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好農(nóng) 劉敏杰
摘要:莫里森在《最藍的眼睛》里從生存、情感和文化三個方面描寫了離心力與向心力的博弈。追求個性主義的離心力與追求種族凝聚力的向心力之間的激烈沖突為黑人提供了在追求種族平等和社會正義的斗爭中實現(xiàn)自我的契機。莫里森不僅繼承和發(fā)揚了黑人文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而且還對種族偏見與種族歧視進行了深刻的批判,特別是從黑人女性的視角對性別歧視、階層疏離、價值觀淪喪和心理變態(tài)等問題,作了深入而犀利的揭露和剖析。黑人內(nèi)化白人審美觀、價值觀和交際觀后會產(chǎn)生巨大的離心力,時常背離黑人文化傳統(tǒng),與黑人文化的向心力發(fā)生激烈沖突。離心力和向心力的博弈直接挑戰(zhàn)了美國社會的種族文化傳統(tǒng)和種族文化身份。
關(guān)鍵詞:托尼·莫里森;《最藍的眼睛》;離心力;向心力;種族張力
中圖分類號:I 10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895X(2023)03?0264?07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20210050
Centrifugal Force and Centripetal Force
?A Study of Racial Tension in Toni Morrisons The Bluest Eye
PANG Haonong1,LIU Minjie2
(1. Institute of Foreig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 China;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23, China)
Abstract:ToniMorrisondelineatestheconflictsof centrifugalforcewithcentripetalforcefromthe perspectives of survival, feeling and culture in The Bluest Eye. The sharp conflict between the centrifugal force for individual success and the centripetal force for race unity provides chances for blacks self- realization in the struggle for racial equality and social justice. Morrison not only inherits and glorifies the good tradition of black literature, but fiercely criticizes race prejudice and racial discrimination, especially incisivelydisclosinganddissectinggenderdiscrimination,classalienation,degeneratevaluesand psychopath. The intense centrifugal force resulting from blacks internalization of white aesthetics, values and communicative views is helpful for blacks to fuse with the mainstream American society with an identity equal to their white counterparts. However, the game between centrifugal force and centripetal force directly challenges American races cultural tradition and identity.
Keywords:Toni Morrison; The Bluest Eye ;centrifugal force ;centripetal force ;racial tension
