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坤 阿力亞?艾尼
摘要:《基于語料庫的中國學習者英語特征及應用》由上海交通大學甄鳳超教授著述,囊括了其本人從事學術研究以來開展的一系列有關語料庫研究的理論探索和學習者英語特征的實證性研究。該書從語義序列、配價型式、搭配配價、詞匯覆蓋率、詞匯知識、預制語塊、話語標記語、反饋語、打斷等角度,對我國學習者語言特征開展了深入細致的研究。這是一本實證研究和教學應用無縫對接的佳作,研究結論對外語教學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述評旨在對該書主要內(nèi)容及其概括性、示范性、多樣性、全面性、引領性、啟發(fā)性等特色予以評介。
關鍵詞:中國學習者英語特征;學習者語料庫;外語教學;評介
中圖分類號:H 31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895X(2023)03?0258?06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20507237
The Diversification Turn of Chinese Learners Corpus Study
?A Review of A Corpus-based Study on the Features and Applications of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ZHANG Zhengkun,ALIYAAin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A Corpus-based Study on the Features and Applications of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is written by Professor Zhen Fengchao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The book covers a series of the author s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corpus studies as well as empirical studies on the English features of Chinese learners in his academic research. The book discusses Chinese learners Englishfeaturesin termsof semantic sequence, valency pattern, collovalency, lexical coverage, vocabulary knowledge, prefabricated chunk, discourse markers, reaction tokens, and interruption. The work seamlessly integrates empirical research and pedagogical application, and its findings are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and guidance for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Thispaperintendstoreviewthemaincontentandhighlightsthecomprehensive summary, valuable guidance, multifarious perspectives as well as its enlightenment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Keywords:Chinese learners English features ;learners corpu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view
自20世紀80年代初始,上海交通大學楊惠中教授及其團隊策劃建設了 JDEST 語料庫,語料庫語言學在我國已發(fā)展壯大40余載。學習者語料庫研究( Learner Corpus Research ,LCR )是語料庫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Granger 于1998年建成第一個英語學習者語料庫( International Corpus ofLearner English, ICLE )[1],自此學習者語料庫研究開始在國內(nèi)外方興未艾。《基于語料庫的中國學習者英語特征研究及應用》(以下簡稱《應用》)是一本論文集,于2019年10月出版,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外國語言文學前沿研究叢書》中的一部。該書共收錄12篇學術論文,包含綜述部分及作者數(shù)年來基于學習者語料庫開展的一系列理論探索和實證性研究。《應用》聚焦于國內(nèi)學習者語料庫的研究現(xiàn)狀、問題及趨勢,基于 CLEC 和 COLESC 兩大中國學習者語料庫,從多個維度和視角,全面系統(tǒng)地分析我國英語學習者的英語筆語和口語水平,以此總結出學習者的普遍特征,為我國的英語教學提供有益參考。
