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曉農(nóng)
《梁山伯與祝英臺》在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不僅為中華民族鐘愛,而且早已超越國界,遠播域外。近20年來的研究表明,梁祝傳說早在南宋末期就傳到了高麗,并且在民間落地生根、發(fā)生嬗變,成為朝鮮半島民間傳說的一種。
20世紀(jì)末,高麗時期編印的《十抄詩》先后引起中、韓學(xué)者的關(guān)注。該書收錄30名中晚唐詩人(其中包括4名新羅赴唐詩人)的七律詩作,每人10首,共300首,其中包括清《全唐詩》中未收錄的183首?!妒姟吩姹疽巡粡?fù)見,現(xiàn)保存在漢城大學(xué)奎章閣圖書館里的朝鮮王朝重刊本,上卷前部分和下卷后部分均已脫落,不見序跋,難考始端。所幸高麗僧人釋子山對《十抄詩》進行夾注的《夾注名賢十抄詩》尚存,他把須補充和說明的內(nèi)容夾注在題下以及每句或每聯(lián)詩的后面,使我們不僅得見《十抄詩》收錄唐人詩作的全貌,而且還獲得了典故的出處和相關(guān)資料的來源。
《夾注名賢十抄詩》第247首是羅隱的《蛺蝶》:“草色花光小院明,短墻飛過勢便輕。紅枝裊裊如無力,粉翅高高別有情。俗說義妻衣化狀,書稱傲吏夢彰名。四時羨爾尋芳去,長傍佳人襟袖行?!贬屪由皆凇八渍f義妻衣化狀”后,夾注了《梁山伯祝英臺傳》:
大唐異事多祚端,有一賢才身姓梁。常聞博學(xué)身榮貴,每見書生赴選場。在家散袒終無益,正好尋師入學(xué)堂。云云。一自獨行無伴侶,孤村荒野意恛惶。又遇未來時稍暖,婆娑樹下雨風(fēng)涼。忽見一人隨后至,唇紅齒白好兒郎。云云。便道英臺身姓祝,山伯稱名仆姓梁。各言拋舍離鄉(xiāng)井,尋師愿到孔丘堂。二人結(jié)義為兄弟,死生終始不相忘。不經(jīng)旬日參夫子,一覽詩書數(shù)百張。山伯有才過二陸,英臺明德勝三張。山伯不知他是女,英臺不怕丈夫郎。一夜英臺魂夢散,分明夢里見爺娘。驚覺起來情悄悄,欲從先歸睹父娘。英臺說向梁兄道,兒家住處有林塘。兄若后歸回玉步,莫嫌情舊到兒莊。云云。歸舍未逾三五日,其時山伯也思鄉(xiāng)。拜辭夫子登歧路,渡水穿山到祝莊。云云。英臺緩步徐行出,一對羅襦繡鳳凰。蘭麝滿身香馥郁,千嬌萬態(tài)世無雙。山伯見之情似□,□辨英臺是女郎。帶病偶題詩一絕,黃泉共汝作夫妻。云云。因茲□□相思病,當(dāng)時身死五魂飏。葬在越州東大路,托夢英臺到寢堂。英臺跪拜哀哀哭,殷勤酹酒向墳堂。祭曰:君既為奴身已死,妾今相憶到墳傍。君若無靈教妾退,有靈須遣冢開張。言訖冢堂面破裂,英臺透入也身亡。鄉(xiāng)人驚動紛又散,親情隨后援衣裳。片片化為蝴蝶子,身變塵滅事可傷。云云?!雹俨槠燎蛘恚骸秺A注名賢十抄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76—177頁。《梁山伯祝英臺傳》共分6段30句,其中包含了“詭裝”“路遇”“結(jié)拜”“同窗”“約訪”“樓會”“祭墓”“化蝶”等情節(jié)。該詩的語言接近敦煌說唱韻文和民間鼓詞,從6個“云云”看,應(yīng)該是節(jié)寫的民間唱本。它不僅是韓國現(xiàn)存最早的完整表現(xiàn)梁祝傳說的文藝作品,也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梁祝唱本。