托尼·莫里森( Toni Morrison, 1931?2019)是美國文壇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之一,其文學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小說方面。雖然她的小說無一例外地都是關(guān)于美國黑人婦女問題,但是她并不認為自己是一名女權(quán)主義者。實際上,她既不支持父權(quán)制,也不認同母權(quán)制。她倡導的是社會公平和人權(quán)平等[1]。莫里森非常關(guān)注美國種族關(guān)系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2008年當白人參議員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Clinton)和黑人參議員巴拉克·奧巴馬( BarackObama)在民主黨內(nèi)爭奪總統(tǒng)候選人資格時,盡管莫里森個人非常欣賞和喜歡希拉里,但最后還是轉(zhuǎn)而支持了奧巴馬。在其心目中,奧巴馬的當選可能改變黑人近400年來在美國社會被扭曲了的形象,有助于建構(gòu)起全新的美國種族關(guān)系,促進多元化社會的形成和發(fā)展?!爱敯屠恕W巴馬的總統(tǒng)大選獲勝之時,”莫里森說,“我第一次真正感覺到自己是一名美國公民。當我去參加奧巴馬的總統(tǒng)就職典禮時,覺得自己的愛國熱忱空前高漲。自己真的像個孩子。海軍陸戰(zhàn)隊和國旗?我以前從來不正眼看一下的東西?突然之間看起來……棒極了?!盵2] 從她的話語,讀者能夠感受到種族話題在美國黑人心目中的真正分量。莫里森不僅深愛黑人種族,而且還熱衷于黑人文學創(chuàng)作。在其文學生涯中,她發(fā)表了11部長篇小說。其處女作《最藍的眼睛》( The Bluest Eye, 1970)雖然沒有獲得文學大獎,但不論在主題思想還是敘事策略方面,對其后續(xù)出版的10部小說①都有著重大的影響。該小說以莫里森的家鄉(xiāng)?俄亥俄州洛雷恩城為背景,以作家的見聞為素材,講述了一名黑人女孩渴望擁有藍色眼睛的故事,以此揭露美國社會的種族主義問題和黑人社區(qū)的道德淪喪。
《最藍的眼睛》從1988年進入中國學界視野。王黎云(1988)率先評論了這部小說,認為莫里森把現(xiàn)實主義和荒誕的奇思異想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構(gòu)成了獨特而新奇的社會透鏡,揭露了種族歧視的反人類性[3]。楊仁敬(1998)認為莫里森采用了大量的修辭格,把四季的變化與小說主題有機結(jié)合,構(gòu)成了獨特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4]。王普平(2000)探究了該小說的象征手法,揭示了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脈絡(luò)結(jié)構(gòu)。張宏微(2008)探析了該作品中的文化透視問題,認為黑白文化的激烈沖突蘊含著作家的文化批評意識[5]。陳許等(2014)解析了黑人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精神危機,強調(diào)了黑人文化的民族凝聚功能[6]。趙文書(2015)從對比的角度探究了《看不見的人》和《最藍的眼睛》里的亂倫問題,認為后者在性別、種族和階級等方面的見解是對前者的繼承、修正和發(fā)展[7]。王俊霞(2016)把《至愛》和《最藍的眼睛》中的黑人問題結(jié)合起來研究,揭示了黑人遭受種族歧視的心路歷程[8]。龐好農(nóng)(2017)從意識流、蒙太奇和懸念等方面探究這部小說的敘事特色,揭示了莫里森對現(xiàn)代黑人女性小說敘事發(fā)展的開拓性貢獻[9]。馬藝紅(2018)進一步擴大了該小說的研究路徑,把《最藍的眼睛》里的邊緣人問題與西班牙文學和日本文學中的邊緣人問題結(jié)合起來研究,揭示了不同國家的人們在身份、精神和權(quán)益等方面的多元化追求及其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10]??偟膩碇v,中國學者關(guān)于這部小說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其實在莫里森的筆下,人們還能真切地感受到黑人社區(qū)內(nèi)部存在著兩股力量的博弈:離心力與向心力。從力學角度來看,為使物體做圓周運動,物體需要受到一個指向圓心的力,即向心力?!叭粢源宋矬w為原點建立坐標,看起來就好像有一股與向心力大小相同、但方向相反的力,使物體向遠離圓周運動圓心的方向運動。當物體受力不足以提供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時,看起來就好像離心力大于向心力了,物體會做遠離圓心的運動?!盵11]如果離心力存在,那么它必須與向心力相平衡;但如果物體受力平衡,其運動速度的方向就不會改變,也就不可能做圓周運動[12]。本文擬采用力學的基本原理,從生存離心力與向心力、情感離心力與向心力、文化離心力與向心力三個方面來探討《最藍的眼睛》中黑人社區(qū)里離心力與向心力的博弈,揭示美國社會黑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機。
