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
《中原文物》2019年第5 期刊發(fā)楊振威先生《洛陽新出北魏元泰墓志考釋》一文,據此獲悉新見元泰墓志之詳情。楊先生把墓志銘同傳世文獻緊密結合,考證詳審,提出諸多值得重視的學術意見。筆者試在此基礎上,圍繞志主元泰皇室宗親的特殊身份,借助固定成型的制度平臺,通過以小見大、類比關聯(lián)的辦法,管窺拓跋族群及北魏統(tǒng)治集團構造機理之一斑,展示中古北方士族化的歷史成就與時代風貌。至于結論是否穩(wěn)妥,還望方家斧正。拙作征引志文俱源自楊先生公布的拓片圖版和簡體釋文[1],后續(xù)恕不再逐條標注出處。
承蒙楊先生提示,志主元泰正史有載?!段簳肪矶弧东I文六王上·高陽王雍傳》:“(高陽文穆王元雍)嫡子泰,字昌,頗有時譽。為中書侍郎,尋遷通直散騎常侍、鎮(zhèn)東將軍、太常卿。與雍同時遇害。追贈侍中、特進、驃騎大將軍、太尉公、武州刺史、高陽王,謚曰文孝。”[2]這段文字與其墓志頗多抵牾,然中古人物生平史、志互異現(xiàn)象司空見慣,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關系。唐長孺先生點校北朝四史早有明示:“《傳》和《志》互見,未必《傳》誤。此類封爵、歷官、名字、謚號等史、志不同的很多,凡不能斷定史誤者,今后不一一出校記?!盵3]實際上,兩者恰好互相補充,史、志各自的選材和修撰特點也就不言自明了。志文的一大貢獻是交待了志主元泰的生卒年,他建義元年(528年)死于河陰之變,享年25 歲,則生于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年)。該時段正是北魏洛陽政局由盛轉衰、士族化浪潮風起云涌的緊要關頭,唯有結合此特定歷史背景,才能理解墓志士族化書寫范式的成因,并有效提煉志文潛藏的寶貴信息。
破解中古墓志的技術前提,一般要先弄清志主生前“體制內”的身份層級,最直接也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測量志石的尺寸規(guī)格,因為遵照喪葬禮法,二者通常按特定比例搭配組合。這里引用一組北魏的數據以供參考:宰輔重臣魏尺三尺,約合80 厘米;一、二品官二尺四寸,約合66 厘米;三品官二尺,約合55 厘米;四品官一尺八寸,約合50 厘米;五品官一尺二寸,約合33 厘米;六品官一尺,約合30 厘米[4]。墓志尺寸本應匹配志主生前的最高職務,而在封閉固化的六朝士族制背景下,仕途巔峰往往為家世出身所左右,飽受種種限格、止法的羈絆。所以,志石的規(guī)制間接變成門第等級的縮影。將前述數據歸并整合后發(fā)現(xiàn),僅在士族階層內部,門資一至三品的“膏腴”出身者,未來具備跨越三品公卿線的資格,志石就維持在二~三尺,即55~80 厘米之間;門資四、五品的“四姓”出身者,未來具備跨越五品大夫線的資格,志石就維持在一尺二寸~一尺八寸,即33~50 厘米之間。兩者上下緊密銜接、涇渭分明,凸顯門第社會流品之核心法則。就仕進資格鄉(xiāng)品而言,徹底排斥寒門的士族上品或高品僅設一、二兩品,剛好與之分別對應;超越此流品秩序的頂級至尊專稱“超品”[5],地位非比尋常,另當別論。按此標準衡量,志石62 厘米見方的元泰無疑屬于士族上流的“膏腴”群體[6]。這與其皇室宗親的出身密切相連,史、志皆載:其父高陽王元雍官居丞相、位極人臣,祖父乃顯祖獻文帝,有皇孫王子之尊,自然端坐士族金字塔的尖頂,享受士族化運動最豐厚的紅利。