釋子山是高麗神印宗老僧的法號,其號“月巖山人”。他住東都靈妙寺時,看到“本朝前輩巨儒”所作的《十抄詩》“體格典雅,有益于后進學(xué)者”,便對300首詩進行夾注?,F(xiàn)存《夾注名賢十抄詩》有刻本和抄本兩種:刻本具有朝鮮中期版式,奎章閣與韓國國會中央圖書館均有藏本;抄本出自刻本,連頁、行都未變動,僅存于奎章閣。關(guān)于夾注的時間,韓國學(xué)者扈承喜于1995年根據(jù)有關(guān)靈妙寺的記載以及書中夾注引用書籍的分析,推測其上限為公元1200年左右。2003年,日本立命館大學(xué)教授芳村弘道把《夾注名賢十抄詩》里的杜牧詩注文和朝鮮刊本《夾注樊川文集》對照,發(fā)現(xiàn)兩者相似處甚多,推斷《夾注名賢十抄詩》是在《夾注樊川文集》后出現(xiàn),亦即1300年左右。2004年,復(fù)旦大學(xué)查屏球發(fā)現(xiàn)《夾注名賢十抄詩》第201首吳仁璧《宣州》詩后有“李白《五云歌》注云:謝朓宅在當(dāng)涂青山下。”該注文乃宋楊齊賢《李太白集分類集注》中的內(nèi)容,后來元蕭士赟得到巴陵李粹甫家藏的楊齊賢《李太白集分類集注》本,作《李太白集分類補注》,也用了這條內(nèi)容。因楊本已佚,查屏球據(jù)有關(guān)楊齊賢活動的資料考證,推斷楊齊賢《李白集注》作于宋嘉定六年(1213)至端平三年(1236)之間。②查屏球整理:《夾注名賢十抄詩》“說明”,第3—4頁。查屏球、芳村弘道的考證詳實可信,如果釋子山夾注資料用的楊齊賢本,則夾注上限時間應(yīng)在1213年后;如果夾注資料用的是蕭士赟注本(初版于元至元辛卯年,即1291年),則夾注時間應(yīng)在1291年后,亦即公元1300年左右。
公元1300年前后,是中國的宋末元初時期。現(xiàn)今的浙江寧波古稱明州,南宋和元代稱慶元府,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造船業(yè)和海上運輸業(yè)都很發(fā)達。尤其是南宋時期,北方先后被遼、金占領(lǐng),陸路運輸阻斷,宋朝與高麗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往來都轉(zhuǎn)向慶元,海運三五天即達高麗、七八天可至日本。為此,宋朝在這里設(shè)置了“市舶司”,主要職能就是征收關(guān)稅、對入境商品實行專賣、發(fā)放中國商人出海貿(mào)易的官券等,并建有“東蕃驛館”(俗稱“高麗行使館”),為穿梭不斷的高麗官員、商人、僧侶等提供來往之需。
值得注意的是,當(dāng)時的唱詞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梁?;钡那楣?jié)。梁祝傳說最早在江浙流傳。近年來的研究,比錢南揚時又進了一大步。從發(fā)掘的清末以前二百余部有關(guān)梁祝記載的方志、古籍、碑刻來看,唐代以前的記載共有5部6處,其中江蘇宜興4處、浙江寧波2處:最早的是南齊《善卷寺記》碑刻,稱善卷寺為齊武帝收贖祝英臺故宅創(chuàng)建①路曉農(nóng):《“梁?!钡钠鹪磁c流變》,南京:東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第31頁。;唐中宗時,梁載言的《十道志》同時收錄了“善卷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臺讀書處”和“明州有梁山伯冢,義婦竺英臺同?!钡膬?nèi)容②唐《十道志》記載:前者見徐沄秋:《陽羨奇觀》,蘇州:壽楣制版社,1935年,第39頁;后者見查屏球整理:《夾注名賢十抄詩》,第177頁。;而晚唐李郢的詩中則出現(xiàn)了“祝陵”的地名③胡震亨:《唐音統(tǒng)簽》,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第598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影印本,第233頁。。十分明顯,早期的梁祝記載,都是簡單和單一的,且都沒有化蝶的內(nèi)容。如南齊只記載了祝英臺的故宅,唐代記載了祝英臺讀書處、梁祝同冢和因祝英臺葬地而名的“祝陵”。梁祝同冢的記載還把“祝英臺”記成了“竺英臺”,顯然是根據(jù)故事流傳的諧音記錄的。
