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道”的不可言說性探析

2023-09-22 09:03:12蔡梓忻
新楚文化 2023年5期
關(guān)鍵詞:道德經(jīng)老子

蔡梓忻

【摘要】“道”在老子哲學(xué)中是核心概念,老子由“道”展開其整個哲學(xué)理論系統(tǒng),并以此建立了自己的本體論學(xué)說,將“道”提升為統(tǒng)攝一切存在的根本。自老子提出“道”,它就是不可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道”難以用語言、概念來表述的特征,體現(xiàn)出老子哲學(xué)思想的形學(xué)本色,從道不可言說的性質(zhì)出發(fā),分析不可言說的原因、特征及其表達(dá)方式,說明道本就不可言說的樣貌。

【關(guān)鍵詞】老子;道;《道德經(jīng)》;不可言說

【中圖分類號】B223.5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05-0004-04

“道”的本意是道路,《說文解字》:“道,所行道也。從辵,從首。一達(dá)謂之道?!盵1]由道路之義可引申作動詞“取道、經(jīng)過”,引申為抽象義“方法、規(guī)律、學(xué)說”等。而老子則將“道”第一次抽象到哲學(xué)的最高范疇?!兜赖陆?jīng)》首章即言:“道可道非常道?!盵2]表示道的不可言說,認(rèn)為一旦將“道”言說出來,也就非“常道”了。莊子也有類似的闡述:“道不可言,言而非也。”“所以論道,而非道也”(莊子《知北游》)“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3](莊子《齊物論》)等論說,也都表示著語言表達(dá)“道”的局限性,用語言表達(dá)的“道”是不完整的,會造成對“道”的含義的虧損。越用語言描述越是遠(yuǎn)離道的本質(zhì),不可言說也就成為“道”的一個顯著特征。

一、形而上的“道”難以用形而下的語言講清

首先,在討論“本體”式的具有“超驗的”意味上的“道”是形而上的,區(qū)別于具體的形下世界,《周易·系詞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盵4]老子所說的“常道”即是形上之道,“非常道”便是形下之器。王弼注:“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盵5]普通的“非常道”是有各種具體的規(guī)定的特性的,“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3](莊子《達(dá)生》),因而是可以言說的,而“常道”是形上的本體,《道德經(jīng)》中講“道”為“萬物之奧也”[2](《道德經(jīng)》第六十二章),“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2](《道德經(jīng)》第十四章),“常道”是無形無象,沒有規(guī)定性的,也即超越了具體可名狀的有限存在物的無限的形而上本體,自然也就難以用形而下的語言描述。因此老子取名為“道”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2](《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王弼在此注道“名以定形,字以稱可”[4]?!懊笔乔兄惺挛锉举|(zhì)的嚴(yán)格的命名,“字”“稱可”只是反映事物與稱謂相應(yīng)的一定特征,因此老子是在無法言說“道”的情況下“字之曰道”。王弼注解說:“吾所以字之曰道者,取其可言之稱最大也?!盵5]即是用“道”來表達(dá)其“大”這一特征的稱謂,所以“道”是“字”而不是“名”,“道”這個總括天地陰陽、宇宙萬物的至大的稱謂本身是有限的,不能與真正的終極本源相提并論,由于“道”本身是什么,老子認(rèn)為是不知道的,于是只能字曰道,這也表現(xiàn)了老子認(rèn)為形下的語言難以為形上本體的“道”來命“名”。莊子也說“道之為名,所假而行”[3](《莊子·則陽》)。

其次,僅是道家所談的“道”也有著復(fù)雜的含義,“道”的內(nèi)涵不是唯一的,在不同語境之下有不同的涵義。例如,在老子看來,“道”首先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2](《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道創(chuàng)生萬物,為萬物之母,但不為任何事物所生。其次“道”是實存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一章)?!暗馈彪m然“惟恍惟惚”,似有似無,但是是實存的。再次,道是世間萬物運行的規(guī)律,老子認(rèn)為世間萬物運行的規(guī)律是由道支配,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2](第二十五章),“道”廣大無邊,周流不息,伸展遙遠(yuǎn)又回歸本原。僅老子的“道”就已經(jīng)有豐富的內(nèi)涵,“道”作為一個超出經(jīng)驗世界的抽象的最高本體,是幾乎無法言說明白的,語言能夠描繪的東西是有限的,而道體是無限的。老子之道作為最高的形而上的本體,逐漸成為整個中國哲學(xué)領(lǐng)域乃至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重要概念,并經(jīng)由后世,不斷增添新的內(nèi)容。

