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婷(北京:東城區(qū)西中街小學)
種子的萌發(fā)是綠色開花植物生命周期的開始,在適宜的條件下,種子就會萌發(fā),開啟植物的一生。種子的萌發(fā)需要適宜的溫度、適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氣。小種子可以直接種植在土壤中,大種子則需要浸水。種子浸水后,種皮膨脹、軟化,更多的氧氣透過種皮進入種子內部。隨后種子通過不斷呼吸,得到充足的能量,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適當的溫度也是種子實現一系列生命活動的保障。觀察種子萌發(fā)過程中由干癟到飽滿的美麗形態(tài)變化,感受生命的誕生,可讓小學生體悟到原來硬邦邦的種子里潛藏著無限的生機。
植物的生長會經歷三個階段:萌芽期、生長期、硬化期。植物的生長期是植物生長中最重要的階段。植物幼苗從土壤中鉆出來后就會長出主根、莖稈、葉片。此時需要為其施加氮肥、農家肥,提高植株的生長速度。一段時間后,其葉片數量就會增多,此時的生長變化是最明顯的。學生可通過細致觀察,發(fā)現植物根、莖、葉、花的變化等,感受植物的形態(tài)之美。通過長期觀察,體悟生命的生機和頑強。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植物的色彩主要體現在花和葉上。植物的花呈現出各種各樣的顏色。白色的花清淡素雅,紅、粉、紫、黃、橙等顏色的花艷麗嬌媚。植物的葉大都以綠色為基礎色,但不同深淺的綠又有不同的韻味,如柳芽的嫩綠、梔子葉片的深綠、荷葉的碧綠,各有各的風采。學生可利用放大鏡、顯微鏡等觀察工具對葉、花等進行細微觀察,觀察花朵的顏色、葉片的脈絡等等,感受多彩的生命之美。植物還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成分,對人體有著積極的作用。通過種植中草藥,可感受植物帶來的另類生命之美。
“人天生就具有一種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需求。”可見,對于小學生來說,培養(yǎng)其審美情感是其發(fā)展階段必不可少的目的,而感染性是美育最重要的要素。在小學科學種植活動中,教師為了幫助學生切實感受美,增強情感體驗,需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教學情境。通過多重感官的刺激,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種植的學習興趣,進而在美育的滲透下,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全面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生活認知,激發(fā)其審美情趣,使其擁有主動挖掘美的意識,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知識。
觀察是科學探究與交流的基礎,在科學研究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也是科學學習的一個重要方法。我們首先應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著手,從而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茖W觀察不僅僅是“看”,還要運用各種感官進行感知??茖W種植是生命科學領域的學習內容,觀察則貫穿于全過程,只有掌握觀察的方法,養(yǎng)成細致觀察的習慣,才能夠產生審美意識。因此,教師要先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養(yǎng)成觀察習慣,從而發(fā)展學生的觀察意識,讓學生在科學種植活動中能夠感受到植物的生長之美。
學生的審美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教師有意識地進行教育。在科學種植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提出問題、制定計劃、進行實驗、解決問題,會從獨立思考過渡到茅塞頓開,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會產生共情。這一心理體驗能夠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獨特的美的感受。師生通過科學種植活動,結合豐富多彩的植物衍生實踐活動,能夠在無形之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創(chuàng)造美。
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挖掘美。學校設有專門的“植物溫室”,班級中也設置有“植物角”?!爸参餃厥摇焙汀爸参锝恰笔谴笞匀坏目s影,它們不僅具有綠化班級、美化環(huán)境的作用,同時也蘊含著很大的教育價值。學生可以在植物角學習植物相關知識、提高觀察探究能力。教師帶領學生觀察校園溫室或者班級植物角,通過觀察聚焦問題:為什么植物展示著不同的姿態(tài)?為什么有的植物豎直生長,有的植物傾斜生長?學生會猜想跟陽光和水有密切的關系。教師提醒學生,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可以通過種植植物來解決。學生選擇了溫室中具有特殊顏色的紫蘇以及有特殊氣味的薄荷和艾草作為觀察對象。紫蘇、薄荷和艾草都是常見的植物,有著特殊的氣味和外形特點,它們都有一定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