一、生存離心力與生存向心力
美國黑人社區(qū)的成員具有不同的文化程度、經(jīng)濟地位,甚至不同的宗教和歷史文化背景。黑人的家庭經(jīng)濟和個人經(jīng)濟狀態(tài)在種族主義社會環(huán)境中的困境和窘境決定了他們各自的追求目標,進而引起在社區(qū)和家庭層面上的摩擦和沖突[13]。黑人社區(qū)普遍存在因生存問題而引發(fā)的一對矛盾體,即生存離心力和生存向心力。生存離心力指的是黑人為了生存而背離或遠離黑人根文化的一種驅(qū)動力;生存向心力指的是為了更好地生活,黑人強調(diào)自身團結(jié)并捍衛(wèi)黑人根文化的一種驅(qū)動力。兩種驅(qū)動力在現(xiàn)實生活中時常發(fā)生沖突,表現(xiàn)為黑人對人生追求的不同方式。莫里森在這部小說里從疏離、遺棄和逃亡三個方面描寫了黑人社區(qū)生存離心力對向心力的阻礙和破壞,揭示了不良社會環(huán)境給黑人造成的生存危機。
疏離是一種陌生、冷漠、孤獨、疏遠的感覺,常用來形容彼此熟識但又保持較遠距離的一種人際關(guān)系?即使兩人在街上碰面,彼此也面無表情,形同陌路。在《最藍的眼睛》里,莫里森揭示了黑人社區(qū)的疏離現(xiàn)象。在美國大蕭條后期,經(jīng)濟衰退仍很嚴重,黑人的生存壓力已經(jīng)被逼迫到極限。黑人社區(qū)內(nèi)部的種族離心力不斷加大,引發(fā)各類社會矛盾和家庭問題[14]。在小說主人公佩科娜( Pecola )所處的社區(qū)環(huán)境里,黑人階層已經(jīng)發(fā)生分化,出現(xiàn)了以喬利(Cholly)為代表的下層黑人和以杰拉爾?。℅eraldine)為代表的中產(chǎn)階級黑人。中產(chǎn)階級黑人并不關(guān)心或幫助下層黑人的生活,下層黑人對中產(chǎn)階級黑人也沒有好感。由于生存危機的緣故,下層黑人之間的關(guān)系不是友好、團結(jié)和互助的,而是自私、麻木、冷漠的;他們彼此故意疏遠,有時還相互傾軋,在社區(qū)內(nèi)部形成了一個個沉淪墮落的家庭或小群體。他們從事著社會最底層的工作,或在白人家里當保姆,或在鋼廠當工人,或在出租屋里從事妓女行當,相似的生存環(huán)境并沒有使他們彼此之間產(chǎn)生同病相憐的理解與同情,而是冷漠地追尋自己的生存之道?!暗讓雍谌嗣癖娐槟静蝗实纳顟B(tài)度,映射出黑人文化在白人文化侵蝕下的迷茫與徘徊及自我的喪失。這恰恰是托妮·莫里森對美國社會自詡的平等自由的最大的嘲諷和控訴。”[15] 黑人之間的疏離狀態(tài)促成了嚴重的種族離心力,妨礙了其種族向心力的形成,使黑人成為一盤散沙。
莫里森的這部小說還涉及了遺棄問題。遺棄指的是不履行贍養(yǎng)或撫養(yǎng)親屬的義務(wù),強行拋棄親人的不道德行為。在現(xiàn)代社會,成年人對于老年、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家庭成員,負有扶養(yǎng)義務(wù)。拒絕扶養(yǎng)就是一種嚴重的遺棄行為。在這部小說里,山森·富勒( Samson Fuller )與吉米(Jimmy)的侄女同居后生下了喬利,但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里黑人男性難以找到一份能養(yǎng)家糊口的工作。為了逃避自己做父親的責任,山森在喬利出生之前就離家出走了。孤獨無助的喬利母親生活無著落,對本該應(yīng)盡的母親的職責也產(chǎn)生了離心力,于是她在喬利出生后的第四天就把他遺棄在鐵路邊的一個垃圾堆上。喬利的舅婆吉米察覺了其遺棄行為,跟蹤到了鐵路邊,最后救下了幼小的喬利。隨后吉米把喬利的生母痛打了一頓,嚴禁她再靠近孩子。此后,吉米把喬利撫養(yǎng)成人。吉米不但把喬利看作是自己的孫子,而且還把他視為黑人種族不可缺少的一員。她救助喬利的行為也是黑人種族向心力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