還有個問題值得留意,墓志追溯元泰先世,不只局限于禮法規(guī)定的“祖之所自出”,即本房支系與帝系軸線交匯的第一節(jié)點獻文帝,甚至遠及北魏開國君主道武帝和實現(xiàn)北方統(tǒng)一的太武帝。志文曰:“烈祖重眸日角,應符定鼎;世祖乘乾得一,拓清宇宙?!边@里的“烈祖”絕非單純對遠祖的美稱,而是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的舊廟號,后世贊頌其復國偉業(yè),感覺開創(chuàng)功績未得充分彰顯,故孝文帝改革宗廟體系,以“太祖”置換“烈祖”[7],來論證拓跋入主中原的合理合法性。然而,不少宗室墓志仍沿用“烈祖”舊廟號,如元廣、元維、元玕等志[8]。此乃傳統(tǒng)習慣使然,或非筆者先前揣測那樣是保守派抗拒新政之異常舉動?!笆雷妗笔翘涞畚ㄒ坏膹R號,始終沒有變動。在獻文以前諸帝里獨敘此二帝,必定遵奉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四月頒布的詔旨:“祖有功,宗有德,自非功德厚者,不得擅祖宗之名,居二祧之廟。仰惟先朝舊事,舛駁不同,難以取準。今將述遵先志,具詳禮典,宜制祖宗之號,定將來之法。烈祖有創(chuàng)基之功,世祖有開拓之德,宜為祖宗,百世不遷?!盵9]意即天子七廟序列中,二帝分列始祖之下的祧廟,神主百世不遷,故足可代表歷代先君。這種突破常規(guī)的書法亦見新出北周拓跋迪墓志,文曰:“魏世祖太武皇帝之后也。帝族洪源,備書藏乎金匱;皇枝蕃屏,具載傳于玉牒。高祖恭宗景穆皇帝。曾祖岱,太師、任城康王。祖澄,太師、錄尚書、假黃鉞、加九錫、任城文宣王。父順,太傅、東阿文簡公?!盵10]同樣把“祖之所自出”的端點向前延伸。此舉并不具備禮制內涵,無非志主自我標榜、抬高身價的手段而已。
志主元泰貴為皇族毋庸置疑,然其在皇族內部的服紀位置尚待明辨。孝文帝移風易俗,旨在蕩滌氏族遺俗對專制皇權的阻滯。首當其沖的舉措是利用漢人的喪禮五服對拓跋族群實施深入、系統(tǒng)的家族化改造,并使之成為資源配置的尺度。于是,皇室成員根據與當朝皇帝的血緣關系被依次安置在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等席位上,進而區(qū)分尊卑貴賤、親疏遠近。誠如臺灣學者康樂先生所論,就是借助禮制的載體強行灌輸華夏的綱常名教,最終實現(xiàn)由氏族直勤向王朝宗室角色意識的轉換[11]。參照喪禮五服圖,歷經宣武、孝明兩朝的元泰分別是前者的大功堂兄弟和后者的緦麻族伯叔父,俱在皇室服內至親之列,顯系優(yōu)先分配利益的特權分子。
志主的等級地位還突出體現(xiàn)在墓志的題名結銜上。傳統(tǒng)中國是典型的官本位社會,用官階權勢衡量人生價值并為此蓋棺定論。故正史、家傳、譜牒、行狀、碑志無不熱衷堆砌官爵。志文結銜求全責備,素以數多量大、位望通顯、類型多樣為榮,大致有四種方式:贈官、贈官混搭最高官職、最高官職(往往也是臨終官職)、生平全部官職。就等第而言,尤以前兩種為尊。志文說元泰死后,“天子愍悼,策贈使持節(jié)、侍中、太尉公、驃騎大將軍、定州刺史,謚曰王”。志首題名曰:“魏故使持節(jié)、侍中、太尉公、驃騎大將軍、定州刺史元公墓志銘?!憋@系以贈官結銜,屬于最高等級。
附帶談下元泰贈官的史、志互異問題。正史本傳同載侍中、太尉公、驃騎大將軍、高陽王四項,多出特進,缺使持節(jié),定州刺史寫作武州刺史。主體內容相同,個別細節(jié)有異。若排除文本傳抄訛誤的可能,還有如下解釋。河陰之變后政局詭譎,善后事宜應接不暇,爾朱榮廣開恩賞,慷慨超贈[12],結果頓失章法,不僅職務疊床架屋,而且變動無常,致使史、志各有所本,分歧叢生。元泰的情況無獨有偶,殉難者司空元欽的贈官,正史為“假黃鉞、太師、太尉公”[13],墓志為“侍中、太師、太尉、尚書令、驃騎大將軍、定州刺史”[14],出入明顯。比較而言,元泰“使持節(jié)”與元欽“假黃鉞”都是賦予軍事統(tǒng)帥權的儀式象征,本身并非正式編制的職官,結銜即便省略亦不為過。況且志文獨載元泰臨終的外鎮(zhèn)委任:“俄遷使持節(jié)、都督光州諸軍事、鎮(zhèn)東將軍、光州刺史,固辭不受?!