于干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情,以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從另一個角度說,正如盧卡奇對列寧主義的評價:“展現了迄今前所未有的具體、非公式化、非機械化、純粹以實踐為方向的思想的程度?!?15)[匈]盧卡奇:《列寧——關于列寧思想統(tǒng)一性的研究》,第104頁。

三、“第二個結合”的歷史演進特征

“第二個結合”,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與“第一個結合”在語義上和邏輯上有所不同。中國具體實際包含了特定時代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包括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在內的全部具體內容,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既是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各個歷史時期的智慧結晶和文化精華,也側重于上層建筑特別是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的富有生命力的內容,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立場觀點方法一樣都側重于思想、觀念和理論形態(tài)。因此,“第一個結合”的特點是具有時代上的同時性、文化上的跨文化性,“第二個結合”的特點是跨時代和跨文化的雙重性。于是,“第二個結合”就存在四個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一是在不斷深化拓展“第一個結合”的基礎上,如何深刻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要素,把握中華文明的歷史特質和文化本體;二是不同經濟關系、社會基礎、歷史時期所形成的理論和文化形態(tài),如何具體有效地結合;三是如何在“結合”中既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文化領導權,又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chuàng)新理論扎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如何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激活為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之“根”;四是現代性的馬克思主義與前現代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間,如何通過彼此契合而有機結合,通過互相成就而綜合創(chuàng)新,通過互為基礎而融合無間,從而建立中華文明的文化自主性,造就新的文化生命體。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對于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從歷史演進來看,大體上可以說經歷了從文化層面的遺產繼承論到思想層面的貫通結合論的過程,其間又經歷了若干不同的階段。

遺產繼承論正式提出的標志,仍然可以認為是毛澤東的《論新階段》:

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該給以總結,我們要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承繼遺產,轉過來就變?yōu)榉椒?,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運動,是有著重要的幫助的。(16)毛澤東:《論新階段》,《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5冊,第651頁。

遺產繼承論包含兩種路向,一是精華糟粕論,二是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精華糟粕論是要首先甄別歷史文化遺產,這是繼承的前提:如何區(qū)分精華糟粕乃是重大的政治原則問題。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了六個“有利于”的標準:有利于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有利于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有利于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有利于鞏固民主集中制;有利于鞏固共產黨的領導;有利于國際團結?!斑@六條政治標準對于任何科學藝術的活動也都是適用的?!?19)《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0冊,第268、92頁。就推陳出新而言,這是繼承的方向,即古為今用,創(chuàng)造新文化。這一點可以說是五四時期以來重估古代歷史文化遺產的批判精神的延續(xù),也是“整理國故”、批判繼承的體現。這就是說,一方面要尊重歷史和前人,但另一方面因為哲學觀和歷史觀的不同,更要鼓勵跳出前人窠臼的創(chuàng)新意識,倡導高度的革命性和高度的科學性的統(tǒng)一,即便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也要經過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才能成為科學的東西。(20)周揚:“只有經過科學的分析判斷,才能從歷史遺產中分辨岀什么是精華,什么是糟粕,以便于我們去存取舍。遺產中的精華,也只有經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批判,才能成為科學的東西?!?周揚:《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戰(zhàn)斗任務》,《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7冊,第360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逐漸以繼承、保持、運用、發(fā)展和弘揚為主題。江澤民指出:歷史遺產中,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不能不加鑒別地統(tǒng)統(tǒng)繼承下來;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運用和發(fā)展民族文化的精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21)江澤民:《論加強和改進學習》,《江澤民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2頁。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22)《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第448頁。

黨的十八大以來,建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文化建設的主旋律。(23)《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25-26頁。黨的十九大報告在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論述中,極為充分地強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意義,一方面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理解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源泉,另一方面要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24)《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第29頁。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指導思想層面、世界觀方法論的哲學層面,更加突出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性地位、本源性價值。具體而言,是用以高度契合性、貫通性、融通性為特征的結合論來建構,更加強調在世界觀、方法論、價值論層面上的一致性和會通性,為更高、更深層次的結合奠定基礎。就高度契合性而言,其定位強調的是在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論層面,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最具生命力和代表性的觀念、最具特色的思想,經過適當形式的轉化、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與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和當代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價值觀具有高度的符合性和內在的一致性,用中國哲學的術語而言可謂百慮一致、殊途同歸,為疏解跨文化的差異性提供了解決方案。就貫通性和融通性而言,通過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為整合跨時代的差異性提供了解決思路。從中華文化立場看,貫通融通觀體現了中國哲學會通觀的進取心主動性。《周易·系辭傳》的“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成其典禮”,就是在強調變化之道和應變之理。有變動則有新的會和、通變,成就新的典章制度。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實踐觀和價值論的層面上,貫通融通觀也體現了在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探索中的歷史主動精神和歷史自信,在實踐中具體地而不是抽象地、在共同價值的會通構建中實現國家能力層面的價值整合、多元社會層面的價值認同和行動者層面的價值共識。