梁?;慕Y(jié)尾是在梁祝傳說傳播過程中,根據(jù)人們對有情人未成眷屬的同情以及對愛情永恒的企盼而逐漸添加的精神寄托,它的出現(xiàn)應(yīng)晚于其他的一些情節(jié)。宋大觀元年(1107),明州從事李茂誠編纂《明州圖經(jīng)》和撰寫《義忠王廟記》時,曾廣泛收集當(dāng)?shù)氐拿耖g傳說,但那時浙東只有祝英臺殉情時“從者驚引其裾,風(fēng)裂若云飛,至董溪西嶼而墜之”④聞性道:《(康熙)鄞縣志》卷九,《中國地方志集成 浙江府縣志輯》,上海:上海書店,1993年影印本,第18冊,第378頁。的說法,尚無化蝶之說。然而此時,“梁?;钡膫髡f早已在宜興民間產(chǎn)生并傳播開了。紹興二十六年(1156),浙江永嘉人薛季宣到宜興善權(quán)(499年避東昏侯蕭寶卷諱改“善卷”為“善權(quán)”)洞游覽,看到以祝英臺故宅創(chuàng)建的善權(quán)寺古跡,聽到祝英臺殉情后化為蝴蝶并經(jīng)常飛回來看望自己故宅的傳說,寫下了“萬古英臺面,云泉響珮環(huán)。練衣歸洞府,香雨落人間,蝶舞凝山魄,花開想玉顏。幾如禪觀適,游魶戲澄灣”⑤薛季宣:《游竹陵善權(quán)洞二首》,《浪語集》卷四,《四庫全書》第115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175頁。的梁祝化蝶詩。百余年后,梁?;膫髡f傳到浙東,當(dāng)?shù)刈E陆箫L(fēng)裂飄灑的傳說被化蝶的浪漫所同化、替代,并被民間藝人編成了曲藝說唱,且由高麗使臣、僧侶或商人傳抄后,從寧波經(jīng)海上絲綢之路帶到高麗,是最為可能的途徑。
中國與朝鮮半島陸海交通便利,自古以來文化交流、商貿(mào)活動頻繁。高麗時期,不僅政治、經(jīng)濟制度和行政設(shè)置均效仿唐宋,連科舉也要考詩詞歌賦。于是許多御用商人到中國廣收書籍,極大地促進了兩國的文化交流。由釋子山的《夾注名賢十抄詩》可知,中國梁祝傳說在高麗的傳播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典籍記載傳播,二是通過口頭傳播。
唐《十道志》《十道四蕃志》中關(guān)于梁祝墓的記載在中國已經(jīng)湮滅,僅南宋張津《乾道四明圖經(jīng)》記述“義婦冢”時說:“按:《十道四蕃志》云義婦祝英臺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雹迯埥颍骸肚浪拿鲌D經(jīng)》卷二,《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0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第528頁。但張津所言是否就是《十道四蕃志》的原文卻不得而知??吹结屪由降摹皧A注”后,終于真相大白,因為釋子山稱:“《十道志》:‘明州有梁山伯冢’?!ⅲ毫x婦竺英臺同冢’”,把正文后所注的小字都標(biāo)出來了。這一發(fā)現(xiàn),不僅證實梁祝傳說通過典籍傳到了朝鮮,而且填補了我國《十道志》中梁祝記載散佚的缺失。盡管早期單一的梁祝記載不會在高麗立即流傳,但當(dāng)宋明時期梁祝傳說的文字記載(如《義忠王廟記》《古今小說》)和口傳文學(xué)傳到高麗后,那些早期的梁祝記載就會被吸收與借鑒,促進高麗梁??趥魑膶W(xué)的豐富與發(fā)展。
釋子山夾注的《梁山伯祝英臺傳》,則是直接口傳的一種。當(dāng)時來往高麗與明州間的官員、文人、商賈甚至僧侶極多,今已發(fā)現(xiàn)多名南宋僧人把自己所寫的梁祝詩詞于元初帶到日本并作為偈頌傳唱的個案。《梁山伯祝英臺傳》作為說唱形式,當(dāng)然更容易被民眾接受,為民眾所喜愛。即便它當(dāng)初以文字形式流入高麗,但那朗朗上口的魅力和凄婉浪漫的情節(jié)必然會把文字變成歌唱,從而成為口傳形式的主力軍。當(dāng)然,民間的流傳絕不是單槍匹馬、一蹴而就的,必須經(jīng)過無數(shù)人的不斷講述、傳誦,方能得到異國民眾的青睞。
