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堯
民間傳統(tǒng)文化是寶貴的財富,將生活經驗和民間特色活動合理轉化為學校教學的課程內容,將民間體育項目進行課程化改造,對于提高鄉(xiāng)村小學體育教學水平有著深遠的意義。
一、項目選擇:民間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課程化改造
放風箏作為一項我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和民間體育活動,具有藝術、健身、表演等教育價值。學校的體育課程是以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為旨歸的。我們選擇民間傳統(tǒng)體育項目“放風箏”進行跨學科綜合性學習,從課程目標、內容以及實施策略等方面進行了課程改造。
1.將課標要求融入民間體育項目目標中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強化課程協(xié)同育人功能。我們基于“新課標”對“放風箏”這一項目進行目標設計,將“新課標”提出的五個領域目標分解,形成每個水平段的具體要求,讓學生積極參與中華傳統(tǒng)體育項目“放風箏”。學生通過奔跑和手部操控將風箏持續(xù)放飛到肩部以上,學會在復雜環(huán)境中安全地奔跑并操控風箏,從而提高奔跑、雙手操控的能力,提高身體協(xié)調性。通過團隊合作“動手制作風箏”“放風箏”,學生掌握了相應的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培養(yǎng)了集體榮譽感、自豪感和堅持不懈的體育精神,增強了對抗挫折的能力,形成了體育鍛煉意識。
2.將跨學科思維嵌入民間體育項目中
民間體育項目豐富多彩的內容和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既適合團隊活動,也適合個人自娛自樂。教師可以將語文與體育學科融合,基于古詩《村居》描述的景象“忙趁東風放紙鳶”,引導學生通過身體動作“描繪”詩句,進行跑動、拉伸等,達到熱身的目的;將美術學科與體育學科融合,讓民間藝人指導學生制作風箏,這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的動手能力和想象力;將科學與體育知識相融合,整個風箏制作過程是一個科學實驗的過程,尤其是翻折、裝訂、整理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體育與科學探究活動中發(fā)展奔跑、協(xié)作、探究能力。
3.將“嫁接式”策略植入民間體育項目改造中
我們對民間體育項目進行了合理改造,設計了嬉戲類的民間體育項目。如:以“尋找風箏”為主題,將體育學科中的定向越野跑與美術學科中的手工制作進行融合,同伴合作完成任務;設計了挑戰(zhàn)類的民間體育項目,進行風箏識別和放飛比賽,讓學生體悟競技的魅力;設計了節(jié)慶習俗類的民間體育項目,讓學生在濃厚的節(jié)日氛圍中擁有過節(jié)的歡樂體驗。
二、目標導向:基于真實情境的驅動性問題
驅動式學習能激發(fā)兒童的思考和求知欲。驅動性問題是開放的、不確定的,是基于學生內在的需求和興趣展開的。驅動性問題能讓學生對真實問題產生“關聯(lián)感”,激發(fā)他們的項目探索興趣。
1.從理解學科育人內涵出發(fā)
“新課標”指出體育教學要同其他學科一樣具有極強的育人價值和能力。此次教學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輕松愉悅地參與傳統(tǒng)民間體育項目“放風箏”,還能充分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體育文化的理解和認識,盡管融入了語文、科學、美術、數學等多學科知識,但其中的核心仍是體育知識。
2.在真實情境中生成
探尋“放風箏”本質問題時,我們通過口頭表述帶領學生進入情境:“放風箏是一件特別值得期待的事情,怎樣才能在這次校園放風箏比賽中奪冠呢?”具體的情境,會讓學生的跨學科綜合性學習更有代入感,讓他們認為學習、探索、研究是有意義的、有趣的、真實的。
3.形成驅動性問題鏈
在“如何進行學科融合發(fā)展”這一本質問題關照下,所產生的驅動性問題可以形成一條不斷深化推進的問題鏈。學生制作完風箏后,教師以“風箏起飛后保持的高度與奔跑速度的關系”這一問題為主線設計了四個核心問題:風箏的內在結構是怎樣的?如何解決設計制作風箏的難題?風箏節(jié)里你經歷了怎樣的挑戰(zhàn)?你會開一個風箏店鋪嗎?再根據核心問題分解多個子問題?!胺棚L箏”運動項目讓學生成為積極的設計師與參與者,讓他們在任務完成中習得素養(yǎng)。
三、統(tǒng)籌任務:以任務推進體育綜合性學習
小學階段是兒童的發(fā)展敏感期。我們將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融合到日常的體育學與教的過程中,利用跨學科融合這一理念,在鍛煉中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學生參與度,讓學生不知不覺中得到鍛煉。在“放風箏”民間體育項目的綜合性學習中,我們設計了三個任務。
任務一:“誦古詩”熱身賽
