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
山西出土過兩種漢代鋪地磚,一種出夏縣禹王城,銘文十二字,作“海內(nèi)皆臣,歲登成孰(熟),道毋飤人”;一種出洪洞范村,銘文十六字,前十二字同,增“踐此萬歲”。
銘文“飤人”, 舊釋“饑人”,以為太平盛世,五谷豐登,路上沒有餓肚子的人。我引上博楚簡《容城氏》“邦無飤人”為證,指出“饑人”是“飤人”之誤,“飤人”當指人吃人,但有人不信,把“飤人”理解為要飯的人,意思是說,路上沒有要飯的。當時我說,“太平盛世,吃人的事不該發(fā)生,但不吃人就算盛世,標準未免低了點”,希望今后能找到更多證據(jù)(見《萬變》二三二至二四一頁)。
最近到陜北考察,于榆林市漢畫像石博物館見東漢平原郡樂陵侯國相任君墓中柱石,正好可以印證“道毋飤人”是什么意思。
此石分左右兩塊,二00六年征集到右半,二0一六年征集到左半,銘文作:“樂陵相任君官(館)舍,永初三年三月十五日造作,以四月廿成。時更倉卒(猝),米石千〔錢〕,人民顛到(倒)相食,道徑閉塞,故令不周具,慚負子道不報,零(靈)魂有識,原其不遝(逮)?!?/p>
“任君館舍”指死者墓室,下敘造作時間,前后只有三十五天,是謂“時更倉猝”。銘文說,當時米價,每石千錢,發(fā)生人吃人,以至于道路堵塞,非常時期,只能草草下葬,有負為子之道,死者地下有知,請原諒辦事不周。
看來,災年人相食,豐年反是,古人習以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