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大學 范博恒
地域文化資源是極有價值的語文課程資源。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和潛力,積極利用和開發(fā)各類地域文化資源,以此來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等能力,培養(yǎng)學生較高的文學素養(yǎng)。本文在開發(fā)利用地域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從語言學用、設置話題兩個方面,對地域文化資源與語文閱讀教學的結合進行了研究。
教師將地域文化資源融入閱讀教學,是促成學生與作者關聯(lián)融通的必要條件。語文教學如果依賴于一套固有的內容、過程與方法,就會呈現(xiàn)為線性的、靜止的、割裂的思維,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因此,教師要采取地域文化資源與閱讀教學相結合的方法,以增強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和開放性為目標,把課文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學生在教學情境中與作者經驗關聯(lián)融通的目標。
如果以單一的語文教材為課堂內容,以可預測、可評價、可及時反饋的學生認知與技能的發(fā)展為課堂目標,那么對既有知識的依賴就會限制師生對未知的探索,使課堂被禁錮在已有的思維框架中。因此,教師將地域文化資源融入閱讀教學,增加課堂的不確定性,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增加師生間的互動,而且可以鍛煉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發(fā)展。
隨機抽取全椒縣襄河中學七至九年級三個班級共180 名學生,填寫調查問卷。本次問卷旨在統(tǒng)計學生們認為當前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幫助教師制訂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1.教學內容的局限性。根據(jù)調查結果顯示,教學內容的局限性是當前語文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葉圣陶先生指出舊式語文教學的弊端,其一是在閱讀教學上不適當?shù)貜娬{所讀的內容,而把語文本身的規(guī)律放在次要的地位。這里的規(guī)律指的是“習學相遞、知能相濟”,也就是說要把理論與技能結合起來。例如:教師在講授《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時,需要將這些內容擴展到生活中,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前進行觀察,學習課文中進行仿寫,那么此時的任務就是仿寫冬天的景色,抒發(fā)對冬天景色的喜愛之情。這就體現(xiàn)了語文本身的規(guī)律。
2.教學模式的單一性。通過學生的反饋,我們了解到,雖然以往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已經被大多數(shù)教師摒棄,但教學模式單一這個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例如:現(xiàn)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中流行“對話式教學”,教師在備課、上課過程中設計了一系列問題,看似增加了師生間的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但歸根結底還是局限于一種教學模式,沒有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師生在一個基于“確定性”的框架中進行互動學習,這樣單一的教學過程不僅高估了教師的專業(yè)能力,而且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1.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突破教學局限。針對目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將教學內容局限于語文教材”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創(chuàng)設真實的閱讀學習情境,將閱讀教學、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聯(lián)系起來,引導學生在多樣的實踐環(huán)境中學習并運用閱讀知識,擴大閱讀教學的范圍,從而在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語文本身的規(guī)律。
2.優(yōu)化閱讀的教與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益。在閱讀教學中使用單一的教學方法,會造成不穩(wěn)定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興趣、能力和學習態(tài)度的基礎上,將地域文化資源融入閱讀教學,創(chuàng)設討論、小組合作、匯報展示等多種教學活動,支持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優(yōu)化閱讀的教與學方式,能夠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在多種活動中選擇最合適自己的一種,揚長避短,以此提高閱讀教學效益。
1.自然資源。全椒位于滁河北岸,是典型的江淮丘陵地貌。坐落于縣城南端的南屏山省級森林公園,山上的“南岳晴霄”“筆峰毓秀”景區(qū)是舊時全椒八大景中的兩個。教師可利用這些山水資源,幫助學生學習文章中的景物描寫,領悟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也為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提供了較為豐富的素材。
2.歷史資源。城北的吳敬梓紀念館,就是為紀念《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而建,如今已經成為全國吳學研究重要基地。無論是小說還是吳敬梓本人,對全椒地區(qū)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都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此外,在今天的全椒中學內保存了全椒歷史上最早的書院“望陽書院”,當?shù)厝擞址Q“國光樓”,是明代“南中王門學派”的重鎮(zhèn)。在學習有關歷史、家國情懷的課文時,教師可利用這些資源,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之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3.民俗資源。全椒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形成了許多民俗。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獨有的傳統(tǒng)民俗,至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這一天,數(shù)十萬人聚集在太平橋上,系平安帶,放荷花燈,祈求來年平安,這樣的盛況會持續(xù)一整天。此外,還有從宋代流傳至今的民間舞蹈“八朵云”,這是全椒縣獨有的一種集歌舞表演、打擊樂和民樂為一體的民間藝術。這些民俗活動都是重要的語文課程資源。學習有關民俗的課文時,如果家鄉(xiāng)有與之相關的活動,學生就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作者描繪的活動場景,體會蘊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1.段落仿寫,學用語言。在開展閱讀教學前,教師要對課文進行個性化分析,尋找課文中與地方資源相關、極具學用價值的段落,并對此設計活動內容。閱讀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閱讀情況,開展與地方資源相結合的仿寫、改寫等活動,幫助學生掌握課文中的寫作手法,體會作者的情感。根據(jù)以上策略,筆者設計了案例一。
案例一:《濟南的冬天》
活動目的:(1)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在寫景中的作用。(2)體會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之情。(3)了解地方自然文化,掌握寫景手法和抒情方式。
活動過程:(1)課前觀察冬天的碧云湖和南屏山,尋找你認為可寫的獨特景色。(2)閱讀課文,仿照老舍寫山寫水的語言,寫一篇你眼中冬天的碧云湖和南屏山。(3)對比自己與老舍的語言,分析老舍在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和寫作方法。(4)說一說自己對家鄉(xiāng)自然文化的感情,體會老舍對濟南冬天的喜愛之情。
活動分析:通過地方自然文化資源與課文相結合來組織教學,就能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促使學生深切體會作者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2.設置話題,討論交流?!霸陂喿x教學中設置話題,其作用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引出學生內容廣泛、形式自由、帶有自己創(chuàng)見的談話?!苯處熗ㄟ^設計觀察情境、收集資料、小組分享、學習反思等活動,將地域文化資源與閱讀教學相結合,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與熱情,以此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背后的深層意蘊。根據(jù)以上策略,筆者設計了案例二。
案例二:《范進中舉》
活動目的:(1)梳理故事情節(jié),概括故事內容,分析人物形象。(2)參觀吳敬梓紀念館,了解吳敬梓,了解諷刺小說。(3)探討封建科舉制度帶來的悲劇結果。
活動過程:(1)設置主話題:說說封建科舉制度帶來的悲劇結果。微型話題:梳理故事情節(jié),概括課文中主要人物形象。(2)在吳敬梓紀念館內開展閱讀活動,請學生先熟讀課文,然后觀察紀念館內是否有與課文相關的材料,收集并與同學們分享這些材料。(3)分享討論過程中,教師加以引導,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所學課文,帶領學生梳理故事情節(jié),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活動分析:全椒的歷史資源——吳敬梓紀念館,館內陳列了各種吳敬梓研究資料。教師利用這些歷史資源,通過設置話題的方式,提高學生探索歷史文化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吳敬梓諷刺小說背后揭示的時代悲劇。
地域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近年來備受關注,其內涵的豐富性為不斷優(yōu)化語文閱讀教學的路徑指明了方向。教師通過語言學用、設置話題、巧用資源等途徑,將地域文化資源與閱讀教學相結合,有利于實現(xiàn)突破教學局限、提高教學效益、豐富實踐內容、提升學生文學素養(yǎng)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