一、內(nèi)容概述
《應用》分為上、中、下三篇和附錄部分。上篇包含兩章,第1章立足于國內(nèi)語料庫語言學的成長與發(fā)展,第2章預測國內(nèi)學習者語料庫的研究熱點及發(fā)展方向。中篇是主體部分,涵蓋9個章節(jié),均為作者本人多年來基于學習者語料庫進行的實證性研究。其中前3章分析了中國英語學習者的筆語特征,后6章分析了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口語特征。下篇共有3章,聚焦學習者語料庫在外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以及對學習者語料庫前景的展望。
(一)國內(nèi)學習者語料庫研究現(xiàn)狀綜述
第1章簡要回顧了國內(nèi)語料庫如何從初始走向繁榮,并將其發(fā)展歷程分為3個階段。接著考察了語料庫語言學在不同領域的研究,以此為主線,綜述了國內(nèi)語料庫語言學的發(fā)展,并對未來的研究熱點進行展望。作者預測語料庫語言學未來的研究熱點將聚集在翻譯、話語分析、二語習得、語言教學以及自然語言處理等諸多領域。此外,語料庫語言學驅動的短語學研究是未來的主流研究方向,且歷時語料庫語言學研究和基于語料庫的批評話語分析研究也將日益蓬勃。
第2章聚焦國內(nèi)語料庫語言學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通過述評近20年公開發(fā)表的文獻,作者概述了國內(nèi)學習者語料庫研究發(fā)展的歷程和特點,指出國際上學習者語料庫研究理論、視角和方法都有所更新,國內(nèi)研究亟待深化,并建議未來的研究重點應隨著時代進步而側重于跨學科的研究視角、引介新的語言學理論及加強口語研究。最后闡述了未來學習者語料庫研究的新議題應著重于教學語料庫的開發(fā)和應用、學習者專門用途英語語料庫研究以及從短語學視角分析學習者語料庫。
(二)中國學習者英語筆語特征多視角分析
第3至9章是基于 CLEC 和 COLSEC 語料庫展開的一系列實證性研究,在數(shù)據(jù)驅動的基本框架下,采用理論與數(shù)據(jù)、描述與解釋、檢索與對比有機結合的研究方法,從多方位多角度分析歸納了中國學習者的英語特點,旨在為我國英語教學提供有益參考。
第3章采用語義序列(semantic sequences )的視角,以語法詞 of 為例,分析了 CLEC 語料庫中語法詞的短語學特征。本研究選取 CLEC 中大學英語四六級作文及英語專業(yè)高年級作文作為研究語料,并根據(jù)學生的英文水平,將其分成 S1、S2、S3三個子庫。作者通過檢索發(fā)現(xiàn)學習者最常用的 of 短語模式,并且概括總結了學習者在寫作中常用n of n 短語模式所表達的含義,進而對比了不同英文水平學習者使用n of n 短語模式所表達含義的異同。研究結果證明了語法詞可以作為短語學特征研究的切入點和基于小型語料庫、利用頻數(shù)信息研究短語學特征的可行性,對未來相關研究的開展具有借鑒意義。
第4章結合型式語法(pattern grammar )和配價語法(valency grammar),引介了一套新的配價型式描寫體系,并以動詞 consider 為例,描寫了該動詞在 CLEC 中的配價型式特征。型式語法反映了語料庫短語學詞匯和語法不可分的一元論[2],而Teubert 認為它僅關注了詞與詞性這一語法范疇,忽略了型式內(nèi)部成分之間潛在的邏輯語義關系[3]。為了應對這一問題,作者提出一套新的配價型式描寫體系,將型式語法和配價語法有機結合,在保留詞與詞性這一語法范疇的基礎上又增加配價語法的句法功能。研究者使用 WordsmithTools ,在 CLEC 中對動詞 consider 檢索,并以 Reichardt 基于 BNC 制作的 consider 配價結構表[4]為參照,進而歸納總結出動詞 consider 的所有配價結構。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寫作中傾向于使用 con- sider 的二價結構和三價結構,且學習者使用動詞 consider 時誤用現(xiàn)象頻發(fā)。此外,作者通過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中國學習者和英語母語者使用動詞 consider 配價結構的表達含義以及 consider 與其后面兩個名詞短語的語義邏輯方面呈現(xiàn)了較大的差異性。這套新的配價分析描寫體系闡述了詞匯和語法一體化的語言特性,代表著數(shù)據(jù)驅動短語學研究的新嘗試。