二、道變化于靜與動之間

“道”不是寂靜不動,亙古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周流運動,發(fā)用流行的。老子說道是“周行而不殆”[2](《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2](《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道是循環(huán)運行、永不停息、永不衰竭的,正是由于道在無止境的運動中,才能創(chuàng)生萬物?!疤斓刂g,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2](《道德經(jīng)》第五章)也是說明“道”生生不息,動而不止的本性。并且老子以“反”“復(fù)”等來說明了“道”生生不息運動的無限性?!吨芤住分幸舱f:“易之為書也,不可遠(yuǎn),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cè)嵯嘁?,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盵4](《周易·系詞下》)《周易》構(gòu)建了一個運動變化的形而上體系,干道變化,則萬物漸始,而坤道變化,則萬物受生,“變化”是《周易》對世界狀態(tài)的概括,在這個變化的世界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也表達(dá)出道是動極而靜,靜極而動的動態(tài)過程。韓非子也表述道“盡稽萬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無常操”[6](《解老》),荀子也有類似表述“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7](荀子《解蔽》)。因此道本身并不是靜止不動的道運動不永不停歇的,處于永恒的運行變化之中,不斷地生化流行出萬物,這為用語言表述“道”增加了難度。

三、中國傳統(tǒng)詩化語言的表達(dá)方式

“道可道,非常道”構(gòu)成了語言表達(dá)的難題,“道”在本性上不可說,但是又不得不用語言言說,“道”的難以表述和理解,同語言表達(dá)的狹隘性和中國傳統(tǒng)的語言表達(dá)方式也有關(guān)。

(一)受限于語言表達(dá)的局限性

亞里士多德說過語言表達(dá)是心靈印象的符號,文字是語言的符號。瑞士語言學(xué)家索緒爾也表示語言是表達(dá)思想的符號體系?!白鳛槭挛锏姆?,其最根本的特點就是語言與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間沒有必然的、本質(zhì)的聯(lián)系,一個事物之所以用某個詞語來代表,完全與該事物的本質(zhì)無關(guān)。一個事物之所以用某個詞語來代表,完全是一個民族的習(xí)慣的產(chǎn)物,是約定俗成的。”[8]因此,語言是人類約定俗成的一種符號,與其所代表的事物沒有天然的、必然的聯(lián)系,那么語言也就無法反映所指代的事物的真實原貌,于是在傳達(dá)信息時,就會削弱其傳情達(dá)意的功能,因此語言本就很難對事物做出全面表述,那么面對“道”這種極其抽象、且復(fù)雜模糊的對象的時候,想要清楚地言說就更加困難,反而會造成其意義上的殘缺和扭曲,以至于詞不達(dá)意。同時,事物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人對客觀事物的認(rèn)識也隨之發(fā)生改變,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改變,語言符號與意義的聯(lián)系也會發(fā)生變化,同一語言符號,過去、現(xiàn)在與將來所表達(dá)的意義可能大有不同,產(chǎn)生的語境也可能不同,從而造成理解的偏差。

(二)漢字表意具有本土文化的特點

漢字是由古老的象形文字演變而來的表意文字,以“六書”即象形、形聲、指事、會意、轉(zhuǎn)注、假借等方法構(gòu)字。相比于西方的表音文字,漢字重在表意,借助可感的形象符號標(biāo)記語言指稱的客觀對象,一字可以多義,一義可以多字,因此漢字在表達(dá)上就具有模糊性、廣泛性,也造成了《易經(jīng)》所說的“言不盡意”。

