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興偉 黃宇星
重慶圖書館前身為國立羅斯福圖書館,1947年成立,后更名為西南人民圖書館、重慶市圖書館、重慶圖書館。其古籍書庫收藏線裝書約45萬冊,包括古籍線裝書近30萬冊,民國線裝書15萬余冊,主要于羅斯福圖書館、西南人民圖書館時期采購征集而來,而西南人民圖書館時期是古籍入藏量驟增而豐富的時期。
重慶解放初期,重慶是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是西南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按照西南軍政委員會指示,國立羅斯福圖書館更名為西南人民圖書館,受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管轄。為了豐富人民文化生活,西南人民圖書館通過征集、接收、捐贈、交換和調(diào)撥等渠道下功夫,大大豐富了藏書量。一批線裝書就在這個時期納入館藏,這批書封底內(nèi)頁都粘有一張設計著閃閃五星邊框的長方形紙條,上面詳細記錄了這批書的來源:文德陽捐贈,捐贈時間為1951年1月3日。
文德陽是著名學者、教育家文伯魯?shù)拈L子,他捐贈的這批書主要是文伯魯?shù)呐f藏。文伯魯藏書極多,且多珍貴版本。
潛心文教 藏書豐富
文伯魯(1886-1940),字壽昌,四川巴縣冷水場(今重慶市九龍坡區(qū)華巖鎮(zhèn))人,世居重慶南紀門水溝巷。文伯魯于1902年參加清代最后一次科舉,中秀才。本打算借光緒新政之機,與同為“優(yōu)秀成績生”的同鄉(xiāng)好友任緒永一起去美國留學,卻因父親極力反對,未能成行,留下終身遺憾。
1904年,文伯魯積極投身文化教育事業(yè),先后在巴縣中學、重慶府中學堂、川東師范學堂、重慶大學等執(zhí)教或任職,在重慶文化教育界留下了美譽。教書育人之際,文伯魯于1906年加入同盟會,投身革命事業(yè),為重慶的起義成功做出了卓越貢獻。文伯魯晚年離開深耕多年的教育事業(yè),潛心研究中醫(yī)學,欲究醫(yī)道之根本,并以醫(yī)技普濟眾生,獲得“儒醫(yī)”的雅號。
據(jù)《文德陽先生贈書清冊》(簡稱《清冊》)可考,文伯魯?shù)倪@批藏書主要是線裝書,共有600多種近9000冊,其內(nèi)容涉及經(jīng)學、史學、儒學、醫(yī)學、佛學、道學以及新學邏輯學、社會學等諸多方面。據(jù)統(tǒng)計,這批線裝書中經(jīng)部書籍130余種,史部書籍70余種,子部書籍(包含儒釋道醫(yī))230余種,集部書籍近150種,另有叢書、類書、百科全書等近30余種。這批贈書除了線裝書外,采用古典裝幀形式的還有少量碑帖拓片類文獻,有《圣教序》《張遷碑》《蘇軾黃庭堅墨寶合冊》等9種。另有平裝書近100冊,是民國時期出版印刷的醫(yī)學、經(jīng)學、哲學和修辭學等各類書籍,以及3種西文書、4種醫(yī)學期刊。可見文伯魯涉獵廣泛,并對文化教育和醫(yī)學研究都非常用心。
這批線裝書大部分刻印于清代和民國時期,其中不乏部分明刻本、清抄本等精品典籍。經(jīng)學類書籍有《詩紀》《周禮》《周易集解》《春秋四傳》《十三經(jīng)注疏》《皇清經(jīng)解》《玉篇》《廣韻》等典籍,內(nèi)容涉及十三經(jīng)原文、歷代名家注疏解經(jīng)以及字書、韻書等諸多儒家經(jīng)典知識。史學著作有《史記》《漢書》《三國志》等正史,也有《華陽國志》《巴縣志》等重慶地方志書。還有《匯刻書目》《百宋一廛書目》等目錄學書籍,以及《水經(jīng)注》《蜀水經(jīng)》等地理水道類書籍,涉及知識面非常廣泛。醫(yī)學類書籍有100余種,有《黃帝內(nèi)經(jīng)》《傷寒論》《脈經(jīng)》《金匱要略》《重修政和經(jīng)史證類備用本草》《銅人針灸圖經(jīng)》《新刊袖珍方》等善本和普通線裝書籍,占線裝書總量的近六分之一,其內(nèi)容涉及各類疾病的中醫(yī)辨證、針灸、用藥以及藥的種類、品性、功效等諸多方面。由此可見,文伯魯對中醫(yī)學進行了深入研究。