與中國民間傳說的流播一樣,梁祝傳說傳到高麗后,必然要注入流傳地的風(fēng)物、民情、習(xí)俗、信仰,以致出現(xiàn)人名、地名以及情節(jié)的變異,使當(dāng)?shù)孛癖姳陡杏H切,更樂于接受,形成津津樂道的新傳說。在《十道志》傳入高麗千年、《梁山伯祝英臺傳》傳入七百年后的今天,梁祝傳說已在朝鮮半島落地扎根,存在于巫歌、民譚、民謠與小說中。其中,延邊大學(xué)金東勛于2001年在韓國收集整理了梁祝傳說17篇(慶尚道7篇,咸鏡道和濟州島各2篇,京畿、黃海、忠清、平安道各1篇,以及無法確定地區(qū)的2篇);韓國留學(xué)生金基元2006年收集的韓國梁祝傳說有巫歌兩種版本(咸鏡道)、民譚兩種版本(濟州道)以及小說《梁山伯傳》;韓國全南大學(xué)李珠魯2016年搜集整理的韓國梁祝故事有詩歌1篇、雜記1篇、古小說數(shù)篇、民間故事十余篇以及巫歌2篇。以上資料,還不包括俄國尼?蓋?加林米哈依洛夫斯基1898年采錄的《朝鮮民間故事集》中的流傳于朝鮮北部地區(qū)的《誓約》。即便如此,也可以看出,梁祝傳說已經(jīng)流布到整個朝鮮半島。
巫歌是朝鮮半島舉行巫俗儀式中巫女所唱的歌謠,梁祝傳說屬于敘事巫歌的一種,如咸鏡道有《門神巫》《致圓臺與楊山?!?、濟州道有《SEKYOUNG BONPURI》《黃鶯與蝴蝶的由來》等。
《門神巫》亦稱《門祭》,《關(guān)北地方巫歌》收錄了1965年采錄的咸鏡道巫女姜春玉的演述。巫歌稱:梁山伯(Yangsanbaek)8歲時和7歲的秋陽臺(Chuyangdae)一起去銀河寺讀書,16歲去漢江洗澡,梁見到血水,方知秋是女子,向秋求婚,被秋的父母拒絕了,把秋許給別人。梁傷心而死,遺言埋在秋陽臺出嫁的路上。秋經(jīng)梁墓時,用金釵鑿開了墳?zāi)?,鉆了進去,秋的衣服變成青、紅、白三色蝴蝶。①[韓]金基元:《韓國小說〈梁山伯傳〉與中國傳說“梁?!钡谋容^研究》,《中國學(xué)研究》,2005年第八輯。
《致圓臺與楊山?!肥窍嚏R道巫女李高粉的演述,1966年采錄,1978年發(fā)表于《韓國巫歌集》。巫歌稱:金丞相和李丞相的夫人洗衣服時吃了從上游飄來的梨,金夫人生了梁山福(Yangsanbok),李夫人生了致圓臺(Chiwondae)。致圓臺女扮男裝和梁山福一起在金象寺讀書,梁懷疑致圓臺是女子,用海水浴和小便等方法試驗,均遭失敗。睡覺時摸到致圓臺胸部確認(rèn)她是女孩。后來梁山福先回家,因相思而死,葬在致圓臺出嫁的路上。致圓臺經(jīng)過梁墓,借口小便,用金釵打破墳?zāi)广@了進去。新郎只抓住了裙裾,梁山福和致圓臺變成雙虹橋升了天。②同上。
民譚也叫說話,即民間故事,梁祝故事幾乎整個朝鮮半島都有流傳。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咸鏡道有《致圓臺與梁山福》《化蝶的女人1》《化蝶的女人2》《化蝶的女人3》《白蝴蝶的由來》,京畿道有《蝴蝶的由來》,慶尚道有《崔公的大女兒》《蔡錦臺與梁山?!贰端柌排c張思?!贰赌舷煞迮c蔡錦臺》《梁山伯與祝英臺》,忠清道有《白蝴蝶的由來》,濟州道有《自請妃的傳說》《文道令與紫青妃》《一雙蝴蝶》等。
《自請妃的傳說》流傳于濟州道大靜邑,1958年采錄,1981年發(fā)表于《南國的傳說》,實際上是巫俗神話《世經(jīng)本歌》(亦稱《世經(jīng)本解》)里的傳說。傳說稱:文道令去長安讀書,自請妃穿著哥哥的衣服女扮男裝同行。文懷疑自請妃是女子,用射弓和小便嘗試都失敗了。文的父母因兒子的婚事叫文回家,自請妃去送他,路上他倆下河洗澡,自請妃在柳葉上寫了自己的性別。文回到家中,反對父母的訂婚,自請妃的父母也要把女兒嫁給他人。文道令留下遺書自殺了。自請妃在行走路上借口小便,跑進了墳?zāi)埂P吕赏炝羲?,被自請妃咒罵。撕開的裙子變成了蚊子和蒼蠅。①[韓]金基元:《韓國小說〈梁山伯傳〉與中國傳說“梁祝”的比較研究》,《中國學(xué)研究》,2005年第八輯。