(三)詩化的語言表達(dá)方式

基于語言本身的局限性和中國文字的特性,中國傳統(tǒng)的語言表述方式就是一種詩化的含蓄的表達(dá)方式,強調(diào)意境,欣賞言簡意賅、言少意足?!耙狻庇兄匾牡匚唬煤苌俚淖譅I造出豐富的意境來傳達(dá)信息是中國傳統(tǒng)語言表達(dá)的常見方式。孔子曰“辭,達(dá)而已矣”[9](《論語·衛(wèi)靈公》),老子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2](《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五章),莊子說“所以論道,而非道也”[3](《莊子·知北游》),于是對“道”的闡述,不是做邏輯的言說,而要用詩化的語言。“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圣人立象以盡意”[4](《周易·系詞上》)。對于“道”的論說,不是以西方慣用的“某某某是某某某”的下定義的方式,而是以隱喻、寓言等“象”的句法,為縹緲的“道”立象,用“象”來隱喻指涉“道”,“道”體現(xiàn)在萬物中,那么認(rèn)識“道”就可以借助“物”“象”來表現(xiàn),用描述性的方式,闡述對“道”的想象和體悟,從而立象以盡意。

1.以描寫的表達(dá)方式塑造“道”的形象

對“道”的闡釋,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不以定義、判斷的方式言說,而是以描寫的表達(dá)方式,塑造一個形象,通過描繪“道”的“象”,引發(fā)個體在頭腦中對“道”的想象和感受。如:“(道)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盵2](《道德經(jīng)》第四章)“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2](《道德經(jīng)》第十五章)老子用“似……”“……兮”“若……”來描述“道”,使人在頭腦中得以形成“道”的“象”。

老子論“道”時,還以一些具體的、形下可感的事物來類比“道”以求理解,對“道”的隱喻方式有很多,“水”“母”“牝”等都是他常用的事物。例如在闡發(fā)“道”時,貫穿著以“水”為隱喻的表達(dá),老子選擇生活中最常見的水作為隱喻來詮釋“道”,以“水”的特性來詮釋“道”的特征。老子認(rèn)為水的特性是處下、柔弱、不爭,這些特點與“道”相合,“天下莫柔弱于水”[2](第七十八章),但同時,水又具有強大的力量,長養(yǎng)萬物,依據(jù)對水的經(jīng)驗性的認(rèn)識,借水喻道,便于理解“道”的特性。此外還有關(guān)于“牝”的隱喻,“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2](《道德經(jīng)》第六章),著眼于“牝”(母)的產(chǎn)生生命的方面,“牝”是雌性的獸類動物,用“玄牝”借喻有無限造物能力的“道”,植物、動物、人類生命的產(chǎn)生延續(xù)是由雌性完成的,谷神即生養(yǎng)之神,“轂,生也”。老子用“牝”隱喻道生化萬物的“生”的特性。此外還有以“弓”來喻“道”,如:“天之道,其猶張弓歟?”[2](《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七章)儒家在論述“道”“仁”“德”等的時候,在話語表達(dá)模式上也具有同樣的取向,如:“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9](《論語·陽貨》)天以“四時行,百物生”的“象”與人進行對話,與道家的表達(dá)方式異曲同工,還有如:“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9](《論語·顏淵》)

2.以故事、寓言的方式體現(xiàn)“道”

莊子擅長以寓言的形式表達(dá)對“道”的認(rèn)識,通過講述故事,借他人之口說出自己的看法,這樣的表達(dá)既生動形象,又增強了可信度。在《莊子》中,幾乎都是以各種看似縹緲、奇詭的故事構(gòu)成,故事中的鳥獸蟲魚、神鬼精怪、歷史人物甚至是各類杜撰的人物都是莊子的傳聲筒,通過他們之口傳達(dá)的是莊子的想法。如《莊子·逍遙游》中惠子與莊子爭辯大瓠——“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3]惠施認(rèn)為,葫蘆太大,不能做容器盛水,也不能剖開舀酒舀湯,是無用之物,意在諷刺莊子學(xué)說大而空洞,玄而無用,莊子則反駁凡物皆有用,大有大用,小有小用。莊子擅長從各種寓言、故事入手,依托形下的現(xiàn)實經(jīng)驗展開,最終導(dǎo)向形上的“道”。在《莊子》中,這種寓言式的表達(dá)比比皆是,如庖丁解牛、莊周夢蝶、莊子與惠施論魚等。寓言既是莊子言說自己思想的方式,同時也是莊子想要言說的內(nèi)容本身。同樣的方式在《論語》中也出現(xiàn)了,《論語》常以孔子與弟子對話的故事的方式論說“道”“仁”“德”“禮”等,例如《論語·先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讓三人談?wù)勛约旱闹鞠?。通過對話,三人表達(dá)了自己的志向,孔子贊賞了曾皙的志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吾雩,詠而歸”[9]。類似的話語模式在《論語》中也不少見。

