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美艷[呂梁學院汾陽師范分校,山西 汾陽 032200]
正始時期是歷史上較為黯淡的時期,但竹林七賢等風流名士的出現(xiàn)猶如黑夜里的明星一般點亮了那個時代。在這些名士當中,嵇康不僅以孤松獨立的高傲姿態(tài)贏得世人崇敬,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主張更如石破天驚一般震驚世人。這一思想又貫穿其生活和文學創(chuàng)作,本文旨在探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主張對嵇康人生態(tài)度、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以便更深刻地認識其人,理解其創(chuàng)作。
儒學漸衰、道學漸興是嵇康思想提出的文化背景。自漢代以來儒家思想一直是文人安身立命、行為準則的依據(jù)??恐ㄗx儒家經(jīng)典敲開仕宦的大門是文人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不二選擇。士人的言談舉止更要契合儒家名教的禮法規(guī)范。參政要恪守君臣之道,處世要謹守仁義禮儀的禮法條目。但是從東漢中后期開始,君權(quán)旁落,君王成為野心家掌控權(quán)力的一顆棋子。掌權(quán)者自身的行為與儒家名教的綱常禮法是矛盾的,更重要的是與仕途緊緊捆綁在一起的儒學當時根本不能讓士子在亂世平步青云。儒學受士人追捧的局面不復(fù)存在,這就為其他諸子思想的萌生提供了存在的空間。
時代變了,儒學已經(jīng)不能適應(yīng)這種變化。面對亂世,文人們陷入了迷惘,該如何重建有秩序的國家?哪里才是他們的精神寄托?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這些疑問迫使文人重新構(gòu)建自己的精神領(lǐng)域,重新審視儒學觀念,重新對它做出闡釋。比如東漢末年的儒學大家鄭玄把“無、無為、自生等老莊的思想范疇引來注《易》”,這預(yù)示著漢代的文化思想呈現(xiàn)出新的變化,那就是由儒家走向道家。尤其到了正始時期,隨著何晏、王弼等人受到曹爽的提拔,以道家思想為核心的玄學開始活躍在歷史的舞臺上。
王弼、何晏等人通過清談或者為道家典籍作注的方式暢談玄學思想。王、何二人都認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天地任自然”,無是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本,天地萬物運行的規(guī)律是任自然。所以自然是非人為的、本來如此的一種狀態(tài)。從政治哲學的層面考察,自然無為是無,是根本,儒家名教的綱常禮法,是有,名教有其不合理處。但作為在朝為政者,他們雖然向往自然,可參政者的身份不允許他們的行為越出儒教名教的框架。
自然思想的提出給自漢代以來束縛于儒家思想,名教秩序下的文人松綁了,為正處于迷惘之中的文人提供了一個可以向往,可以叛逆原有秩序、原有生活方式的可能和方向。
到了正始時期,時局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司馬氏篡奪曹魏之心已是路人皆知。為了改朝換代順利進行,他們一方面需要獲得更多名士的支持而極力拉攏,另一方面對于不順從者進行清算,旗號是名教,理由是不忠不孝。儒家名教已經(jīng)成為司馬氏改朝換代屠殺異己的合理借口,面對司馬氏違背名教的矛盾做法,士人們紛紛有了擺脫名教束縛的要求,因為名教與自然變得相抵牾,在這種背景下嵇康疾呼“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要超越的名教是儒家那些引導(dǎo)士人建立功勛獲得虛名的價值觀念和規(guī)范士人行為的禮法規(guī)范及秩序。