離開故土是美國文學的重要主題之一。莫里森在這部小說里描寫了離開故土話題的兩種情形:主動離開和被動離開。喬利和波琳( Pauline )在美國南方的肯塔基州建立了戀愛關(guān)系,為了尋求更好的生存壞境,喬利在婚后把波琳帶到了北方俄亥俄州的鋼城洛雷恩。他們離開故土的行為帶有很強的主動性和目的性。為改善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他們主動遠離了家鄉(xiāng)和親人,顯示出較大的離心力。然而,城市的生存狀況并沒有想象的那么樂觀。隨著美國經(jīng)濟形勢的不斷惡化,喬利和波琳的工資入不敷出,家庭矛盾日益尖銳,他們所建構(gòu)的家庭向心力日益疲軟。父母整日在家為錢和家庭瑣事而爭吵或打架,兒子薩米(Sammy)對此非常不滿,于是在14歲那年沖破家庭向心力的束縛,一個人離家出走了,沒有給家人留下任何聯(lián)系方式。薩米的出走也是生存離心力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他離開故土的行為是其頭腦中家庭向心力和家庭離心力博弈后的結(jié)果,即他相信離開這個不和睦的家庭能使他獲得一個更好的生存空間。
由此可見,生存是自然界一切事物保持其存在及發(fā)展變化的最基本要求和追求。當人們面對危險和困難時,通常會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來保護自己,沖破向心力的束縛,尋求最大的生存機會。求生欲望和對改善生存環(huán)境的渴望都是人的正常需求和正常訴求。在莫里森的筆下,黑人社區(qū)成員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權(quán)和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間,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生存離心力,在與生存向心力的博弈中追求自己的理想。
二、情感離心力與情感向心力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所產(chǎn)生的態(tài)度體驗。人是社會性動物,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家庭背景、教育背景、世界觀和價值觀。情感與個人對他人的思想、態(tài)度、情緒、生活和工作等有著重大關(guān)系[16]。黑人社區(qū)的情感傾向有兩類:情感離心力和情感向心力。情感離心力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在情感方面相互排斥所引起的一種離心力,導致雙方關(guān)系的負向發(fā)展;情感向心力指的是交際雙方因情感相容或相通所形成的向心力,促進雙方關(guān)系的正向發(fā)展[17]。人們在心理上的距離趨近時,形成情感向心力,通常會使交際雙方都感到心情舒暢;如果有矛盾和沖突時,交際雙方心里則會感到孤立和抑郁,形成情感離心力。莫里森在《最藍的眼睛》里講述黑人社區(qū)內(nèi)部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朋友之間的各種人際關(guān)系,揭示了情感離心力和情感向心力發(fā)生激烈沖突的社會致因。
夫妻關(guān)系是家庭關(guān)系中最重要的關(guān)系。從法律層面上講,男女結(jié)婚后即成夫妻,夫妻是一個緊密的關(guān)系體,在經(jīng)濟、生活和對外關(guān)系方面構(gòu)成一個有機的社會單位。莫里森在這部小說里描寫得最精彩的是喬利和波琳的夫妻關(guān)系。喬利是一個被父母拋棄后在舅婆家長大的黑人,親情觀念淡薄,對妻子波琳的愛也只是出于某種心理需要或生理激情;結(jié)婚后對妻子和兒女缺乏應(yīng)有的親和力和責任感,其內(nèi)心深處隱匿著一種天然的情感離心力[18]。當他求職遇到挫折時,經(jīng)常到妻子工作的白人家去要錢,白人女主人的蔑視態(tài)度嚴重傷害了其男性尊嚴。波琳剛結(jié)婚時在家當全職太太,后來丈夫喬利帶回家的錢不夠養(yǎng)家糊口了,兩人經(jīng)常為錢的事發(fā)生爭吵,甚至打架,兒子總是站在母親一邊,曾協(xié)助母親把喬利打倒在地,并高喊“殺了他!殺了他!”[19]44,但波琳沒有走上殺死親夫的道路,因其不想毀了自己的家。她把與丈夫爭吵視為獲得丈夫和鄰居關(guān)注的一種手段,認為丈夫越?jīng)]有能力,越顯得她很重要;其內(nèi)心深處存在著一股情感向心力,使其竭盡所能保存一個完整的家。由此可見,丈夫的情感離心力和妻子的情感向心力產(chǎn)生了激烈的沖突,但令人嘆息的是,這場沖突并沒有贏家。最后的結(jié)局是丈夫和兒子相繼離家出走,女兒佩科娜患上了精神分裂癥。