第5章在前一章配價型式的基礎上,提出了搭配配價(collovalency)的概念及其統(tǒng)計方法,并以動詞 consider 為例在 CLEC 中調查分析了該動詞的搭配配價特征。搭配配價是傳統(tǒng)配價語法的簡化和升級,它舍去了傳統(tǒng)配價語法對價的數(shù)量和性質的嚴格界定,僅延用了傳統(tǒng)配價結構描述體系中的部分語法范疇,強調詞與詞之間的搭配力[5]。對 CLEC 和 BNC 語料庫中學習者最常用的動詞 con- sider 的配價結構進行檢索和對比,發(fā)現(xiàn)中國英語學習者與英語本族語者關于動詞 consider 的配價結構的使用型式基本一致。此外,作者考察了詞與其配價結構之間的搭配力,從中得出中國學習者口語交際中最具典型性的動詞 consider 配價結構。與傳統(tǒng)基于頻數(shù)信息的搭配研究相比,搭配配價力是一種更為科學、精確的檢驗方法;通過搭配力的計算,可以得出配價結構的典型性,即配價力越高,典型性也越高。該研究不僅展現(xiàn)了配價分析在語料庫語言學研究中的應用前景,也提及了配價結構和搭配配價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應用的具體途徑和方法,這對外語詞匯教學有所裨益。
第3至5章基于 CLEC 語料庫,從語義序列、型式語法和搭配配價三個視角考察了中國學習者的筆語特征。研究結論不僅為外語教學提供參考,也為未來開展同類研究帶來啟迪,如以語法詞為切入點開展語料庫驅動的短語學研究、基于學習者語料庫開展搭配配價研究等。
(三)中國學習者英語口語特征多視角分析
從第6章起,本書焦點開始轉向學習者口語特征研究。
第6章從詞匯覆蓋率(lexical coverage )的角度,采用詞目統(tǒng)計和對比分析等方法,比較了 COLSEC 和兩個本族語者口語語料庫的詞匯覆蓋率和詞匯使用情況,以探究中國學習者在口語交際中的詞匯使用特征。本研究使用 Wordsmith 軟件對 COLSEC 和 CLEC 語料庫及 BNC 和 ICE 語料庫的口語部分進行了詞目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COLSEC 中詞目總量明顯低于 CLEC 和 BNC ,反映出中國學習者在口語交際中詞匯量輸出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口語的交際效果。此外,作者分別總結了4個語料庫中最常用的100個詞目,并對其進行了相關性分析。數(shù)據(jù)表明,中國學習者和本族語者在口語交際中的實詞使用有很大差異,本族語者更善于用種類繁多的話語標記詞(discourse marker),且搭配形式層出不窮,相比之下,中國學習者實詞使用稍顯拙略,這導致中國學習者的口語會話缺乏交際性。故,未來的英語教學需加強針對英語會話常用詞匯的教學。
第7章基于 COLSEC ,采用“主題詞與關鍵主題詞”的研究方法,對中國英語學習者口語交際能力中的詞匯知識進行了考察,研究結果對于外語詞匯教學具有啟發(fā)意義,且可為 CET-SET 及其他類型的口語考試提供反饋信息。基于心理語言學中圖示理論(schema)和心理詞庫(mental lexicon)的概念,作者認為學習者在口語交際中會使用話題圖示觸發(fā)該話題的心理詞匯,使之最終成為具體詞匯。首先,本研究將語料按照話題分類,并就某一話題隨機選擇3個不同口語水平的學習者的語料。此外,選用 ICE(口語文本)作為參照語料庫,運用 Wordsmith 在觀察語料庫 COLSEC 中篩選出主題詞和關鍵主題詞,即觀察語料庫中出現(xiàn)頻率比在參照語料庫中顯著偏高的詞,并借助 Wordsmith Tools 的詞匯索引和搭配功能,分析了主題詞和關鍵主題詞的語義特征,并以網(wǎng)絡圖示的方式描繪了主題詞和不同詞語場的關系,這便于直觀分析學習者心理圖示和心理詞匯觸發(fā)過程。研究揭示了話題圖示和心理詞庫與學習者口語表達能力呈顯著正相關,且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在話題圖示和詞匯知識上存在顯著差異。這一章的價值在于指導教師在外語詞匯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應著重培養(yǎng)學習者建構話題圖示的意識以及運用豐富的詞匯知識準確表達意義的能力。
第8章介紹了預制語塊(prefabricated chunk)使用與外語口語能力關系的實證性研究?;?COLSEC 語料庫,這部分內(nèi)容從學習者口語交際的流利度、準確度和恰當性三個角度,考察了語塊使用與外語口語能力的關系。目前,學界對于語塊識別尚無一套完整的方法,且口語語料中的停頓、重復、非言語聲音等加大了語塊提取的難度。作者采用機器識別和人工識別相結合的方法,利用 Word- smith 的自動提取詞叢功能初步識別語塊,在此基礎上進行人工復篩并將結果與英語本族語參照語料庫進行對比,以確保篩選的語塊為本族語者所接受。該研究綜合考察了流利度、準確度和恰當性與語塊的關系,三者的量化需要參考多個參數(shù),其中流利度的量化最為復雜,通過量化語速(SR)、話步均長(MLR)、停頓長度(PL)、流利度分數(shù)(FS)、非言語聲音(NVS)和修改重復(FRR),在此基礎上借助 SPSS 統(tǒng)計軟件對語塊與3個量化指標分別進行了相關性分析,充分考察了語塊使用與外語口語能力的關系。該章研究的意義在于驗證了語塊使用與外語口語能力的正相關性,啟示英語口語教學應加強語塊意識的培養(yǎng)和語塊教學。
