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亮
南通市港閘區(qū)五星村村民吳錦泉所住三間瓦屋建造于上世紀,現(xiàn)在已顯破舊,屋內(nèi)也沒什么值錢的家具。但正屋一面墻上卻掛滿了尺寸不一的照片,其中較大的一幅是2012年他獲得第七屆“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慈善楷?!钡恼掌?/p>
吳錦泉清晰地記得,那年他83 歲。當時,他激動地表示:“我要磨刀磨到90 歲,做好事做到90歲?!?/p>
時間過得很快,今年吳錦泉已經(jīng)94周歲了,依舊身體康健,只要天氣好,他每天都會騎著那輛陪伴了他幾十年的舊自行車,綁上窄條凳,走街串巷,穿行于大大小小的居民小區(qū)。居民一聽到清脆的叮當聲和“磨剪子嘞,戧菜刀”的吆喝聲,就知道吳錦泉又來了。
吳錦泉將車停好,解下窄條凳,跨坐在條凳上,綁好磨刀石,接過居民遞過來的各種刀具,開始他一天的工作。
明亮的陽光照在吳錦泉布滿皺紋的臉上,吳錦泉神情專注,磨刀時從不與人講話,他要集中精力保持300 多次的手臂揮動,才能將一把刀磨得鋒利無比。磨刀看似簡單,其實既是體力活,更是技術活。經(jīng)過吳錦泉磨的刀,將頭發(fā)絲置于刀刃處,迎風即斷。
磨一把刀收費4 元,不少市民都知道吳錦泉的可敬之處,總會掏出一張大額人民幣?!皡抢?,這錢別找了,您獻愛心也算我一份。”每當這時,吳錦泉總是認真地從破舊的衣服兜里掏出一本卷了角的小筆記本,讓對方在筆記本上寫下名字和錢數(shù)。
轉眼就到中午,吳錦泉坐在樹蔭下的窄條凳上,取出自帶的干糧,就將一頓中午飯對付過去。隨后,他躺在窄條凳上打個盹兒,便又開始工作。直到太陽下山他才收拾工具,將窄條凳綁上自行車,慢悠悠地騎回家。
這樣的日子從他退休開始,一過就是30多年,而這些年來他的辛苦所得,連同各級政府和社會組織、個人給他的慰問金,他不是捐獻給了那些貧困學生、殘疾黨員,就是用于社會公益事業(yè)。
2008 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第二天,吳錦泉和老伴冒雨輾轉兩個多小時,倒了三趟公交車,趕到南通市紅十字會,將黑布口袋中叮當作響的硬幣統(tǒng)統(tǒng)倒在工作人員的辦公桌上,這些硬幣都是他一把刀一把刀磨出來的。
兩年后,青海玉樹地震的第二天,兩位老人又輾轉趕到紅十字會,所不同的是,不僅黑布口袋的硬幣一個不剩地捐出,老伴還捐出兒女給自己的零花錢,湊足了1000元。
4 個月后,甘肅舟曲發(fā)生強降雨引發(fā)特大泥石流災害,吳錦泉又在老伴的陪同下捐款1000 元……至今,他已經(jīng)向社會捐款20多次,其磨刀收入的10萬余元以及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慰問金42000 元,他全部用來回報社會。
吳錦泉平時以素食為主,家中唯一的電器就是一臺收音機,重要場合才舍得穿的一條黑褲子陪了他20年。
2016 年2 月14 日晚的中央電視臺演播大廳燈火通明,“感動中國2015 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中,主持人白巖松說:“跟好多我們熟悉的慈善家比較起來,老爺子捐的錢不算多,但是要跟自己的生活比起來,老爺子捐得太多了,簡直就是以犧牲生活質(zhì)量為代價,甚至是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
白巖松拿起話筒問吳錦泉:“開心嗎自己?”吳錦泉笑得一臉憨厚:“開心,非常開心。我要活到老,磨刀到老。”
“窄條凳,自行車,弓腰扛背,沐雨櫛風。身邊的人們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標只有一個。刀剪越磨越亮,照見皺紋,照見你的夢。吆喝漸行漸遠,一摞一摞硬幣,帶著汗水,沉甸甸稱量出高尚?!边@是《感動中國》給予吳錦泉的頒獎詞,更是一位九旬老人的真實寫照。
吳錦泉說:“我是1959 年8 月8 日入的黨,黨號召我做好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就一直記在心里。”
“我做不了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只是盡己所能做一些針頭線腦的小事:家附近有幾條小路,路面狹窄、坑洼不平,一到雨天經(jīng)常有人摔跟頭。我就出錢出力,有空就修一點,日積月累將這幾條路都填平筑實……”
一個人感動一座城,向上向善的力量在南通這座城市中流動,2011年吳錦泉倡導成立了“錦泉一元愛心社”,號召全社會都來捐款行善,迄今為止,已收到愛心人士和企業(yè)家的捐贈逾20 萬元,幫扶困難群眾近千人次,使孤寡老人、困難學子、因病返貧的家庭及時得到接濟。
2012 年9 月,南通市紅十字會創(chuàng)建了“磨刀老人微公益基金”,倡導“人人可為、力所能及”的微公益行動。基金會將各界捐款用于幫助特困老人、困難農(nóng)民、貧困學子等人群?!澳サ独先恕币脖蛔詾榻K省首個公益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