《SEKYOUNG BONPURI》流傳于濟州島,1981年采錄于濟州島翰京面,1985年發(fā)表于《濟州說話集成》。傳說稱:自請妃15歲女扮男裝,跟著天上文曲星的兒子文道令去讀書,睡覺時自請妃把筷子放在臉盤上不許動。文道令和自請妃比小便,自請妃輸了。3年后上帝因婚姻將文道令召回,兩人一起洗澡時,自請妃在柳葉上寫下了自己的性別,并把文道令帶回自己家,兩人同了房。②同上。
朝鮮半島流傳的民謠有《臺呀臺呀祝英臺》《梁山伯歌》等。《臺呀臺呀祝英臺》唱道:“臺呀臺呀祝英臺,伯呀伯呀梁山伯。同堂讀書心相印,未知英臺是裙釵。你若去世化葛根,我變斑竹有亮節(jié)。呼呼啦啦呼呼啦,根纏枝繞分不開;你若去世化花朵,我變彩蝶戀花飛。蝶戀花來花戀蝶,生生世世永相隨。”③金春申:《民謠集成》,吉林:延邊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85頁。這類民謠清新淳樸、鮮明生動、朗朗上口,充滿青春活力,在婦女中廣為流傳。
《梁山伯傳》為無名氏所作,從18世紀(jì)英正時代起便一直在民間廣泛傳播,具有較大的影響,僅20世紀(jì)一二十年代,就有9家書館出版過此傳。漢城書館大正七年(1913)出版的《梁山伯傳》稱:成化年間,南陽梁尚書托玉皇大帝恩惠生了兒子梁山伯;平康秋某做了個怪夢生了女兒秋陽臺。山伯10歲時去云香寺讀書,恰好秋陽臺為了立身揚名,也女扮男裝去那里讀書,于是兩人結(jié)為兄弟。梁山伯懷疑秋陽臺的性別,比賽小便試探,結(jié)果失敗了。一天睡覺時發(fā)現(xiàn)她是女孩,向她求婚,秋陽臺約定時日再見就回了家。一年后,梁去秋家造訪,到了平江,卻聽說秋陽臺要跟沈尚書兒子沈議郎結(jié)婚,非常傷心,得了相思病。他給秋陽臺寫了一封信,遺言葬在她出嫁的路上。秋陽臺拿著信去祭拜,墳?zāi)购鋈涣验_,陽臺跑進了墳?zāi)埂I蜃h郎蓄意把兩人的墳?zāi)狗珠_但沒有成功,玉皇上帝卻讓他倆復(fù)活,兩人再次結(jié)為夫婦。梁山伯中了文武雙科狀元,名揚四海。當(dāng)時西達叛亂,兵部尚書王均剿匪卻被擒,朝廷派梁山伯掛帥平亂,救王均,擒西達,封為北平侯,賜居宮成大殿。后來梁山伯生了二男一女,都中了狀元。山伯80歲時,他讓子女們團聚在一起,自己奉玉皇上帝之命,帶著秋陽臺升了天。④[韓]丁金福:《〈梁山伯傳〉考》,周靜書主編:《梁祝文庫?理論研究卷》,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609—610頁。
有傳播就有地域化的改編。高麗時期尚文佞神的文化背景與梁祝傳說發(fā)源地中國的吳越地區(qū)十分相似,所以當(dāng)梁祝傳說流入朝鮮半島后,不僅能被民眾接受,而且按照當(dāng)?shù)亓?xí)俗對其進行改造,深深地烙上了當(dāng)?shù)氐奈幕∮洝?/p>
1.地名:韓國的梁祝傳說,沒有中國梁祝傳說中的地名,更沒有提到梁家莊、祝家莊、馬家莊,梁祝的故鄉(xiāng)分別為南陽和平江(平康)這兩個實際存在的地名。
2.姓名:由于譯音關(guān)系,梁山伯的姓名變成了“梁山?!薄皬埶几!薄澳舷煞濉钡?,祝英臺的姓名變成了“秋陽臺”“致圓臺”“水陽才”“蔡錦臺”等,而巫俗神話中他們的名字分別為“文道令”和“自請妃”等。同時,《梁山伯傳》中,馬文才也改成了“沈議郎”。
3.讀書處:中國梁祝的讀書處有浙江錢塘(杭州)、山東嶧山、河南汝南紅羅書院、江蘇宜興碧鮮庵等,韓國梁祝把兩人學(xué)習(xí)的地點設(shè)定為銀河寺、金象寺、云香寺,僅與江蘇宜興的梁祝讀書處有相似之處。
4.洗澡處:漢江,是朝鮮半島的主要河流。