師生從選種育種開始,通過培育紫蘇種子、扦插薄荷莖和移植艾草幼苗三個活動,挖掘植物的美。大家通過培育紫蘇種子,觀察種子萌發(fā)過程中由干癟到飽滿的美麗形態(tài)變化,感受生命的誕生:原來硬邦邦的種子里潛藏著無限的生機。通過扦插薄荷莖,觀察薄荷根的發(fā)育過程——將薄荷莖插入水中,放在光線充足的地方,一周之后,它們就會生根長新芽:原來脫離了原生土壤的莖也能夠孕育出新的生命,讓人感受植物的生長之美。通過移植艾草幼苗,學生學習了解到植物的生長需要足夠的陽光和水。移植的艾草幼苗在學生的精心呵護下,生長速度非???,向著陽光筆直生長,讓人感受到植物頑強的生命力。
培養(yǎng)觀察能力,讓學生深刻感受美。在師生們的共同照顧下,植物到了快速生長的階段,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養(yǎng)分,所以我們在養(yǎng)護植物的時候也可以根據它的生長習性適當地增加澆水量和施肥量。施肥注意少量多次、薄肥勤施。紫蘇、薄荷和艾草都是喜光喜水的植物,在養(yǎng)護階段,需要學生更精心地呵護。紫蘇種子發(fā)芽,長成小苗,慢慢長大;薄荷在水培的方式下,慢慢生根,長新芽,重獲新生;艾草在新土壤中快速生長,由10cm 竄到30cm。學生分小組記錄它們的生長狀態(tài),包括根莖葉的快速生長,感受植物生命的生機和頑強。
除此之外,教師指導學生利用放大鏡、顯微鏡等觀察工具,細致觀察紫蘇、薄荷和艾草的根莖葉。根是植物的營養(yǎng)器官,通常位于地表下面,負責吸收土壤里面的水分、無機鹽及可溶性小分子有機質,并且具有支持、繁殖、合成貯存有機物質的作用。莖是根和葉之間起輸導和支持作用的植物體重要的營養(yǎng)器官。葉也是植物營養(yǎng)器官之一,主要起到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植物的內部組織、細胞結構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加精致美麗。在顯微鏡下,我們可以看到葉片的表皮細胞、氣孔,莖的表皮、韌皮部,根的橫截面組成,等等。學生借助工具感受到了植物在微觀世界中的美麗。
1.制作紫蘇指示劑活動
經過師生們的精心栽培,紫蘇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紫蘇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中草藥,除了可以食用外,紫蘇葉片中的花青素還可以做酸堿指示劑。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制作,取100g紫蘇葉,洗干凈后切碎,放入大燒杯中加水煮沸,隨后進行過濾,將濾液取出。分別向白醋、小蘇打、鹽水、礦泉水中滴入濾液,觀察神奇的顏色變化。在制作過程中,學生學會了自制植物酸堿指示劑的方法;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提高了實驗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合作與交流中形成了團結合作意識與創(chuàng)新意識。
在酸堿性不同的溶液中,紫蘇會呈現藍色、紫色、青綠色等不同的顏色變化。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也會思考:為什么會這樣?別的植物的葉片是否也具備這樣的顯色反應呢?我們是否也可以利用不同的葉片創(chuàng)造不同的顏色反應呢?從而為學生接下來的自主探究奠定基礎。學生課下會利用相同的方法,制作紫甘藍、蘋果皮、胡蘿卜、葡萄等等天然植物指示劑,并且不斷進行嘗試。在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知識;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美的體驗。
2.研制艾草薄荷膏活動
艾草和薄荷的生命力非常頑強,薄荷通過扦插,飛速地生長;艾草也分株而立,數量眾多。于是師生利用種植的艾草葉和薄荷葉,共同研發(fā)了驅蚊止癢的薄荷艾草膏。艾草和薄荷也是常見的中草藥。艾草具有抑菌效果,對于大量潮濕的、不通風的環(huán)境有很好的消毒作用,還可以殺死空氣當中的螨蟲以及其他的飛蟲。薄荷具有疏散風熱、解毒透疹、清利頭目等功效。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把薄荷葉泡茶喝,有保健的作用。
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通過查閱資料、咨詢專家、動手實踐等方法,研發(fā)出了適合小學生操作的制作方法。我們將艾草薄荷膏的制作過程總結為三個階段,分別為準備葉片、制作浸泡油、融合蜂蠟。首先取健康的薄荷葉片和艾草葉片,分別用清水清洗干凈,晾干。然后將晾干的薄荷和艾草葉片分別放入兩個玻璃容器中,加入浸泡油,密封保存至少一周時間。密封保存時,要注意防止空氣和水蒸氣進入導致浸泡油變質。浸泡油要選擇氣味更清淡的品種,如山茶油、橄欖油、葵花籽油等。最后將浸泡油過濾,靜置10 分鐘,取上層提取油,加入1/3 蜂蠟,加熱融化,隨后倒入模具中。至此,艾草薄荷膏制作完成。
在研發(fā)過程中,最困難的是艾草薄荷精油的提取。常見的精油提取方法是蒸餾法,但是蒸餾操作對于小學生而言太難了,而且安全性很難把控。所以我們選擇了古法制浸泡油的方式,將帶有芳香氣味的葉片晾干,放入油中。利用相似相溶原理,讓植物精油更容易溶解在具有相同性質的油中,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題。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經歷了調查、詢問、設計、改進等過程,提升了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等等。
共情感悟過程,培養(yǎng)學生積極創(chuàng)造美。學生通過觀察深深了解到:植物從一粒小小的種子開始,慢慢萌芽、生長、開花、結果,再到做成指示劑,研制出艾草薄荷膏,為人類生活提供幫助。原來植物不僅在生長的過程中展現美,在與人類的關系中也呈現了不同的姿態(tài)。教師結合豐富多彩的植物衍生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在無形之中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