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悟 喬梁
婚嫁禮俗由來已久,在先秦時期即已確立并被后代所延續(xù)。媒妁之言是古代婚嫁的重要特征,傳統(tǒng)婚禮有專用之物與用詞。
婚嫁即結(jié)婚嫁娶,通過婚嫁行為,確定配偶關(guān)系?!捌?、娶、婚”是婚嫁的重要形式和內(nèi)涵,這種傳統(tǒng)婚姻程序,萌芽于商代,確立于西周早期,在春秋末期及戰(zhàn)國以后漸趨成熟,以后各朝代大多沿襲。
婚嫁六禮
漢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曾命劉歆制定婚儀,詔令天下婚嫁須行納聘之禮。此后,從議婚到訂婚過程中的六禮便成為傳統(tǒng)社會的婚姻制度,一直延續(xù)到民國時期,并影響到當代婚嫁禮俗。
六禮分別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
納采:男方父母托媒人向女方議親。
問名:女方家答應議婚后,男方父母請媒人進一步問詢女方姓名、生辰八字等。
納吉:男方家了解女方姓名、生辰后,請人占卜,合配者男方父母向女方父母回“字號”,商婚。
納征:占卜得吉兆后通知女方家,以錢物為聘禮訂婚。
請期:確定舉行過門儀式的日期,男方家約定吉日后交女方,女方家必推辭,如此往復三次,始定婚期。
親迎:迎親前夕,男方父母為兒子設(shè)“漸老宴”,兒子坐在尊位。女方也設(shè)宴,并聚堂屋唱鄉(xiāng)歌,謂之“歌堂”,次日出嫁。
納征在六禮中作用最大,雖是六禮中的一道程序,卻是決定婚姻是否達成的標志。納征之禮完成,婚姻就算達成,男女雙方都不能悔婚。男方若悔婚,則不能索回聘禮;女方若悔婚,則必須將聘禮退回男方。納征是誠信的象征,代表著男女雙方對婚嫁的承諾與責任。
作為婚嫁傳統(tǒng)的六禮,在各個朝代、各個地方表現(xiàn)形式有所不同。如唐代,敦煌地區(qū)將婚嫁歸納為通婚、成禮兩大階段,原來傳統(tǒng)的六禮制度中納采、問名、納征合并進行,淡化納吉、請期。到了宋代,六禮就變成納采、納征、親迎三禮了,這些都反映在敦煌石窟壁畫婚嫁圖上。隨著佛教世俗化,從盛唐到北宋,在敦煌石窟壁畫中出現(xiàn)了不少婚嫁圖,如敦煌石窟第445窟的一幅壁畫描繪了婚禮儀式的場景:新郎在賓相的陪同下,騎馬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人拜堂成禮,共入洞房?;槎Y中最歡快的場面是在新郎與新娘成禮之際進行樂舞助興,絲竹、笙管齊奏,舞者翩翩起舞。起舞者是一名紅衣垂髫童子,對面是六人樂隊伴奏,有吹簫、吹笙及持拍板和擊鼓者。新郎、新娘拜堂,在帷帳內(nèi)的花毯上行拜禮,從此成為禮法意義上的夫妻。
媒妁之言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妁二字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媒,謀也,謀和二姓者也”“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綜合來看就是通過考察、斟酌讓兩個人締結(jié)婚姻,謀合到一個家庭中。媒妁包含了兩個過程,即先了解男女雙方的情況,然后對雙方進行撮合。