北M管并未就任,但追贈方案必定據此設計,正史缺漏該環(huán)節(jié)的鋪墊,難免抹殺贈官中“使持節(jié)”之存在。元泰所加“特進”,乃體現(xiàn)身份、地位和榮譽的散階頭銜,能使獲得者達到“次于諸公”的班位[15]。他既已追授太尉公,又何必多此一舉,故志文減省不錄。至于刺史所任之州,起初可能是志文所載的“定州”,后為避讓地位更高的元欽而改換“武州”,武州管轄北魏舊都平城外圍的武周、車輪山,那里曾是明元帝的避難所,極具歷史紀念意義,朝廷鑒于此予以平行置換??傊?,史、志記錄元泰贈官兼及新、舊版本,各有取舍的標準,二者在新材料出現(xiàn)前暫且并行不悖。
總括以上,根據志石的制式規(guī)格和志文題名結銜的方式,再結合史、志關于志主元泰的出身世系的文字記載,基本判明他無論在皇族還是統(tǒng)治集團內部均屬上層精英人士。若將這種政治關系等位投射到士族語境下的社會場域,他無疑擁有冠族首望的桂冠,具體而言就是睥睨群倫的“膏腴”之上的超品層位。因為中古北方民族大融合歸根結底是以胡漢上流階級為導向的士族化,內徙胡人不是消極被動而是保持民族自尊的同化,尤其是宗室必須凌駕全體胡漢新貴之上,由此導出拓跋皇族士族化的時代命題[16]。明乎于此,方能理順邏輯脈絡,對志文進行貼近歷史真實的詮釋。
中古墓志仕途履歷的書寫無不以釋褐起家為重頭戲,因為它融匯了逝者幾乎全部的身世等第信息,也預示著人生旅程的前景和政治生涯的走勢。特別是起家官品的高低和職務的清濁屬性往往與家世門第緊密掛鉤,實則成為維護閥閱“流品”秩序的基石。日本學者宮崎市定建構六朝貴族體制論格外重視起家問題,他說:“弄清楚九品官制的輪廓,就可以推測連接九品官制和中正鄉(xiāng)品的是起家之制。在現(xiàn)實中規(guī)定貴族門第高下的,除此起家之制外,別無其他?!盵17]所以,厘正起家與門第的對應關系至關緊要,志主元泰的身世直接決定起家,反過來又通過起家得以呈現(xiàn)。
墓志把元泰登仕起家擺在顯要位置,文曰:“天子以宗戚俊乂,特加欽遇,乃引以內侍,除通直散騎常侍,雖釋巾居此,而官人之舉,未允僉望,轉散騎常侍?!边@里透露出如下信息:首先,元泰憑借皇室宗親的身份被安排特殊的仕進途徑。宮崎市定研究發(fā)現(xiàn):“(晉代)宗室的官僚生涯有別于一般的貴族,特殊對待,大概處于中正的管轄范圍之外,由宗正卿掌管,稱為‘宗室選’……宗室的起家官職多為散騎常侍(三品),或者是各種校尉(四品),它是根據什么標準規(guī)定的,不得而知。不管哪一種,四品以上的官職是臣下絕對不可能獲得的起家官,因此,宗室顯然享受著特殊的待遇?!盵18]晉制是北魏建政的藍本,“宗室選”被照搬過來開辟皇族政治新局面[19]。從元泰的起家職務來看,他的確處于凌駕庶姓臣僚之上的高端層位,與晉代情形別無二致。其次,隨著官僚隊伍的膨脹,散騎常侍逐漸衍生出正員、通直和員外的區(qū)別,案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頒行之前品令,三者分列正二品下、正三品下、從三品上;太和廿三年(499年)頒行之后品令,三者分列從三品、正四品下、正五品上[20]。量級的絕對值雖有變化,但相對的效力值出入不大[21]??梢姳蔽骸白谑疫x”的地位在晉制基礎上又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宗室的待遇不可同日而語。再次,推敲志文可知,符合元泰身份的起家官應是散騎常侍,授通直散騎常侍則顯略低,故迅即遷轉正員予以糾正。說明北魏“宗室選”的層級區(qū)劃更趨精致、細密,各檔之間升降有序[22]。復次,據前引正史本傳,元泰起家中書侍郎,遷通直散騎常侍。把志文明確記載的起家官當成首次遷轉官,實際情形又是如何呢?晉品令中書侍郎位列五品,作為起家官固定搭配鄉(xiāng)品一、二品的庶姓高門[23],但尚未達到超品“宗室選”的標準,所以正史記載可能有誤。我們注意到,志文在起家環(huán)節(jié)后補充一句:“其在省闥,文義誥策,粲然可觀?!北娝苤ⅡT常侍負責規(guī)諫顧問,草擬詔誥乃中書執(zhí)掌。故此句暗示元泰以散騎常侍本職兼領中書侍郎,侍從之余兼管文書。且中書侍郎在太和前、后品令中分列正四品上、從四品上[24],與散騎常侍分別相距四階和二階,完全可由后者兼任。魏收修史所見履歷殘缺散亂,故簡單地按品級高下排擺遷轉順序,卻忽略了兼任的可能。
