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俊杰
《奢華之網:十八世紀的徽州鹽商、社會階層和經世之道》(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年版)從物質文化這一別開生面的研究視角,揭示徽州鹽商如何從物質的層面構建與清廷之間復雜而微妙的關系網絡和推動鄉(xiāng)村宗族的文化建設,從而提供了重新認識這段商人歷史的可能。
本書作者吳玉廉,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歷史學博士,現任密歇根州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其主要研究領域為清代物質文化史、宮廷史和性別史。本書是作者根據其博士學位論文修改而成,英文版于2017年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出版社推出。而本文所要評論的中譯本,除了保留原有的序言和后記外,還新增了定宜莊所作的序言和譯者林蕾的后記,為中文讀者更好地理解本書的內容和學術價值提供了方便。
在清初,徽州鹽商因清廷沿用明末專商世襲賣引的綱法制得以復蘇。不過,如作者指出,清代在鹽業(yè)專賣體制中同時還設立總商以及系統性地任命內務府包衣擔任鹽政,特別是后者以獨特的方式能讓皇帝通過自己的人際網絡進行有效統治。乾隆時期徽州的鹽商則用不同的策略與皇帝、內務府和鹽政等建立起聯系,并且成功地將自己的人際關系滲入其中,由此獲得特殊的經濟和政治特權。
十八世紀徽州鹽商通過置辦貢品和從事收藏等活動,與朝廷建立和加強聯系。作者認為,對于鹽商來說,首先要與朝廷鞏固好關系才能立身處世,而要實現這一目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購和生產上等精美的物品呈進朝廷。作者指出,徽州鹽商不僅憑借自身人脈和財力,在揚州協助鹽政籌辦符合皇帝標準的貢品,還會不惜成本主動采購珍貴的玉石、木材等物料和雇傭工匠制作宮廷活計。同時,徽州鹽商還為皇帝的《四庫全書》編纂工程大力搜尋私人收藏的善本,憑借與收藏家的關系在其中發(fā)揮不可或缺的作用,也避免了皇帝所擔心的官吏行為不端的可能。此外,鹽商還會在備辦貢品的過程中顧及內務府和身兼鹽政的旗人官員的經濟利益。通過為皇室辦理這些物品,商人建立并加強了與皇帝和內務府的直接聯系。
本書的第三部分轉向鹽商的老家徽州,主要說明了鹽商如何通過資助宗族的慈善工程來將自己與朝廷的關系影響擴展至鄉(xiāng)村,從而彰顯其社會地位與形象。作者以乾隆年間崛起成鹽商總商的棠樾鮑氏為例,展示他們投入大量財力編修族譜、重修祠堂和捐置義田,以表現自己回饋家鄉(xiāng)的“德商”形象。例如為了酬謝紀昀提筆為重建祠堂撰文,鮑氏贈予他一塊精美的硯臺作為“潤筆”。正是憑借紀昀的社會地位,鮑氏商人得以與朝中各種人物跨區(qū)域地建立起廣泛的社交網絡,并利用宗族組織在這些工程中強化這層關系。在第五章,作者還分析了徽州鹽商為何在鄉(xiāng)村中大量興建各式各樣的貞節(jié)牌坊。通過資助這些牌坊的建設,徽州鹽商不僅向當地民眾灌輸儒家的價值觀念,宣揚自己在當地社會的主導地位,也以物的方式向朝廷展示了自己的政治作用與經濟角色。
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徽州鹽商與物的動態(tài)關系來揭示十八世紀中國的政治文化與商人文化,這與以往的徽州鹽商研究極其不同。這種通過物質來講述歷史的方法,就是近年來新興而活躍的物質文化史研究,其不再滿足于傳統的歷史分析,試圖突破文化史研究中文本與語言的束縛,通過跨學科的方法,考察物質的物理特性、生產流通以及人與物質的關系,來了解這些物質所承載的歷史背景、文化意義與社會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