因為哲學思想對人生實踐具有一定指導(dǎo)意義,所以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必然對嵇康價值觀的形成、性格的養(yǎng)成、生活方式的選擇、審美趣味的偏好產(chǎn)生影響,進而影響到其文學思想和文學創(chuàng)作。
否定名教是邁向自然的第一步。他在《太師箴》里明確指出,歷史上亡國的悲劇不斷上演就是因為在名教禮法下人有尊卑貴賤賢愚之分,賤者卑者不甘于為下必定引發(fā)爭奪而上下相殘,酷刑賞罰爭相施展,人人竭盡智能爭著討賞避罰,之后為滿足一己私利宰割天下,禍亂增多導(dǎo)致國家破亡,從治國為政方面否定了名教。就個人而言任自然就是要讓身心順自然之性,不受壓抑。嵇康指出:“六經(jīng)以抑引為主,人性以從欲為歡,抑引則違其愿,從欲則得自然?!痹诿潭Y法下,人擔心偽飾得不夠好,隱藏得不夠深,而這樣做的結(jié)果就是喪失了自然的本性。實現(xiàn)自然要做到“清虛靜泰,少私寡欲”,無是非,無欲念,擺脫名教政治、禮法秩序,甚至名利的束縛,方能實現(xiàn)身心的自由,回歸到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這就從人性發(fā)展角度否定了名教。對于禮法之士更是不屑一顧。對于身居高位別人巴結(jié)而不得的鐘會,幾次三番拜訪嵇康,嵇康視之為空氣,毫不搭理,結(jié)果為自己后來被殺埋下禍患。在行為上,嵇康更是順情任性,情大于禮而禮服膺于情,因為放縱自己形成了散漫不拒禮法的性格。他在寫給山濤的絕交信里自述經(jīng)常不洗頭面,以致長滿虱子把搔不已。這與那些正襟危坐的禮法之士完全不同。
尤其是在名士減半的情形下,士人只有遠離政治,擺脫君臣關(guān)系,擺脫名教秩序,活下來,才能談任自然。所以嵇康不同于傳統(tǒng)文人對做官有著執(zhí)著的追求,反而有厭棄仕途的傾向。這點在與山濤斷絕交往的書信里表達得最為明確。其中的七不堪二不可,就詳細陳述了不入仕途的緣由,做官之后行動不自由,而且機務(wù)纏身勞心傷身,還得帶著偽善的面具到處應(yīng)酬,違背內(nèi)心,這些都是他所不能忍受的。大部分觀點認為嵇康的選擇是在以強硬的態(tài)度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不做司馬氏的官,難道這就意味著他忠于曹魏嗎?事實上目前也沒有充足的證據(jù)能表明他更忠于曹魏。這篇散文恰恰反映了嵇康崇尚自由、向往自然的精神個性,這是嵇康在任自然的哲學思想下做出的必然選擇。
與不愿做官的價值選擇相呼應(yīng)的是嵇康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個性。《答難養(yǎng)生論》從養(yǎng)生的角度集中闡述了他對待榮華富貴和名利的態(tài)度。名利之心不滅,那么喜怒之形不除,心神馳騖于厲害之端、榮辱之途,極不利于修身養(yǎng)性。他推崇斗谷於菟、柳下惠,贊美他們即便曾身居高位卻能不受權(quán)力名聲的羈絆。他認為名聲地位、富貴資財就是毒瘤,真正的君子根本不需要這些。從他對榮名的看法,我們可以看出嵇康之所以不愿做官正是長久以來任自然的思想觀念影響下形成的個性使然。
在任自然的思想指導(dǎo)下,外在的富貴利祿、蝸角虛名完全讓位于內(nèi)心平靜悠然,閑適怡然的人生。嵇康追求的生活必然是沒有沖突,沒有壓抑的,在自然山水中就能獲得這種體驗。他的很多詩歌都描述了在自然美景中忘記煩惱、過著詩情畫意、詩酒自娛的閑適生活的情形?!端托悴艔能姟肥耸字校枥L了他理想中的優(yōu)游生活。在開滿鮮花的山林中休息,在清澈的河流中垂釣,于自然美景中信手撫琴,讓心隨著飛鴻融入浩渺的蒼穹?;蛘邨壷沁z身只攜道同行從容遠游,獨立于世俗之外,不被塵世俗物煩惱,有琴有詩足以自得其樂。
嵇康尋求的是服食求仙隱于自然的人生。要遠離紛爭、擺脫羈絆,享受和平寧靜、逍遙自由,最好的選擇當然是或隱居于山水中體悟自然之道,或在仙境中體味超然一切沖虛恬淡的境界。嵇康曾經(jīng)在山陽隱居,于竹林下飲酒談玄論道,也曾跟隨隱者孫登在巖高百仞、叢林茂密的山中游學。他認為俗世污濁不可久居,世俗之人也不值得親近,渴望優(yōu)游天外寄居仙山,與赤松子、王子喬相鄰而居?!队蜗稍姟分斜磉_了遠離世俗之人,像蟬褪卻外殼的束縛一樣,擺脫塵累,于鐘山一隅采藥服食,以求姿容常在的愿望。當他因呂安事件身陷囹圄時更是后悔沒能像鄭子真、嚴君平等高士隱居于世外,安貧樂道頤養(yǎng)天年。希望出獄之后可以無名無聲過著吟詠長嘯、修身自保的隱居生活。嵇康更是明確表示巖穴是隱逸的最佳選擇,要遠尋志同道合之師,摒棄榮華,身居巖穴,于沖和平靜的生活中享受委順自然的快樂。