在2023年6月的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深刻闡發(fā)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元素及其共同塑造出的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進一步明確了“第二個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其結果是互相成就,并為中國式現代化筑牢了道路根基,打開了創(chuàng)新空間,鞏固了文化主體性。(25)《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強調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人民日報》2023年6月3日 。

總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背景下,需要站穩(wěn)中華文化立場,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文化領導權。在契合論和貫通論的基礎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化時代化的創(chuàng)新理論在若干核心理念上建立起同歸一致的聯系,實現思想和理論的深度會通、價值與文化的深度融會,為指導思想與文化傳統(tǒng)、中國化與時代化的深度結合開辟了創(chuàng)造性的新路,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系列重大實踐和理論突破提供了哲學支撐,最終為一種守正創(chuàng)新、綜合貫通的大哲學觀、大歷史觀和大文明觀奠定了基礎。因此,“第二個結合”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表明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新高度,表明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新高度,表明黨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的自覺性達到新高度。

四、深刻把握“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兩個結合”思想提出之后,其間的關系成為需要深入闡釋的理論問題。當然,此前已有學者涉及類似問題,例如許全興教授指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解往往忽視了“馬克思主義要與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相結合”的重要內涵。(26)許全興:《馬克思主義哲學自我革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第97頁。這一看法有一定道理,因為我們從毛澤東《論新階段》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著名論述中就能夠體會到“第一個結合”的豐富內涵、深邃思考,乃至“兩個結合”的初始形態(tài)。

不過,如果把“兩個結合”合并為“一個結合”,則未免求之過深。從“第一個結合”的歷史演變來看,“中國具體實際”往往不被理解為包含“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并沒有將歷史性維度納入其中,而是側重于強調當下時代的國情(27)毛澤東:“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3頁。),如“一窮二白”“一張白紙”,如人口多、底子薄,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等等。進一步說,不存在所謂“具體實際”與“歷史實際”之分,“第二個結合”不是馬克思主義與全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精華與糟粕的基本分野仍然是存在的,問題在于如何歷史地、辯證地理解傳統(tǒng)文化,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古為今用又扎根傳統(tǒng)。因此,在“兩個結合”中將“第二個結合”單獨提出,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了歷史向度、文化模因和精神底蘊,更能夠凸顯其重要性、基礎性。當然,正如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調整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表述,更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一樣,“兩個結合”實際上是各有側重、各有所向,但又相互支撐、共同推進。

更重要的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強調的,“兩個結合”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guī)律性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而“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中國共產黨每一次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都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結晶;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開拓中完成中國其他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根本就在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因此,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是在理論的守正創(chuàng)新和實踐的與時俱進中取得的新的理論成果和新的實踐經驗。

概括地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第一次飛躍是從單一的革命模式中解放出來,創(chuàng)立了毛澤東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改革開放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是從單一的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中解放出來,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世界格局下,從單一的現代化模式和人類文明未來形態(tài)的單一模式中解放出來,創(chuàng)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提出了“兩個結合”的重要思想,踏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偉大征程。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飛躍既是“兩個結合”的偉大成就,也是“兩個結合”逐漸深化、逐漸凸顯的結果。

因此,歷史地看,理論創(chuàng)新和思想解放既是一體兩面,也是一體兩翼的。理論創(chuàng)新總是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tǒng)一,思想解放總是守正創(chuàng)新和與時俱進的結合。當然,每一次理論創(chuàng)新都面對不同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每一次思想解放也都針對特定的理論局限和實踐難題?!暗诙€結合”所推進的思想解放和推動的實踐創(chuàng)新,將是最廣闊、最深遠、最根本的守正創(chuàng)新。從理論上說,“兩個結合”為我們更加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辯證關系提供了根本指南。我們既要在人類社會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的脈絡中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著作的思想來源,更要堅持以我為主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以中解馬”,“以中立馬”;既要實現在馬克思主義文化領導權基礎上的思想文化和知識體系的自主構建,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也要在“人類知識的總和”中汲取優(yōu)秀思想文化資源來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黨的理論,形成兼容并蓄、博采眾長的理論大格局大氣象。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應有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個根脈。堅守好這個魂和根,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基礎和前提。(28)《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不斷深化對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的規(guī)律性認識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取得更為豐碩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人民日報》2023年7月2日。因此,“兩個結合”把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與中國現實和中國傳統(tǒng)、“古今”的歷史性向度和“中外”的文化地域性向度統(tǒng)一起來,不僅有利于我們在全球化時代和多極化世界中把握自身的實踐定位、文化本位和歷史方位,而且為新時代的理論創(chuàng)造和實踐突破提供了更充分的思想資源,構建起更開闊的歷史時空。

