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宏志
(湖南工業(yè)大學 湖南株洲 412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黨同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要“加強干部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養(yǎng)成”[1]。斗爭精神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事件上,有不同的內涵,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在新時期又與時代相結合,具有時代性。新時代大學生當以理想遠大、信念堅定為斗爭方向,以刻苦學習、銳意創(chuàng)新為斗爭方式,以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為斗爭根基,以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為斗爭價值,以崇德向善、嚴守紀律為斗爭底線,不斷提高斗爭精神,增強自己的斗爭本領。新時代大學生作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生力軍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續(xù)者,必須堅持發(fā)揚和培育好斗爭精神。
斗爭精神是新時代大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重要法寶,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防范和抵御重大風險挑戰(zhàn)的必然要求,是大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的必備條件。
“馬克思主義產生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和發(fā)展的歷程充滿著斗爭的艱辛。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改革開放、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都是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fā)展、在斗爭中壯大的?!盵2]發(fā)揚斗爭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必須科學把握新時代的斗爭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語重心長地圍繞保持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作出重要講話。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新征程是充滿夢想的遠征。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斗爭。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zhàn)、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任何貪圖享受、消極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為都是錯誤的。奮進路上,必須堅持發(fā)揚斗爭精神,以偉大斗爭推進實現新時代偉大事業(yè)的發(fā)展。當今國家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主要表現為科技競爭、文化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當代大學生要牢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掌握過硬本領,勇敢地擔當起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黨的事業(yè)需要后繼有人,大學生就是新時代偉大事業(yè)的接力奮斗者,必須走在時代發(fā)展的前列,成為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發(fā)展所要求的現代人才,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大學生勇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奉獻自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就必須要具備斗爭精神,才能牢記責任,擔當使命,不負時代,不負人民。
“發(fā)展是對立面的斗爭”“是絕對的”。[3]回望歷史,黨和人民事業(yè)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一直是在應對各種風險挑戰(zhàn)中走過來的。斗爭精神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對最終革命的勝利、對革命事業(yè)的貢獻至關重要。20 世紀初,面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怎么救國救民,已經成為當時有志青年真正應該做的頭等大事。在這樣的危難之際,一群青年為了救國救民,在諸多流派和主義中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并憑借著堅強、英勇的斗爭精神,最終取得革命勝利。在過去,我們集中力量實施脫貧攻堅戰(zhàn),既控制疫情蔓延,又促進經濟平穩(wěn)發(fā)展,堅決開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爭,面對國際局勢急劇變化,牢牢掌握國家發(fā)展和安全主動權,在斗爭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未來的征程上,我國依然將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不可預見的風險挑戰(zhàn)。一些西方敵對勢力訛詐、遏制、封鎖并對我國發(fā)展極限施壓,國內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意識形態(tài)領域也存在不少挑戰(zhàn),改革過程中也還面臨不少難題。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思維模式、行為方式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他們越來越多地感受到國家強大和社會進步,在此條件下,大學生往往認為當今是最好的時代是盛世,無需增強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甚至還有一些大學生追求個體的舒適生活,不希望有風險挑戰(zhàn),也不愿意談風險挑戰(zhàn),因而比較缺乏防范和抵御重大風險意識。