媒妁起源于西周時期,至今已有近3000年?!对娊?jīng)》中有詩記錄媒妁:“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詩經(jīng)·豳風·伐柯》),“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jīng)·衛(wèi)風·氓》)。媒妁在古代的婚嫁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男女“授受不親”的時代,沒有媒人,男女雙方不可能完成婚事。
媒人并不限于女性,據(jù)古典文獻學者陰法魯先生考證,在早期的婚嫁中媒人是由家族里輩分較高的人來擔任,一般情況下媒人是受男方父母的委托,幫助適齡的青年男女說合婚事,通兩家之好。婚后如果婚姻出現(xiàn)問題,媒人也能起到居中調(diào)停的作用。明代以來媒人多由女性擔任,才逐漸有了媒婆的說法。
古代的媒妁分為兩種,即官媒和私媒。官媒最早出現(xiàn)于西周時期,實際上相當于現(xiàn)在民政局的婚姻登記處,負責統(tǒng)計和管理適齡青年的婚配問題?!吨芏Y·地官·司徒》中記載“媒氏掌萬民之判(即婚配)”“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書之”。私媒的出現(xiàn)要略早于官媒,且在魏晉之后出現(xiàn)職業(yè)化趨向,媒人勤于往來,說合婚姻,并收取一定的謝媒財物。
媒妁之所以會產(chǎn)生,是因為古代婚嫁必須遵循“父母之命”。古代適齡青年男女很難有見面接觸的機會,難以相互了解。父母若要為兒女找到合適的婚嫁對象,就需要第三方來引見和說合,這也許就是媒妁產(chǎn)生的原因之一。
媒人在古代婚嫁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古代婚嫁講究“三書六禮”,聘書、禮書、迎書謂之三書,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謂之六禮,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媒人的參與,沒有媒人是無法完成這一整套婚嫁流程的。
媒妁形成之后先是因應一種禮法的要求,到了唐代成為必需的法律條件?!短坡墒枳h·名例律》和《唐律疏議·戶婚律》中對媒妁制度進行了規(guī)范,規(guī)定“為婚之法,必有行媒”“諸嫁娶違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獨坐主婚……未成者,各減已成五等。媒人,各減首罪二等”。用律令的形式規(guī)定婚嫁必須要有媒人,嫁娶違律媒人還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這能有效地減少非法婚姻的出現(xiàn),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
婚慶用品服務
到了清代,操辦婚嫁禮儀的服務行業(yè)有了較大發(fā)展。如當時的北京出現(xiàn)了專為婚嫁服務的喜轎鋪,以租賃婚嫁喜慶用品為主,男方定禮用的鵝籠、酒海、魚池,女方發(fā)奩用的壽杠、欄桿桌,男方迎娶新娘用的喜轎、金燈、執(zhí)事等一應俱全,并代雇轎夫、執(zhí)事夫、鼓手等。喜轎鋪還兼營與婚嫁禮儀相關(guān)的席棚業(yè),為婚禮提供一條龍式的服務項目。
迎娶是男女大婚的正日子,禮節(jié)風俗頗多。一般的人家多雇用喜轎鋪的花轎,花轎既是婚嫁禮儀的需要,也是迎親的交通工具。用花轎的主要意義在于表示被娶的新娘是初嫁,是“明媒正娶”?!按蠊媚镒I子—頭一回”,新娘坐花轎去開啟新的生活。作為被迎娶的新娘來說,這是一種應該享受的禮遇。
民間辦喜事為取吉利,須選擇所謂“黃道吉日”,即俗話說的“好日子”。所以喜轎鋪要看歷書,“大吉大利”的日子多,買賣就多。