3.小言與大言

這種“立象以盡意”的表達(dá)方式是中國傳統(tǒng)的詩化表達(dá),“象形”漢字是形成這種詩化表達(dá)的基礎(chǔ)。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寫言生于象,故可以尋言以觀象,肯定“象”的中介作用,通過“象”來領(lǐng)會“言”,這種詩的語言可以通過莊子提出的“小言”“大言”進行理解。“大言炎炎,小言詹詹”[3](《莊子·齊物論》),“大聲不入于里耳,《折楊》、《皇荂》,則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眾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勝也”[3](《莊子·天地》)?!靶⊙浴笔恰俺Q浴薄八籽浴?,局限于描述形下的器物世界,“小言”不能得“道”,反而會遮蔽“道”,“大言”則是“道體之言”,可以通“至道”,與“道”溝通,是生命“詩意的道說”[10]?!按笱浴本褪恰叭パ浴?,“丘也聞不言之言矣,未之嘗言”[3](《莊子·徐無鬼》);“至言”就是“去言”,“道言”的本質(zhì)就是去言、不言的,即“道”就是“不可言說”。

4.悟道的方式

因“道”的“不可言說”,以及詩化的語言表達(dá)方式,道家提倡的理解“道”的重要方式就是“心齋坐忘”“妙悟”“得意忘言”的方式,“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3](《莊子·外物》)?!暗馈辈⒉皇峭ㄟ^語言表達(dá)講清的,道家希望,聞“道”者,不執(zhí)著于語言本身,而是通過體悟的方式“悟”道,通過體悟言外之意,而達(dá)到“道”的境界[11]。

參考文獻:

[1]許慎.臧克和,王平,校訂.說文解字新訂[M].北京:中華書局,2002.

[2]王弼,注.老子道德經(jīng)[M]∥蔡元培.諸子集成:第3卷.香港:中華書局,1978.

[3]王先謙,注.莊子集釋[M]∥蔡元培.諸子集成:第4卷.香港:中華書局,1978.

[4]孔穎達(dá).周易正義[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9.

[5]王弼.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王先慎,注.韓非子集解[M]∥蔡元培.諸子集成:第7卷.香港:中華書局,1978.

[7]王先謙,注.荀子集解[M]∥蔡元培.諸子集成:第4卷.香港:中華書局,1978.

[8]馬佩.語言邏輯[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9]蔡元培.諸子集成:第1卷[M].香港:中華書局,1978.

[10]尚歡.從符號化建制到詩意的道說——基于索緒爾語言學(xué)的“結(jié)構(gòu)”之思[J].理論界,2021(05):72-78.

[11]孫瑋志.從“道可道,非常道”看《道德經(jīng)》的表達(dá)困境[J].銅仁學(xué)院學(xué)報,2020,22(06):1-5.

猜你喜歡
道德經(jīng)老子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康瑞功作品選
《道德經(jīng)》的“中和”思想探究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道德經(jīng)》中的領(lǐng)導(dǎo)智慧
《道德經(jīng)》“雞犬之聲相聞”與《桃花源記》“雞犬相聞”
語文知識(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4
論老子處世哲學(xué)中的智慧
康平县| 苍溪县| 桃园市| 保亭| 兴安县| 无锡市| 嘉峪关市| 龙里县| 南靖县| 德钦县| 共和县| 溧阳市| 滕州市| 湘乡市| 凤冈县| 毕节市| 贺州市| 台山市| 新安县| 芜湖市| 嘉荫县| 榆社县| 贵州省| 上高县| 察隅县| 星子县| 任丘市| 德昌县| 额济纳旗| 郴州市| 军事| 鹤壁市| 宜君县| 铜山县| 双流县| 襄汾县| 万载县| 赣州市| 开化县| 武乡县| 涿州市|