莫里森還描寫了父母與子女的情感離心力和情感向心力的沖突,揭示兩代人之間的代溝現(xiàn)象??肆_迪亞(Claudia)是黑人社區(qū)麥克迪爾夫婦的小女兒。她不但對父母的關(guān)愛視而不見,而且還時常誤解母親。一天,克羅迪亞外出去撿煤炭后,因出汗過多而受了涼,回家后咳嗽不已。母親說:“我的老天。上床去。我告訴你多少次了,出門時頭部要包上頭巾。你一定是全鎮(zhèn)最傻的傻瓜。弗里達???拿些破布片去把窗戶漏風的地方塞上?!盵19]10其抱怨的話語內(nèi)含有母親對女兒的深切關(guān)愛,但卻引起克羅迪亞的極度反感,加劇了克羅迪亞心中的情感離心力,于是她指責母親:“大人做事從來不和我們商量,而是直接命令我們?!盵19]10克羅迪亞對母親話語的誤解直接導致她在家庭生活中的局外感和邊緣感。另外,父母按照當?shù)氐牧曀自谑フQ節(jié)的時候給克羅迪亞送了一個白人女孩模樣的玩具娃娃,但是她喜歡的不是這類禮物,而是同齡的小伙伴??肆_迪亞對父母的情感離心力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抱怨父母送圣誕禮物時不征求她的意見;二是把這個玩具娃娃的眼睛摳出來,把其衣服撕破,把玩具娃娃折騰得慘不忍睹。這個離心力加劇了其叛逆之心,只要是父母喜歡的,她都強烈反對。父母對她的耐心勸導實際上是要協(xié)助她建立起對家庭的情感向心力。然而,她在與家庭情感向心力的博弈中產(chǎn)生了越來越強的情感離心力,認為父母對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利于她的,無形中產(chǎn)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
在《最藍的眼睛》里,朋友之間的情感離心力和情感向心力也是莫里森關(guān)注的要點之一。這部小說里描寫了兩種情感離心力:愛恨錯位和愛恨遷移。愛恨錯位指的是愛和恨的對象發(fā)生錯位,該愛的沒有得到愛,該恨的沒有遭到恨。喬利在舅婆葬禮的那天晚上,與黑人姑娘達爾琳( Darlene )在樹林里幽會。當他們正在樹林里發(fā)生性關(guān)系時被兩名過路的白人獵人撞見,白人獵人把電筒光射向他們,侮辱性地威逼他們繼續(xù)做愛,并邊觀賞邊嘲諷。白人把黑人的性愛視為動物交配行為,這深深地刺傷了喬利的自尊心。喬利的腦海里出現(xiàn)了捍衛(wèi)黑人尊嚴的情感向心力和放棄黑人尊嚴的情感離心力,這兩股力量發(fā)生了激烈的博弈,但是最后出于對白人種族霸權(quán)的畏懼,喬利不敢反擊白人的侮辱性言行,而是把自己對白人的憤怒轉(zhuǎn)嫁給同是受害者的達爾琳。在這種情形下,喬利的愛恨錯位導致其朋友間的情感離心力出現(xiàn)。他因此怨恨自己是黑人,甚至怨恨達爾琳同意和他在樹林里做愛。此外,愛恨遷移指的是黑人把對白人的恨遷移到有白人血統(tǒng)的混血兒身上。在黑人少女克羅迪亞和弗里達( Frieda )就讀的班上來了一名漂亮的黑白混血兒莫琳( Maureen )。起初,她們不滿所有的同學和老師都喜歡莫琳,于是總想找機會出出她的洋相。但后來,莫琳對她們兩人的友好態(tài)度逐漸融化了其心中的敵意。當她們在一起嬉鬧時,莫琳說弗里達一定見過自己父親的裸體,而弗里達竭力否認。莫琳自視混血兒比普通黑人高一等,潛意識地站在白人的立場,總認為黑人生活不文明。她說:“我關(guān)心你的黑鬼父親干什么呢?”[19]73弗里達非常憤怒,大聲怒吼道:“黑鬼?你說誰是黑鬼?”[19]73在弗里達和克羅迪亞眼里,莫琳有黑人血統(tǒng),也應(yīng)該是黑人。黑人最不能容忍的是被黑人同胞稱為“黑人”。于是,兩人扭打成一團。莫琳的內(nèi)化種族歧視性話語是其朋友間的情感離心力之顯性表現(xiàn)。弗里達和克羅迪亞的抗爭反映出的是種族內(nèi)部的情感向心力,因為在她們眼里有黑人血統(tǒng)的人都是黑人,黑人彼此之間應(yīng)該團結(jié)和互相尊重,而不應(yīng)該相互貶低和詆毀。
因此,莫里森所揭示的情感離心力和情感向心力問題是種族歧視社會環(huán)境里的兩大表現(xiàn)形式。以佩科娜為代表的黑人群體在文化沖突與認同中迷失自我、否定自我和毀滅自我,展現(xiàn)了莫里森對黑人生存狀況的關(guān)注和獨特思考。她不僅繼承和發(fā)揚了黑人文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而且還對種族偏見與種族歧視進行了深刻批判,特別是從黑人女性的視角對性別歧視、階層疏離、價值觀淪喪、心理變態(tài)等問題,做出了生動而細膩的描寫。