圍繞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村居》,組織一場有意思的體育熱身賽?!安蓍L鶯飛二月天”,下蹲抱頭—慢慢起立,打開胸腔—雙臂上下擺動,全身舒展—模仿黃鶯,舒展身體。整個動作圍繞運動要領進行?!胺鞯虠盍泶簾煛保寣W生兩腳張開到與肩膀同寬,活動腰部,也活動髖關節(jié),猶如楊柳枝隨春風輕輕擺動;“兒童散學歸來早”,同伴結伴而行,前后雙手扶肩兔子跳,通過小跳步在場地內與同伴互動,持續(xù)活動下肢,體會找春天的愉悅之情;“忙趁東風放紙鳶”,在風箏放飛的時候,要采取側壓腿的方式,將左半條腿盡可能地向左邊伸展,用腳尖著地來保持身體的平衡。同時,左手要放在左腿上。
任務二:“做風箏”中找原理
這項任務分成三個子任務,分別是制作風箏、定位風箏以及放飛風箏。一是“制作風箏”,將體育課程與美術課程、勞動課程相結合,按照任務單中提供的步驟和方法,小組合作完成制作風箏任務。二是“定位風箏”,通過尋寶任務的設計,將體育學科中的定向越野跑與數學課程中的路程與速度進行融合,引導學生完成找風箏的情境任務。三是“放飛風箏”,通過定向觀察風箏的飛行狀態(tài),確定奔跑的速度、距離、方向等。在此實踐過程中,教師不斷提出問題“風箏飛起來要達到什么速度”“飛起來后保持一定飛行高度需要怎樣的速度”等,從科學原理、數學實驗以及運動方式等角度促使學生在練習中觀察現象。
任務三:“風箏節(jié)”中提體能
四月,是我們的“風箏節(jié)”。風箏節(jié),我們設計了三個子任務:一是“開一家風箏店鋪”,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通過店鋪模型構建、年級組店鋪制造,掌握勞動技術與運動技能,從而培養(yǎng)勇于克服困難、敢于挑戰(zhàn)的體育精神;二是“放風箏比賽”,利用“三人四足”的模式展開熱身,通過接力賽讓學生體驗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體育品質;三是“理一方運動場”,將自然環(huán)保、體育與健康、垃圾分類等融入挑戰(zhàn)賽中,把標志墊、令旗的顏色與垃圾分類的三種顏色結合起來,采用螞蟻搬家、鶴立雞群、翻山越嶺三個游戲將爬、跳、跑等單個動作和組合動作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讓學生養(yǎng)成經常鍛煉身體的好習慣,樹立終身運動的觀念。
四、彈性設計:注重教學評一致性
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全面成長,要以培養(yǎng)學生體育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引導學生積極運動,掌握運動技能;要關照學生的運動情感、運動觀念以及運動品質。教師可以設計素養(yǎng)導向下的過程性評價。
1.關照素養(yǎng)導向下育人價值的實現
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從發(fā)揮體育學科的育人價值出發(fā),要始終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為中心,可以彈性簡化或優(yōu)化一些規(guī)則上的技術要點和認定要點,從而促進學生獲得運動體驗和運動技能。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與健康意識,鼓勵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促進他們體育文化素養(yǎng)和心理素質的提高,同時促進中華傳統(tǒng)體育項目和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2.以任務為線索設計素養(yǎng)評價量規(guī)
在確定民間體育項目主題后,師生一起制定評價標準,評價量規(guī)從三個維度展開設計:一是圍繞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方面對“放風箏”這一項目進行分解性指標設計;二是對跨學科學習中的共通素養(yǎng)要求進行評價,包括學生應展現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式、合作意識、表達能力等;三是圍繞跨學科學習中耦合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進行評價,包括數學、科學、勞動、美術等相關素養(yǎng)進行過程性評價。
3.以彈性要求打開多元評價方式
多元評價,一方面是以評促學,讓學生看到自己的發(fā)展優(yōu)勢以及不足;另一方面是以評促教,教師依據跨學科綜合性學習活動記錄表、各種調查表以及體能發(fā)展數據圖等,對項目展開評價,總結、反思項目中的成敗得失。此外,我們可以采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導評的方式,讓學生在項目實踐中不斷發(fā)現自己、發(fā)展自己。
在體育強國戰(zhàn)略的引導下,在體育教學中融合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使民間體育文化得以傳播、教學價值得以凸顯。教師要深入分析學生的成長特點,保護學生的運動與游戲的天性,給予學生一個發(fā)揮自我優(yōu)勢的平臺,讓學生獲得一種全新的學習體驗。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星河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