中國梁祝傳說稱梁祝同窗共眠三年而不識其為女子,雖有疑惑,都被祝英臺支吾過去,顯然有悖常理。所以國內(nèi)也有“梁山伯和四九都是戇大、一對十三點(兩、三、八相加以及四、九相加都等于十三)”的說法。這一明顯的缺陷,到了韓國就被改掉了。無論是巫歌、民譚還是《梁山伯傳》,都有同窗期間以小便、射箭、拋石打鳥、海水浴以及乘祝英臺熟睡摸其手、臉和胸脯來試探祝英臺性別的情節(jié)?!洱R文臺與楊山福》更是在多次試探失敗后,設(shè)計比賽熬夜讀書,看誰熬的時間長,到了第三夜,齊文臺堅持不住睡熟了,楊山福將手伸進她的被窩,摸到她的胸脯,證實她果然是個女子。①[韓]丁金福:《〈梁山伯傳〉考》,周靜書主編:《梁祝文庫?理論研究卷》,第619頁。小說《梁山伯傳》說秋陽臺睡熟后,梁山伯偷偷解開她的上衣,看到她似雪的肌膚,用手摸了一下,證實其為女子,不勝心中大喜,魂魄不能穩(wěn)定②[韓]金基元:《韓國小說〈梁山伯傳〉與中國傳說“梁?!钡谋容^研究》,《中國學(xué)研究》,2005年第八輯。,民譚中梁祝甚至還同了房。韓國梁祝傳說中,祝英臺的性別在同窗期間就被梁山伯識破了。
“十八相送”是梁祝傳說中僅次于化蝶雙飛的經(jīng)典,祝英臺在相送時借物抒懷,暗示自己是個女子,但在韓國流傳的所有梁祝傳說中,都沒有這一情節(jié)。其原因之一是韓國梁祝在同窗時期就已經(jīng)完成了對祝英臺性別的識別,如果相送時再來暗喻性別顯然是畫蛇添足;二是“十八相送”情節(jié)出現(xiàn)較晚,宋李茂誠《義忠王廟記》、明馮夢龍《古今小說》中均無此說,所以韓國梁祝傳說不可能朝這一方向發(fā)展。
中國梁祝傳說的“神化”主要是化蝶,表達了飽受封建禮教桎梏的人們對愛情永恒的希冀。也有“金童玉女下凡”“四世不團圓”和“夢日貫懷,孕十二月生梁山伯”等說,不過流傳范圍不廣。梁祝傳說進入韓國后,其受到固有的敬神、崇道、佞巫習(xí)俗的大規(guī)模改造。巫俗神話《世經(jīng)本歌》說,天神文道令下凡到人間和女扮男裝的地神自請妃成為共讀的好友,三年后,文道令要回天界了,自請妃告訴他自己是女子的秘密。兩人的愛情雖遭父母反對,但經(jīng)歷千辛萬苦后終于結(jié)為夫妻,攜手返回了天界。
1.出生:《致圓臺與楊山?!氛f金丞相和李丞相的夫人在河邊洗衣服的時候,分吃了上游飄來的梨而懷孕,同時生下了楊山福和致圓臺;《世經(jīng)本歌》說供佛百日而得自請妃;《門祭》說雙方父母到地理山祈禱百日而生梁山伯和秋陽臺;《梁山伯傳》中,經(jīng)玉帝指點而生梁山伯,做了一個怪夢而生秋陽臺。
2.死后分不開:梁祝殉情后,沈義郎挖出尸體分開埋葬,但墳上分別長出葛藤和斑竹,相互纏繞,幾次砍斷、燒毀都又再生,最后由葛衣老巫告訴沈義郎此乃天緣方止?!妒募s》也說新郎挖開墳?zāi)?,將尸骨四下拋撒,不料那些尸骨又重組在一起,再拋再聚,最后被天上玉帝呵斥制止。
3.還魂:《梁山伯傳》說,梁山伯秋陽臺重生前,靈魂來到方丈山,太乙仙人指引他們到玉京接受天帝指令,由地藏王幫助他們復(fù)活。9月15晚,一道彩虹從月宮出來,落在梁山伯和秋陽臺墳上,墳?zāi)贡慌_,涌出五色云彩,二人的身體蠕動起來,隨著彩虹相聚?!妒募s》說,8月15是掃墓的日子,梁祝的父母都來上墳,祭奠結(jié)束,手持五色鮮花的仙女從天而降,用塵拂打開墳?zāi)梗度膈r花,白花變成骨骼、藍花變成筋脈、紅花變成血液、黃花變成肌膚、黑花變成魂魄,梁祝二人容光煥發(fā)地走出了墳?zāi)?。①[韓]金秀炫:《中韓梁祝故事之比較》,周靜書主編:《梁祝文庫?理論研究卷》,第631頁。
4.升天:化蝶雙飛是梁祝傳說結(jié)尾的經(jīng)典,反映了人們對愛情永恒的美好愿望。由于梁祝化蝶的傳說在南宋時期就隨著說唱傳入高麗,所以現(xiàn)在韓國的梁祝傳說中沿襲化蝶結(jié)尾的仍然較多,但也不乏其他升天的結(jié)局。如巫歌《致圓臺與梁山福》就稱他們乘著兩條彩虹橋升天?!读荷讲畟鳌氛f梁山伯、秋陽臺原本就是仙官、仙女,因男女相戲獲罪下凡,梁80歲時,讓子女們團聚在一起,執(zhí)行玉帝的命令,夫婦二人同時升天。
玉皇上帝的出現(xiàn)絕非偶然,傳說古朝鮮的建國者檀君就是玉皇上帝的孫子。在朝鮮半島民間信仰中,玉皇上帝是慈祥的天神、人民意志和理想的化身,他把文道令和自請妃當(dāng)作自己的孩子,這表明朝鮮人民已經(jīng)把梁??醋髁送陀H人。