三、文化離心力與文化向心力
文化離心力指的是黑人內(nèi)化了白人文化和“白人至上論”思想后疏遠或摒棄黑人文化的一種價值取向。白人種族主義者所宣揚的“白人至上論”把白人的一切視為完美無暇的同時對黑人的一切進行全盤否定[20]。主流社會的一切審美標準都是以白人為中心,結(jié)果白色的皮膚最美,白人的長相最美,白人的行為舉止最美,白人的生活習俗最美,白人的價值觀最美。在這樣的文化氛圍里,黑人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內(nèi)化了“白人至上論”,以白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作為自己的生活和行為準則。與文化離心力截然不同,文化向心力指的是黑人捍衛(wèi)黑人文化和維護黑人種族權(quán)益而團結(jié)起來的一種驅(qū)動力。內(nèi)化了白人種族主義思想的黑人與恪守黑人文化傳統(tǒng)的黑人之間必然會產(chǎn)生激烈的沖突。黑人對“白人至上論”思想的內(nèi)化必然會引起黑人對黑人根文化的文化離心力,導致黑人的文化危機和精神窘境。莫里森在《最藍的眼睛》里從白人審美觀的內(nèi)化、白人價值觀的內(nèi)化和白人交際觀的內(nèi)化等方面描寫了文化離心力與向心力的博弈,揭示了黑人在文化移入中的精神窘境。
白人審美觀的內(nèi)化必然導致黑人疏遠自己的根文化,把白人審美觀作為美丑善惡的判斷標準,同時還會削弱,甚至摧毀黑人的文化向心力。審美觀是從審美的角度看世界,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黑人的審美觀是黑人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與種族、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識形態(tài)有著密切關(guān)系。黑人內(nèi)化白人審美觀后形成的新審美觀與傳統(tǒng)的美國黑人文化碰撞后通常會產(chǎn)生巨大的離心力[21]。通過小說主人公佩科娜的人生經(jīng)歷,莫里森展現(xiàn)了黑人內(nèi)化白人審美觀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喬利的妻子波琳內(nèi)化白人審美觀后,長期以來不但認為自己丑,而且還認為丈夫、兒子和女兒都是丑類的典型。佩科娜也深受母親波琳的審美觀影響,漸漸地內(nèi)化了白人的審美理念,認為自己在生活中的一切不順都是因為自己的眼睛是黑色的。她夢想自己能一覺醒來就擁有和白人一樣的藍眼睛。為此,她還專門去找牧師索普赫德(Soaphead),請求牧師用上帝的神力把她的眼睛變成藍色。佩科娜想擁有藍眼睛的欲望實際上是其文化離心力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之一。佩科娜羨慕白人小童星秀蘭·鄧波爾(ShirleyTemple)的金發(fā)碧眼,夢想自己也能變得像她那樣美。這一點充分說明她已經(jīng)內(nèi)化了白人文化意識,習慣于從白人的視角來審視和觀察世界。強勢的白人文化所表現(xiàn)出的種族主義思想極大地扭曲了佩科娜幼小的心靈,導致她形成了一種自我厭惡和自我鄙視的心態(tài)。她想把自己的眼睛變成藍色的愿望越迫切,她對黑人傳統(tǒng)文化的離心力也就越大。“佩科拉以藍眼睛白人文化來界定美丑觀察和評判世界并確定自身的價值,最后只得在幻覺中掩蓋自己枯竭的生命?!盵22]莫里森以此表明,黑人的文化離心力對文化向心力的削弱或毀滅不利于黑人種族的發(fā)展和種族自尊心的建立。
莫里森還描寫了黑人內(nèi)化白人價值觀的現(xiàn)象。價值觀指的是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一方面表現(xiàn)為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凝結(jié)為一定的價值目標;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價值尺度和準則,成為人們判斷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評價標準。美國黑人內(nèi)化“白人至上論”后形成的價值觀在社會生活中影響甚至決定著黑人對世界萬物的看法和評價?!