文伯魯藏書中有70余種被定為善本古籍書,占線裝書總量的近八分之一。而善本書中明代刻本有15種,有兩種還入選了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一種為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朱睦·聚樂堂刻本《周易集解》,一種為明弘治五年(1492)楊氏清江書堂刻本《新刊袖珍方》。文伯魯所藏書中最珍貴的恰是經(jīng)學和醫(yī)學方面典籍,可見他對于教育子弟的負責以及對醫(yī)學的鐘愛。
《周易集解》一書共8冊,是唐代李鼎祚輯本,并附三國時期魏國王弼撰《略例》一卷。書中匯集了漢朝以后、唐朝以前多位學者的易學疏解,為研究漢代象數(shù)易學的必讀書目。此書為白棉紙印刷,經(jīng)過幾百年紙張依然保持原色,非常不易。其首葉和首卷卷端分別鈐有文伯魯?shù)闹煳淖瓡拔膲鄄 薄皥园滋谩眱擅队≌?,說明此書經(jīng)過文伯魯仔細甄別過,被確定為珍品典籍并納入其藏書室——堅白堂。
《新刊袖珍方》是在明代周王朱橚主持及授意下,由周王府良醫(yī)李恒等搜集前人醫(yī)方及經(jīng)驗方,編撰而成的一部方書。該書以小字板刻印刊行,以“袖珍”為名。全書分文、行、忠、信四卷,共81門,收方3077首。文伯魯這套共6冊,存卷三、卷四,即忠、信兩卷,書中多處鈐有朱文篆書“方功惠藏書印”印章,可知此書來源于清代著名藏書家方功惠。本書為寫刻本,原書蟲蛀較嚴重,經(jīng)前人修補破損蟲蛀葉面,并采取另托襯紙的形式,把原書葉面增高增寬,便于后續(xù)裝幀和保存。經(jīng)修補后,此書至今保存完好。
學以致用 普濟眾生
文伯魯藏書中多珍品,都保存較好。其珍藏善本書中有一套《十七史》蔚為可觀,是明崇禎至清順治琴川毛氏汲古閣刻本,包括《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等17部正史共計200多冊,流傳300年仍保存完好,極為不易。
另有一部明毛氏汲古閣刻本《文選》,是唐代李善注本,共20冊。《文選》又稱《昭明文選》,是中國現(xiàn)存的最早一部詩文總集,由南朝梁武帝長子蕭統(tǒng)組織文人共同編選。此部《文選》由于紙張氧化比較嚴重,致使紙張偏黃,被后人襯以白紙,形成“金鑲玉”的修補裝幀形制。書中保存大量何焯的批校題識,文伯魯于書中鈐蓋他的白文“文壽昌”、朱文“伯魯”、朱文“堅白堂”三枚篆書印章,認定此書為珍貴典籍并收入其堂號。
何焯(1661—1722),字潤千,號義門、無勇、茶仙,清代著名學者、書法家。這部《文選》卷三末尾,何焯用蠅頭小楷記曰:“兩都賦丁卯元日所閱也,兩京賦至今辛未六月二十七日始寓目焉,學殖荒落為可戒也。識之卷末,俾子弟鑒之。”全書最后,何焯再次記曰:“辛未十二月望日閱畢,詩是丙寅冬在王駿聞家閱,六年始畢一書,又無一卷成誦,予之廢學,為將來子弟之戒。立歲,無閑寔,游惰之咎,于人何尤哉?!边@兩處均以其號“無勇”落款,何焯治學之余不忘拿自己當反面教材,諄諄教導子弟要勤學。
《清冊》中線裝書部分的最后一種為《巴縣志》,是1939年巴縣縣署刻本,正是文伯魯參與編撰的文獻。文伯魯于1925年受聘參與編撰《巴縣志》,因蜀中局勢動蕩,修志工作暫停。1933年巴縣成立文獻委員會,復啟修志工作,文伯魯任委員,負責編纂兼副總校,主纂《工業(yè)》《交通》《商業(yè)》等篇,與著名學者向楚、梅際郇、陶闿士、龔春巖、賴以莊等共事,經(jīng)過四年努力,終于完成《巴縣志》的采訪、審校、編撰工作。此書凡23卷,附文征2篇,雖參酌清乾隆和同治時期所修的舊志,延續(xù)了舊志慣有類目的內(nèi)容并有所增益,并且因時制宜,設立諸多新的類目,如“工業(yè)”“商業(yè)”“軍警”“交涉”“自治”“事紀”“蜀軍革命始末”等。此部《巴縣志》是民國時期四川新修縣志中最佳的一部,也被譽為全國最優(yōu)秀的地方志之一,詳細記錄了民國時期以及之前的重慶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學術(shù)價值。
文伯魯家境并不富裕,但仍用有限的收入購置圖書,廣泛收集各類文獻。因經(jīng)費原因,文伯魯搜集的文獻偏重于清末民初,收藏過程中也積累了不小的善本藏量,并形成了自己以經(jīng)學、文學和醫(yī)學為主的藏書體系。文伯魯不只是簡單地收藏書籍,而是不斷對書籍進行整理、鑒定、閱讀和研究,汲取書中知識,并把所學所思進行傳授以及應用,不單為重慶的文化教育事業(yè)盡力奉獻,還積極治病救人,是真正的愛書用書之人。
周興偉系重慶圖書館圖書資料館員;黃宇星系重慶圖書館副館長
編輯/王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