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當代中國史讀書會”(以下簡稱“讀書會”)的研究聚焦于20世紀40—60年代的文學與歷史,有了不少成果,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和教學也產(chǎn)生了影響。大概是在2020年,我對“讀書會”的何浩談及能不能出版一套書,系統(tǒng)整理“讀書會”對20世紀40—60年代一般被稱為“紅色經(jīng)典”的作品的解讀。我還提及了20世紀90年代初在香港出版的《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tài)》(以下簡稱“《再解讀》”)①,這書影響力很大,在歷史上也是第一次對同一個時間段的文藝作品有了學理的分析。但很顯然,經(jīng)過近三十年,人們的觀念、方法有了很大變化,我希望能出版比對《再解讀》那樣的書。何浩和他的“讀書會”朋友們商量討論的結(jié)果是出版包含《新解讀——重思1942—1965年的文學、思想、歷史》在內(nèi)的 “新解讀叢書”?!靶陆庾x”這個名字是賀照田發(fā)明的,但照田有點擔心它和《再解讀》對話性太強。而我非常欣賞,它簡明扼要,有助于激活學術(shù)歷史。
召開“《新解讀——重思1942—1965年的文學、思想、歷史》討論會”,就是想看看學術(shù)界對“讀書會”研究成果的初步回應是怎樣的。我選擇了8位學者,他們都關(guān)注“讀書會”的研究,有不少人多次參加“讀書會”舉辦的會議,但他們自己的研究領(lǐng)域、研究方法和“讀書會”并不一致,我比較多邀請了重視文學的形式和詩學研究的學者,以此與“讀書會”倡導的“社會史視野”的研究產(chǎn)生對照,也容易提出更多不同的意見。在會議開始時,我比較擔心的是學者們贊美有余、批評不足,所以引導大家多發(fā)表批評意見。結(jié)果這次會議上直率、尖銳的批評意見很多,當然更包含著期待和希望。將討論會發(fā)言整理成文,不是想把會議上的觀點視作“定評”,目的是想引起更多的討論和回應。
時間:2023年8月1日下午
地點:騰訊網(wǎng)絡(luò)會議
主持人:薛毅
薛毅(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我們今天請大家線上開個會,討論一下新出版的“新解讀叢書”中的《新解讀——重思1942—1965年的文學、思想、歷史》(以下簡稱《新解讀》)②。這是“北京·當代中國史讀書會”十多年來研究成果的一個大匯展。
“北京·當代中國史讀書會”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研究團隊。這十多年來,他們的研究對象比較多地鎖定在20世紀40—60年代。他們以團隊的形式展開研究,他們自己的內(nèi)部對話也非常頻繁。他們的研究打出的旗號是“社會史視野”,這和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目前比較關(guān)注的對詩學和形式的研究有比較大的差別。大家也會發(fā)現(xiàn),在《新解讀》中,何浩寫的《想象歷史?不,與歷史纏斗!(代序)》(以下簡稱《代序》)③,很兇,論戰(zhàn)性很強。這套書面世肯定會引來爭議,從序言看好像他們做好了繼續(xù)論戰(zhàn)的準備。
那么我們不妨開個會。這個會議選擇的人員,或多或少和“讀書會”有聯(lián)系。有些朋友我就是在“讀書會”組織的活動中認識的,像冷霜、姜濤、李國華??墒?,諸位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和問題感,與“讀書會”有差異,至少不重合。有差異就會產(chǎn)生一些有意思的、可以討論的問題。我們這個會議,不是受出版社之托宣傳這一套叢書,沒有這個目的。我建議不要只說贊美的話,兩方面都說說吧!算是“新解讀”的學術(shù)界反響之一吧。我們也期待“讀書會”的反批評。我建議的形式是:每位朋友可以做一個15分鐘左右的中心發(fā)言,然后大家對這個中心發(fā)言做一些補充也好、提問也好、對話也好,我們一層層地展開。萬事開頭難,不知道誰愿意打頭陣?
①? 唐小兵編:《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tài)》,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②? 賀照田 何浩主編:《新解讀——重思1942—1965年的文學、思想、歷史》(上、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
③? 何浩:《想象歷史?不,與歷史纏斗?。ù颍罚R照田 何浩主編:《新解讀——重思1942-1965年的文學、思想、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