研判元泰的起家等級,還可從其他釋褐通直散騎常侍者的集成分析中獲得佐證。遍檢史志,此類人物以宗室為主,如道武玄孫淮南王元顯、武昌王元鑒,景穆玄孫中山王元叔仁,文成皇孫齊郡王元祐,獻文皇孫趙郡王元謐、廣陵王元恭、北海王元顥、瑯琊縣開國公元昶,獻文曾孫趙郡王元毓[25]。梳理其身份特點,不難發(fā)現(xiàn):首先,他們均為北魏開國君主道武帝的直系后裔,是正牌的王朝宗室,地位和待遇絕非道武以前諸帝后裔可比。其次,他們的父祖或本人享有王公重爵,在貴族閥閱序列中位居“膏腴”最頂層,即凌駕庶姓鄉(xiāng)品的超品級別。元泰的家世出身與之如出一轍,通過此類橫向比較,確證先前關于其門第等級的判斷。
實際上,關于北魏散騎諸職起家的層級關系,宮崎市定早有論斷:“起家的最高官職為散騎,散騎有散騎常侍(從三品)、通直散騎常侍(正四品下)、散騎侍郎、員外散騎常侍(都是正五品上)、通直散騎侍郎(從五品上)和員外散騎侍郎(正七品上)六種。其中,作為起家官一般是員外散騎侍郎……只有宗室或者準王室的近臣能夠從五品以上(即通直散騎侍郎)起家,一般的臣下則多自六品以下,特別是七品以下起家?!盵26]元泰身為皇孫王子,以通直散騎常侍起家應是朝廷規(guī)制使然。其地位略遜于散騎常侍起家的皇子親王,但高于員外散騎常侍和諸侍郎起家的普通宗室,更是員外散騎侍郎起家的庶姓臣僚難望項背的。
墓志記錄元泰的遷轉歷程較詳:散騎常侍任上喪母丁憂守制,服闋后轉任太常卿,俄遷使持節(jié)、都督光州諸軍事、鎮(zhèn)東將軍、廣州刺史,固辭不受。正史本傳與之有所差異,僅記鎮(zhèn)東將軍、太常卿兩項,未提堅辭外鎮(zhèn)之事。綜合二者推斷,他守喪期滿后先任太常卿,雖拒方鎮(zhèn)之任,卻接受鎮(zhèn)東軍號,以此在京賦閑,直至孝明帝武泰元年(528年)河陰之變殉難。這段履歷盡管簡短,但對了解北魏皇宗的發(fā)展境遇有一定幫助,解讀其中奧秘的關鍵是北魏官員的仕進體制。
首先,丁憂是妨礙官員仕途的障礙之一,服闋啟復能否保留原有職級至關緊要,同時也是衡量官員地位的有效辦法。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極度推崇孝道,以馴化國人絕對順從權威。為父母居喪期間的表現(xiàn)最能反映孝行,官員除國家特別需要奪情留用外,一律解除本兼各職歸家守制25或27 個月,其間不準擔任公職、不準宴飲娛樂、不準婚嫁社交,應當寢苫枕塊、居于諒闇、素服弁帶、極盡哀慟,凡此種種,付諸清議鄉(xiāng)論,嚴加督促。如此一來,官員艱辛累積的資集自動清零,服闕復出只得重新開始,一般以低于原任的散銜過渡,待實職開缺后酌情遞補,此舉導致仕途停擺,對仕進前程沖擊不小。當然,身份尊貴者不拘此例,或奪情留任,或官復原職,卓越者甚至委以重任。據此分析元泰,志文褒獎他的孝行:“太妃崔氏薨,寢苫食粥,率由導禮,嬰號孺慕,感切行人?!眱叭汇∈孛痰目#@種輿情反饋到朝廷,順理成章地為他大開方便之門。復出所任官職乃執(zhí)掌國家禮儀、領銜九卿的太常卿。此職晉令三品,太和前、后令分列從一品下和正三品[27]。品級、班位、清望度、效力值勝過原任散騎常侍自不待言,施展個性才華的舞臺亦極大拓展。志文稱:“位居九棘,秩亞三槐,敷贊九旒,兼司律禮。公乃搜求古文,廣訪儒學,必欲刊定鐘呂,為一代準的?!睒税褚灾贫Y作樂、復興文教為己任。