懊绹谌嗽诎兹藦妱菸幕那忠u下被迫放棄自己民族的價值觀念,接受白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同時美國黑人潛意識中并不希望自己的黑人靈魂在美國社會中被漂白,仍渴望保持具有自我意識的人的地位,在這種文化異化和自我的矛盾沖突中,導致黑人群體出現(xiàn)不完整的人格和扭曲的心靈,使黑人在精神上陷入異化狀態(tài)?!盵15]在《最藍的眼睛》里莫里森通過佩科娜的不幸遭遇,揭示了美國黑人價值觀的異化,認為美國種族主義社會體制和環(huán)境是導致黑人種族離心力產(chǎn)生的重要致因。佩科娜內(nèi)化“白人至上論”后,其生活追求和飲食習慣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她特別喜歡吃印有“瑪麗·珍妮”商標的糖果,不是因為這種糖特別適合她的胃口,而是因為這種糖的包裝紙上印有白人女孩瑪麗·珍妮的圖像,她夢想吃了這種糖后變成像瑪麗·珍妮那樣的白皮膚、藍眼睛女孩。佩科娜的動機是“吃這種糖就是吃(商標上的白人女孩的)眼睛,吃瑪麗·珍妮。自己就有可能成為瑪麗·珍妮?!盵19]50但是,佩科娜的朋友克羅迪亞從小就堅守非裔美國文化傳統(tǒng),不喜歡白人及與白人有關(guān)的物件,連“秀蘭·鄧波爾”牌的飲料也不喜歡??肆_迪亞只喜歡以黑人女孩珍妮·威利斯( Jane Withers)的圖像為商標的飲料或食品??肆_迪亞時常抱怨道:“大人、大姐姐、商店、雜志、報紙、窗戶標牌?似乎全世界都贊同:藍眼睛、黃頭發(fā)、白膚色玩具娃娃是每一個女孩的最愛?!盵19]20在其內(nèi)心深處,她并不認為以白人女孩為造型的玩具娃娃有什么值得愛和珍惜的地方。由此可見,克羅迪亞的疑惑表明其心中也存在著文化離心力與文化向心力的激烈博弈。
莫里森筆下的交際觀指的是人們在結(jié)交朋友或進行人際溝通時所持有的觀點、看法和信念。內(nèi)化了“白人至上論”的黑人在與他人交往時考慮的第一要素就是對方的種族身份。莫里森在這部小說里描寫黑人中產(chǎn)階級的代表人物杰拉爾丁(Geral- dine)。杰拉爾丁完全內(nèi)化了白人的交際觀,在社交活動中只愿意與白人或有白人血統(tǒng)的人交往。同時,她還不準丈夫和兒子與黑人交往,導致兒子在家抑郁不已。有一次,她發(fā)現(xiàn)兒子朱尼爾(Junior)把黑人女孩佩科娜帶回家做游戲,非常生氣。她向兒子灌輸“白人至上論”思想,聲稱自己雖然屬于有色人種,但與皮膚純黑的黑人是截然不同的。她提出的區(qū)分方法是:有色人種穿戴干凈,溫文爾雅,性情平和;而黑人衣服骯臟,舉止粗俗,說話嗓門大。杰拉爾丁本人在白人眼里其實也是黑人,但她站在白人的立場看問題,這也是其文化離心力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但是,朱尼爾不聽其母親的勸告和禁止,總希望有更多的玩伴。母親實施勸阻的目的是想建立起朱尼爾與黑人社區(qū)的文化離心力。朱尼爾的叛逆行為是其心中的黑人文化向心力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這對母子的沖突實質(zhì)上就是種族主義社會里交際向心力與交際離心力的博弈。
美國種族主義者對黑人審美觀、價值觀和交際觀的否定及對白人文化至上論的宣傳,使黑人社區(qū)里出現(xiàn)了白人文化的內(nèi)化現(xiàn)象,導致黑人否認自我的黑人性,喪失了自我的文化意識。莫里森對黑人內(nèi)化白人文化現(xiàn)象的描寫反映了她以探索黑人的精神世界為己任的文學創(chuàng)作觀,呼喚黑人文化的自我回歸。黑人內(nèi)化了白人審美觀、價值觀和交際觀后會產(chǎn)生強烈的離心力,不斷減弱黑人的文化向心力,不利于美國多元化社會的建立和發(fā)展。
四、結(jié)語
莫里森在《最藍的眼睛》里以辛辣的筆調(diào)描寫了美國社會的黑人問題,揭示了黑人社區(qū)內(nèi)部和家庭成員之間在經(jīng)濟、情感和文化等方面存在著難以消解的分歧和沖突。在種族主義思想和白人強勢文化的侵襲下,黑人社區(qū)內(nèi)部的各種向心力已大大減弱, 而各種離心力卻在不斷增強,不利于黑人以與白人平等的身份融入美國主流社會。黑人社區(qū)內(nèi)部的各種離心力和向心力相互博弈,使黑人在捍衛(wèi)黑人根文化和吸收白人文化的過程中砥礪前行;黑人社區(qū)內(nèi)部的協(xié)調(diào)機制則促進黑人利益的融合以及向心力的生成。莫里森關(guān)于種族離心力和向心力的描寫拓展了20世紀美國黑人小說的主題空間,對美國黑人文學在21世紀的發(fā)展有著重大影響。
參考文獻:
[1]CRYSTALLJL. Ajournalofideas[J]. Proteus, 2004(2):21?26.