“柳葉傳情”是朝鮮半島的民俗,韓國梁祝多次出現(xiàn)此類情節(jié)?!妒澜?jīng)本歌》說文道令去讀書的路上遇見在河邊洗衣的自請妃,向她討水喝。自請妃故意在碗里放了幾片柳葉,文道令不解,自請妃說放了柳葉只能邊吹邊喝,不會嗆水,文道令非常感動。②金東勛主編:《朝漢民間故事比較研究》,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306頁。后來在河里洗澡時,自請妃又在柳葉上寫下了自己的性別。
“婿留婦家”也是韓國習(xí)俗,由高句麗的“婿屋制”一直延續(xù)到李朝,與中國婚俗差異較大。《梁山伯傳》說沈義郎在秋陽臺家舉行了婚禮且留在了秋家。梁山伯和秋陽臺復(fù)活后,也沒有去梁家南陽,而是去了秋家平江,在那里舉行了隆重的婚禮,直到一個月后才回到南陽。③[韓]金秀炫:《中韓梁祝故事之比較》,周靜書主編:《梁祝文庫?理論研究卷》,第633頁。
中國清代的曲藝中,雖然也有梁山伯中舉、建功、封侯的情節(jié),但始終不是傳說的主流。韓國《梁山伯傳》以三分之一的篇幅來描述梁復(fù)活后高中文武雙科狀元、邊關(guān)平定叛亂、敕封為北平侯、御賜宮城大殿的內(nèi)容。在韓國,18世紀(jì)軍談小說是一種時尚,而對外來故事吸收變臉的事例也屢見不鮮,《梁山伯傳》將中國梁祝傳說“易容”,進行了大量的本土化改造。
中國梁祝傳說進入朝鮮半島后,經(jīng)過七百多年的改造,已經(jīng)嬗變?yōu)榫哂挟?dāng)?shù)靥厣拿耖g傳說,落地生根,得到民眾和研究者的廣泛認(rèn)同。
從1939年起,以金臺俊為代表的學(xué)者就開始了對無名氏古代小說《梁山伯傳》的研究,認(rèn)為該傳作于朝鮮英祖、正祖時期(1724—1800),相當(dāng)于中國清代雍正、乾隆時代。那時馮夢龍的《古今小說》已經(jīng)翻譯成朝鮮文,我們有理由相信小說《梁山伯傳》的創(chuàng)作受到《古今小說》的影響。然而,如前所言,《梁山伯傳》不僅改動了人物、地名、讀書處等固有名詞,加入了許多當(dāng)?shù)氐娘L(fēng)俗、習(xí)慣、信仰,修改了梁山伯不辨祝為女子的重要情節(jié),而且用三分之一的筆墨,增加了梁祝還魂、結(jié)婚、中舉、報國、立功、封侯、升天的內(nèi)容,對中國梁祝傳說進行了全面的整容改造。韓國學(xué)者金基元說:“小說里面的地名、人名、時代背景都跟中國梁祝故事幾乎沒有關(guān)系,而跟創(chuàng)作者的環(huán)境有關(guān)”;“在韓國,一般的研究者都在強調(diào)‘《梁山伯傳》是韓國固有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①[韓]金基元:《韓國小說〈梁山伯傳〉與中國傳說“梁?!钡谋容^研究》,《中國學(xué)研究》,2005年第八輯。。韓國學(xué)者李明九說:“《梁山伯傳》沒有以悲戀收尾,而是讓主人公死而復(fù)生,在人間結(jié)下愛情的果實,是一部翻案之作?!雹赱韓]丁金福:《〈梁山伯傳〉考》,周靜書主編:《梁祝文庫?理論研究卷》,第608頁。高麗大學(xué)名譽教授丁金福也說:《梁山伯傳》是根據(jù)小說結(jié)構(gòu)的框架,把梁祝傳說擴大后的再創(chuàng)作,“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悲劇結(jié)尾可視為上篇,而韓國小說的重生故事則相當(dāng)于下篇”,因此“應(yīng)該將《梁山伯傳》看作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創(chuàng)作小說而予以高度評價?!雹弁希?15—616頁。