排除其中溢美虛夸的成分,至少能夠說明以元泰為代表的內徙胡人在漢化浪潮的洗禮下,文化水準、價值取向和氣質面貌發(fā)生根本改觀,他們挑戰(zhàn)漢人士夫長久把持的禮學禁區(qū),質疑權威的話語體系,敢于就尖端課題同知識精英一較高下。研究發(fā)現(xiàn),北魏洛陽時代,愈來愈多的胡人出任太常卿,皇族又是其大宗,除元泰外,還有元壽安、元固、元端、元脩、元孝友、元恒、元順、元修義、元瑞,約占總數的兩成,超過胡漢任何家族,表明宗室既是漢化改革與民族融合的中堅,也是傳承、捍衛(wèi)華夏禮樂文明的主體[28]。元泰墓志堪稱這一文化格局歷史性轉變的縮影,天潢貴胄的特殊身份賦予他無與倫比的發(fā)展前景,士族社會塑造人生歸根結底靠閥閱門第。
其次,仕進頂點與家世出身緊密關聯(lián),據此逆推門第未嘗不可。研究揭示,代表門第的鄉(xiāng)品是對仕途前程的預示和承諾,它與仕進頂點的關系不是精確的定點對位,一品鄉(xiāng)品并非都能攀升一品官位,二品鄉(xiāng)品也未必具備擔任二品官的潛質;而是概略式的區(qū)域對位,一品鄉(xiāng)品準許跨越象征公卿的三品線,二品鄉(xiāng)品準許跨越象征大夫的五品線。元泰的鄉(xiāng)品是一品之上的超品,股肱宰輔乃理想預期,即便不能如愿,起碼應跨越三品線,速度還要比一品鄉(xiāng)品更快,不能像后者那般在資格臨界線前徘徊遲延。元泰的仕宦頂點是鎮(zhèn)東將軍,晉令為三品,太和前、后令分列從一品下和從二品[29],距離宰輔尚有距離,假以時日還是有總攬朝綱可能的,怎奈河陰之變猝起,終結了預定的軌跡,坐至公卿的夙愿落空。值得注意的是,元泰從釋褐起家到跨越三品線僅一步之遙,前舉通直散騎常侍起家之宗室盡皆如此,照比異姓臣僚反復平調拉鋸等待時機截然不同,而且這種質的躍升是在弱冠不久迅即完成的,皇族的特權性由此可見一斑。
綜上所述,洛陽新出北魏元泰墓志處處洋溢時代氣息,其形制、書刻以及詞藻文風無不彰顯貴族氣派。這里所說的“貴族”,不只是統(tǒng)治國家的政治權貴,還是社會文化場域的名門望族,融匯體制與社會的二元特性,即所謂門閥士族。它是匯聚曾祖以降三代官爵權勢,主要通過婚嫁宦學之媒介,充分享受特權并形成顯著、穩(wěn)固的辨識特征,據此建構世襲、封閉、壟斷、排他性的身份壁壘,憑借綿延不絕的傳承積淀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安身立命,兼具自利性格和公益精神的家族群體或社會階層,是中古獨有的歷史事物。元泰墓志恪守士族化書寫范式,其貴族風范的流露是再正常不過的,畢竟北魏皇族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最上層自然在士族化運動中獨領風騷,成為引導時尚潮流的旗幟。志文有云:“公稟天地之英靈,挺自然之妙質,厥初懷抱,爰及志學,岐嶷韶亮,寬容都雅,擒文錦爛,談謔泉涌,雖鐘氏英童,曹家才子,語其先后,詎或前斯?!边@種秀逸發(fā)于天生、門第合乎自然的陳詞濫調是士族自我標榜的慣用套路[30],元泰墓志亦無法免俗。不過,它間接證明北魏皇族士族身份的自覺認同,是門閥化改革輝煌成就的集中展示。而志文所載元泰簡短的仕宦履歷更是其身世信息的高度濃縮,連接起家、遷轉諸節(jié)點,不難勾畫出其與眾不同的人生軌跡;再將其置于仕進層級框架中衡量比較,便可比較準確地鎖定他在閥閱序列中的位置。后世史家評論,優(yōu)禮宗室者莫過元魏[31],由此獲得真實、生動的注腳。事實證明,墓志等出土文獻的研究,除了堅實的訓詁考據外,也要結合具體的文化語境,緊密追蹤時代發(fā)展的線索脈絡,遵循古人固有的思維邏輯,才能有效發(fā)掘字里行間潛藏的深義,力爭重返歷史現(xiàn)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