第9章基于 COLSEC 語料庫,以 well 為例,探究了中國學習者英語口語中話語標記詞的使用特征。早期關于話語標記詞 well 的研究主要基于兩種研究范式?理論驅動和語料庫數(shù)據(jù)驅動型,前者關注其心理凸顯性(psychological salience),后者關注其出現(xiàn)頻數(shù)。本研究采取語料庫數(shù)據(jù)驅動的研究范式,探討了不同口語水平及中國學習者和本族語者使用話語標記詞 well 語用功能的異同,并發(fā)現(xiàn)了中國學習者習得話語標記詞 well 語用功能的規(guī)律性特征。啟示教師在今后的口語教學中,應在遵循學生習得規(guī)律的基礎上,加強口語標記詞的輸入和訓練,著重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第10章基于 COLSEC 語料庫,從使用反饋語(reaction tokens)的類型和反饋語出現(xiàn)的位置兩個維度出發(fā),對中國學習者英語會話中反饋語的使用特征進行了實證性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該章還對男性和女性學習者常用反饋語類型和頻數(shù)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女性學習者比男性使用更多的反饋語,但差異并不顯著,作者認為是由于為了追求較高的成績,男性和女性在考試環(huán)境下都表現(xiàn)得更加積極。研究同時發(fā)現(xiàn),中國學習者反饋語儲備較為匱乏,且反饋語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漢語習慣的影響,其主要原因是英語語用環(huán)境的缺乏。因此,在未來的口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交互能力,加強對常用反饋語的訓練。
第11章基于 COLSEC 語料庫,對比了3組不同口語水平學生交際會話中打斷(interruption)的異同。學界關于打斷的研究多采取定性的研究方法,或是對個案進行話語分析,少有基于口語語料庫的相關研究。該章通過考察考試環(huán)境下聽者打斷說話者講話的時間、原因和方式,對打斷的語用功能進行了區(qū)分,并統(tǒng)計了不同類型打斷在話輪中的出現(xiàn)頻數(shù)。本章亮點在于對不同英語口語水平學習者的打斷使用進行了對比,發(fā)現(xiàn)口語水平較高的學習者往往能夠恰當使用各類打斷,流暢自然地掌握會話的走向。研究證明了打斷與學習者的口語交際能力的相關性,恰當運用打斷可以提高會話的交互性和動態(tài)性。這一章的意義還在于為 CET 口語測試提供反饋信息,提供口語測試信度和效度。
第6至11章基于 COLSEC 語料庫,分別從詞匯覆蓋率、詞匯知識、預制語塊、話語標記語、反饋語和打斷等角度,詳細調查了我國學習者的口語特征。研究的內(nèi)容涵蓋語言的多個層面,包括詞匯、短語、語法、功能及語用等??傮w而言,其研究結論對外語口語教學及口語測試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四)學習者語料庫與外語教學
最后三章探討學習者語料庫在外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第12章介紹 Tim Jones 提出的數(shù)據(jù)驅動學習( Data-driven learning ,DDL )的思想、主要特征以及具體開展數(shù)據(jù)驅動學習的方法。DDL 方法具有自主學習、真實語料、自我探索和自我發(fā)現(xiàn)、自下而上的學習方式等特點[6],挑戰(zhàn)了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理念。在實際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采取 KWIC 索引、詞語搭配、類連接、擴展語境、詞及“數(shù)據(jù)驅動”學習課件等手段切實貫徹 DDL 理念。由此,DDL 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也利于地道外語的習得。
第13章從直接應用、間接應用兩個角度對學習者語料庫和外語教學的有機結合提出了建議,并闡釋了學習者口語語料庫對外語教學的重要意義。直接應用指師生基于大量的語料庫數(shù)據(jù),采取語料分析手段,通過觀察、分析和概括語言使用特征來解決教學中的實際難題;間接應用指將基于學習者語料庫的中介語發(fā)現(xiàn)應用到外語教學中,從而教師可以針對學習者的語言特點和學習困難進行有效的課堂干預。最后,作者指出學習者口語語料庫在數(shù)量和規(guī)模等方面均落后于筆語語料庫,但其在外語教學中的價值不容小覷。