梁祝巫歌屬于敘事類巫俗神話,講述眾神起源和各種自然、社會現(xiàn)象起源的故事,是巫歌中文學(xué)性最強的一類。巫女借助神的力量來解決人們的憂患和各種病痛,她通過祭儀和巫舞把人的意愿向神轉(zhuǎn)達,又把神的意志轉(zhuǎn)達給人。朝鮮半島的巫俗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2000年前就有了巫師為王驅(qū)鬼的記載,至今還保留著祈雨、祈恩、祈子、祭城隍、安宅、驅(qū)病、除祟等巫俗。敘事巫歌形成于古代,至今仍廣泛被巫師傳唱,梁祝故事就是祈禱靈魂巫歌的一種?!堕T神巫》《致圓臺與楊山?!范际?0世紀(jì)60年代直接向巫女采集的。2012年12月14日,“濟州的風(fēng)”博客發(fā)布《“自請妃”與濟州的蕎麥》,講述了巫俗神話《世經(jīng)本歌》中五谷神自請妃的來歷:金大監(jiān)夫婦膝下無子,許愿供佛百天祈子,但供奉了99天就沒米了,所以沒有得到兒子,而是生了一個美麗的女兒。因為是“自請”而生,所以叫做“自請妃”。自請妃15歲時,偶遇求學(xué)的下凡天神文道令討水喝,一見鐘情,于是女扮男裝隨文道令去讀書。三年后,文道令回到了天宮,自請妃決定上天尋找,費盡周折終于相會,并通過了文道令父母的測試而與文道令成婚。后來,江南天子國發(fā)生叛亂,文道令戰(zhàn)死,自請妃歷盡艱辛取得西天的“滅亡花”平定了叛亂,又用“還生花”救活了文道令,玉皇天帝因此封自請妃為天神。但自請妃向往人間生活,祈求玉帝賜予五谷種子并帶到了人間。后來又重返天宮取來蕎麥種子,讓貧瘠的濟州土地也打下糧食,因此被民間奉為農(nóng)耕神(亦稱地神)。
韓國學(xué)者金秀炫說,韓國敘事巫歌通常由巫覲一人演唱,并擔(dān)任多個角色,她以第三人稱來敘述和演唱某一故事,其中特別注重神的來歷的表達和巫舞的祭儀。而韓國的梁祝故事,一直是以巫歌的形態(tài)來流傳的。巫女都沒有文化,她們不可能接觸和接受中國小說的原著,但對于說唱,卻有著非凡的接受和表現(xiàn)能力。這與我國民間的賣藝者十分相似,頭一天聽了別人說的評書或收集到的笑料,第二天就能向觀眾講述并加入新的內(nèi)容。敘事巫歌就是依靠巫覲之間“口誦心記”“口耳相傳”,一代代傳承下來的。高麗后期(12世紀(jì)后半期到14世紀(jì)),朝鮮的口頭文學(xué)創(chuàng)作進入一個繁榮階段,中國的說唱《梁山伯與祝英臺》傳入高麗后,很自然地被當(dāng)?shù)厮嚾怂邮懿⑦M行了在地化的改編,逐漸融入到巫歌中去,當(dāng)然,也不能排除巫女在接受小說《梁山伯傳》流傳的影響后創(chuàng)作或充實了巫歌的可能性。高麗大學(xué)丁金福把韓國梁祝巫歌同中國梁祝傳說、朝鮮《梁山伯傳》對比后認(rèn)為:巫歌“不屬于中國梁祝傳說系統(tǒng)”,“是受《梁山伯傳》影響而產(chǎn)生的”。①[韓]丁金福:《〈梁山伯傳〉考》,周靜書主編:《梁祝文庫?理論研究卷》,第621頁。然而,巫歌的起源極早,且梁祝說唱13世紀(jì)便傳入了高麗,要比《梁山伯傳》早四百多年,而且傳入時就已經(jīng)有了化蝶這一神化的情節(jié),有更多的時間和可能在化蝶神話的基礎(chǔ)上進行同化和變異,故而筆者認(rèn)為,韓國小說《梁山伯傳》應(yīng)是受到巫歌、民譚影響后的再創(chuàng)作,同時反過來又影響了巫歌、民譚的傳承和傳播。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文化遺產(chǎn)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俯拾皆是,源于中國而在域外得到很好發(fā)展的項目亦屢見不鮮。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口傳文學(xué),梁祝傳說在韓國已經(jīng)流傳了七百多年,而韓國的古代小說《梁山伯傳》也說明,至少在二百多年前,韓國就對梁祝傳說完成了本土化的改造,并落地生根,直至今日還在民間流傳,并在祭祀活動中演唱。這一方面說明美麗而浪漫的梁祝傳說超越了國界,具有無窮的魅力,同時我們也應(yīng)該增強保護、傳承的責(zé)任,讓梁祝的彩蝶永遠在全球飛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