面對國內國際各種風險挑戰(zhàn),黨和國家對新時代大學生寄予厚望,要求大學生具備斗爭精神,從而在各種復雜的局勢中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重視當代青年的成長,要求廣大青年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做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模范,帶頭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做到不信邪、不怕鬼、骨頭硬。”[4]斗爭精神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為凝聚民族智慧和力量,創(chuàng)造民族輝煌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培育和弘揚大學生的斗爭精神,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項歷史使命,也是大學生塑造健全人格、成長為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專門人才的重要途徑。實踐證明,當代青年要實現人生出彩,就應具備斗爭精神。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線,涌現出一大批95 后00 后大學生,他們懷著必勝的信念,不畏艱險,不怕犧牲,敢于同病毒作斗爭,用肩膀扛起如山的責任。全國脫貧攻堅英雄黃文秀,主動回鄉(xiāng)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帶領村民脫貧攻堅,就是新時代大學生斗爭精神的現實表征和實踐導向。新時代大學生面臨著來自學校、家庭、學習、情感、就業(yè)等眾多外界方面的困難與挫折;也面臨著自身消極的社會心態(tài)。在學習上面對“佛系”“躺平”的標簽,是否善于同不良學習習慣作斗爭;在思想上面對錯誤思潮,能否敢于同錯誤思想作斗爭;在生活上面對虛擬網絡世界,是否能同各種誘惑作斗爭,這些都需要大學生具備斗爭精神。斗爭本領不是與生俱來的,對大學生而言,如果故步自封于校園之內,就難以擁有在復雜形勢中經風雨、壯筋骨,在克難攻堅中增膽識、長才干,真正鍛造成為“烈火真金”的機會。當今時代是一個高科技的時代,也是一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競爭時代,它要求培養(yǎng)的人才必須具有適應新時代的生存能力和發(fā)展意識。大學生只有具備斗爭精神,才能正確認識人生價值,在成長成才的道路上走得更穩(wěn)更遠。
習近平總書記曾寄語青年,“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希望”。[5]新時代大學生應緊跟時代步伐,應黨和國家的要求,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堅持發(fā)揚偉大斗爭精神,具備堅定理想信念的斗爭志氣、堪當時代重任的斗爭骨氣和練就過硬本領的斗爭底氣。
志氣往往伴隨著理想信念,是新時代大學生實現人生理想的決心和勇氣,毛澤東指出“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盡力為之,以為達到之方,始謂之有志也”。[6]新時代大學生在面對學習、生活等多方面壓力時,具備自強不息的斗爭志氣,是指引前進方向、勇于斗爭、敢于斗爭的基礎。近代以來,為了探索救國之道,無數仁人“敢于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表現出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盵7]蔡元培就說過作為學生要立定志氣,為著自己的目標而不懈努力,不應帶著功利性的目的去學習,而應為實現遠大目標去奮斗。李大釗則提出青年要承擔起復興民族的任務,不斷激勵青年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中國共產黨成立起就以實現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為目標。在革命時期,中國人的斗爭志氣是不怕犧牲,敢于為國獻身的愛國情懷;在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時期,中國人的斗爭志氣是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但仍不懈奮斗追求美好生活的滿腔熱血;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人的斗爭志氣是不怕任何艱難險阻,只愿祖國蒸蒸日上的美好祝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的寄語多次提到“理想”“信念”。譬如2013 年至2020 年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群體的35封信中,就有6封提到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二詞先后出現28 次[8]。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的期望,表明理想信念在青年中的重要激勵作用。在漫漫征途中,新時代大學生將自己的理想信念灌注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大學生在繼承過去斗爭志氣的基礎上,不斷在新征程中砥礪前行。步入新時代,大學生的斗爭志氣體現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是堅定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不懈奮斗的雄心壯志。