五、“兩個結合”開辟了新境界,錨定了新方位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今天所確定的歷史方位,就是中國化時代化的當代馬克思主義;“兩個結合”所闡發(fā)的哲學要義,就是明確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chuàng)新品格與文化價值底蘊的統(tǒng)一。因此,“兩個結合”構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坐標系,交織而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經緯線,其理論視野、價值構建、實踐導向彰顯了綜合創(chuàng)新、胸懷天下的歷史方位。

“兩個結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視野更加宏大。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始終著眼于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亙古亙今的中華文明,始終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yè),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必須確立更加宏大的哲學觀、歷史觀、文明觀。在這一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理論視野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經驗與創(chuàng)新成就,中國具體實際的中國特色,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底色的文明史觀,不僅充分吸收了以馬克思主義經典形態(tài)為代表的歐洲啟蒙運動以來的理性主義傳統(tǒng),而且全面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建構,凝練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一般規(guī)律和個性特色,極大提升了中華文化、中華文明和華夏傳統(tǒng)的基礎性地位和歷史性作用。因此,這四個方面思想資源和現實基礎的綜合創(chuàng)新,共同推進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形成,共同發(fā)展了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了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兩個結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價值根基更加厚重。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大變局對于中國而言,當與清末民初所謂“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合觀。在一百多年前“亡天下”的大變局之下,君主權威的絕對性地位和價值象征崩解,倫理綱常的規(guī)范性體系坍塌,取而代之的則是民主價值觀、民族國家觀、科學世界觀、歷史演進觀和文明形態(tài)觀等一系列新觀念和新視角。這些新思想的迅速引進與吸收、新方法的多維構建與論爭,體現為精神覺醒、思想啟蒙、文化復興和民族性重建乃至社會革命等多維度的救亡圖存斗爭。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結晶毛澤東思想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并在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不斷實現與時俱進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總結。在當今世界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軟實力成為重要競爭力的時代,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讓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和根基上豐富發(fā)展,對于中華民族的歷史自覺、文化自覺乃至身份認同極為關鍵。黑格爾曾說:“個人和民族如果沒有達到這種對自己的純思維和純認識,就未具有人格。”(29)[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 、 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52頁。同樣,不斷建構自身的文化身份,明確自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文化定位,對于倡導全人類共同價值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因此,“兩個結合”既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特征,也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文化根脈,其價值根基更加厚重博大。

“兩個結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實踐導向更加主動。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也是認識真理的根本途徑,同時也是實現價值、確立規(guī)范的基本方式。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chuàng)新也沒有止境。就“第一個結合”而言,其實踐主動性體現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著眼解決實際問題,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作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得出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科學認識,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更好指導中國實踐。就“第二個結合”而言,其實踐主動性體現在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

“兩個結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方位更加清晰。我們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的路標,顯示著我們基本的歷史方位。我們在現代化道路上的改革創(chuàng)新、文明形態(tài)上的推陳出新、價值構建上的守正創(chuàng)新,可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詩經·大雅·文王》),新舊、古今之辯為“兩個結合”提供了歷史語境。因此,“兩個結合”不僅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世界觀方法論的立足點,為堅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創(chuàng)新、問題導向、系統(tǒng)觀念和胸懷天下的“活的靈魂”奠定了本體論基礎,確立了方向。在價值論層面則有力克服了“古-今”歷史分野與“中-西”文化分立,突破了中西文化與價值的體用之爭,彰顯了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在當代中國形成富于民族性和時代性、體現先進性和共通性的價值觀體系,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飛躍,為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增強了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辟了新境界,確立了新方位。

猜你喜歡
兩個結合時代化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不斷推動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研究
——評《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研究》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若干問題
新時期重談堅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兩個結合”
基于“兩個結合”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索
關于做好兩個結合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水平
試論馬克思主義時代化
“時代化”視角下的毛澤東思想——兼論“國際時代”與“國內時代”及其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