嵇康的任自然思想雖植根于老莊但又有所不同。老莊思想的返歸自然是完全泯滅物我界限,與自然混同為一,所以人死不足悲,乃是隨物化遷。莊子否定肉體,否定智慧,甚至否定文明,否定欲望,陷入虛無的境界。所以莊子希望的避世隱居是逍遙游于無何有之鄉(xiāng)。這種自然之境是一種純哲學化的,凌駕于現(xiàn)實之上的一種理想境界。嵇康的任自然就是把這種不易實現(xiàn)的哲學境界,轉(zhuǎn)化一種可以觸及的詩情畫意的淡泊恬靜生活,擺脫名利的羈絆、禮教的束縛,政治的牽制,在現(xiàn)實人間找到棲身之處,垂釣、彈琴、射獵、吟詠、飲酒、遠游,在悠閑的生活中體認自然,獲得身心的自由。即便隱居避世,也是子孫縈繞可享天倫,還可與親友敘舊不至孤獨,一杯酒,一曲琴,優(yōu)游卒歲。把自己的靈魂安置于山水美景中,依附于骨肉親情中,讓人格獨立,精神自由,就是任自然的哲學思想在生活中的實踐。
在任自然的思想影響下嵇康不僅外形不加雕飾,天質(zhì)自然,猶如孤松之獨立,鑄就了他高潔、脫俗、淡泊的精神品質(zhì),以及追求自由、崇尚自然、向往寧靜的心態(tài),更形成了以自然、恬淡、平和為美的審美傾向。從他對音樂的闡述中就可看出端倪。他在《琴賦》中指出音樂能疏導(dǎo)精神,平和情緒,正說明了他欣賞的美應(yīng)該是恬靜平和的。在這種審美觀的影響下,嵇康的詩歌呈現(xiàn)出清峻的風格特征。清峻就詩人而言是指品質(zhì)的高潔脫俗,就詩歌內(nèi)容而言指作品中表達超然世外的情懷和平和的情思,就詩歌藝術(shù)境界方面是指作品呈現(xiàn)出清逸高遠的意境。
嵇康擺脫了名教統(tǒng)治下文學對于現(xiàn)實的關(guān)注,注重超脫現(xiàn)實生活。嵇康詩歌在內(nèi)容上少了建功立業(yè)的激昂、壯志難酬的悲憤、憂時傷世的凄切,更多的是抒發(fā)高蹈遺世的人生追求。他寫給哥哥的十八首送別詩就借送別集中表達了這一思想。他渴望像鴛鴦鳥一樣游高原宿中洲;或駕長車、沐清風馳騁長林;或乘風遠逝,至于靈丘,追尋松喬??傊h離世俗,歸于自然是人生最好的歸宿。詩歌的情思是恬靜平和的,例如:“輕車迅邁,息彼長林。春木載榮,布葉垂陰。習習谷風,吹我素琴?!彪m然是送別詩,但少了情感的起伏動蕩,沉重悲痛,離別的愁苦被輕淡超逸的情思沖淡了。離別之景也少了愁云慘淡,蕭條凄涼,而是用清淡、素雅的語言描繪,淡淡流水、奕奕素波、邕邕鳥鳴、穆穆惠風,輕車、輕塵、清歌、清渠、素琴,淡淡而寫,輕輕而繪,緩緩而抒,把人帶入山高天遠、超塵脫俗的境界中。無論是抒情還是寫景沒有夸張渲染,沒有頓挫峭拔,沒有濃麗厚重,展現(xiàn)出淡雅自然的審美趣味。
與內(nèi)容上重超脫相應(yīng)的是詩歌意境的清逸高遠。嵇康詩歌的清逸高遠與渴望超脫世俗、向往神仙世界有關(guān),“羽化華岳,超游清霄。云蓋習習,六龍飄飄”,與俗人長別的神仙世界縹緲純凈,逍遙自在,讓詩歌的境界脫俗清逸。此外嵇康筆下的人物不再是雄心萬丈的英雄,大多是安貧樂道、遠離世俗的清高拔俗之人,或者彈琴吟嘯而游心太玄,或者乘風遠逝登于靈丘,或者徘徊靈岳齊物逍遙的真人,這些人物使得作品清逸脫俗。即便是描寫宴會的《酒會詩》,也沒有觥籌交錯萬舞不休的熱烈,沒有賓朋滿座的喧鬧,而是臨川品清酒,雙手揮素琴,讓低吟淺唱的微歌隨風而起。酒精催發(fā)的不再是樂極生悲,而是想念幽人守固如常,觸發(fā)共鳴的是幽眇淡遠的情致,微歌、清聲、清風、幽人展現(xiàn)出清逸脫俗藝術(shù)境界。
總之,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主張,與他尚超脫、求自然的政治態(tài)度、人生態(tài)度互為表里,一并成為其清峻詩歌風格的精神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