大型的婚禮,轎子是紅綠三乘:一乘紅轎,由新娘坐;兩乘綠轎,由年長體面的娶親婦人和送親婦人乘坐。前面的執(zhí)事有:一隊開道鑼,一隊彎脖號,一隊大號,一對傘,一隊扇,一隊大鏡,一隊二鏡,一隊篩鏡,一隊令箭,一對金瓜,一對鉞斧,一隊朝天蹬,還有四個吹喇叭的、八個打大鼓的。紅轎子的轎圍是紅綢子的,各式執(zhí)事用具的顏色紅綠相間,光亮鮮明。轎夫和執(zhí)事人等身著綠嫁衣,頭戴插羽毛的黑氈帽?;槎Y氣氛喜慶熱烈且顯排場。
“紫房子”是我國社會新舊交替時期的婚慶機構(gòu),由郁熾昌1934年創(chuàng)立于北京。那個時代興“文明”結(jié)婚,郁熾昌以紫色為主裝潢門面,店名定為“紫房子”,店容、店名兩者相稱,令人耳目一新。郁熾昌從上海采辦了大批西式結(jié)婚禮服、禮儀用品招徠顧客,生意興隆。新式的“文明”結(jié)婚是清末以來新派人物效仿歐美禮節(jié)而倡導的新禮俗、新事物。新派人物采取“文明”結(jié)婚禮儀,決不將舊的禮儀摻在里邊;老派人物采取傳統(tǒng)的舊婚禮,也決不把“文明”結(jié)婚的某些形式和內(nèi)容吸收過來。新舊婚禮可謂涇渭分明,各不相擾。
婚禮用物與用詞
合巹杯:是婚禮中新人共飲合歡酒的專用杯子。“巹”字,原指結(jié)婚用的觚,作酒器用?!昂蠋劇睘榕f時男女結(jié)婚的代稱。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一款合巹杯,高8.2厘米,最寬處13厘米,用新疆和田產(chǎn)玉料制作,呈青色,配清乾隆時制作的紫檀木座。杯上雕鏤有螭、鳳,并刻有“萬壽”二字,這些都是只有帝后方許使用的紋飾和用語。因此,此合巹杯很可能是明嘉靖或萬歷皇帝與后妃大婚時的用器。
鵝籠:狀如一個六棱形的圓筒,上面蓋以圓錐形的籠蓋。主家將用胭脂染紅的鵝裝在里面,每籠裝一只。有用一只的,有用一對的,還有用兩對的。主家用幾只,喜轎輔就要出幾架鵝籠。這個風俗是由古代“奠雁”之禮轉(zhuǎn)化而來的,后來以鵝代雁,也免去“奠雁”的儀式。
酒海:由于要與鵝籠并排而列,酒海與鵝籠相似,亦為圓形籠狀。一抬至多抬不等,每抬裝酒一壇。
什盒:長三尺,寬一尺。每一架什盒為一抬,每一什盒為四層,可放兩件禮品。根據(jù)主家所訂,有用兩抬、四抬、八抬、十六抬,甚至更多抬,但都是雙數(shù)。
壽杠:是紅漆木杠,兩頭有金飾,用來抬大型頂箱、立柜、硬木架幾案、多寶格之類家具。
欄桿桌:此桌為長方形,圓腿,四面以紅布簾(講究的用紅繡片)圍上,桌面四周鑲有荷花欄桿,金漆雕花,十分美觀。通常由二人抬,桌上放置金銀首飾、座鐘掛表、撣瓶、帽鏡、茶具、化妝品、日用品、煙具、四季衣服和鞋襪等物。
上蓋頭:出嫁女開臉后,舉行“上頭戴髻”的加冠禮。女家在正廳中放一扁平竹簍,然后讓女兒面向外坐在一把專用的椅子上,這象征女方即將離開娘家。女家先請一個兒女雙全的“好命人”給新娘梳好頭,插上象征女子成年的發(fā)簪,再穿上繡有鳳龍圖案的彩飾衣冠,象征吉祥富貴。
安床:男家選擇好時辰(有的選在迎新前一天),安放好新人用的床鋪(有的女家派人到男家共同鋪房),稱為“安床”。屋內(nèi)需打掃干凈,一切用品都是新的,大門和房門貼上結(jié)婚對聯(lián),門楣上還要掛一塊長條紅布,上面繡有吉祥詞語。
夫妻好合是婚嫁禮俗的核心訴求,表達著人們對美好婚姻生活的期盼與祝福。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們對婚嫁的美好希冀不變,良好的婚嫁禮俗仍會延續(xù)。
張曉悟,供職于文物出版社;喬梁,就讀于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