第14章與第4、5章遙相呼應,論述了配價結構及搭配配價在詞匯教學中的具體途徑和方法。該章首先闡釋了語料庫語言學的教學價值及當前短語教學,尤其是搭配教學所面臨的困境。接著,作者認為配價結構及搭配配價凸顯了詞匯、結構及意義的共選關系,對英語詞匯教學具有借鑒意義。最后,詳細介紹了配價結構及搭配配價在教學中的應用,例如教材和工具書的編纂以及課堂教學設計等。
以上3章深入系統(tǒng)地探討了數(shù)據(jù)驅動學習方法、學習者語料庫、配價結構和搭配配價在外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途徑及方法,為基于語料庫的外語教學提供了新思路。
二、簡要評介
總體而言,《應用》一書有如下特點。
(一)概括性和示范性
《應用》各章都引用了大量的文獻,其中篇部分的每一章都是按照先概述前人研究后進行實證分析的框架展開,層層遞進,邏輯分明。一般的參考書或指南往往淺嘗輒止,僅通過文獻堆砌對相關領域研究進行一般性的概述,而該書貴在對各領域當前研究進行批判和反思,這無疑有助于促進語料庫語言學學科的健康發(fā)展。該書的批判性概述圍繞該領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主要的研究范式、常用的研究方法及語料的選用展開。首先,該書給予語料庫語言學視域下的短語學研究高度重視,通過反思前人研究,作者發(fā)現(xiàn)當前短語學研究的缺省之處并進行改進和提升,例如第3章通過對語法詞 of 的個案分析,證實了以語法詞為切入點開展短語學研究的可行性。其次,《應用》中篇對于研究方法的論述和個案分析,對后人開展學習者語料庫的相關研究具有很強的示范性。以學習者會話中的反饋語為例,作者詳細論述了如何對反饋語進行分類、如何選擇語料以及如何開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因此,本書也不失為語料庫語言學領域的一本上佳的操作手冊。
(二)多樣性和全面性
一方面,《應用》采取的研究視角全面。當前,語料庫語言學框架下的短語學研究主要考察搭配、搭配框架、形式語法、語義序列、擴展意義單位、
詞項、語義韻、詞束、意義移變單位、同現(xiàn)詞列、配價語法、局部語法等[7]?!稇谩返?至11章分別從以下8個理論視角開展語料庫研究:語法詞、動詞配價結構、搭配配價、詞匯覆蓋率、詞匯知識、語塊、話語標記語、反饋語及打斷。另一方面,《應用》采取了多維度的對比分析方法:1)本族語者語料與非本族語者語料進行對比,如第4和第6章中,作者選取了 BNC 、ICE 等英語本族語者語料庫作為參照語料庫,對比發(fā)現(xiàn)中國學習者在語言使用時常出現(xiàn)的誤用現(xiàn)象,以及在寫作和口語表達時的語義偏好和交際能力的差異等;2)同一非本族語者語料庫中不同水平和不同性別之間進行比較,如在第3、8、9和11章中作者分別對比分析了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英語語法詞、語塊、話語標記詞以及打斷使用的區(qū)別,在第10章中作者對比了男性和女性在對話情境下反饋語使用的異同;3)口語語料和筆語語料之間進行對比,如第6章基于 CLEC 和 COLSEC 對比了中國學習者口語和筆語中最常用詞目的差異。語料庫的對比分析法有助于人們更全面地了解中國學習者的英語特征、語用失誤和不足之處。
(三)引領性和啟發(fā)性
《應用》宏觀把控學習者語料庫發(fā)展的軌跡和特點,審視了當前語料庫語言學研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未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課題,極具引領性和導向性。以學習者語料庫的開發(fā)為例。語料庫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忽視,盡管大多數(shù)語料庫教學研究強調了英語本族語者語料庫在教學中的作用,但 Granger 認為單一的本族語者語料庫不能體現(xiàn)對于學習者有價值的語言知識,故不便于指導教師有目的地開展教學活動[8]。作者認為教學語料庫專注于外語教學而非語言研究,因此倡議大力發(fā)展教學語料庫和學習者專門用途語料庫,這拓展了國內(nèi)學習者語料庫研究的視野,對后續(xù)的學習者特征研究和外語教學都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本書關注研究結果對外語教學的啟示?!稇谩返膶嵶C研究中,每一篇都強調了該研究對于外語教學的意義,并對外語教學的諸多環(huán)節(jié)提出了指導性建議。衛(wèi)乃興等認為,學習者語料庫的特點在于基于大量真實語料,規(guī)避了內(nèi)省數(shù)據(jù)和誘導性數(shù)據(jù)的不足,更利于歸納學習者的普遍語言特征,提供更為真實客觀的反饋,而多重語料庫證據(jù)則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映二語特征[9]?;?CLEC 和COLSEC 等學習者語料庫,該書使用了考試環(huán)境下中國學習者的真實語料作為數(shù)據(jù)源,研究結論具有較高的演繹性,可直接應用于口語教學、詞匯教學、教材開發(fā)和語言測試等領域,為改進二語教學提供啟示。