骨氣表達的是一種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在當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應具備堪當時代重任的斗爭骨氣。骨氣是不怕艱難險阻、勇敢無畏的精神力量,是堅強不屈的品質和勇氣,是不斷激勵新時代大學生開拓創(chuàng)新的力量。從偉大建黨精神、長征精神、偉大抗戰(zhàn)精神,到抗美援朝精神、改革開放精神,再到誕生于新時代的偉大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中國共產黨一直為人民所信服,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共產黨人一代代精神的不斷弘揚與傳承。新時代大學生的斗爭骨氣就是不畏艱難、不屈不撓,是即使身處險境,仍能夠不忘初心的高尚品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迎來嶄新的時代,同時前進道路上仍有風險和挑戰(zhàn),這些都是伴隨著機遇一并出現的。新時代青年作為實現民族復興的接班人、精神的傳承者、力量的接續(xù)者,面對著國際大環(huán)境的不穩(wěn)定局勢,特別是西方國家的霸權主義思想不斷涌現,各種極端主義不斷復出、世界局勢更加緊張,就必須具備堪當時代重任的斗爭骨氣,不畏艱險、不懼困難,以更加堅定的斗爭骨氣,真正承擔起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責任,不斷奮斗以實現2035 年遠景目標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強調,“要做刻苦學習、銳意創(chuàng)新的模范,帶頭立足崗位、苦練本領、創(chuàng)先爭優(yōu),努力成為行業(yè)骨干、青年先鋒?!盵9]。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無數大學生用實際行動擔起新時代賦予的責任,他們在最平凡的崗位上做著最不平凡的事,將自己的青春熱血奉獻給祖國。時代在變,環(huán)境在變,但作為中國人堪當時代重任的斗爭骨氣永不變。新時代大學生的斗爭骨氣體現為不畏艱難、不屈不撓,在先輩們實踐創(chuàng)造出的各種精神的基礎上,主動承擔起時代賦予的重任,成為支撐民族復興的“頂梁柱”。
底氣是一種自信的表現,練就過硬本領是提升自信的精神力量。新時代大學生的斗爭底氣不僅來源于自身過硬的綜合素質,更源于祖國強大的綜合國力。過去的我們被奴役壓迫、任人宰割,在一路的艱苦奮斗在練就了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本領,獲得了迎難而上的斗爭底氣。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團結帶領各族人民不懈奮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促使中華民族有底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因為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才使中國在國際上更有底氣。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四個自信”,充分表達了我們黨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信心和底氣。習近平總書記2022 年在中青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強調“年輕干部要勝任領導工作,最根本的本領是理論素養(yǎng),黨員干部一定要加強理論學習、厚實理論功底”。[10]習近平總書記向廣大年輕干部提出了學以致用的要求,引導廣大年輕干部虛心求學、耐心求教,用過硬本領增加信心和底氣,避免一意孤行。大學生要在實踐過程中時刻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深入地鉆研學習,總結經驗,積極斗爭,積累充足的底氣投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新時代大學生斗爭精神的培育,需要緊緊圍繞總書記提出的理論功底這一根本本領,不斷深入學習,真正做到學懂弄通。在練就過硬本領的過程中,要勇于攻克重點難點問題,善于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敢于同疑難問題不斷斗爭。練就過硬本領是新時代大學生步入社會、投身實踐的敲門磚,也是投身祖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底氣所在。新時代大學生要練就過硬本領,提升自己的實力,拓展自身的視野,甘于為社會主義建設奉獻自我。
培育新時代大學生斗爭精神就必須從提高斗爭認識,加強斗爭教育,強化斗爭實踐,優(yōu)化斗爭環(huán)境等多方面著手,從而增強培育的主體責任,激發(fā)培育的主動意識,拓展培育的主要途徑,營造培育的主流氛圍。讓大學生在前進的道路上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列寧為布爾什維克提出了“不給臨時政府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權歸蘇維?!钡恼J識,帶領群眾奪取了十月革命的勝利。[11]堅持發(fā)揚斗爭精神的前提就是提高斗爭認識,堅定斗爭方向。加強斗爭精神培育的主體責任是贏得偉大斗爭勝利的基石。首先,大學生提高自我教育意識與能力,大學生要在不斷的成長中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品質,這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趯W校的教育情況,根據學生內部思想認知,對外部世界的認同,不斷得到知識進一步內化,以達到自我教育指導實踐的效果。大學生應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積極、主動地開展斗爭,敢于同錯誤思潮作斗爭,善于同自身的陋習作斗爭。其次,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大學生斗爭精神教育是引導大學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支撐。教育行政部門應堅持斗爭精神培育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堅持培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高校黨委要完善新時代大學生斗爭精神培育制度。運用系統論、科學論、信息論等現代科學技術將斗爭精神培育融入到學科知識中,用系統性思維方式對斗爭精神培育進行管理;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和整合斗爭精神培育的途徑,形成信息化、立體式、雙向互動的培育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斗爭是一門藝術,要善于斗爭?!盵12]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培育斗爭精神的重要載體,對激發(fā)大學生敢于斗爭與善于斗爭的主動意識產生重要影響。一是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培育大學生的斗爭精神,使大學生堅定自身理想,不斷激勵自己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不斷繼承和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一直保持不斷進步的人生規(guī)劃、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tài)和不卑不亢的堅強意志。