[2]GILLESPIECR. ToniMorrison: FortyYearsinthe Clearing[M]. Plymouth: BucknellUniversityPress,2012.
[3]王黎云.評托妮·莫里森的《最藍的眼睛》[J].杭州大學學報, 1988,18(4):143?147.
[4]楊仁敬.讀者是文本整體的一部分?評《最藍的眼睛》的結(jié)構(gòu)藝術(shù)[J].外國文學研究, 1998,20(2):75?80.
[5]王晉平.心獄中的藩籬?《最藍的眼睛》中的象征意象[J].外國文學研究 , 2000,22(3):104?107.
[6]陳許, 陳倩茜.女性、家庭與文化?托妮·莫里森《最藍的眼睛》主題解讀[J].當代外國文學, 2014,35(4):127?132.
[7]趙文書.重復與修正:性別、種族、階級主題在《看不見的人》和《最藍的眼睛》中的變奏[J].當代外國文學, 2015,36(3):5?12.
[8]王俊霞.黑人命運的枷鎖?解讀《寵兒》與《最藍的眼睛》中3代黑人的心理歷程[J].外語學刊 , 2016(6):148?150.
[9]龐好農(nóng).意識流·蒙太奇·懸念?解析《最藍的眼睛》之敘事特色[J].英語研究 , 2017(2):11?20.
[10]馬藝紅.西班牙、美國、日本文學作品中的邊緣人物分析?以《帕斯庫亞爾·杜阿爾特一家》《最藍的眼睛》《個人的體驗》為例[J].現(xiàn)代交際 , 2018(15):96?98;95.
[11]WEISS S I. Natural Modes of Vibration of Twisted Unsymmetrical Cantilever Beams Including Centrifugal Force Effects[M]. Ann Arbor: UMI, 1950.
[12]MCCALL M W. Classical Mechanics: From Newton to Einstein: AModernIntroduction[M]. Hoboken: Wiley, 2019.
[13] GATES J R H L. Life uponTheseShores: LookingatAfricanAmericanHistory, 1513 ? 2008[M].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11.
[14] JENNBJ. ToniMorrisonandLiteraryTradition[M].New York: A & C Black, 2013.
[15]包威.《最藍的眼睛》:強勢文化侵襲下弱勢文化的異化[J].外語學刊, 2014(2):139?142.
[16] DELGADOJMR. PhysicalControloftheMind:TowardAPsychocivilizedSociety[M]. NewYork: Harper and Row, 1969.
[17] DULANEYWM. BlackPoliceinAmerica[M].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6.
[18] BERNSTEINP. FamilyTies, CorporateBonds[M].Garden City: Doubleday & Co. , Inc. , 1985.
[19] MORRISON T. The Bluest Eye[M]. New York: AlfredA. Knopf, 1993.
[20]章汝雯.《最藍的眼睛》中的話語結(jié)構(gòu)[J].外國文學研究, 2004,26(4):62?67.
[21] TAYLORS. AdvancesintheTreatmentof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 Cognitive-BehavioralPerspectives[M]. New York: Springer, 2004.
[22]袁彬, 黃馳.文化沖突中的抗爭與生存?論托妮·莫里森《最藍的眼睛》[C]//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英美文學研究論叢.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176?183.
(編輯:朱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