誠然,本書也存有些許抱憾之處。其一,語料類型較為單一。本書基于 CLEC 和 COLSEC 語料庫,采用數(shù)據(jù)驅動的方法,對學習者英語特征進行分析。然而,CLEC 和 COLSEC 語料庫僅包含學習者考試環(huán)境下的語料,不能完全反映學習者日常情景下的英語使用特征。例如,該書第10章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男性和女性學習者在會話中反饋語的使用頻數(shù)上并未呈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歸因于考試情景提升了學生參與會話的積極性,故性別因素導致反饋語的使用差異縮小。其二,對學習者筆語特征的研究略顯薄弱。該書共有3篇實證性研究考察了學習者的筆語特征,而對口語特征的考察有6篇之多,不免使讀者有顧此失彼之感。此外,作者從語義序列、配價型式和搭配配價的視角集中分析了中國學習者的英語筆語特征,可見重點還是在詞匯研究,學習者翻譯和寫作研究沒有涉及。其三,研究結論有待從語用層面深化至認知層面。該書研究對于不同性別、不同母語、不同英文水平學習者在語法、語義、語用等層面存在的共性規(guī)律和個性差異進行了考察,意猶未盡之處在于沒有追溯其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如若加入對學習者認知思維過程的考察,這將對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的選擇大有裨益。
三、結語
學習者語料庫為研究學習者語言和外語教學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數(shù)據(jù)資源,《應用》一書高屋建瓴地描繪了當前中國學習者語料庫研究的現(xiàn)狀、問題及未來發(fā)展趨勢,并從多個角度對學習者語料庫開展理論探討和實證分析,有利于全面了解我國學習者的英語水平及語言特征。總的來說,該書實證研究和教學應用并舉,視野寬闊,內(nèi)容對于外語教學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學習者語料庫研究的佳作。
參考文獻:
[1] GRANGERS. LearnerEnglishonComputer[M]. London: Addison Wesley Longman, 1998.
[2] HUSTONS, FRANCIS G. Pattern Grammar: A Corpus- driven Approach to the Lexical Grammar of English[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2000.
[3] TEUBERTW. Sinclair,patterngrammarandthe questionofhatred[J]. InternationalJournalofCorpus Linguistics, 2007,12(2):223?248.
[4] REICHARDT R. Valency sentence patterns and meaning interpretation: casestudy of the verb “ consider ”[D]. Birmingham: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2014.
[5]甄鳳超, 徐芳紅.搭配配價研究?以學習者英語中的動詞consider為例[J].外語與翻譯 , 2017,24(4):44?50.
[6]甄鳳超.語料庫數(shù)據(jù)驅動的外語學習:思想、方法和技術[J].外語界, 2005(4):19?27;40.
[7]甄鳳超.基于語料庫的中國學習者英語特征研究及應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9.
[8] GRANGERS. Abirdseyeviewoflearnercorpus research[C]// GrangerS, HungJ, Petch-TysonS. Com- puterLearnerCorpora, 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msterdam: John Ben- jamins Publishing, 2002:3?33.
[9]衛(wèi)乃興, 陸軍.基于語料庫的二語學習研究述評:范式變化與挑戰(zhàn)[J].外語教學, 2018,39(5):47?53.
(編輯:朱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