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相互結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性。二是發(fā)揮課程教育主渠道的作用,首先教師隊伍應通過學習與培訓提高自身的斗爭意識,其次是學校要加強對教師隊伍建設的監(jiān)督與考核。促進教學教法改革,老師遵循科學的教育理念,有效地將各種精神和新時代具有教育意義的價值理念融入到自身的教學內容中,再結合自身上課的目標和風格手段,對學生進行學理性和生活性以及實踐性的現實教育。在此基礎上,教師根據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知識本體結構,進行新的知識安排,結合相關特點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將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融入到思政課教學過程中,讓平淡的理論更能被同學們很好接受。三是發(fā)展網絡教育,將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與各種媒介形式相融合。借助于網絡、電信、廣播電視等多種媒體的組合優(yōu)勢,對大學生進行跨越空間的實時和非實時的交互教育,提高斗爭精神培育的覆蓋面和有效性。運用不同的多媒體教學方式,將斗爭精神培育蘊藏于日常的生活信息傳播中,在通過畫報、宣傳欄、演講比賽等方式讓學生潛移默化受到斗爭精神的影響,增強斗爭精神培育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恩格斯深刻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fā)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盵13]認識源于實踐,堅持這一真理,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第一觀點,同時,認識最終也要指導實踐。強化實踐是拓展大學生斗爭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徑。一是豐富社會實踐。高校豐富社會實踐的形式,讓大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社會實踐,增加活動種類,激發(fā)其積極性。大學生要積極有效地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在提升自我的同時產生相應的變化,學以致用,提升斗爭本領。二是樂于公益服務,大學生更加樂于參與課外公益活動,在活動中增加社會責任意識,感受助人為樂精神,不斷提高自身承擔社會建設和發(fā)展的責任感。三是加強研究性學習,讓大學生更多參加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活動,在參加活動中不斷激發(fā)自身自主性、鍛煉自身實踐能力、培養(yǎng)問題意識。通過小組或團隊合作,激發(fā)合作精神。在自身的不斷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養(yǎng)成科學的精神,熟練運用技術方法,不斷提高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四是落實勞動教育,要求學生們能夠將勞動和教育相結合,在勞動中融入教育,在實踐中獲得知識,也能讓學生通過實踐提高技能和對自身未來職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劃。大學生斗爭精神的培養(yǎng)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大學生的斗爭本領。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14]環(huán)境對人的思想、道德、政治等素質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這種作用是由環(huán)境中的政治、文化、輿論等多種因素決定的,優(yōu)化環(huán)境對大學生斗爭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優(yōu)化政治環(huán)境,加強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將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到基層,讓大學生敢于同這些違法亂紀行為作斗爭,積極參與政治生活。二是優(yōu)化文化環(huán)境,新時代大學生要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發(fā)揚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中蘊含的優(yōu)秀文化理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吸收世界各民族的先進文化,將優(yōu)秀文化成果為自身所補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是優(yōu)化輿論環(huán)境,建設良好的網絡生態(tài)環(huán)境,加大對網絡輿情的監(jiān)督,開展清朗網絡空間的相關行動,引導大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牢牢把握弘揚主旋律的陣地;加強對網絡輿論的監(jiān)督與引導,落實網絡道德建設,使大學生自覺遵守網絡社會規(guī)范、符合網絡道德要求。四是優(yōu)化校園環(huán)境,首先是優(yōu)化物質環(huán)境,加強校園建筑、環(huán)境設施等建設,優(yōu)化校園綠化、美化,營造舒適的校園環(huán)境。其次是優(yōu)化精神環(huán)境,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加強課程建設和管理,完善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體系,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營造學風濃郁、校風端正的校園環(huán)境。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yǎng)高素質教師隊伍,弘揚尊師重教社會風尚。良好的政治環(huán)境、積極的文化環(huán)境、健康的輿論環(huán)境和豐富的校園環(huán)境等對大學生斗爭精神的形成提供有力的保障。
總之,只有提高大學生的斗爭意識,磨礪大學生的斗爭意志,堅持發(fā)揚斗爭精神,才能使新時代大學生擔當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